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0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相道的觀修,這是世間的功德。由粗靜相道的觀修,才能産生許多的功德。就是觀修下方的世界是粗糙,然後超越了下方的世界,到上層的世界,這樣子一段一段的上去,斷除對欲界的貪欲之心,可以到達初靜慮天;又斷除對初靜慮的貪欲之心,能夠到達二初靜慮天;斷除對二靜慮的貪欲之心,能夠到達叁靜慮天,這樣子一步一步上去,這是世間道路的功德。所以這世間道路的功德,全部都是止跟觀的果,在前面在一開始的地方,就有談到了。那個詞句裏面談到,世間道路的功德,是止跟觀的果,就這裏所講到的,就這一段,386頁最後第四行第五行這裏所談到的,這個就是世間道路的功德。

  “亦須依此而趣上地”在386頁倒數第五行最底下,「外道諸仙由世間道,于無所有以下諸地能離欲者,」“皆須”那個恐怕是“亦須”也,亦須要,爲什麼用亦須這個字呢?「“亦須”依此而趣上地。」上層的地。“亦”的意思就是指,把大乘跟小乘也包括在裏面的意思。追求解脫、追求一切智的內道佛教徒,要靠這個等持,不僅僅如此,即使是外道,想要到達粗靜相道,到達有頂天的這種離欲者本身,也要靠這個道路。所以那個“亦”是要這樣子來做了解的,就是追求解脫的人,走小乘的道路;追求一切智的人,走大乘的道路,都包括在裏面,所以那個“亦”要這樣子做解釋,是不是?

  “皆”也可以這樣談到,因爲“皆”就是外道也要這樣子做,其它的小乘、大乘道路,也要這樣子做嘛,是不是?所以用這個“皆”的意思就是包括還有其它者,不是只有外道的道路,其它也要靠它呢!就是解脫跟一切智的佛果,也要靠這個道路,「皆須依此而趣上地,是故」有一個“是故”這前面整個當做能立因,後面當所成立的果,所立的果,就是結論,是故此定是內外道二者所共通之故。因爲前面談到大小乘門的道路,也要靠這個安止,靠這個等持,連外道也要靠這個安止,因爲解脫、一切智、外道都要靠這個道路,因此之故,「是故此定是內外道二所共同。」所以外道也好,內道大小乘門都要靠它,這個當能立因,之後去成立出一個結論,結論就是內外道共通,它是共通的道路嘛!因爲前面那個因,內道外道都需要依靠它,當然能成立出後面的結論,就是所成立部分–結論,二者大家共通的道路。

  在前面的段落談到,就安止它自己的本質來講,也不屬于小乘的道路,也不屬于大乘的道路,也不屬于世間的道路,那到底是什麼呢?只能說它是共通的部分。既然是共通的部分,可是我現在想辦法,到底怎麼樣子使它轉變成爲小乘的道路?如何使它轉變成爲大乘的道路?那就要靠助伴的因素,就是輔助的條件,要靠這個因素,如果它的輔助的因素–助伴是出離心,在出離心的攝持之下,那它就會轉變成解脫的道路,這個還必須是追求個人得到解脫這種出離心,去加重這個條件的話,那這個安止就會變成小乘的道路;但是假設是在大乘的菩提心的攝持之下,它又變成大乘的道路。所以就安止自己的本質來討論的話,那不屬于任何一方面,但它可以變成任何一方面,怎麼變成呢?那要看助伴的條件怎麼去改變它,如果是追求個人得到解脫的這種出離心去攝持的話,那這個安止轉變成爲小乘的道路;如果是大乘的菩提心去攝持的話,它又變成大乘的道路,這就是後面的段落所要談到的。

  前面是要先說明,就安止自己本身,單獨自己本質來討論的話,那不屬于任何一方面,它只是共同的。但是因爲有助伴的條件加上去,它就會變成其它的道路,後面就談到了「若無顛倒達無我見及善覺了叁有過失,厭離生死希求解脫,由出離心所攝持者,是解脫道。」如果是無顛倒通達無我的見地,以及善覺了叁有過失,以及厭離生死希求解脫(生死是輪回),這樣子一個由出離心所攝持的安止的話,它就是解脫道。如果「若是菩提心之所攝持,(那它)亦能轉成大乘之道。」所以這裏談到的,是助伴的條件。助伴者是出離心,或者助伴者是菩提心攝持,它就轉變成爲不同的道路。

  後面用比喻來做說明,(「如與畜生一抟之食,所行布施及護一戒,若由彼二意樂攝持,如其次第,便成解脫及一切智道之資糧。」)譬如說給予動物一把飯,給它吃的話,這是做布施,這是一種布施,和守護一個戒律的話,「由彼二意樂攝持」就是由出離心攝持之下來行布施、持戒,或是由大乘菩提心攝持之下來行布施、持戒,「如其次第」呢,這個布施、持戒,就會變成解脫道上面的資糧,或者是成爲一切智道路上面的資糧。這樣了解嗎?這樣子配合的,「由彼二意樂攝持」就是出離心攝持之下的布施,還有守護一個戒律,它就會變成解脫道上面的資糧;如果由大乘菩提心的意樂所攝持之下的布施跟守護戒律,這個布施跟守護戒律就會變成一切智道路上面的資糧,所以就跟這個比喻一樣的,安止也是這個樣子。

  前面這句話裏面有談到,如何使安止本身變成解脫的道路,前面談到安止,只有等持,不屬于任何一方面,可是怎麼運用它,把它轉變爲解脫的道路呢?書裏面講的是「無顛倒達無我見」,就是很正確的通達無我見地,就是不顛倒的去證悟無我的見地,這是第一項。還有「善覺了叁有(輪回的)過失」厭離輪回而希求解脫樂,追求解脫,這是出離心,所以由出離心所攝持者是解脫道。就是要嘛由無我正見,無顛倒的通達無我的正見來攝持;要嘛由出離心來攝持,這兩項,這樣子的話,這個安止本身就會變成解脫道。所以安止本身成不成爲解脫道,那就看有沒有這兩個條件去攝持。還有就是,後面又有一個「若是菩提心之所攝持,亦能轉成大乘之道。」假設這叁個條件都沒有,就安止觀修,修等持,修、修、修,可是這叁個條件都沒有,也沒有用無我正見去攝持,也沒有用出離心去攝持,也沒有用菩提心去攝持的話,那這個安止的禅修會變成什麼呢?輪回的原因!它只是輪回不斷流轉、不斷流轉的原因,僅僅只是這個樣子。

  在我們前面有一個段落,有特別談到這叁個項目,就是任何的善行,只要沒有這叁個條件去攝持的話,這個善行是什麼呢?是輪回的原因。這個在175頁第叁行,也談到這個段落,類似相同的性質,就是要由這叁個來攝持,很重要的。「由是因緣,」就是前面所討論的內容,那表示這是一個總結,至尊仁波切做了一個總結,由于前面的討論之故,所以怎麼樣呢?「若未由多異門」如果沒有由很多不同的方式,來「觀察修習生死(輪回)過患,于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這是出離心,對不對?「盛事」是美好快樂,對輪回的幸福美滿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去對付對輪回的幸福快樂的貪愛,這個是出離心,這第一個。「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無我慧,無我的了解,無我正見,這第二個。「又離修習二菩提心。」沒有兩種菩提心的攝持,「余諸善行,」其它所做的任何善業,任何的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其它任何的善業,都是集谛攝所攝,「轉生死輪。」轉動生死的輪子,繼續轉動下去。所以做了很多的善業,做、做、做,但是這叁個條件又欠缺,雖然很努力的做善業,不過這個善業,只是推動輪回而已,讓輪回繼續繼續下去而已。就是出離心的攝持沒有,無我正見的攝持沒有,兩種菩提心的攝持,那沒有。如果有出離心、無我慧的攝持:解脫的道路;如果有兩種菩提心攝持,那當然不會墮入輪回,它是大乘的道路嘛!所以那當然更不用講了,現在這叁者都沒有的話,那變成轉動生死的輪子,轉動輪回的輪子,繼續輪回下去。

  只有一個很少數、很少數的例外,「唯除少數依福田力」之故,這個是把它排除在外,就縱然是前面叁者不攝持,可是靠著很少、很少的例子,靠著福田的力量,非常強大,那也有可能脫離輪回,就這善根也有可能脫離輪回。譬如說到達殊勝的聖地,靠著聖地的加持力;拜見了重要的上師,靠著他的加持力;或者是讀誦甚深的佛典,靠著佛典的加持力。這是很少數福田的威力,除此之外,所做的善行,大多數的善行,假設沒有這叁個條件的攝持的話,看起來好像很高興去行善業,其實這個善業,只是推動輪回而已。

  之後看課本所談到的,386頁最後一行,「然今非觀察,由余道攝持趣與不趣能證解脫及一切種智道,」(「是就此定自性觀察爲趣何道。」)是就此安止自己的本質、自性,觀察它是趣入何種道路,這樣子做解釋的。前面有解釋了,疑問在什麼地方?疑問在安止本身,它是屬于大乘的道路嗎?小乘的道路嗎?如果說在其它的條件,在它的陪伴者,助伴的道路攝持之下,它變成什麼道路?這個部分根本沒有疑問,這不用討論了,前面已經解釋說明了嘛!

  我們現在這個段落是去除疑問「斷疑」,那疑問在哪裏?疑問是指安止自己本身的本質,它到底是屬于什麼道路?這個要做一個說明,所以疑問是在這裏,前面談到「由余道攝持」能不能變成解脫的道路?變成一切相智的道路?這個根本不需要有疑問,就安止而言,如果加上其它道路的幫助的話,它會變成小乘的道路,變成大乘的道路,這個根本就不必疑問的,一定是這個樣子的。可是現在要討論的,「是就此定」安止自己來講,就安止自己本身而言,它自己的本質,到底要屬于什麼道路?前面的疑問,是在這個方面討論的。安止本身有人把它當做是大乘的道路;還不止,有人把它當做它是密乘圓滿次第的道路。這個疑問是就安止自己來講,自己本身而言,所以現在這個部分要分析是在這裏,就安止自己本身它是屬于什麼道路?這個疑問要做分析,如果說是在其它道路的幫助之下,成爲解脫的道路,成爲一切智的道路,那肯定是這個樣子,根本就不用有疑問了。我們休息一下。

  前面談道安止的本質,從這個方面來談的話,是屬于內道跟外道共通的,共通所要觀修的這麼一種等持,不過就這個等持而言,我們去…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