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8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先产生心轻安,没有说身轻安嘛!《声闻地》的经文里面,倒数第三行也谈到「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也没有谈到身轻安,所以在两种轻安里面,心轻安先得到,之后才得到身轻安,这个要先了解一下。首先要产生前兆,前面的征兆,前兆产生完毕了,心轻安。心轻安产生了,后面才出现身轻安。

  再其次,383页倒数第二行,(「次依内心调柔轻安生起力故,有能引发身轻安因风入身中,由此风大徧全身分,」)其次,接下来的意思,次依内心的调柔轻安生起的威力之故,有能引发身轻安的因,因就是风,要趣入于身体之中,气在身体里面游动得意思,由此风大徧及全身每一个部分之故,「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诸能对治身粗重性,身轻安性即能生起。」这个也是因为「此亦由其调柔风力,徧一切身状似满溢。」这个地方要谈到,因为身心同转之故,心安住在什么地方,气也一起同时趣入那个地方。

  所以前面先得到心轻安,由心轻安的力量之故,会引发…身轻安产生的原因就是要靠气了。因为心轻安之故,引发了身轻安的原因。身轻安的原因是要靠气,所以气就能够入于身体之中,就能够在身体里面游动来往,之后逐渐的风大会徧及全身每一个部分,这个时候会把身粗重的部分把它排除掉,因此就得到了身轻安。所以身轻安是因为气徧及全身,身轻安的感受应该是徧及整个身体的,因为「风大徧全身分」身体的每一个部分,所以「身粗重性皆得远离」。身轻安应该不是说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有轻安,不是的,整个身体都在轻安之中。这个意思是指不堪能的部分、不快乐的部分排除掉,整个身体都在轻安之中,这个时候是身轻安。

  所以靠着心轻安的威力,产生了身轻安,这个都已经很清楚明白了解了,在383页倒数第二行「次依内心调柔轻安生起力故,有能引发身轻安」这个支持的根据,后面《声闻地》的文字内容也很容易明白了解的,跟前面谈到的一样,《声闻地》内容的文字,跟前面解释的内容都完全一样的,(「声闻地云:由此生故有能随顺起身轻安,诸风大种来入身中,由此大种于身转时,能障乐断诸烦恼品身粗重性,皆得遣除。能对治彼身轻安性,徧满身中状如满溢。』」)这也谈到,由心轻安会引发出身轻安,这个部分就明白了解了。

  那身轻安它的本质是什么?要做一个界定,在384页的第三行「此身轻安谓极悦意内身触尘,非心所法,」如安慧论师谈到的(「安慧论师云:『欢喜摄持身内妙触,应当了知是身轻安。契经中说,意欢喜时身轻安故。』」),轻安列在十一个善法里面(十一个善心所),这里谈到「非心所法」这个是身轻安,所以谈到「此身轻安」嘛!对不对?身轻安不列在心所里面,心所里面有列了一个轻安,那是心轻安。身轻安本身不是心所,它是什么呢?它是「极悦意内身触尘」是属于触觉的一种,身体很悦意的那种,内在的身体的触觉的那一种,不是列入心所法。《俱舍》里面谈到善法有十项,但是《俱舍总集》,就是《上俱舍》里面谈到善法却是十一项,这里面都有列轻安。这个心轻安是列在十一善法里面的轻安,但是十一善法的轻安,并不一定指的是心轻安,所以十一善法的轻安,范围比较大,那心轻安当然是范围比较小了。心所法里面谈到的轻安,它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

  我们解释了心轻安,之后身轻安,接下来就要谈到身轻安之乐,由身轻安要产生身轻安之乐。所以首先要得到心轻安,然后靠着心轻安的威力,产生身轻安,透过身轻安的力量之故,得到身轻安之乐,再由身轻安之乐,还要再能够引出心轻安之乐,那就有身心轻安之乐。这两个都要有,在两个都齐备的情况之下,身心轻安之乐的摄持之下,然后还要再能够产生一个等持。就是透过身心轻安之乐的帮助,之后还能够产生一个等持,那个等持才能够称之为安止。可见有这个次第存在,对不对?所以心轻安的产生讲解完毕,身轻安的产生讲解完毕。

  接下来要由身轻安,怎么去引发出一个身轻安之乐?「此身轻安」后面要谈到身轻安产生的身轻安之乐,之后产生心轻安之乐,384页第四行「此身轻安最初生时,由风力故身中现起最极安乐,由此因缘心中喜乐转更胜妙,」由风的力量之故,「身中现起最极安乐」这个是身轻安乐。在身轻安产生的时候,接下来靠着风的力量,风大种的力量之故,身体会现起很大的快乐,这个讲的是身轻安之乐。「由此因缘」靠着身轻安之乐的原故,也会影响到内心,「心中喜乐转更胜妙」这个讲的是心轻安之乐。

  接下来「轻安初势渐趣微细,然非轻安一切永尽,是初强盛太动其心,彼渐退已,」身心的轻安之乐产生的时候,「是初」最初的时候,「强盛太动其心」,力量很强大,因此很容易摇动它的内心。身心轻安之乐最初产生的时候,力量很大,身心都处在很快乐的状态之中,这个对于等持的产生,当然是一种障碍,所以摇动其心。「是初强盛太动其心」会摇动他的内心,等持不容易产生。「彼渐退已」太过强盛的这个部分,会逐渐的减退,所以前面谈到了「轻安初势渐趣微细」这讲到最初身心轻安之乐的力量,就慢慢的进入微细,不过微细的意思,不是说「轻安一切永尽」不是说轻安完全就都没有了,还有轻安存在,只不过它的力量没有像一开始这么强大,因为一开始这么强大的时候,内心会摇动,不容易产生等持。所以一开始力量强大的时候,慢慢减弱、慢慢减弱,不是减弱到没有,还有呢!减弱到什么程度呢?「如影随形有妙轻安」这个时候好像影子一样,很薄的,如随形的影子一样,「有妙轻安」这个是很薄的轻安,比较薄的轻安,这个时候薄的轻安对「无诸散动与三摩地随顺而起。」那这个时候的轻安,就能够帮助三摩地产生。在前面,最初产生的身心轻安之乐,会摇动内心,不容易帮助等持产生,然后它的力量会逐渐减弱,到很薄的轻安的时候,它就会「与三摩地随顺而起」就能够帮助等持的产生。

  前面谈到「是初强盛太动其心」初,是身轻安之乐产生的时候,这个时候身轻安之乐太过强盛,身轻安的乐呢,那个快乐的力量很强大,因此摇动他的内心,摇动他的内心之故,这种身轻安之乐,这么强盛的乐呢,可不可以持续下去呢?不可以,这样子的话,等持的产生是一种障碍。「彼渐退已」所以它就逐渐的减少,这个是身轻安之乐就要逐渐的减少。身轻安之乐跟心轻安之乐产生的时候,那时候的觉受,都是喜吱吱,非常快乐的,快乐的力量很强大,因为前面谈过了「身轻安最初生时,由风力故身中现起最极安乐」这个是身轻安之乐,对不对?所以那时候安乐的力量非常强大,「由此因缘心中喜乐转更胜妙」内心的喜乐,力量也很强大,这是心身轻安之乐。

  身轻安之乐跟心身轻安之乐最初产生的时候,那个安乐的力量都很强大,这个对于等持的产生,是一个障碍,所以「是初强盛太动其心」那就表示等持不容易产生了,内心都在摇动之中。因为处在非常快乐的状态里面,所以首先身轻安之乐力量强大,「太动」摇动他的内心,他就慢慢的减损减损,「如影随形」后面有妙轻安之乐,那个「妙」是薄,比较薄的,像薄纱一样,薄薄的,前面那个「强盛」是粗糙,粗跟薄相对的。刚开始的时候很粗糙,就是很强烈的身轻安之乐,后面比较薄的身轻安之乐,这个时候「无诸散动」就没有散动,这个时候「与三摩地随顺而起」是对于等持的产生有所帮助,「随顺」就是有帮助的意思。

  「心踊跃性亦渐退减,」就是前面谈到心轻安之乐的时候,「由此因缘心中喜乐转更胜妙」这个是心轻安之乐最初产生的时候,那个快乐的力量也很强烈,这个时候心很快乐,很奋耀的性质也慢慢减退了。慢慢的减退之后,「心于所缘坚固而住,」心对于所缘的对境坚固而住,「远离喜动不寂静性」喜欢快乐的摇动,不能够寂静的摇动完全排除掉了,这个时候就得到一个安止,正式的安止如此得到,「乃为获得正奢摩他。」这是纯正的安止。所以在心轻安的力量慢慢减薄的时候,对于所缘的对境坚固而住,然后「喜动不寂静性」这些全部排除掉,这时候得到了安止。

  不过这里谈到,384页第七行,我们刚刚就念过了「心踊跃性亦渐退减,心于所缘坚固而住,远离喜动不寂静性乃为获得正奢摩他。」(喜动:大喜而动)大的喜悦,因为这个大的喜悦,大喜是指前面的心轻安之乐刚产生的时候,那个时候的喜悦,非常强烈,很强烈的悦的干扰之下,会让心摇动,因此导致内心不能够专一安住,这种不寂静性排除掉了,但是不能够远离喜,如果远离喜的话,那心轻安之乐就没有了,安止是在身心轻安之乐摄持之下的等持,对不对?所以喜不能离开,没有喜就没有身心轻安之乐了嘛!所以远离大的喜悦导致的摇动,这种不寂静性应该要去除掉的。

  这个成立的根据在《声闻地》里面有谈到,「云:彼初起时,令心踊跃令心悦豫,欢喜俱行令心喜乐,所缘境界于心中现,从此已后彼初所起轻安势力渐渐舒缓,有妙轻安随身而转,心踊跃性渐次退减,由奢摩他所摄持故,心于所缘相寂静转。』」这里面所谈到的内容,「心踊跃性渐次减退减由奢摩他所摄持故,」这个部分谈到的,就是喜悦逐渐逐渐的减损,是指内心踊跃性渐次减退转,这个是指大的喜悦渐次的减少,不是指喜悦都完全排除掉,所以前面至尊仁波切的解释才会谈到,远离大的喜悦的摇动。

  有一个问题,我们要补充的解释一下,382页,上次有谈到这个部分,就是安止没有产生之前,修九住心之后,到达第九住心的时候,能够不必花大的力气,很自然的,而且很持续的就安住在等持之中,这个是第九住心的时候,就有这个力量了。所以这个等持那非常好了,这个殊胜的等持不必花什么力气,又很自然的就能够安住在等持里面,喔,那这个实在是非常好了,有人就把这种等持,列入等引地呢!382页,上次是不是谈到这个内容?所以这里很多人有一个问题,在382页第二行「于欲地中虽有如此胜三摩地」就是第九住心,这么殊胜的等持,能够很自然的安住,不必花力气的,欸,那这个很殊胜了,「然仍说是非等引地,而不立为等引地者」等引地就是上界地,上二界地称之为等引地,所以这个殊胜的等持,是不是等引地呢?不能列入等引地,就是不能列入上界地的意思。等引地跟上二界地是一个同义辞。所以「非等引地」不列入等引地,就是不能列入上界地,不能列入上二界地呢,那就是它只能列入欲界地嘛!所以「于欲地中虽有如此胜三摩地」这还是讲在欲界地。所以等引地,就是上二界地,上界地的意思。或者用这个名词「与止相应定」与安止相应的等持,如果有与安止相应的等持的话,那就列入等引地,如果没有跟止相对应的等持的话,那就不能列入等引地。我们今天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8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