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8讲

  《广论奢摩他58》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1-16

  闻法意乐

  现在我们来闻思至尊仁波切所写的广论下册止观这个部分,这个部分的意义困难当然是有点困难,但是不管能不能好好去了解它的意义,总之因为闻思之故,会累积广大的善根,累积广大的福报。譬如说我们读诵佛经的时候,对佛经的意义往往也不能够了解,但是无论如何,因为读诵佛经之故,却能够累积广大的福报,跟这个情况一模一样。所以至尊仁波切所开示的教法内容,就等同于佛经,原因何在呢?因为至尊大主不是一位普通的凡夫俗子,他可以说是导师佛陀的代表,或者说其实就是佛本身,与佛无二差别。就一位成佛者而言,他所开示的教法,那当然等同于佛经,因此阅读学习之故,累积广大的福报,那就不用说了。

  大家有些人远道而来,有些人可能妥善的了解内容意义,有些人可能不太了解,但是不管如何,可以说在十方诸佛菩萨的跟前,对祂们所开示的教法,我们进行讲说跟听闻,那当然完全是满足诸佛菩萨的心愿,因为满足了诸佛菩萨的心愿之故,当然可以诚恳的来进行祈请,祈请什么呢?祈请自己所追求的心愿都能够圆满达成。那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什么呢?解脱跟一切智的果位,究竟的安乐,究竟的佛果希望能够得到。在没有得到之前,暂时上面来讲,那希望这辈子也好,下辈子也好,希望一切都能够非常的美满,思惟这个心愿来听闻教法。

  正讲

  上一次谈到的段落,在科判上380页,由修成办安止的量分三,「修」的意思当然是指经过了九住心,这个要分成三项的,所谓的「由修成办」就是前面已经修完了,前面修什么呢?前面修九住心。修完了九住心之后,要达到一个效果,就是要形成安止,要成办出安止,那就表示前面已经修过了九住心。那九住心的前面还要修一个无过失的等持,以无过失的等持已经得到了,这个做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下,按照顺序又修了九住心。然后九住心又修完了,它的成果是什么呢?它的成果就应该要得到安止,应该要成办出安止。所以有没有得到安止,这个部分的讨论要分成三项,「一. 显示奢摩他成与未成界限. 二. 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 三.显示别趣世间道轨.」分成这三项,其中的第一项,奢摩他是安止,安止到底成功了还是没有成功?它的分界限在什么地方?分成两项,「一.显示正义. 二.有作意相及断疑.」这其中第一个要讲的,就是安止有成功还是没有成功?它的分界限在什么地方?总是要有一个标准嘛!就是安止是果,我前面九住心修完了,那总是要有一个成效,它的成效就是我安止已经得到了。

  得到安止是透过九住心,修、修、修,最后修完了,等到第九住心也结束了,之后得到一个身心轻安,在身心轻安之乐的摄持之下,又得到一个等持,那个就称之为安止。所以首先要得到身心轻安之乐,然后在这个身心轻安之乐的摄持之下,还能够再形成一个等持,那才能够称之为安止。那就表示要得到身心轻安之乐,可是身心轻安之乐的前面,那要有身轻安跟心轻安,身轻安跟心轻安这二者的产生,当然是身轻安开始,然后心轻安,然后才有身心轻安之乐,我们上次就谈到这个段落。

  在词句上面,我们上次谈到的是382页倒数第三行,「又能障碍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身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获轻利,名身堪能。」名身堪能就称之为身轻安,上次谈就到这个地方,这是界定身轻安是什么性质,这个说明完毕了。

  「如是能障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心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爱乐运转攀缘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心于所缘运转无滞,名心堪能。」这个是心轻安,上次界定了身轻安是什么,现在要解释心轻安。内心要断掉烦恼,可是在断掉烦恼的前面,首先让我们的心不想去做这件事情,这个是指加行的段落。加行的段落就是内心要去断除烦恼的时候,在进行断除烦恼工作的前面。正行是断掉烦恼的事情嘛!正在断除烦恼。但前面要一个加行的段落,前面那个加行的段落就是我想要去断烦恼,我喜欢去做这件事情,但是在前面要断烦恼这件事情,首先就不喜欢,首先让我的内心不喜欢去做这件事情,这是加行的段落。

  然后反面,心朝向烦恼的部分,很喜欢!所以「能障乐断烦恼」这是加行的段落,很快乐的想去断掉烦恼,可是让我不喜欢这样子去做,然后「烦恼品摄内心粗重」之后心朝向于喜欢烦恼,反面的部分,断烦恼反面的部分是烦恼,喜欢朝向断烦恼的这个部分,有这样的一个作用,这个是心粗重在加行的段落所发挥的一个作用。

  后面谈到的是正行的段落,「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就是花力气要把烦恼断灭掉的时候,这个就是正行的段落,心专注在善的缘「爱乐运转攀缘善境」,攀缘善境是心已经安放在善的所缘。心有没有放在善的所缘上面?有,已经专注在善的所缘上面,应当专注在善的所缘上面,就断掉烦恼,应该很高兴,很喜悦。但是现在心粗重,让我导致,放是放在善的所缘上面,可是不是很喜欢,不想去做,不喜欢了,有这个毛病,这是正行的时候所发生的毛病。

  所以就有两个毛病,这个「不堪能性皆得遣除」,遣除就是排除掉了,排除掉前面谈到的两个毛病,就是要去断掉烦恼的时候,在加行的段落让我不想要这样子去做;在正行的段落,正在做的时候,又让我不高兴,不喜欢,这个都是心粗重所形成的障碍。前面加行的时候形成一个障碍,后面正行,正在做的时候,又形成一个障碍,这两种障碍都完全遣除掉了,都完全排除掉了,这个时候「心于所缘运转无滞」无阻碍,把这两种障碍都排除掉了。加行的时候,对断掉烦恼应该要很喜欢的,造成一个障碍,心喜欢朝向烦恼的这一个部分;正行的部分,缘取善的所缘来断掉烦恼的时候,应该高兴喜欢的,又阻碍让我不喜欢,这些阻碍完全遣除掉之后,那心会怎样呢?「心于所缘运转」就没有阻碍,无碍了,朝向善的所缘,专注在上面,所以能够无碍而趣入,这个时候把它取一个名字,就叫做心轻安,心堪能性就是心轻安。

  前面谈到了一个「如是」,如是就是如同前面身轻安的讨论里面也是分成两个段落来讨论的,就是加行的的段落,正行的的段落。同样的道理,心轻安的部分,一样的,也是分成加行的的段落怎么样子,正行的的段落怎么样子,两个部分来讨论。

  后面又谈到,第382页最后一行,「如安慧论师云:」安慧论师谈到的,这前面身心轻安的解释,首先引用了无着的《集论》,382页倒数第六行,圣者无着写的《集论》句子就很短,「如《集论》云:云何轻安?谓止息身心粗重,身心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碍为业。」这个就称之为身心轻安。这很简略,这是圣者无着《集论》里面所谈到的,就短短的一个句子,只有几个字。所以至尊仁波切就要做一个说明了,这个说明又分成两段,就是简略的说明跟详细的说明。

  简略的说明就是「身心粗重者,谓其身心,于修善行,无有堪能随所欲转,能对治此身心轻安者,由离身心二种粗重,则其身心于善事转极有堪能。」这地方是身心粗重者,身心轻安合在一起做一个解释。之后底下「又能障碍」这个地方就是各别各别分开,一个详细的解释,这个解释完毕了。这都是至尊仁波切所做的解释,就是首先《集论》的引文讲完了,很简略嘛!所以至尊仁波切做了一个解释,简略的解释,又详细的做了一个解释。可是详细解释完毕之后,就要说明,我这个解释是有根据的,不是我自己杜撰,信口胡说杜撰出来,都完全不是,完全是有根据的,根据谁呢?根据安慧论师的解释。

  大家了解的,安慧论师是世亲的大弟子,比起阿阇黎世亲而言,《俱舍论》比老师还更加利害呢!安慧论师的事迹经常都在闻法功德利益的地方会讨论到,因为安慧论师的前一辈子是一只鸽子。在闻法利益会谈到,安慧论师原来前辈子是动物道里面的一只鸽子,动物道鸽子的身体。可是到了这一世,就是鸽子的下一辈子,成为安慧论师,在俱舍方面,比自己的老师还要更加利害呢!为甚么呢?因为闻法的功德利益多么大、多么大,就在那个地方会谈到安慧论师的事迹。因此现在特别引用安慧论师的经文,来说明这个解释不是自己胡思乱想想出来的,是完全都有根据的,所以对圣者无着所写的《集论》里面的内容,就要引用安慧论师的说法来做一个解释。

  看安慧论师的句子里面谈到『身堪能者,谓于身所作事轻利生起。』很轻便,很灵活,这身堪能,『心堪能者,谓趣正思惟,令心适悦轻利之因心所有法,由此相应于所缘境无滞运转,故名为心堪能性。』在行善行的时候,不管是要坐着,或者是是要站着,譬如说坐,要持续坐很久,也不会辛苦劳累,身体好像很轻便,很灵活,轻飘飘的感觉。心轻安的时候,心要缘取这个善行进行的时候,也不会很阻滞不会劳累,好像轻飘飘的一样,这个称之为心堪能性,或者是心轻安。假设能够具足心轻安的话,「由此相应」由此能够具足心轻安的话,那「于所缘境」对这个所缘对境,就能够无碍而趣入「无滞运转」无碍而趣入于这个所缘对境,因此之故,这个时候内心就把它称之为心堪能性,也就是心轻安的意思。

  看这个词句的内容,跟前面至尊仁波切解释的词句,非常的近似,很靠近、很靠近,词句字面上,安慧论师的经文,跟前面至尊仁波切所解释的文字,看起来内容都很类似的,所以是完全有根据的。这是身轻安跟心轻安,解释完毕了。

  之后谈到「总略应知,若得轻安,于断烦恼起功用欲,如行难行,恒常畏怯身心难转不堪能性皆得遣除,」都排除掉了。「身心最极调柔随转。」总之得到身轻安,得到心轻安的话,在加行的段落,我想要去行善,想要去断烦恼,这个时候不想要去做这种毛病,阻碍会排除掉,变得…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8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