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境性,這一共四個了。「有力能修粗靜相道,或谛相道淨治煩惱,」那個「淨治煩惱」是第五項。
所以從什麼征兆可以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也知道呢?那就是色界地所攝的少分的心,色界地所攝的少分的身輕安,色界地所攝的少分的心輕安,色界地所攝的少分的心一境性,這是四個了,要得到這四項。
再過來是「淨治煩惱」,淨治煩惱是這樣子講,我們前面有談到初靜慮是正行,前面要有七個近分,七個近分裏面第一個是最初作意,第二個是個別性相理解作意,之後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這一共有七項。在得到第二個個別性相理解作意的時候,就稱之爲清淨煩惱的近分,這裏就談到「淨治煩惱」嘛!從這裏開始「淨治煩惱」方面就具有這個能力,所以「有力能修粗靜相道」,或者說也會得到「谛相道」,具有「淨治煩惱」的威力,這個是第五個征兆。
這裏面修粗靜相道,或者是谛相道,在修粗靜相道跟谛相道方面,具有能力能夠淨治煩惱,就是擁有能力的意思了,能夠淨治煩惱。在淨治煩惱方面,具有能力的意思。有力,具有力量,淨治煩惱方面具有力量,這個是第五個特色。
這個部分要解釋一下,粗靜相道或者是谛相道,都是世間道。稱之爲世間道的情形是這個樣子,把輪回的世間分成兩種類型,一個是不好的,一個是好的。去觀修這個不好的,我討厭它,我要到好的那個地方去,這樣子觀修,所以稱之爲粗靜相道。一邊是粗糙的,是不好的;一邊是寂靜,是功德,是好的。因此我要往好的,寂靜那個地方去;我不要到粗糙的,不好的地方去。這樣子再叁觀修、再叁觀修。譬如說觀修欲界地,它是不好的,是有毛病的,是討厭的;初靜慮天是好的,是寂靜的,我要去追求。這樣子再叁觀修、再叁觀修,這種觀修的方式,就稱之爲「粗靜相道」,這世間的道路,不能夠脫離輪回的世間。因爲把世間分成兩種情況,那邊我要丟掉,我要選擇這邊,那不是還在輪回裏面嗎?再叁觀修、再叁觀修呢,仍然還在輪回裏面,所以是屬于世間的道路。
那個「谛相道」也是這個意思,也是世間道的意思,所以這裏用一個選擇辭嘛,修粗靜相道或者是修谛相道,用「或」選擇辭,就是都是世間道路的意思。「谛相道」是伴隨谛執,對于谛執或者是我執,不去對付它,沒有去對付它,因爲沒有去對付谛執,所以仍然跟谛執、我執伴隨的情況之下,去禅修這個道路,這樣一個道路,就是「谛相道」。谛執還伴隨著,那當然是世間的道路,不能離開輪回的世間,所以這是世間的道路,沒有去對付谛執,沒有去對付我執嘛!用「粗靜相道」也好,用「谛相道」也好,來做禅修,這都是修世間道路。世間的道路裏面又分很多種,因爲世間的道路來講的話,就我們剛剛談到的,把世間的道路分成兩邊的類型,一邊我要丟掉,一邊我要選擇。就算是這種方式來進行的,又分很多種,色界的時候,初靜慮地有它的近分跟正行,二靜慮地也有它的近分跟正行,叁靜慮地也有它的近分跟正行,到四靜慮地又有它的近分跟正行;之後到了無色界的時候,空無邊處又有近分跟正行,識無邊處又有近分跟正行,無所有處又有近分跟正行,有頂天又有近分跟正行。那就高低分太多種了,所以分很多的。
但是這些實修不管怎麼做,都不像我們禅修的目標,是說把我執還有煩惱的種子,連根全部都拔滅掉。這些世間道路不是這個樣子,不是把煩惱連根本–種子那個部分都拔滅掉,不是這個樣子,所以它是世間的道路。在世間的道路裏面,要到具有能力能夠淨治煩惱,這裏談到淨治煩惱,都是具有能力暫時把他壓住,這裏只有淨治嘛,不是說把煩惱連種子一起拔滅掉,不是的!是說能夠具有能力把這個煩惱暫時壓住。那什麼時候具有能力把這個煩惱暫時壓住呢?當得到安止的時候,要從第二個作意開始。
淨治煩惱,要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呢?第二個作意開始,才有力量去淨治煩惱,這裏淨治煩惱都是把煩惱壓住,讓它不要出現,不是說連根把它拔滅掉,不是的!到了第二個作意的時候,第二個作意就是個別性相理解作意,那個時候就有能力,就能夠去淨治煩惱,從這個時候才開始。爲什麼呢?原因是這樣子,因爲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要淨治煩惱,要開始的時候,應該是觀察上面一層它是功德,它是好的,是寂靜的;底下是我不要的,我討厭的,因此往上面去追逐,這樣子的話,才有辦法把下分、底下底下的煩惱淨治掉。可是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沒有做這種區分,因爲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七個近分裏面第一個就算是安止,就是最初作意,那個時候就是安止了。不過得到那個安止的時候,是心專一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這個時候它還不會區分上面跟底下哪邊比較好,哪邊比較壞,這個時候都還沒開始呢!可是它已經能夠發揮威力去幫助第二個,就是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它有能力去淨治煩惱,它能夠去淨治煩惱,淨治煩惱的開始是從第二個作意開始。可是它這個能力怎麼來的呢?當然要靠第一個作意給它,所以在得到第一個作意的時候,就能夠幫助第二個作意,具有這個能力。
雖然第一個作意–最初作意,還沒有開始去淨治煩惱,還沒有開始,因爲它是心專一安住,還不會區分上下哪邊好哪邊壞,沒有這樣子區分,它是專一安住而已,可是它能夠幫助第二個作意,能夠發揮去淨治煩惱的作用,所以才把它列入這個征兆,這個征兆裏面就列了這個項目。
最初最初得到安止,這個時候他才能夠感受得到,就是欲界的心有什麼毛病,上二界的心有什麼功德、什麼好處,這個時候內心非常的明白清楚,能夠做這麼一個分析。因爲得到安止的時候,這樣子的內心它就有一個能力,因爲得到安止了嘛!這個時候他就能夠去分析,內心很很清楚很明白,能夠去分析,欲界(色界?)的心多麼的好,得到欲界(色界?)的心的話,內心多麼的快樂,如果得到正行的心,那多麼快樂,多麼的好,而且也可以感受得到,這時候才開始有這個能力。就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開始有這個能力。而且這個時候,他也能夠去分析,分析出欲界有什麼毛病,對這個毛病感受也很強烈;他也能夠去分析,上界地有什麼功德、什麼好處,他也可以分析得到,而且也可以感受得到。所以得到安止之後,才有能力,才有辦法去進行這些好壞的分別,能夠把它區分清楚,才有這個能力。所以這裏談到,有能力能夠去淨治煩惱嘛!開始淨治煩惱,是從第二個作意開始,但第一個作意的時候,他內心很寂靜,所以他能夠去分析,也具足這個能力。
「內暫持心身心輕安疾疾生起。」就是等持在內心的情況之下,迅速迅速就能夠産生身輕安心輕安,這第六個征兆。之後「欲等五蓋多不現行,」這第七個,欲等五蓋大多數不會出現的。「欲等五蓋」第一個欲求之心,對于貪欲的希求、追求之心,貪戀貪欲;第二個是傷害之心;第叁個是沈睡跟昏暗,這算一個;第四個是掉舉跟後悔,算第四個;再過來是疑慮,懷疑之心,疑慮之心,這第五個,這五個是五蓋。
第一個,對于貪欲的希求追求之心;第二個,傷害之心;第叁個,是睡眠跟昏暗,合在一起;第四個,是掉舉跟後悔,也合在一起;第五個,是懷疑、疑慮之心。這個大部分都不會出現,「多不現行」就是大部分都不會産生,這是第七個。
再過來是第八個,「從定起時」入定了,然後出定之後,「亦有少分身心輕安隨順而轉。」還伴著一些一些的身輕安跟心輕安。就算已經下座了,已經出定了,身輕安也還有一點點,心輕安也還有一點點,都還存在呢!這第八個征兆。
支持的根據,《聲聞地》引用了叁個經文,「如《聲聞地》雲:得此作意初修業者,」這是第一個作意,初修業作意就是最初作意,第一個作意。「有是相狀,」初靜慮的近分裏面的第一個,就叫初修業作意,就算是安止了、已經得到了安止了嘛,它雖然是第一個近分,就算是安止了。所以初修業的時候「有是相狀」就有這樣一個征兆了。「謂已得色界少分定心,」這是前面談到的第一個,「已得少分身心輕安心一境性,」已得少分的身輕安、心輕安,這是第二跟第叁。還有「心一境性」這第四個。「有力有能善修淨惑所緣加行,」在淨治煩惱上面,已經具有能力了,這第五個。再過來「其心相續滋潤而轉,爲奢摩他之所攝護。」這講的就是後面那幾個特色,不過後面那幾個特色呢,更清楚的,就底下又一個經文了,這講的是第六個。
「又雲:于內正住暫持其心,身心輕安疾疾生起,」這是第六個。再過來「不極爲諸身粗重性之所逼惱,不極數起諸蓋現行。」「不極數起諸蓋現行」就是第七個。「欲等五蓋多不現行」嘛!再過來「又雲:雖從定起出外經行,」的時候,仍然要伴隨少分的輕安,身心輕安(「而有少分輕安」),「余勢」剩余的力量還在,「隨身心轉。如是等類,當之是名有作意者清淨相狀。」這是第八個征兆,有沒有?對不對?第八個「從定起時亦有少分身心輕安隨順而轉」嘛!如果這些都是有作意者清淨的征兆,就表示他是一個有作意者,就得到作意的人,就得到安止的人,就有這些征兆。
得到前面談到的這些征兆,就算是已經得到正式的安止,已經得到合乎性相的安止,正式的安止之後,再透過觀修,觀修的情況之下,這個安止的道路,要到達最爲純淨,最極純淨,那就很容易進行了。意思就是,假設沒有得到這些征兆的話,那表示不是得到正式的安止。在沒有得到正式的安止之下,再叁觀修、再叁觀修,不會更加進步、更加進步,只會毛病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嚴重。毛病越來越嚴重,就是昏沈越來越嚴重,掉舉越來越嚴重,這個安止的道路沒有辦法達到究竟,沒有辦法達到純淨嘛!原因就是因爲他還沒有得到這些征兆,沒…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