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很有兴趣,很有智慧想要去做,加行的段落。正行的时候,正在做的时候,那种阻碍、不堪能性,这些都完全排除掉了,因此「于断烦恼起功用欲」加行的段落。之后「如行」正在进行的时候,正行的段落,这些身心难以运转不堪能性全部都排除掉了。所以在加行跟正行,这些粗重的阻碍都排除掉,因此能够很顺利的,很灵活的去进行它,因此之故「身心最极调柔随转」这个是指身跟心都很容易指挥,加行正行的时候,身心很容易随意指挥,指挥它来进行,很容易指挥的,不是说不能够指挥,所以身心很容易随转,很容易指挥来进行,这称之为轻安。
关于界定身心轻安的这个部分,前面也有谈到,在界定上的时候,是身的堪能跟心的堪能,不过这个部分主要要放在身心的不堪能性,完全离开掉了。在身体方面不堪能的部分,一切都完全离开了,这样子所达到的身的堪能,才能够称之为身轻安。心的堪能性里面,一样的,心的堪能性那程度大大小小,高低也很多种嘛!现在心的堪能性要到达完整的,到达已经很圆满完整的,那意思是指不堪能的部分,一切不堪能的毛病,全部都排除掉了,这种情况之下的心堪能,那就达到最大,最完整,这个时候的心堪能,才能够称之为心轻安。所以不能够直接从「堪能」,就把它界定成为「轻安」。
在前面的句子有谈到,383页第三行「身心难转不堪能性皆得遣除」所以要这个「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前面虽然谈到身堪能性、心堪能性,不过重点都是放在不堪能性的部分都完全遣除掉了。譬如说就堪能来讲,往往我们都包括堪能、不堪能,都混杂在一起了。譬如说听课,前面呢,堪能性大概只有十分钟,可能好一点十五分钟,然后,后面的三十分钟,都是不堪能性,那就表示堪能、不堪能都混在一起,两种都有嘛!不过现在呢,堪能的意思是指,堪能的量要达到最大,它的不堪能这个毛病,一点糁杂在里面,全部都没有。要这样子的堪能,那就非常圆满完整了,那这种非常圆满完整的堪能,才能够把它称之为轻安。所以这理才会谈到「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在不堪能性的部分,都已经没有糁杂了,一切都已经排除掉了。所以不是只有说达到堪能性,当然也是达到堪能性,但其中不堪能性的部分,都完全排除掉了,这个时候才能把它界定为轻安。
如是身心堪能要到达圆满,「如是身心圆满堪能,」堪能已经圆满的时候,「是从初得三摩地时,便有微劣少分现起,次渐增长,至于最后而成轻安,(而且)心一境性妙奢摩他(也能够得到)。又初(期)微时难可觉了,后乃易知(容易知道)。」在开始做禅修的时候,其实身心堪能的部分,一点小小微弱的也有产生,不过此后使它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到完整的时候,很圆满的时候,当然那就很容易知道了,就很容易察觉到的。当我们在做禅修的时候,譬如说禅修打坐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其实在禅修的时候,身堪能性,心堪能性,或者说身心轻安相类似的部分,一点小小的,薄弱的也都有,也都有产生,不过因为它还很薄弱,也不容易察觉得到,说有嘛?有!不能说没有,但是很薄弱,所以也不容易察觉得到,不过等我们的禅修,越来越进步、越来越进步,首先产生无过失的等持,慢慢按照九住心的次第,逐渐的得到、得到,慢慢的进步,这个禅修越来越好。原来身堪能的部分,心堪能的部分,最先除非详细去察觉,不然不知道,因为太薄弱了,没办法知道,但是它会越来越壮大,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扩充、扩充,到以后越来越强烈,那就很容易知道的。所以在最开始的时候,禅修说没有呢,不是的,有的!但是很薄弱,小小的部分而已,身心的轻安,身心的堪能性,都有,但是还很薄弱。
有时候有些人在这里就误会了,错乱了,他以为自己得到身心轻安,有一些人稍微做一点点禅修,身心泰然、安适,就说:欸!我得到身心轻安了,我得到安止了,其实不是呢!因为我们这里有谈到,身心轻安要它的不堪能性的部分都完全排除掉喔。所得到的部分,如果糁杂一些不堪能性在里面,那不能得到身心轻安,身心的堪能性要到达圆满,一切的不堪能全部都排除掉。所以最初的时候很难知道,不容易察觉,不过到后面,就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强烈,就很容易察觉了。
如果要去详细的观察分析,之后才知道有身心轻安的话,那就表示这个身心轻安还没有到达它完整的量,因此也不是正式的身心轻安。有人认为呢,有人错误了,把这个误会成为是身心轻安,其实不是,因为如果要找才找得到,说有身心轻安,那这一个还不算是,很困难知道嘛!就表示它还很薄弱。正式的身心轻安已经到达完整圆满的话,那威力非常强大,不用找也知道,立刻自然的就会知道的,根本就不用仔细的去观察分析。要透过仔细观察分析,找、找、找,才找得到的,那这个还不能算是身心轻安。就是它薄弱的部分,类似的部分,有是有,但是不能算是身心轻安,还不是正式的呢!很多人在这里误会了,把它认定是身心轻安,其实不是,有这么一个差别存在的。
后面用根据,支持的经文,用《声闻地》的经文,讲了两段,首先是细分细分的时候,薄弱薄弱的时候,这个还不容易察觉,不容易察觉的时候,就表示身心轻安本身还没有到达很完整,那这样还不能算是正式的身心轻安,用一个引文。再过来是这个身心轻安要到达很大的时候,很强烈的时候,那就很圆满了,那个时候才算是正式的身心轻安。正式的身心轻安就是安止成就的时候,那个时候所会有的身心轻安,那个身心轻安要是完整的那个样子,这个是引文第二个。
首先,「如《声闻地》云:『先发如是正加行时,』最初一开始,正式做实修的时候,那就表示那个时候还没有得到安止,才刚开始实修的时候,『若心轻安若身轻安,』这个时候也有心轻安也有身轻安,『身心调柔微细而转,难可觉了。』那时候都有呢!身心也调柔、柔细呢!「难可觉了」可是不容易察觉啊,那就表示它还很薄弱,其实这个不算是正式的身心轻安。「又云:」底下那个时候「又云:」,那就是说,前面是指在初修的时候也有,但是还很薄弱,那不是正式的身心轻安。
「又云:」那个就是正式的身心轻安了,『即前所有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渐更增长,由此因果辗转道理,而能引发强盛易了(很强大的,很容易察觉的,自然就知道的)心一境性身心轻安。』这个就是身心轻安已经到了完整了,圆满了,很容易察觉的,立刻就自然会知道的,不必特别分析也知道的,这个就是安止的那个时候的身心轻安。
所以在禅修上面,为了追求现法,现世,眼前的快乐而做禅修,这种情况也有,追逐眼前的快乐就是指,也没有去想到下辈子的快乐,也没有想到未来、未来很久之后要成就佛果,这些都没有想到,就是在现在目前,垂手可得,剑及履及,马上就可以得到的快乐,为了这个目标而去追求的,这样来禅修也有。这个垂手可得的安乐,就是身心轻安的安乐,就是这里所谈到的了。所以着重在眼前,马上就可以得到的快乐,追求这个目标而做禅修,这样子来做禅修的也有呢!很多外道是这个样子,追求禅定的快乐,因此很努力去做禅修,这个也有。
不要说外道,就算是在声闻独觉里面,追求眼前的快乐,禅定的快乐而去禅修,这个当然也有啦。所以当我们在最初禅修的时候,身心轻安所产生的快乐,这个部分可能也要稍微了解一下下,这不是没有呀!是有的。因为了解身心轻安所带来的快乐,这个是禅修之后,所发挥的成效,一个果嘛!这一个虽然是很薄弱,但也是身心轻安嘛!这个也非常好嘛!感觉上也很快乐嘛!把这个当做一个追求的目标,稍微认识一下下,欸!知道这个还不错呢!因此产生一个兴奋,想要去做禅修,在这个方面也应该会有一些帮助,所以这个部分的了解,也是满有帮助的。我们休息一下。
身心轻安要身心的堪能性到达圆满,这样才能算是轻安,所以身堪能的性质到达圆满,算是身轻安;心堪能的性质到达圆满,算是心轻安。因为已经到达圆满了,所以它的力量就强大,力量强大当然很容易会察觉,在察觉上丝毫都不会困难,因此之故,就会有它的前兆出现,所以接下来要讲「将发如是众相缘满易了轻安,所有前相,」这「前相」是前兆,它一定前面会有征兆会出现的,前兆是什么呢?「谓勤修定补特伽罗,」正在修等持观修的这么一位补特伽罗,「于其顶上似重而起,然其重相非不安乐。」有这么一个前兆,就是修身心轻安二者里面,当然心轻安先产生,那它的前兆是什么?就是观修等持这么一个人,当它正在观修等持的时候,心安住在对境上面,感到有一点重重的,但是这个不是不快乐的沉重,是在快乐的性质之下,有一点点沉重的感觉。
其重相非不安乐「此生无间,即能远离(就能够离开)障碍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即先生起能对治彼心轻安性。」这「如《声闻地》云:」里面有谈到,这是支持的根据,「若于尔时不久当起强盛易了心一境性身心轻安,所有前相,」强盛易了就是力量很强大,那就很容易察觉,不是说不容易察觉,它的所有前兆「于其顶上似重而起」脑袋觉得有点沉重,「非损恼相,」但不是损恼的感觉,「此起无间」就在这种感觉出现之后,「能障乐断诸烦恼品心粗重性皆得除灭,」心粗重性就没有了,「能对治彼心调柔性心轻安性皆得生起。」因为前兆要先产生,前兆的意思就在前面嘛!所以「于其顶上似重而起」非烦恼相,「此起无间」就是然后,前兆先产生,前兆产生之后,后面「心粗重性」就能够除灭掉,然后它的对治品「心轻安性」就产生了。
所以要先产生心轻安,383页倒数第五行,至尊仁波切在这里有谈到「即先生起能对治彼心轻安性」有…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