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0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相道的观修,这是世间的功德。由粗静相道的观修,才能产生许多的功德。就是观修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然后超越了下方的世界,到上层的世界,这样子一段一段的上去,断除对欲界的贪欲之心,可以到达初静虑天;又断除对初静虑的贪欲之心,能够到达二初静虑天;断除对二静虑的贪欲之心,能够到达三静虑天,这样子一步一步上去,这是世间道路的功德。所以这世间道路的功德,全部都是止跟观的果,在前面在一开始的地方,就有谈到了。那个词句里面谈到,世间道路的功德,是止跟观的果,就这里所讲到的,就这一段,386页最后第四行第五行这里所谈到的,这个就是世间道路的功德。

  “亦须依此而趣上地”在386页倒数第五行最底下,「外道诸仙由世间道,于无所有以下诸地能离欲者,」“皆须”那个恐怕是“亦须”也,亦须要,为什么用亦须这个字呢?「“亦须”依此而趣上地。」上层的地。“亦”的意思就是指,把大乘跟小乘也包括在里面的意思。追求解脱、追求一切智的内道佛教徒,要靠这个等持,不仅仅如此,即使是外道,想要到达粗静相道,到达有顶天的这种离欲者本身,也要靠这个道路。所以那个“亦”是要这样子来做了解的,就是追求解脱的人,走小乘的道路;追求一切智的人,走大乘的道路,都包括在里面,所以那个“亦”要这样子做解释,是不是?

  “皆”也可以这样谈到,因为“皆”就是外道也要这样子做,其它的小乘、大乘道路,也要这样子做嘛,是不是?所以用这个“皆”的意思就是包括还有其它者,不是只有外道的道路,其它也要靠它呢!就是解脱跟一切智的佛果,也要靠这个道路,「皆须依此而趣上地,是故」有一个“是故”这前面整个当做能立因,后面当所成立的果,所立的果,就是结论,是故此定是内外道二者所共通之故。因为前面谈到大小乘门的道路,也要靠这个安止,靠这个等持,连外道也要靠这个安止,因为解脱、一切智、外道都要靠这个道路,因此之故,「是故此定是内外道二所共同。」所以外道也好,内道大小乘门都要靠它,这个当能立因,之后去成立出一个结论,结论就是内外道共通,它是共通的道路嘛!因为前面那个因,内道外道都需要依靠它,当然能成立出后面的结论,就是所成立部分–结论,二者大家共通的道路。

  在前面的段落谈到,就安止它自己的本质来讲,也不属于小乘的道路,也不属于大乘的道路,也不属于世间的道路,那到底是什么呢?只能说它是共通的部分。既然是共通的部分,可是我现在想办法,到底怎么样子使它转变成为小乘的道路?如何使它转变成为大乘的道路?那就要靠助伴的因素,就是辅助的条件,要靠这个因素,如果它的辅助的因素–助伴是出离心,在出离心的摄持之下,那它就会转变成解脱的道路,这个还必须是追求个人得到解脱这种出离心,去加重这个条件的话,那这个安止就会变成小乘的道路;但是假设是在大乘的菩提心的摄持之下,它又变成大乘的道路。所以就安止自己的本质来讨论的话,那不属于任何一方面,但它可以变成任何一方面,怎么变成呢?那要看助伴的条件怎么去改变它,如果是追求个人得到解脱的这种出离心去摄持的话,那这个安止转变成为小乘的道路;如果是大乘的菩提心去摄持的话,它又变成大乘的道路,这就是后面的段落所要谈到的。

  前面是要先说明,就安止自己本身,单独自己本质来讨论的话,那不属于任何一方面,它只是共同的。但是因为有助伴的条件加上去,它就会变成其它的道路,后面就谈到了「若无颠倒达无我见及善觉了三有过失,厌离生死希求解脱,由出离心所摄持者,是解脱道。」如果是无颠倒通达无我的见地,以及善觉了三有过失,以及厌离生死希求解脱(生死是轮回),这样子一个由出离心所摄持的安止的话,它就是解脱道。如果「若是菩提心之所摄持,(那它)亦能转成大乘之道。」所以这里谈到的,是助伴的条件。助伴者是出离心,或者助伴者是菩提心摄持,它就转变成为不同的道路。

  后面用比喻来做说明,(「如与畜生一抟之食,所行布施及护一戒,若由彼二意乐摄持,如其次第,便成解脱及一切智道之资粮。」)譬如说给予动物一把饭,给它吃的话,这是做布施,这是一种布施,和守护一个戒律的话,「由彼二意乐摄持」就是由出离心摄持之下来行布施、持戒,或是由大乘菩提心摄持之下来行布施、持戒,「如其次第」呢,这个布施、持戒,就会变成解脱道上面的资粮,或者是成为一切智道路上面的资粮。这样了解吗?这样子配合的,「由彼二意乐摄持」就是出离心摄持之下的布施,还有守护一个戒律,它就会变成解脱道上面的资粮;如果由大乘菩提心的意乐所摄持之下的布施跟守护戒律,这个布施跟守护戒律就会变成一切智道路上面的资粮,所以就跟这个比喻一样的,安止也是这个样子。

  前面这句话里面有谈到,如何使安止本身变成解脱的道路,前面谈到安止,只有等持,不属于任何一方面,可是怎么运用它,把它转变为解脱的道路呢?书里面讲的是「无颠倒达无我见」,就是很正确的通达无我见地,就是不颠倒的去证悟无我的见地,这是第一项。还有「善觉了三有(轮回的)过失」厌离轮回而希求解脱乐,追求解脱,这是出离心,所以由出离心所摄持者是解脱道。就是要嘛由无我正见,无颠倒的通达无我的正见来摄持;要嘛由出离心来摄持,这两项,这样子的话,这个安止本身就会变成解脱道。所以安止本身成不成为解脱道,那就看有没有这两个条件去摄持。还有就是,后面又有一个「若是菩提心之所摄持,亦能转成大乘之道。」假设这三个条件都没有,就安止观修,修等持,修、修、修,可是这三个条件都没有,也没有用无我正见去摄持,也没有用出离心去摄持,也没有用菩提心去摄持的话,那这个安止的禅修会变成什么呢?轮回的原因!它只是轮回不断流转、不断流转的原因,仅仅只是这个样子。

  在我们前面有一个段落,有特别谈到这三个项目,就是任何的善行,只要没有这三个条件去摄持的话,这个善行是什么呢?是轮回的原因。这个在175页第三行,也谈到这个段落,类似相同的性质,就是要由这三个来摄持,很重要的。「由是因缘,」就是前面所讨论的内容,那表示这是一个总结,至尊仁波切做了一个总结,由于前面的讨论之故,所以怎么样呢?「若未由多异门」如果没有由很多不同的方式,来「观察修习生死(轮回)过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贪爱,获得对治。」这是出离心,对不对?「盛事」是美好快乐,对轮回的幸福美满破除贪爱,获得对治。去对付对轮回的幸福快乐的贪爱,这个是出离心,这第一个。「又未如理以正观慧观无我义,」无我慧,无我的了解,无我正见,这第二个。「又离修习二菩提心。」没有两种菩提心的摄持,「余诸善行,」其它所做的任何善业,任何的善行,「唯除少数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摄,」其它任何的善业,都是集谛摄所摄,「转生死轮。」转动生死的轮子,继续转动下去。所以做了很多的善业,做、做、做,但是这三个条件又欠缺,虽然很努力的做善业,不过这个善业,只是推动轮回而已,让轮回继续继续下去而已。就是出离心的摄持没有,无我正见的摄持没有,两种菩提心的摄持,那没有。如果有出离心、无我慧的摄持:解脱的道路;如果有两种菩提心摄持,那当然不会堕入轮回,它是大乘的道路嘛!所以那当然更不用讲了,现在这三者都没有的话,那变成转动生死的轮子,转动轮回的轮子,继续轮回下去。

  只有一个很少数、很少数的例外,「唯除少数依福田力」之故,这个是把它排除在外,就纵然是前面三者不摄持,可是靠着很少、很少的例子,靠着福田的力量,非常强大,那也有可能脱离轮回,就这善根也有可能脱离轮回。譬如说到达殊胜的圣地,靠着圣地的加持力;拜见了重要的上师,靠着他的加持力;或者是读诵甚深的佛典,靠着佛典的加持力。这是很少数福田的威力,除此之外,所做的善行,大多数的善行,假设没有这三个条件的摄持的话,看起来好像很高兴去行善业,其实这个善业,只是推动轮回而已。

  之后看课本所谈到的,386页最后一行,「然今非观察,由余道摄持趣与不趣能证解脱及一切种智道,」(「是就此定自性观察为趣何道。」)是就此安止自己的本质、自性,观察它是趣入何种道路,这样子做解释的。前面有解释了,疑问在什么地方?疑问在安止本身,它是属于大乘的道路吗?小乘的道路吗?如果说在其它的条件,在它的陪伴者,助伴的道路摄持之下,它变成什么道路?这个部分根本没有疑问,这不用讨论了,前面已经解释说明了嘛!

  我们现在这个段落是去除疑问「断疑」,那疑问在哪里?疑问是指安止自己本身的本质,它到底是属于什么道路?这个要做一个说明,所以疑问是在这里,前面谈到「由余道摄持」能不能变成解脱的道路?变成一切相智的道路?这个根本不需要有疑问,就安止而言,如果加上其它道路的帮助的话,它会变成小乘的道路,变成大乘的道路,这个根本就不必疑问的,一定是这个样子的。可是现在要讨论的,「是就此定」安止自己来讲,就安止自己本身而言,它自己的本质,到底要属于什么道路?前面的疑问,是在这个方面讨论的。安止本身有人把它当做是大乘的道路;还不止,有人把它当做它是密乘圆满次第的道路。这个疑问是就安止自己来讲,自己本身而言,所以现在这个部分要分析是在这里,就安止自己本身它是属于什么道路?这个疑问要做分析,如果说是在其它道路的帮助之下,成为解脱的道路,成为一切智的道路,那肯定是这个样子,根本就不用有疑问了。我们休息一下。

  前面谈道安止的本质,从这个方面来谈的话,是属于内道跟外道共通的,共通所要观修的这么一种等持,不过就这个等持而言,我们去…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