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先産生心輕安,沒有說身輕安嘛!《聲聞地》的經文裏面,倒數第叁行也談到「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也沒有談到身輕安,所以在兩種輕安裏面,心輕安先得到,之後才得到身輕安,這個要先了解一下。首先要産生前兆,前面的征兆,前兆産生完畢了,心輕安。心輕安産生了,後面才出現身輕安。
再其次,383頁倒數第二行,(「次依內心調柔輕安生起力故,有能引發身輕安因風入身中,由此風大徧全身分,」)其次,接下來的意思,次依內心的調柔輕安生起的威力之故,有能引發身輕安的因,因就是風,要趣入于身體之中,氣在身體裏面遊動得意思,由此風大徧及全身每一個部分之故,「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諸能對治身粗重性,身輕安性即能生起。」這個也是因爲「此亦由其調柔風力,徧一切身狀似滿溢。」這個地方要談到,因爲身心同轉之故,心安住在什麼地方,氣也一起同時趣入那個地方。
所以前面先得到心輕安,由心輕安的力量之故,會引發…身輕安産生的原因就是要靠氣了。因爲心輕安之故,引發了身輕安的原因。身輕安的原因是要靠氣,所以氣就能夠入于身體之中,就能夠在身體裏面遊動來往,之後逐漸的風大會徧及全身每一個部分,這個時候會把身粗重的部分把它排除掉,因此就得到了身輕安。所以身輕安是因爲氣徧及全身,身輕安的感受應該是徧及整個身體的,因爲「風大徧全身分」身體的每一個部分,所以「身粗重性皆得遠離」。身輕安應該不是說身體的某一個部分有輕安,不是的,整個身體都在輕安之中。這個意思是指不堪能的部分、不快樂的部分排除掉,整個身體都在輕安之中,這個時候是身輕安。
所以靠著心輕安的威力,産生了身輕安,這個都已經很清楚明白了解了,在383頁倒數第二行「次依內心調柔輕安生起力故,有能引發身輕安」這個支持的根據,後面《聲聞地》的文字內容也很容易明白了解的,跟前面談到的一樣,《聲聞地》內容的文字,跟前面解釋的內容都完全一樣的,(「如《聲聞地》雲:『由此生故有能隨順起身輕安,諸風大種來入身中,由此大種于身轉時,能障樂斷諸煩惱品身粗重性,皆得遣除。能對治彼身輕安性,徧滿身中狀如滿溢。』」)這也談到,由心輕安會引發出身輕安,這個部分就明白了解了。
那身輕安它的本質是什麼?要做一個界定,在384頁的第叁行「此身輕安謂極悅意內身觸塵,非心所法,」如安慧論師談到的(「安慧論師雲:『歡喜攝持身內妙觸,應當了知是身輕安。契經中說,意歡喜時身輕安故。』」),輕安列在十一個善法裏面(十一個善心所),這裏談到「非心所法」這個是身輕安,所以談到「此身輕安」嘛!對不對?身輕安不列在心所裏面,心所裏面有列了一個輕安,那是心輕安。身輕安本身不是心所,它是什麼呢?它是「極悅意內身觸塵」是屬于觸覺的一種,身體很悅意的那種,內在的身體的觸覺的那一種,不是列入心所法。《俱舍》裏面談到善法有十項,但是《俱舍總集》,就是《上俱舍》裏面談到善法卻是十一項,這裏面都有列輕安。這個心輕安是列在十一善法裏面的輕安,但是十一善法的輕安,並不一定指的是心輕安,所以十一善法的輕安,範圍比較大,那心輕安當然是範圍比較小了。心所法裏面談到的輕安,它是一個比較大的範圍。
我們解釋了心輕安,之後身輕安,接下來就要談到身輕安之樂,由身輕安要産生身輕安之樂。所以首先要得到心輕安,然後靠著心輕安的威力,産生身輕安,透過身輕安的力量之故,得到身輕安之樂,再由身輕安之樂,還要再能夠引出心輕安之樂,那就有身心輕安之樂。這兩個都要有,在兩個都齊備的情況之下,身心輕安之樂的攝持之下,然後還要再能夠産生一個等持。就是透過身心輕安之樂的幫助,之後還能夠産生一個等持,那個等持才能夠稱之爲安止。可見有這個次第存在,對不對?所以心輕安的産生講解完畢,身輕安的産生講解完畢。
接下來要由身輕安,怎麼去引發出一個身輕安之樂?「此身輕安」後面要談到身輕安産生的身輕安之樂,之後産生心輕安之樂,384頁第四行「此身輕安最初生時,由風力故身中現起最極安樂,由此因緣心中喜樂轉更勝妙,」由風的力量之故,「身中現起最極安樂」這個是身輕安樂。在身輕安産生的時候,接下來靠著風的力量,風大種的力量之故,身體會現起很大的快樂,這個講的是身輕安之樂。「由此因緣」靠著身輕安之樂的原故,也會影響到內心,「心中喜樂轉更勝妙」這個講的是心輕安之樂。
接下來「輕安初勢漸趣微細,然非輕安一切永盡,是初強盛太動其心,彼漸退已,」身心的輕安之樂産生的時候,「是初」最初的時候,「強盛太動其心」,力量很強大,因此很容易搖動它的內心。身心輕安之樂最初産生的時候,力量很大,身心都處在很快樂的狀態之中,這個對于等持的産生,當然是一種障礙,所以搖動其心。「是初強盛太動其心」會搖動他的內心,等持不容易産生。「彼漸退已」太過強盛的這個部分,會逐漸的減退,所以前面談到了「輕安初勢漸趣微細」這講到最初身心輕安之樂的力量,就慢慢的進入微細,不過微細的意思,不是說「輕安一切永盡」不是說輕安完全就都沒有了,還有輕安存在,只不過它的力量沒有像一開始這麼強大,因爲一開始這麼強大的時候,內心會搖動,不容易産生等持。所以一開始力量強大的時候,慢慢減弱、慢慢減弱,不是減弱到沒有,還有呢!減弱到什麼程度呢?「如影隨形有妙輕安」這個時候好像影子一樣,很薄的,如隨形的影子一樣,「有妙輕安」這個是很薄的輕安,比較薄的輕安,這個時候薄的輕安對「無諸散動與叁摩地隨順而起。」那這個時候的輕安,就能夠幫助叁摩地産生。在前面,最初産生的身心輕安之樂,會搖動內心,不容易幫助等持産生,然後它的力量會逐漸減弱,到很薄的輕安的時候,它就會「與叁摩地隨順而起」就能夠幫助等持的産生。
前面談到「是初強盛太動其心」初,是身輕安之樂産生的時候,這個時候身輕安之樂太過強盛,身輕安的樂呢,那個快樂的力量很強大,因此搖動他的內心,搖動他的內心之故,這種身輕安之樂,這麼強盛的樂呢,可不可以持續下去呢?不可以,這樣子的話,等持的産生是一種障礙。「彼漸退已」所以它就逐漸的減少,這個是身輕安之樂就要逐漸的減少。身輕安之樂跟心輕安之樂産生的時候,那時候的覺受,都是喜吱吱,非常快樂的,快樂的力量很強大,因爲前面談過了「身輕安最初生時,由風力故身中現起最極安樂」這個是身輕安之樂,對不對?所以那時候安樂的力量非常強大,「由此因緣心中喜樂轉更勝妙」內心的喜樂,力量也很強大,這是心身輕安之樂。
身輕安之樂跟心身輕安之樂最初産生的時候,那個安樂的力量都很強大,這個對于等持的産生,是一個障礙,所以「是初強盛太動其心」那就表示等持不容易産生了,內心都在搖動之中。因爲處在非常快樂的狀態裏面,所以首先身輕安之樂力量強大,「太動」搖動他的內心,他就慢慢的減損減損,「如影隨形」後面有妙輕安之樂,那個「妙」是薄,比較薄的,像薄紗一樣,薄薄的,前面那個「強盛」是粗糙,粗跟薄相對的。剛開始的時候很粗糙,就是很強烈的身輕安之樂,後面比較薄的身輕安之樂,這個時候「無諸散動」就沒有散動,這個時候「與叁摩地隨順而起」是對于等持的産生有所幫助,「隨順」就是有幫助的意思。
「心踴躍性亦漸退減,」就是前面談到心輕安之樂的時候,「由此因緣心中喜樂轉更勝妙」這個是心輕安之樂最初産生的時候,那個快樂的力量也很強烈,這個時候心很快樂,很奮耀的性質也慢慢減退了。慢慢的減退之後,「心于所緣堅固而住,」心對于所緣的對境堅固而住,「遠離喜動不寂靜性」喜歡快樂的搖動,不能夠寂靜的搖動完全排除掉了,這個時候就得到一個安止,正式的安止如此得到,「乃爲獲得正奢摩他。」這是純正的安止。所以在心輕安的力量慢慢減薄的時候,對于所緣的對境堅固而住,然後「喜動不寂靜性」這些全部排除掉,這時候得到了安止。
不過這裏談到,384頁第七行,我們剛剛就念過了「心踴躍性亦漸退減,心于所緣堅固而住,遠離喜動不寂靜性乃爲獲得正奢摩他。」(喜動:大喜而動)大的喜悅,因爲這個大的喜悅,大喜是指前面的心輕安之樂剛産生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喜悅,非常強烈,很強烈的悅的幹擾之下,會讓心搖動,因此導致內心不能夠專一安住,這種不寂靜性排除掉了,但是不能夠遠離喜,如果遠離喜的話,那心輕安之樂就沒有了,安止是在身心輕安之樂攝持之下的等持,對不對?所以喜不能離開,沒有喜就沒有身心輕安之樂了嘛!所以遠離大的喜悅導致的搖動,這種不寂靜性應該要去除掉的。
這個成立的根據在《聲聞地》裏面有談到,「雲:『彼初起時,令心踴躍令心悅豫,歡喜俱行令心喜樂,所緣境界于心中現,從此已後彼初所起輕安勢力漸漸舒緩,有妙輕安隨身而轉,心踴躍性漸次退減,由奢摩他所攝持故,心于所緣相寂靜轉。』」這裏面所談到的內容,「心踴躍性漸次減退減由奢摩他所攝持故,」這個部分談到的,就是喜悅逐漸逐漸的減損,是指內心踴躍性漸次減退轉,這個是指大的喜悅漸次的減少,不是指喜悅都完全排除掉,所以前面至尊仁波切的解釋才會談到,遠離大的喜悅的搖動。
有一個問題,我們要補充的解釋一下,382頁,上次有談到這個部分,就是安止沒有産生之前,修九住心之後,到達第九住心的時候,能夠不必花大的力氣,很自然的,而且很持續的就安住在等持之中,這個是第九住心的時候,就有這個力量了。所以這個等持那非常好了,這個殊勝的等持不必花什麼力氣,又很自然的就能夠安住在等持裏面,喔,那這個實在是非常好了,有人就把這種等持,列入等引地呢!382頁,上次是不是談到這個內容?所以這裏很多人有一個問題,在382頁第二行「于欲地中雖有如此勝叁摩地」就是第九住心,這麼殊勝的等持,能夠很自然的安住,不必花力氣的,欸,那這個很殊勝了,「然仍說是非等引地,而不立爲等引地者」等引地就是上界地,上二界地稱之爲等引地,所以這個殊勝的等持,是不是等引地呢?不能列入等引地,就是不能列入上界地的意思。等引地跟上二界地是一個同義辭。所以「非等引地」不列入等引地,就是不能列入上界地,不能列入上二界地呢,那就是它只能列入欲界地嘛!所以「于欲地中雖有如此勝叁摩地」這還是講在欲界地。所以等引地,就是上二界地,上界地的意思。或者用這個名詞「與止相應定」與安止相應的等持,如果有與安止相應的等持的話,那就列入等引地,如果沒有跟止相對應的等持的話,那就不能列入等引地。我們今天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8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