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9讲

  《广论奢摩他59》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2-06

  我们上次讲到384页这个地方,现在谈到安止的时候,就科判而言,进行到的段落380页「一. 显示奢摩他成与未成界限. 二. 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 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轨.」现在在第一个段落,安止到底已经成功了不成功,这个部分说明分成两项:「一.显示正义」就是本文、正文说明。「二.有作意相及断疑.」现在在本文这个段落,「显示正义」这个段落,那到底安止得到没有得到呢?它的界限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于缘善的对境,专一的等持先得到之后(这一个无过失的等持得到之后),还要再产生心轻安,之后还要再产生身轻安,之后又要产生身轻安之乐,然后又要产生心轻安之乐。这两种乐最初产生的时候,力量都很强大的,之后还要再使它的力量逐渐减少、逐渐减少,到跟这个等持要相随顺,对等持能够发挥帮助的这种安乐,这个时候才是在等持所摄持下的,对这个等持有所帮助的这种身心轻安的乐,不是刚开始那个样子,因为力量比较薄弱的,对等持能够发挥帮助的,它所帮助的那个等持,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就是安止。虽然安止得到的一个界限,分水岭是从这里来判定的,就是要跟这个等持相随顺的,对等持能够发挥帮助的,这两种安乐它帮助的那个等持,就把它称之为安止,界限要从这里来谈的。

  这个说法要用《声闻地》来做支持,所以才有384页《声闻地》的经文,就是能立因要用《声闻地》的经文来做说明,身心轻安之乐产生的时候,不是最初的那个样子,就是最初的那个样子要破掉,力量要逐渐的减弱减弱,减弱到要跟等持相随顺,对等持能够发挥帮助,这时候的等持,就把它取名字叫做安止,这个时候才算正式得到安止。倒数第四行「如是生已」这个时候产生的等持,「或名得奢摩他,」这个时候才把它取名字称之为得到安止,「或名有作意,使得堕在」堕在就是列于、属于「有作意数。

  「或名有作意」这个要看前面,这个名词是《经庄严论》里面的句子,在381页第六行,「《庄严经论》云:由习无作行,次获得圆满,身心妙轻安,名为有作意。」这个用的是《经庄严论》里面的名词,所以这里又谈到了,384页倒数第四行「如是生已或名得奢摩他,或名有作意,」有作意的意思就是得到作意的意思。

  所以轻安之乐要先产生,不过产生的轻安之乐,所谓得到安止的时候那个轻安之乐,不是一产生轻安之乐那个时候的等持,轻安之乐力量要慢慢减少减少,到最后产生跟这个等持相随顺的轻安之乐,就是说对等持有帮助,跟等持相随顺的轻安之乐,在这个轻安之乐的伴随摄持之下的等持,那个等持才能够给它取名字称之为安止,是这个样子来讲的。

  这样子的安止是什么情况?384页倒数第四行「以得第一静虑近分所摄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最下作意故。」这是说初静虑近分所摄的安止,得到第一静虑近分所摄的安止,才算是「使得堕在」列在「乃得定地最下作意故」才算是得到等至地的最小最小作意,「最下作意」就是最小的作意,最低的、最尾巴的作意的意思。这里经常用到作意,但是这个作意,不是我们五遍行心所里面的作意。我们这里再三谈到作意、作意,但是这个作意,不是五遍行里面的作意。这个作意就是内心作意思惟的意思,讲的是内心的情形,内心现在处在什么情况。

  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首先,最初的安止就算是初静虑正行,这里谈到第一静虑就是初静虑。初静虑是正行,正行的准备加行的部分,就称之为近分,这个就算是安止了。所以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这里谈到「或名有作意」这时候就把它取名字叫做安止,叫做作意,就是得到安止的的意思。最初得到安止是在什么时候呢?得到安止的时候,已经离开了欲界的心,欲界的心很粗糙,安止就是细分的心,离开了欲界的心,比较细分的心,就得到安止。但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又不能算是初静虑的心,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离初静虑的心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初静虑的心是属于正行,所以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程度还没有那么高级,还不到达这个程度,那要算是初静虑前面的段落,所以「近分」,近分就是靠近初静虑,还不到初静虑,但是已经靠近了,初静虑准备的部分,近分的部分。初静虑准备的部分都算是安止,所以这个安止,初静虑近分的时候,都用作意这个名词,但这个名词不是我们谈到的五遍行的作意。

  初静虑的近分有七个,我们前面不是讲过了吗,有没有?初学者的作意,然后个别性相理解作意,胜解作意,大远离作意…,有没有?前面有七个作意嘛!这个都是初静虑的近分,这初静虑的近分在那个时候呢,最初得到安止是属于初静虑近分的那个时候,就是安止了,所以还不到初静虑哦,初静虑很高级了嘛,那没有那么高级,在近分的那个段落就有安止了,这个时候用作意,是指内心的一个情形,内心的什么情形呢?就是缘取这个对境之后,内心是不是处在等至的情形之下来做决定的,是,或者不是。

  等至这里有翻做等引,「乃得定地最下作意」那个「定」是等引地,「得定地」就是等引地的意思。我们这里用得定地,可是前面却翻做等引地,在什么地方就翻做等引地?382页第三行「然仍说非是等引地,而不立为等引地者」因为什么什么原因不立为等引地嘛,对不对?

  所以正式得到安止的时候,才要列入等引地呢!用作意,就是指内心的一个情况,什么情况呢?就是缘取对境之后,内心有没有处在等引的状态来做决定的,那这个等引地是什么意思呢?上次有解释过了,等引就是上界地所摄,就称之为等引地,上界地就是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如果是上二界地所摄的话,就是等引地。如果不是上二界地所摄的话,就不是等引地。就是在382页的地方有谈到了嘛,对不对?

  另外还有,为什么称之为等引地呢?上次大家也问了这个问题,在384页最后一行,《声闻地》里面就有讨论过了,底下「言定地者,」那个定地,就是等引地,前面翻做等引地了嘛,是不是?定地、等引地的意思是「是上二界地之异名。」就是不同的名称而已,指的就是上二界地。上二界地所摄,就称之为等引地,不是上二界地所摄,就不是等引地,它就是一个不同的名词而已。

  得到安止的时候,最低最低程度的安止(就是安止最初得到的时候,最低程度的安止),那就是初静虑地所摄的近分,那个时候就算是安止了,不能说不是,引用的能立因,能够成立的引文,用「声闻地云:从是已后,其初发业修瑜伽师名有作意,』前面谈到所得到安止就叫做「有作意」,『始得堕在有作意数。』就算是得到作意了。『何以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定地(色界等引地)所摄少作意故,』所摄的最少、最小的作意之故,因为得到色界地所摄的最小的作意。

  最初得到安止的时候,那个时候是新得到安止嘛,最初得到安止嘛,新的一个安止,新的安止的时候,那时候在色界跟无色界里面,这个时候心大概不能列入无色界,因为还没有那么高嘛!所以就列在色界,列在色界的话,色界里面又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又有这么多分,这么多类型,那当然也不会是很高级的,所以就是初静虑。初静虑里面又有初静虑的正行,初静虑的近分,因为还不到正行,也没有那么高级,那就比较低一点,那就近分了。所以初静虑近分得到的时候,就算是得到了安止,这个时候就算是得到了作意,所以就把它称之为有作意(「由此因缘名有作意。」)。

  称之为有作意,就算是很多种作意里面,得到最低最低的,也不能说不是嘛,就算是了嘛!所以就要列在「有作意数」里面,就算是得到了作意。但是大家要了解,所谓的安止,安止很多种,不是说只有一种,好像一得到安止,就得到全部的安止。因为安止里面就有二界,就是色界跟无色界,所以不是全部都一样的。首先得到的当然不会是无色界,所以得到的是色界;色界初静虑的时候,得到初静虑的安止,也没有得到二静虑地;那得到二静虑地的安止,也没有得到三静虑地;得到三静虑地,也没有得到四静虑地。所以不一样,每一个安止,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一样。就近分而言,每一个静虑、每一个静虑,又有它的近分,各自各自又不同。所以不是说得到一个,就全部都得到了,那就差很多了。

  最初得到的时候,当然是最低程度的那个部分,所以不是无色界,是色界;色界里面四个静虑当然也是初静虑;初静虑里面又有正行跟近分,也不是正行是近分。所以近分得到的时候,这是最小的作意,「所摄少作意故」嘛!由此最初获得色界跟无色界里面的色界,色界里面的是初静虑,初静虑里面正行跟近分是近分,近分的时候,最小的作意,那个已经算是安止了。

  再过来第二项「第二分二。」第二个科判就是「有作意相及断疑」,分二的话,那就「有作意相」也要讲一下,「断疑」也要讲一下,就分成两项了。「. 有作意相」这个相,是征兆,有作意的征兆是什么?有作意的时候就算是得到安止了,前面都把得到安止称为有作意嘛!拥有作意就得到安止。那得到安止有什么征兆?「具何相状」具何征兆?「能令自他了知是为已得作意?」具足这些征兆之后,自己从这个征兆可以知道,自己得到安止;别人也可以从这个征兆知道,他得到安止。那这个征兆到底是什么?这个要说明一下,「为由获得如是作意,」那这些征兆,就是得到这样子的一个作意,就表示他得到了安止。那「如是作意」是什么样子的作意?后面要讲了,「则得色地所摄少分定心,身心轻安心一境性,」色界地所摄的少分的心,还有色界地所摄的身轻安,色界地所摄的心轻安,色界地所摄的心一…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9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