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得到一個純正的安止。
得到正式的安止之後,要到達究竟、清淨很容易,是因爲得到安止的情況之下,安止本身對身心輕安會有很大的幫助,因爲已經得到安止了,所以進入安止的情況之下,會讓身心輕安發揮增長,不斷不斷的增長,只要身心輕安增長的話,身心輕安增長的力量,就會讓這個安止的力量更加強大、更加強大,這二者是彼此相輔相成的。因爲在相輔相成的的情況之下,所以如果得到正式的安止之後,要把這個安止達到徹底究竟,達到究竟,達到純淨的話,那就很容易了,這是因爲雙方面互相幫助,相輔相成之故,所以底下就談到這個情形,「由得具足如是相狀」就是這些征兆都得到了,前面談到幾個征兆。這「作意力故,」這種作意力就是安止,靠著它的力量之故,因此「奢摩他道極易清淨,」安止的道路就很容易變成最爲純淨,就達到究竟的意思。底下講它的原因,「謂由奢摩他心一境性」得到安止的時候「心一境性」心專一安住在對境上面,「住定之後,速能引起身心輕安。」身心輕安轉增,輕安的力量越來越強大,當「輕安轉增」的時候,「如彼輕安增長之量,便增爾許心一境性妙奢摩他(妙安止),」身心輕安的力量更加強大的話,內心的「心一境性」安止的力量就更加強大,所以「互相輾轉能增長故。」彼此互相助益,互相幫助,相輔相成,這是根據《聲聞地》談到的。
「如《聲聞地》雲:如如增長身心輕安,」「如如」就是有多少,身心的輕安程度到達多少,「如是如是」就如同它的程度,「于所緣境心一境性」就有力量多麼強大,「轉得增長。」「如如增長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專注的力量有多大,跟那個力量一樣的,(「如是如是轉複增長身心輕安。」)身心輕安就轉複增長這麼多。所以「心一境性及以輕安,如是二法輾轉相依輾轉相屬。」互相依賴,輾轉相依靠,互相輔助了。
那就是說,這些征兆得到的時候,是正式的安止,正式的安止産生之後,讓這個安止要到究竟,要到達純淨,那就很容易了,所以「奢摩他道極易清淨」有一個容易嘛!比較容易了。那沒有得到這些征兆得到的話,表示不是一個正式的安止,不是正式安止的話,那就是毛病還會越來越嚴重。
要做一個區分,就是這裏只有談到身心輕安,沒有談到身心輕安之樂。要把身輕安,心輕安,還有身輕安之樂,心輕安之樂,這個都要分開,所以身心輕安是一個範圍,然後身心輕安之樂是另外一個範圍,這兩個不一樣,要把它區分清楚。我們這裏都只有談到身心輕安,沒有談到身心輕安之樂哦,沒有談到。「如如增長身心輕安」是講身心輕安,「如是如是于所緣境心一境性轉得增長」對不對?這講身心輕安,沒有講身心輕安之樂。「如如增長心一境性,如是如是轉複增長身心輕安」也只有講身心輕安,沒有講身心輕安之樂,對不對?沒有談到嘛!所以「心一境性及以輕安,如是二法輾轉相依輾轉相屬」。
身心輕安之樂的情況,我們前面有談到過了,就是輕安之樂最初産生的時候,力量很大,這是輕安之樂。力量很大之故,它會對等持有妨礙,有傷害,之後要讓這個樂的力量,快樂的、安樂的力量,慢慢的減少、減弱,減弱到最後,慢慢的跟這個等持要相隨順,這個力量要比較薄弱之後,快樂的力量要薄弱到跟等持相隨順,在這個力量比較薄弱的樂攝持之下的等持,這個把它稱之爲安止。所以這裏談到的,都是身心輕安要不斷的增長、增長,但是不能增長身心輕安之樂。前面不是講了嗎,輕安之樂一開始産生的時候,力量很強大,對等持是一種傷害,現在如果再增加身心輕安之樂,那不是又有傷害了嗎?所以沒有增加身心輕安之樂,但是要增長身心輕安。
因此得到安止,是指具足前面所談到的這些征兆,擁有那些征兆的等持,才算是正式的安止,如果已經得到的話,那再努力做觀修,觀修有多麼勤快,那就很容易變得很純淨,這個原因已經詳細的做了一個說明,後面的「總之」這裏是簡略的再提綱挈領,做一個簡略的說明,因爲前面都詳細說明過了,所以後面簡略說。
「總之若心得堪能者,」如果禅修之後心得到堪能的時候,「風心同轉,」因爲心跟氣都往同一個對象去,心堪能的話,心氣往同一個對象去之故,當然氣容易堪能「故風亦堪能,」所以氣就堪能,氣堪能的情況之下,(「爾時其身,便起微妙殊勝輕安。」)就會使身體得到特別的輕安,(「此若生起,心上便生勝叁摩地,」)如果身體得到特別的輕安的話,就會幫助內心,使心就會産生特別的等持。「複由此故,」因爲內心有特別的等持之故,那就表示說心很堪能,在這個情況之下,因爲心氣同轉之故,所已氣又更加堪能,氣更加堪能,當然就使身體又産生更加特別的輕安。所以會這樣子旋轉、旋轉的,彼此互相幫助的,所以「其風成辦殊勝堪能,故能引發身心輕安,仍如前說。」「仍如前說」的意思就是「總之若心得堪能者」這個部分,是不斷循環的,更加進步、更加進步的,不斷的增長、增長,身心互相的影響之下,不斷的往上面增長。這個段落講解完畢。
再過來第二個段落斷除疑問,這個地方的大綱,前面是「顯示正義」講完了嘛(P380),再過來第二個是「有作意相及斷疑」。這個「有作意相及斷疑」裏面又要分兩項,第一個是「有作意相」,就是有作意的征兆是什麼?這第一個講解完畢了。再過來斷疑,就現在第二項,所以「第二斷疑者。」是這個意思了。
「第二斷疑者。」講的內容「如是前說第九心時,不須策勵勤加功用,心任運轉趣叁摩地無諸分別,又盡滅除微細沈沒,具明顯力。又如前身輕安時說,由其風大堪能力故,能與(給)身心勝妙安樂。此叁摩地又如前于相狀時說,貪欲等蓋諸隨煩惱多不現行(都不會産生),雖從定起(也)不離輕安。若生具此功德之定,于五道中立爲何道?」就有這麼一個問題,所以就要做回答了。這個問題是,得到安止時,當然就是已得到欲界專一心的後面了,第九住心是欲界專一心嘛,在第九住心欲界專一心之後,就要得到了。在欲界專一心那個時候,在憶念跟正知上面,不需要花很大的力氣,「不須策勵勤加功用」。而且沒有這個分別心「心任運轉趣叁摩地無諸分別」進入等持的時候沒有分別心。而且在前面,當然掉舉的毛病就沒有了,連後面細分的沈沒的毛病就也沒有呢!還有具有力的明分,前面也談過了,有力是指心放在對境上的時候,具有力量,有力道,內心識本身放在對境上面的時候,具有力量。心識本身也很清澈、很清晰,這個明晰也要存在,所以這有力的明分,這個都齊備。
得到這種等持的時候,由這個等持會引發身心輕安,這第九住心的時候得到這樣一個等持嘛!由這個等持會引發身心輕安,由身心輕安又引發身心輕安之樂,這樣子的身心輕安之樂的樂呢,安樂又還要力量逐漸逐漸的減少,因爲力量大的話會有毛病,如果這個安樂力量很大的時候,會對于這個貪欲産生希求等等,就煩惱蓋障會出現的。所以這個安樂要減少,因爲安樂減少之故,使貪欲等五種隨煩惱又不會産生,就得到這樣的功德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五種隨煩惱不産生,這個把握也得到,所以這時候身心輕安之樂力量當然逐漸減少,但不是說沒有,一定要伴隨身心輕安之樂,仍然是有的,只不過它力量沒有這麼強烈,但是有,不能說沒有。這樣子的身心輕安,不僅僅在入定的時候才有,就算下座了,出定之後,身心輕安之樂仍然相隨順的,還要伴隨有一些些呢!不能說完全沒有,下座之後還有一些存在呢!這都是前面談到的征兆,我們前面都解釋過了。
這些前面講解過了之後,就會發生一個疑問,喔!如果這樣子的話,那這個人證悟很高啰?他是一個很高手、高竿的人啰?那這樣,他是五道裏面是哪一道呢?就馬上問了一個問題,「具此功德之定」前面談到這些功德聽起來,喔!很厲害,那他證悟很高啰?那他五道裏面到底是在哪一道呢?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所以回答了,「答:若生如是妙叁摩地,昔及現在總有多人立爲入大乘道,尤由隨順生輕安風,一切身中安樂充滿,依此身心起大調適。此又具足無諸分別最極明顯二種殊勝,故許爲無上瑜伽中備諸徳相圓滿次第微妙瑜伽。」這個是對方的,就有人會這樣子想,有人會這樣子講。這個會談到,前面談到這些征兆,聽起來好像很厲害,那這個人是五道裏面哪一道?所以有很多人認爲,以前跟現在都有很多人認爲,談到有這麼一些功德,有這麼情況的話,這個人可能是正式的圓滿次第,這是很具足徳相的圓滿次第,以前到現在都有很多人有這種想法。所以有很多人都有這種主張,我們可能也會這樣子想,這個人是不是已經得到圓滿次第了呢?所以這裏才要把這個疑問斷除掉,至尊仁波切在這裏要做一個說明了,所以這段的科判叫做「第二斷疑者」要斷除這個疑問。
在前面還談到入于大乘道,這個也是不對的,「總有多人立爲入大乘道」這個是指,如果安住在前面談到,具有這麼多功德的等持裏面,安住在這個等持的本質上面的時候,連列入大乘道都還不算,還不算是列入大乘道呢!所以「總有多人立爲入大乘道」有沒有?還不能列入入大乘道,爲什麼呢?因爲進入大乘道路的話,要從進入大乘道路的根本–菩提心來做決定,菩提心有跟沒有來做決定,不是說這種類型的等持有跟沒有來做決定,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前面談到總體方面,有多人立爲進入大乘的道路,這總體上面來講了,這個不是的。因爲進入大乘的道路要靠菩提心來做決定,不是靠等持,擁有這樣的一個等持來進入大乘道路,不是的!
底下「尤」是個別,個別而言,把它認爲是圓滿次第的證悟,這更加錯誤。所以擁有這種等持,總體上,把它認爲他是進入大乘的道路,這個不對啦!個別而言,把它列爲是圓滿次第的證悟,那也不對。不對的原因,特別是底下講了「然依」但是根據「慈尊無著等諸大教典及中觀修次第等,明顯開示修定次第,定量諸論而觀察之(而檢查分析的話),此叁摩地(前面的這種等持)尚未能入小乘之道,何況大乘。」不要說大乘,連小乘都還算不進去呢!那大乘就不用講了。
《聲聞地》有談到,「《聲聞地》說,即修根本第一靜慮(初靜慮)觀粗靜相諸世間道,皆依此定而引發故。」因爲修世間的道路,就是由這個地方開始。那這裏談到彌勒慈尊跟無著的書,因爲現在講安止是講廣大道次第嘛!廣大道次第呢,它的根本典籍當然主要就是由慈氏彌勒到無著,這講的都是廣大道次第的內容,所以主要根據,當然是根據這個書來講。從這個書裏面來做分析的話,它裏面談到等持的部分,從裏面談到這些內容來做一個檢查分析的話,那前面談到具有這些功德的這個等持,不要說列入大乘的道路,連小乘道路都還不能算呢!那這樣子一個道路,只能算是修粗靜相的世間道,由此定而引發。所以這個只能說修世間的道路,還是屬于世間的道路,不能脫離輪回。不要說列在大乘,不能算列在大乘,連列在小乘都不能算,因爲它不能脫離輪回嘛!這種道路只是世間輪回,繼續輪回的一個道路。所以世間的道路,靠這個等持可以成辦,就粗靜相道的禅修,可以靠這個等持來做一個開始,來成辦,所以還不列在小乘的道路。我們今天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9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