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59》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9-02-06
我們上次講到384頁這個地方,現在談到安止的時候,就科判而言,進行到的段落380頁「一. 顯示奢摩他成與未成界限. 二. 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 叁.顯示別趣世間道軌.」現在在第一個段落,安止到底已經成功了不成功,這個部分說明分成兩項:「一.顯示正義」就是本文、正文說明。「二.有作意相及斷疑.」現在在本文這個段落,「顯示正義」這個段落,那到底安止得到沒有得到呢?它的界限在什麼地方呢?就是于緣善的對境,專一的等持先得到之後(這一個無過失的等持得到之後),還要再産生心輕安,之後還要再産生身輕安,之後又要産生身輕安之樂,然後又要産生心輕安之樂。這兩種樂最初産生的時候,力量都很強大的,之後還要再使它的力量逐漸減少、逐漸減少,到跟這個等持要相隨順,對等持能夠發揮幫助的這種安樂,這個時候才是在等持所攝持下的,對這個等持有所幫助的這種身心輕安的樂,不是剛開始那個樣子,因爲力量比較薄弱的,對等持能夠發揮幫助的,它所幫助的那個等持,就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就是安止。雖然安止得到的一個界限,分水嶺是從這裏來判定的,就是要跟這個等持相隨順的,對等持能夠發揮幫助的,這兩種安樂它幫助的那個等持,就把它稱之爲安止,界限要從這裏來談的。
這個說法要用《聲聞地》來做支持,所以才有384頁《聲聞地》的經文,就是能立因要用《聲聞地》的經文來做說明,身心輕安之樂産生的時候,不是最初的那個樣子,就是最初的那個樣子要破掉,力量要逐漸的減弱減弱,減弱到要跟等持相隨順,對等持能夠發揮幫助,這時候的等持,就把它取名字叫做安止,這個時候才算正式得到安止。倒數第四行「如是生已」這個時候産生的等持,「或名得奢摩他,」這個時候才把它取名字稱之爲得到安止,「或名有作意,使得墮在」墮在就是列于、屬于「有作意數。」
「或名有作意」這個要看前面,這個名詞是《經莊嚴論》裏面的句子,在381頁第六行,「《莊嚴經論》雲:由習無作行,次獲得圓滿,身心妙輕安,名爲有作意。」這個用的是《經莊嚴論》裏面的名詞,所以這裏又談到了,384頁倒數第四行「如是生已或名得奢摩他,或名有作意,」有作意的意思就是得到作意的意思。
所以輕安之樂要先産生,不過産生的輕安之樂,所謂得到安止的時候那個輕安之樂,不是一産生輕安之樂那個時候的等持,輕安之樂力量要慢慢減少減少,到最後産生跟這個等持相隨順的輕安之樂,就是說對等持有幫助,跟等持相隨順的輕安之樂,在這個輕安之樂的伴隨攝持之下的等持,那個等持才能夠給它取名字稱之爲安止,是這個樣子來講的。
這樣子的安止是什麼情況?384頁倒數第四行「以得第一靜慮近分所攝正奢摩他,乃得定地最下作意故。」這是說初靜慮近分所攝的安止,得到第一靜慮近分所攝的安止,才算是「使得墮在」列在「乃得定地最下作意故」才算是得到等至地的最小最小作意,「最下作意」就是最小的作意,最低的、最尾巴的作意的意思。這裏經常用到作意,但是這個作意,不是我們五遍行心所裏面的作意。我們這裏再叁談到作意、作意,但是這個作意,不是五遍行裏面的作意。這個作意就是內心作意思惟的意思,講的是內心的情形,內心現在處在什麼情況。
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首先,最初的安止就算是初靜慮正行,這裏談到第一靜慮就是初靜慮。初靜慮是正行,正行的准備加行的部分,就稱之爲近分,這個就算是安止了。所以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這裏談到「或名有作意」這時候就把它取名字叫做安止,叫做作意,就是得到安止的的意思。最初得到安止是在什麼時候呢?得到安止的時候,已經離開了欲界的心,欲界的心很粗糙,安止就是細分的心,離開了欲界的心,比較細分的心,就得到安止。但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又不能算是初靜慮的心,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離初靜慮的心還有一段距離,因爲初靜慮的心是屬于正行,所以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程度還沒有那麼高級,還不到達這個程度,那要算是初靜慮前面的段落,所以「近分」,近分就是靠近初靜慮,還不到初靜慮,但是已經靠近了,初靜慮准備的部分,近分的部分。初靜慮准備的部分都算是安止,所以這個安止,初靜慮近分的時候,都用作意這個名詞,但這個名詞不是我們談到的五遍行的作意。
初靜慮的近分有七個,我們前面不是講過了嗎,有沒有?初學者的作意,然後個別性相理解作意,勝解作意,大遠離作意…,有沒有?前面有七個作意嘛!這個都是初靜慮的近分,這初靜慮的近分在那個時候呢,最初得到安止是屬于初靜慮近分的那個時候,就是安止了,所以還不到初靜慮哦,初靜慮很高級了嘛,那沒有那麼高級,在近分的那個段落就有安止了,這個時候用作意,是指內心的一個情形,內心的什麼情形呢?就是緣取這個對境之後,內心是不是處在等至的情形之下來做決定的,是,或者不是。
等至這裏有翻做等引,「乃得定地最下作意」那個「定」是等引地,「得定地」就是等引地的意思。我們這裏用得定地,可是前面卻翻做等引地,在什麼地方就翻做等引地?382頁第叁行「然仍說非是等引地,而不立爲等引地者」因爲什麼什麼原因不立爲等引地嘛,對不對?
所以正式得到安止的時候,才要列入等引地呢!用作意,就是指內心的一個情況,什麼情況呢?就是緣取對境之後,內心有沒有處在等引的狀態來做決定的,那這個等引地是什麼意思呢?上次有解釋過了,等引就是上界地所攝,就稱之爲等引地,上界地就是上二界–色界無色界,如果是上二界地所攝的話,就是等引地。如果不是上二界地所攝的話,就不是等引地。就是在382頁的地方有談到了嘛,對不對?
另外還有,爲什麼稱之爲等引地呢?上次大家也問了這個問題,在384頁最後一行,《聲聞地》裏面就有討論過了,底下「言定地者,」那個定地,就是等引地,前面翻做等引地了嘛,是不是?定地、等引地的意思是「是上二界地之異名。」就是不同的名稱而已,指的就是上二界地。上二界地所攝,就稱之爲等引地,不是上二界地所攝,就不是等引地,它就是一個不同的名詞而已。
得到安止的時候,最低最低程度的安止(就是安止最初得到的時候,最低程度的安止),那就是初靜慮地所攝的近分,那個時候就算是安止了,不能說不是,引用的能立因,能夠成立的引文,用「如《聲聞地》雲:『從是已後,其初發業修瑜伽師名有作意,』前面談到所得到安止就叫做「有作意」,『始得墮在有作意數。』就算是得到作意了。『何以故?由此最初獲得色界定地(色界等引地)所攝少作意故,』所攝的最少、最小的作意之故,因爲得到色界地所攝的最小的作意。
最初得到安止的時候,那個時候是新得到安止嘛,最初得到安止嘛,新的一個安止,新的安止的時候,那時候在色界跟無色界裏面,這個時候心大概不能列入無色界,因爲還沒有那麼高嘛!所以就列在色界,列在色界的話,色界裏面又初靜慮、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又有這麼多分,這麼多類型,那當然也不會是很高級的,所以就是初靜慮。初靜慮裏面又有初靜慮的正行,初靜慮的近分,因爲還不到正行,也沒有那麼高級,那就比較低一點,那就近分了。所以初靜慮近分得到的時候,就算是得到了安止,這個時候就算是得到了作意,所以就把它稱之爲有作意(「由此因緣名有作意。」)。
稱之爲有作意,就算是很多種作意裏面,得到最低最低的,也不能說不是嘛,就算是了嘛!所以就要列在「有作意數」裏面,就算是得到了作意。但是大家要了解,所謂的安止,安止很多種,不是說只有一種,好像一得到安止,就得到全部的安止。因爲安止裏面就有二界,就是色界跟無色界,所以不是全部都一樣的。首先得到的當然不會是無色界,所以得到的是色界;色界初靜慮的時候,得到初靜慮的安止,也沒有得到二靜慮地;那得到二靜慮地的安止,也沒有得到叁靜慮地;得到叁靜慮地,也沒有得到四靜慮地。所以不一樣,每一個安止,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不一樣。就近分而言,每一個靜慮、每一個靜慮,又有它的近分,各自各自又不同。所以不是說得到一個,就全部都得到了,那就差很多了。
最初得到的時候,當然是最低程度的那個部分,所以不是無色界,是色界;色界裏面四個靜慮當然也是初靜慮;初靜慮裏面又有正行跟近分,也不是正行是近分。所以近分得到的時候,這是最小的作意,「所攝少作意故」嘛!由此最初獲得色界跟無色界裏面的色界,色界裏面的是初靜慮,初靜慮裏面正行跟近分是近分,近分的時候,最小的作意,那個已經算是安止了。
再過來第二項「第二分二。」第二個科判就是「有作意相及斷疑」,分二的話,那就「有作意相」也要講一下,「斷疑」也要講一下,就分成兩項了。「初. 有作意相」這個相,是征兆,有作意的征兆是什麼?有作意的時候就算是得到安止了,前面都把得到安止稱爲有作意嘛!擁有作意就得到安止。那得到安止有什麼征兆?「具何相狀」具何征兆?「能令自他了知是爲已得作意?」具足這些征兆之後,自己從這個征兆可以知道,自己得到安止;別人也可以從這個征兆知道,他得到安止。那這個征兆到底是什麼?這個要說明一下,「爲由獲得如是作意,」那這些征兆,就是得到這樣子的一個作意,就表示他得到了安止。那「如是作意」是什麼樣子的作意?後面要講了,「則得色地所攝少分定心,身心輕安心一境性,」色界地所攝的少分的心,還有色界地所攝的身輕安,色界地所攝的心輕安,色界地所攝的心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