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了解一下,它的本质是什么?观修的方式是什么?透过这样子来做观修之后,我的内心产生什么功德证悟?这个方面的理论,在内道里面,当然各个宗义不一样,然后很多不同派系的大博士也不一样,当他们去做解释的时候,解释的理论很多,可是意义上没有相违背呢!都把它认定是共通的道路。
就唯识宗的创教祖师爷来讲:圣者无着。之后瑜伽行派,就是中观自续派:莲花戒。然后祥谛巴,是中观应成。所以唯识也好,中观自续、中观应成也好,在讨论到止,不仅说止,在讨论到观的时候,也都这样讨论。就是本质方面,观修的方式,产生什么功德,这个方面而言,看法上面都没有相违背。当然观修的对境,可能大家主张不一样。或者是安止,或者是胜观,观修的对象是补特伽罗无我吗?还是要修法无我吗?宗义不同,主张是有许多不同的。不过就能观修的内心而言,在看法上面,意义都是相同,没有相违背呢!
「又中观师与唯识师抉择毗钵舍那所观境时,虽有不同,」这个「又」的意思就是前面,安止是外道内道共通的道路,这已经讲完毕了,但是又进一步来讲,不要说外道内道共通,连唯识中观也共通,所以底下又讨论到,纯粹就内道里面中观师跟唯识师,在抉择胜观的时候,抉择安止的时候。首先抉择胜观的时候,所观修的对境,可能大家派系不同,主张方式是有不同,(「然总明止观及于相续生彼证徳全无不合。」)不过总体去阐明安止跟胜观,以及在内心相续上生彼证得,全部都没有互相违背,不谋而和。(「故无著菩萨,于菩萨地及摄抉择分集论声闻地中别分止观二中,」)故无著菩萨(唯识宗),在他的菩萨地、摄抉择分、集论、声闻地里面,都别分止观两方面来讨论,(「若修止者」)修止的时候,止的道路是九住心,「说由九心次第引发。」
「此复于声闻地摄抉最广,然不许彼定,即是修毗钵舍那法。」但是止跟观就不一样了,「故诸论中离九住心,别说修毗钵舍那法,」九住心是安止的道路,胜观的道路另外又再讨论的,「声闻地亦别说修观法故。」就是胜观的方式又另外讲了,所以止跟观分开来讲。「如是中观修次(这是莲花戒)及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祥谛巴–中观应成)等,亦以九心为奢摩他道,别说毗钵舍那道。」所以九住心是安止的观修方式,胜观的方式另外有讲,别的地方另外又讲,分开来讲,另外的讲。所以不仅仅是中观,莲花戒还有祥谛巴的说法,连唯识无着的说法也都是这个样子。
无着的说法主要是根据《弥勒五论》,所以「慈氏五论所说诸义,除无著菩萨所解之外更无所余。」跟无著菩萨所阐述的都是一样的,《弥勒五论》里面《辨中边分别论》,《经庄严论》等等的内容,就是无著菩萨所阐述的,除此之外「更无所余」,「故于此事,一切大辙」就是大乘「同一意趣。」大乘里面的唯识、中观,大乘的祖师爷,在这个部分,他们的看法都是一样的。
接下来后面又有问题产生要讨论了,「若谓」就有人这么一个说法,有人这么一个主张,「若谓《声闻地》所说者,虽有安乐明显,然无甚深无分别相,唯是寂止。」无分别无妄念的行相,这个没有,这种情况的话,那就纯粹是安止。(「若有无分别即空三摩地。」)如果说「有无分别」有这个无分别妄念,如果存在的话,那就变成空性的等持,就有这么一种说法,这是一个接受《声闻地》主张的这么一个人,前面不是讨论《声闻地》了吗?这不是不接受《声闻地》的人啰,现在是对方提出一个疑问,那对方当然就是接受《声闻地》的人,这种人他怎么去解释《声闻地》呢?那他就这样子解释说,在修安止的时候,安乐这个条件齐备了,明晰这个条件也齐备了,不过甚深无分别妄念这个条件不齐备,如果前面两个条件齐备的话,那这个就是安止;但是假设加上甚深无分别妄念的话,那他就会变成空性的等持,就有这么一种说法了。
底下自宗就问了三个问题,「所言甚深无分别者,深义云何?」那个甚深是什么意思?这是第一个疑问,是自宗问对方。之后什么叫做无分别妄念,意思是什么呢?(「为由观慧正见决定,次于其上无分别住耶?」)为由观察慧正见彻底决断,次于其上无分别安住,是这样子吗?你所谓的无分别是这个意思吗?就是由观察抉择慧详细的做一个观察分析之后,彻底决断之下,在上面无分别安住,是这样一个情形吗?还是无分别的意思,根本就不想,什么都不想,「抑不思择无分别住耶?」都不做任何的分析,不做思惟而无分别,是这个意思吗?这就问了三个问题。
前面说是三个问题(疑问),其实归纳起来是两个问题,因为三个疑问的第二个跟第三个,其实是去解释第一个疑问,是不是这样讲?「所言甚深无分别者」,前面谈到对方的主张「甚深无分别」,那「甚深无分别,深义云何?」那你的意思到底主张是什么?这是一个疑问。那主张,自宗给就它详细的做一个说明,要嘛就是第二种,要嘛就是第三种,那你讲的倒底是那一种?是这个意思嘛!所以你的「甚深无分别」,就是由观察慧对于正见本身,做一个彻底的决断,之后安住在见地上面,无分别安住,这个称之为「甚深无分别」,是这个意思吗?或者你的主张是根本不做思惟分析,什么都不想,这个就称之为「无分别安住」,是这个意思吗?所以实际上是问这两个第二个,主要的问题都是什么叫做「甚深无分别」的意思,那要嘛是第二个,就是观察分析之后无分别;或者(第三个)不做观察不做分析,也是无分别。现在问对方,那你的主张到底是第二个问题的内容?还是第三个问题的内容?这样子去问对方的。
现在谈到「初者」就是什么叫做甚深无分别?就是由观察慧正见决定之后,次于其上无分别而安住,这个我们把它当做是「初者」,就是第一个答案,如果是这样讲的话,「吾等亦许如此即是空三摩地。」如果你的想法是这个样子的话,那我一样,我们也主张假设透过观察慧对见地正见,做了一个彻底的决断了之后,安住在上面,这个是无分别,是空性的等持,这个我们也主张,我们的看法也一样。
「初者吾等亦许如此即是空三摩地。」初者就像前面所谈到的,如果由观察慧把正见做一个决断之后,安住在正见上面,无分别而安住,这个是空性的等持。就算安止的话,没有这样一个空性的等持(无甚深分别相),这个我也主张,我也同意。如果谈到无分别是前面那个意思的话,那安止本身没有这个部分,这个我也主张。不过就算是这样子主张的话,「若汝许此,」甚深无分别又分成两个嘛,如果你的主张是第一个,跟我一样的话,就算主张是第一个,由观察慧对正见做一个决断之后,安住在正见上面,就算是这样一个想法的话,「则应分别有无实性见解二类,」有空性的了解,没有空性的了解这两类,「若有彼见补特伽罗,」如果一个人有空性的见地,就是空性方面有所了解的这么一个行者,这样的一个人,「次住见上修无分别,」他能够安住在空性的见地上面来做禅修,而且没有产生分别妄念,这种情况之下,(「是修甚深空三摩地。」)这个人当然他是修甚深空性的等持。
可是假设这个人没有彼见地,没有空性的见地,这样的一位补特伽罗,他也是安住在空性的等持上面来做观修,以为我是在观修空性呢!我是在观修空性的等持,其实不是嘛!因为他根本就没有空性的见地,所以这样的一个「若无彼见补特伽罗,唯不分别而修,则非修习甚深空性。」以为自己是在观修空性,当然不是观修空性,因为他都没有了解嘛!对空性没有了解。
「理应如是分别宣说,」所以要把这二者都分开来,就是对空性的见地,有,还是没有。如果有的话,然后他去观修,当然他就进入了空性的等持之中;假设没有这种见地,他去观修的话,这不能说他进入了空性的等持,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这个见地,「不应宣说」不应该主张这样子讲「凡无思惟一切痴修皆是无缘,」「无缘」不缘取,就是谛实不能够成立,还有「或于无相」,「或于空性」这三者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谛实不能够成立。「无缘取」也是谛实不能够成立,「无相」也是谛实不能够成立,「空性」也是谛实不能够成立。所以不应说,凡是不做任何思惟而禅修的一个人,他就是观修空性的人,就是修静虑的人(「修静虑师。」),皆是修无所缘,就是修无相,或者是修空性,修的静虑师、禅修者,不能够这样子讲了。什么都不想跟灭掉谛实成立,这完全是两回事,因为不能说,我什么都不想就把谛实成立灭掉了嘛!所以不能说什么都不想,这个人就是修无所缘,就是修无行相,或者是修空性,不能够这样子讲。一定要把这二者,有见地跟无见地的禅修,要把这二者分开来了解。
「若谓无论有无了悟空性正见,」这是前面谈到的第三个疑问,就是第二个回答。疑问是说「所言甚深无分别者,深义云何?」这第一个疑问。之后回答就分成两个了,由观察慧对正见做抉择,安住在其上无分别,这第一个答案。根本什么都不想,也不思惟,没有妄念,这个就是无分别住,这第二个答案。前面第一个答案我们讨论完毕了,现在是第二个答案,「若谓无论有无了悟空性正见,」现在彻底通达空性正见,或者是说没有彻底通达,这个都不讨论,现在「但若心无分别,全不思择,」内心根本就没有任何想法,完全不做思惟分析,这样子来安住的时候,「一切止修皆是空定,」内心无妄念,不做分析,一切的止修、思择修,全部都是空性的等持,如果你这样主张的话,(「则前所引《声闻地》说奢摩他品诸三摩地,虽非所欲亦应许为空三摩地,」)那前面《声闻地》所说奢摩他品诸三摩地,「虽非所欲」就是你虽然不愿意承认,可是前面全部都会变成空性的等持,因为《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各种的安止,都不包括无妄念这个部分。无妄念,就是不做任何思惟,这个部分没有,不包括的话,那在《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所有安止的部分,全部都会变成空性的等持,这一点是你不想要主张的,可是也会变成这个样子,不得不变成这样子一个结论。
后面讲原因,388页第二行「由彼定时除念正知势力微时,略起观察。」修那个安止的时候,除忆念跟正知的势力、力量稍微减弱的时候,这个要「略起观察」稍微要起分别来做一个观察。「余时全不略起分别,」其它的时候全部都不会产生分别的,「分别」意思就是指,哦,这个是这样子,哦,那个是那样子(「谓此是此非,」),这些全部都没有「全不略起分别」,「故诸能引正奢摩他妙三摩地。《解深密经》说缘无分别影像,」这是引经据典来做说明,说你前面所谈到的这个安止,说没有这种无分别妄念,不包括这个无分别,你所谈到的不包括无分别的,就是只有安乐跟明,没有这个无分别的话,这个是安止。那这个部分,其实在安止的那个时候,分别都没有产生呢!不是像你所谈到的不包括,没有这个条件,这个条件都齐备呢!如果你说无分别这个条件不齐备的话,那跟《解深密经》等等的主张就完全相违背。
这个部分有谈到过,在350页倒数第四行「如世尊言:修瑜伽师有四种所缘,谓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周徧所缘复有四种,谓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事边际性,所作成办。就能缘心立二影像,」能缘心是有境,立两种影像,两种影像就是有分别影像跟无分别影像,「初是毗钵舍那所缘,」有分别影像是胜观的对境。「二是奢摩他所缘。」但是第二个却是奢摩他所缘,无分别影像却是安止的所缘,是不是这样讲?安止本身它是无分别的,因此之故,它的影像,当然就是无分别影像,所以把无分别影像当做是安止的所缘对境。那安止本身是无分别的,所以这里才会谈道,388页第二行,安止本身除了忆念跟正知势力减弱的时候,才要起观察,除此之外,全部都是无分别的,所以安止本身是无分别的。
前面提到那个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之后至尊仁波切又给它做了一个解释,把它归纳成三种来解释说明,在这个地方就已经有谈到说,其实安止本身是无分别的,但是你现在又说安止本身不包括这个部分,那不是跟《解深密经》等等,跟很多的佛经的说法,就相违背了。
(以下仁波切国语解说)仁波切问:清楚吗?今天不清楚?大家笑!简单的来说,现在很多禅宗,有一点宗大师讲的这些问题。比如说修空性,跟这边讲的支那堪布差不多,就是什么都不想,心里想的就档住,所有的念头就档住,那这个如果把它变成等于是修空性,这两个就等于(等同)的话,那就可以说,修奢摩他的时候,也是要有这个无分别,是不是?修奢摩他也要有无分别,那我们就请问他们,修奢摩他的时候,有没有无分别?有嘛!那这个无分别的时候,会不会变成修空性?如果是修空性的话,那修奢摩他又会变成一定要修空性,这两个有点等于(等同),那他们这里没办法说「是」,他们一定要区分,那怎么区分呢?他们说修奢摩他的时候有乐有明晰,但是没有无分别。他们就这样子讲,刚刚他宗这样子讲的,修奢摩他的时候有乐有明晰,但是没有无分别,如果无分别的话,就变成空性的三摩地,空性的等持,他们这样子想的。
所以我们现在请问他们的话,应该会这样子回答,这是宗大师这边回答的,修奢摩他的时候没有无分别,理由在这里。宗大师就慢慢的分析,请问你现在没有无分别,你说修奢摩他的时候没有无分别,那你指的无分别是什么样子?就请问,你现在讲的无分别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去除执着、去除实有,我们就达到究竟的见解,就缘在这个空性的见上?然后没有分别,心就不散乱。你讲的无分别是这样子还是另外一个?如果你讲的是这样子,那我也承认无分别就是修空性;(如果)你讲的不是这样子,就讲另外一个,那宗大师就慢慢的分析反驳。重点是这个,但是我看你们好像不清不楚的样子,糊里糊涂(大家大笑),没有关系,下一个礼拜再讲一次这个。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60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