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60》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9-02-13
我們進行到的段落,是安止産生成就,如果安止成就合乎標准的話,它總是要有一些征兆,這第一個。之後還有一些疑問要把它去除掉,就有這兩項。現在進行到斷除疑問這個段落,這個是安止産生的話,它的征兆是什麼;之後成就的話,它的征兆是什麼;之後是有作意相它的征兆;再過來去除疑問。去除疑問這個部分,有什麼疑問呢?去除疑問就是指前面談到安止成功的話,有什麼征兆出現,當這些征兆出現的時候,譬如說貪欲等等的五蓋也不會出現了,還有許多的征兆。征兆就是功德,許多的行相、功德出現,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具足這些征兆的安止,那到底在五道裏面,就是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無學道,現在是討論到大乘嘛,在大乘的五個道路裏面,那他到底是在哪一個段落呢?屬于哪一個範圍呢?有人就主張,這個是大乘的道路。甚至有人主張,不僅僅是大乘的道裏面,而且在顯密之中還屬于密乘,而且是密乘圓滿次第的證悟,有人有這樣的主張,上次談到這個段落,有很多說法。
關于這個部分,自宗把它破除,就談到安止如果成功的話,是有這些征兆,欲等五蓋也會去除掉,具足這些功德,那是非常稀有,非常奇特,是這樣一個安止的,就說它稀有奇特,不過並不是密咒乘門圓滿次第的證悟,甚至也不列在大乘的道路裏面,不要說不列在大乘的道路,甚至都還不屬于、還不算是小乘的道路,不列在小乘的道路裏面。那如果這樣子的話,那他到底是列在哪裏呢?喔!那世間的道路而已嘛!這樣子把對方的疑問去除掉了。
這個段落放在一起一並來討論,是因爲首先是要講述這些征兆,當這些征兆出現的時候,面對這些征兆,了解這些征兆之後,就發生了許多的疑問,就有這個疑問了,那它到底是屬于哪一個段落呢?所以把它放在同一段落裏去討論它。就是擁有這些征兆的安止,有一些人以爲是在大乘的道路吧?不是的!所以提出了這麼一個說法,是屬于世間的道路。能立因用《聲聞地》,上次我們就引用《聲聞地》來做說明,386頁「《聲聞地》說,即修根本第一靜慮觀粗靜相諸世間道,皆依此定而引發故。」都靠著這個等持而引發的,那「粗靜相」談到的是「世間道」世間的道路。世間的道路稱之爲粗靜相道,就是把世間的道路,世間裏面某一個部分看成好,某一個部分看成壞,抛棄壞的,追求好的,所以稱之爲粗靜相道。這裏面世間就是指輪回,出世間的話,就是脫離輪回,那可見這是一個世間的道路,就是指靠著這個道路實修,仍然要在輪回裏面繼續流轉、繼續流轉,只是這樣的一個方法而已嘛,所以稱之爲世間的道路。
「粗靜相道」用粗靜的行相是指,粗糙的行相跟寂靜的行相。譬如說觀修欲界是粗糙的行相,不好的;色界第一靜慮天是寂靜的,是好的行相。因此對壞的部分,産生討厭、丟掉;寂靜的的部分,認爲是好、功德,我要追求。以這個方式把欲界的煩惱暫時壓住,之後追求能夠到達上面的世界,就是初靜慮天的話,這種禅修的方式,就稱之爲粗靜相道,類似像這個樣子。這雖然是禅修的方式,是一個道路,不過就上面的世界而言,仍然是屬于輪回裏面。追求上面的世界,那還不是在輪回裏面嗎?所以還是在輪回裏面流轉、流轉,這樣的一個道路呢!因此被稱之爲世間的道路,那可見不是出世間的道路。
如果不是出世間的道路,就不能夠列入小乘的道路,因爲無論如何,小乘道路,仍然是出世間的道路嘛!所以具有這些功德、征兆的安止,不要說不能列入大乘的道路,連小乘道路都不能列入呢!所以《聲聞地》說:觀修粗靜相諸世間道,皆依此定而引發。這《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此叁摩地(這一個等持)尚未能(列)入小乘之道,何況大乘。」不要說大乘不能列入,小乘都不能列入呢!因爲他是「諸世間道,皆依此定而引發」。世間的粗靜相道,禅修的道路,也是靠這個而去成就的,所以輪回的道路,還要運用它呢!可見不能列入小乘的道路。這是就安止自己的本質來討論的話,當然可以去運用它,出世間的道路也可以去運用它,那是沒有錯,不過就具足前面這些征兆的安止,自己本身的本質來講的話,那可見不是屬于出世間的道路。
不過就安止的本質而言,又不能說它是世間的道路,因爲靠著它,也可以觀修出世間的道路;靠著它,也可以觀修世間的道路。所以在《聲聞地》的經文裏面有談到,「《聲聞地》說,即修根本第一靜慮」就是初靜慮正行的段落,就算要得到初靜慮的正行,要靠粗靜相道的觀修。粗靜相道的觀修,也仍然要靠具有這種安止性質的等持,靠著它來引發而得到初靜慮的正行,意思就是指,就算是世間的道路,也要靠等持才能夠得到成就。靠著等持來做觀修,也靠著等持來得到世間道路方面的成就。世間的道路靠著它來禅修,但是不是說只有世間的道路才用它,那可見它是共通的,就是世間跟出世間的道路共通,二者都可以去運用它,兩方面都可以去運用它。所以就這個安止而言,前面談到不能夠列入在小乘的道路裏面,而且靠著它,又可以觀修世間的道路,那就表示說世間也好,出世間也好,靠著它可以去達成,可以運用它的意思。
前面講解完畢了,世間跟出世間靠著它可以去運用的。後面談到「外道諸仙由世間道,」依賴世間的道路,「于無所有以下諸地能離欲者,」能夠離開貪欲,「皆須依此而趣上地。」都必須靠著這個安止、靠著這個等持,而趣上上地。「是故此定」這個安止、這個等持,「是內外道二所共同。」
首先「無所有以下諸地能離欲者」這是先指出這個補特伽羅不是內道的補特伽羅,不是大乘的行者,也不是小乘的行者,他是一個外道的行者。就外道的行者而言,它觀修什麼呢?就這裏所談到的,首先講行者是外道諸神仙,他靠什麼道路?靠世間的道路。這樣一個外道行者,他必須觀修世間的道路,觀修世間的道路之後,他會得到什麼成效呢?他會到無所有以下諸地,都能夠離開貪欲,所以這不是出世間的道路。那他是怎麼觀修的呢?粗靜相道的觀修方式,這個樣子。這裏有談到「無所有以下」無所有處以下,這個是提到叁界,叁界就是欲界、色界跟無色界,欲界上面色界四層無色界四層,色界是初靜慮、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無色界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跟有頂天,「無所有」是第叁個,就是這裏特別談到的「于無所有以下」。
前面談到的是叁界九地,叁界九地靠著粗靜相道的實修,最後會到達有頂天以下,可以到達有頂天,但是超出有頂天外面,那就是脫離叁界輪回,這個做不到。就是我要超越有頂天之後,才能夠得到解脫、一切智嘛!這個部分,外道沒有這個道路,外道根本沒有這個禅修的道路,只有佛教裏面才有,就是要得到解脫跟一切智的道路,那就要超越叁界輪回。那超越叁界的話,要超越有頂天,但是外道的禅修,透過這裏談到的粗靜相道的實修,最多只能到達有頂天,那是怎麼樣子到達有頂天的呢?觀修下層的世界是粗糙的,是不好的,我要脫離;上面的世界是好的,是寂靜的,是功德的,我要追求,按照這個方式來做禅修,這是粗靜相道。
首先觀修欲界是討厭的,我不喜歡;初靜慮天是寂靜的,是好的,我要去追求。同樣的方式,二靜慮天是不好啦,叁靜慮天好啦,寂靜啦;叁靜慮天是不好啦,四靜慮天是寂靜,是功德,産生追求。這樣一個段落、一個段落,慢慢生起、生起,最後會到哪裏呢?最後就到這裏所談到的,要觀修這個無所有,是粗糙的,是不好的,討厭的,之後我要到達有頂天,有頂天是寂靜的,是功德的,這樣的禅修之後,他就到達有頂天了。所以這時候對無所有以下諸地都能離開貪欲,因爲都不好嘛!到最後連無所有處也是不好,也是討厭的,然後對它的貪欲也離開了,之後這個人是不是到達有頂天?再下來,假設他要超出叁界六道輪回的話,是不是要觀修有頂天是粗糙的,是討厭的,我要離開;上面有一個世界是好的,是寂靜的,我要追求,有沒有呢?沒有了!因爲叁界最高就有頂天了,那怎麼還觀想它的上面有更好?沒有了嘛!
按照外道的道路,只能夠斷除對無所有以下的諸地,離開貪欲,之後要超出有頂天就沒有方式了,就沒有辦法了。所以這個是粗靜相道,按照世間的道路,以這個方式來做禅修,修、修、修,最後到達的地方,最高最高就到哪裏?就到達有頂天,到達有頂天之後,對無所有處以下的貪欲,都能夠完全離開,之後還要再超越的話,就要觀修有頂天的上面,要觀修有頂天是粗糙的,是討厭的;上面還有更好的,有功德的,我要去追求的,應該要這種方式去觀修,對不對?沒有了嘛!有頂天上面就沒有了,所以沒有這個道路了。這是世間的道路,用這個粗靜相道的方式來禅修的話,「皆須依此而趣上地」也是一樣的,按照這個安止,這個禅定觀修粗靜相道,由下層的世間,一直往上面提升、提升,最後到達有頂天,這樣的一個人,他中間的實修過程,完全都是按照粗靜相道,都是按照這個安止,這個等持,來做禅修的,用下方的世界是粗糙,上方的世界是寂靜,用這個等持觀修、觀修,一直到上面的世界,一直往面上提升、提升,到最後會到達有頂天,這是外道用的方式。外道用的時候,粗靜相道也是要靠這個安止,「故此定」,這個等持是內道也要用,外道也要用,大家共通都要用的,所以是共通的道。
安止的段落,在一開始的地方,有這麼一個詞句,止觀利益的時候有談到,大小乘門的功德,世間出世間的功德,需知這一切全部都是止跟觀的果,有沒有談到這一段?這個地方就有談到大小乘門,想要解脫一切智,這些功德由止觀産生,但是還有世間出世間道路的功德,也由這裏産生。世間的功德也是止觀的果,世間的功德就是這裏談到的,粗靜…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6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