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9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境性,这一共四个了。「有力能修粗静相道,或谛相道净治烦恼,」那个「净治烦恼」是第五项。

  所以从什么征兆可以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也知道呢?那就是色界地所摄的少分的心,色界地所摄的少分的身轻安,色界地所摄的少分的心轻安,色界地所摄的少分的心一境性,这是四个了,要得到这四项。

  再过来是「净治烦恼」,净治烦恼是这样子讲,我们前面有谈到初静虑是正行,前面要有七个近分,七个近分里面第一个是最初作意,第二个是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之后胜解作意,大远离作意,…这一共有七项。在得到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的时候,就称之为清净烦恼的近分,这里就谈到「净治烦恼」嘛!从这里开始「净治烦恼」方面就具有这个能力,所以「有力能修粗静相道」,或者说也会得到「谛相道」,具有「净治烦恼」的威力,这个是第五个征兆

  这里面修粗静相道,或者是谛相道,在修粗静相道跟谛相道方面,具有能力能够净治烦恼,就是拥有能力的意思了,能够净治烦恼。在净治烦恼方面,具有能力的意思。有力,具有力量,净治烦恼方面具有力量,这个是第五个特色

  这个部分要解释一下,粗静相道或者是谛相道,都是世间道。称之为世间道的情形是这个样子,把轮回的世间分成两种类型,一个是不好的,一个是好的。去观修这个不好的,我讨厌它,我要到好的那个地方去,这样子观修,所以称之为粗静相道。一边是粗糙的,是不好的;一边是寂静,是功德,是好的。因此我要往好的,寂静那个地方去;我不要到粗糙的,不好的地方去。这样子再三观修、再三观修。譬如说观修欲界地,它是不好的,是有毛病的,是讨厌的;初静虑天是好的,是寂静的,我要去追求。这样子再三观修、再三观修,这种观修的方式,就称之为「粗静相道」,这世间的道路,不能够脱离轮回的世间。因为把世间分成两种情况,那边我要丢掉,我要选择这边,那不是还在轮回里面吗?再三观修、再三观修呢,仍然还在轮回里面,所以是属于世间的道路。

  那个「谛相道」也是这个意思,也是世间道的意思,所以这里用一个选择辞嘛,修粗静相道或者是修谛相道,用「或」选择辞,就是都是世间道路的意思。「谛相道」是伴随谛执,对于谛执或者是我执,不去对付它,没有去对付它,因为没有去对付谛执,所以仍然跟谛执、我执伴随的情况之下,去禅修这个道路,这样一个道路,就是「谛相道」。谛执还伴随着,那当然是世间的道路,不能离开轮回的世间,所以这是世间的道路,没有去对付谛执,没有去对付我执嘛!用「粗静相道」也好,用「谛相道」也好,来做禅修,这都是修世间道路。世间的道路里面又分很多种,因为世间的道路来讲的话,就我们刚刚谈到的,把世间的道路分成两边的类型,一边我要丢掉,一边我要选择。就算是这种方式来进行的,又分很多种,色界的时候,初静虑地有它的近分跟正行,二静虑地也有它的近分跟正行,三静虑地也有它的近分跟正行,到四静虑地又有它的近分跟正行;之后到了无色界的时候,空无边处又有近分跟正行,识无边处又有近分跟正行,无所有处又有近分跟正行,有顶天又有近分跟正行。那就高低分太多种了,所以分很多的。

  但是这些实修不管怎么做,都不像我们禅修的目标,是说把我执还有烦恼的种子,连根全部都拔灭掉。这些世间道路不是这个样子,不是把烦恼连根本–种子那个部分都拔灭掉,不是这个样子,所以它是世间的道路。在世间的道路里面,要到具有能力能够净治烦恼,这里谈到净治烦恼,都是具有能力暂时把他压住,这里只有净治嘛,不是说把烦恼连种子一起拔灭掉,不是的!是说能够具有能力把这个烦恼暂时压住。那什么时候具有能力把这个烦恼暂时压住呢?当得到安止的时候,要从第二个作意开始。

  净治烦恼,要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呢?第二个作意开始,才有力量去净治烦恼,这里净治烦恼都是把烦恼压住,让它不要出现,不是说连根把它拔灭掉,不是的!到了第二个作意的时候,第二个作意就是个别性相理解作意,那个时候就有能力,就能够去净治烦恼,从这个时候才开始。为什么呢?原因是这样子,因为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要净治烦恼,要开始的时候,应该是观察上面一层它是功德,它是好的,是寂静的;底下是我不要的,我讨厌的,因此往上面去追逐,这样子的话,才有办法把下分、底下底下的烦恼净治掉。可是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没有做这种区分,因为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七个近分里面第一个就算是安止,就是最初作意,那个时候就是安止了。不过得到那个安止的时候,是心专一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面,这个时候它还不会区分上面跟底下哪边比较好,哪边比较坏,这个时候都还没开始呢!可是它已经能够发挥威力去帮助第二个,就是个别性相理解作意。个别性相理解作意它有能力去净治烦恼,它能够去净治烦恼,净治烦恼的开始是从第二个作意开始。可是它这个能力怎么来的呢?当然要靠第一个作意给它,所以在得到第一个作意的时候,就能够帮助第二个作意,具有这个能力。

  虽然第一个作意–最初作意,还没有开始去净治烦恼,还没有开始,因为它是心专一安住,还不会区分上下哪边好哪边坏,没有这样子区分,它是专一安住而已,可是它能够帮助第二个作意,能够发挥去净治烦恼的作用,所以才把它列入这个征兆,这个征兆里面就列了这个项目。

  最初最初得到安止,这个时候他才能够感受得到,就是欲界的心有什么毛病,上二界的心有什么功德、什么好处,这个时候内心非常的明白清楚,能够做这么一个分析。因为得到安止的时候,这样子的内心它就有一个能力,因为得到安止了嘛!这个时候他就能够去分析,内心很很清楚很明白,能够去分析,欲界(色界?)的心多么的好,得到欲界(色界?)的心的话,内心多么的快乐,如果得到正行的心,那多么快乐,多么的好,而且也可以感受得到,这时候才开始有这个能力。就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开始有这个能力。而且这个时候,他也能够去分析,分析出欲界有什么毛病,对这个毛病感受也很强烈;他也能够去分析,上界地有什么功德、什么好处,他也可以分析得到,而且也可以感受得到。所以得到安止之后,才有能力,才有办法去进行这些好坏的分别,能够把它区分清楚,才有这个能力。所以这里谈到,有能力能够去净治烦恼嘛!开始净治烦恼,是从第二个作意开始,但第一个作意的时候,他内心很寂静,所以他能够去分析,也具足这个能力。

  「内暂持心身心轻安疾疾生起。」就是等持在内心的情况之下,迅速迅速就能够产生身轻安心轻安,这第六个征兆。之后「欲等五盖多不现行,」这第七个,欲等五盖大多数不会出现的。「欲等五盖」第一个欲求之心,对于贪欲的希求、追求之心,贪恋贪欲;第二个是伤害之心;第三个是沉睡跟昏暗,这算一个;第四个是掉举跟后悔,算第四个;再过来是疑虑,怀疑之心,疑虑之心,这第五个,这五个是五盖。

  第一个,对于贪欲的希求追求之心;第二个,伤害之心;第三个,是睡眠跟昏暗,合在一起;第四个,是掉举跟后悔,也合在一起;第五个,是怀疑、疑虑之心。这个大部分都不会出现,「多不现行」就是大部分都不会产生,这是第七个。

  再过来是第八个,「从定起时」入定了,然后出定之后,「亦有少分身心轻安随顺而转。」还伴着一些一些的身轻安跟心轻安。就算已经下座了,已经出定了,身轻安也还有一点点,心轻安也还有一点点,都还存在呢!这第八个征兆。

  支持的根据,《声闻地》引用了三个经文,「声闻地云:得此作意初修业者,」这是第一个作意,初修业作意就是最初作意,第一个作意。「有是相状,」初静虑的近分里面的第一个,就叫初修业作意,就算是安止了、已经得到了安止了嘛,它虽然是第一个近分,就算是安止了。所以初修业的时候「有是相状」就有这样一个征兆了。「谓已得色界少分定心,」这是前面谈到的第一个,「已得少分身心轻安心一境性,」已得少分的身轻安、心轻安,这是第二跟第三。还有「心一境性」这第四个。「有力有能善修净惑所缘加行,」在净治烦恼上面,已经具有能力了,这第五个。再过来「其心相续滋润而转,为奢摩他之所摄护。」这讲的就是后面那几个特色,不过后面那几个特色呢,更清楚的,就底下又一个经文了,这讲的是第六个。

  「又云:于内正住暂持其心,身心轻安疾疾生起,」这是第六个。再过来「不极为诸身粗重性之所逼恼,不极数起诸盖现行。」「不极数起诸盖现行」就是第七个。「欲等五盖多不现行」嘛!再过来「又云:虽从定起出外经行,」的时候,仍然要伴随少分的轻安,身心轻安(「而有少分轻安」),「余势」剩余的力量还在,「随身心转。如是等类,当之是名有作意者清净相状。」这是第八个征兆,有没有?对不对?第八个「从定起时亦有少分身心轻安随顺而转」嘛!如果这些都是有作意者清净的征兆,就表示他是一个有作意者,就得到作意的人,就得到安止的人,就有这些征兆。

  得到前面谈到的这些征兆,就算是已经得到正式的安止,已经得到合乎性相的安止,正式的安止之后,再透过观修,观修的情况之下,这个安止的道路,要到达最为纯净,最极纯净,那就很容易进行了。意思就是,假设没有得到这些征兆的话,那表示不是得到正式的安止。在没有得到正式的安止之下,再三观修、再三观修,不会更加进步、更加进步,只会毛病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严重。毛病越来越严重,就是昏沉越来越严重,掉举越来越严重,这个安止的道路没有办法达到究竟,没有办法达到纯净嘛!原因就是因为他还没有得到这些征兆,没…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