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58》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9-01-16
聞法意樂
現在我們來聞思至尊仁波切所寫的廣論下冊止觀這個部分,這個部分的意義困難當然是有點困難,但是不管能不能好好去了解它的意義,總之因爲聞思之故,會累積廣大的善根,累積廣大的福報。譬如說我們讀誦佛經的時候,對佛經的意義往往也不能夠了解,但是無論如何,因爲讀誦佛經之故,卻能夠累積廣大的福報,跟這個情況一模一樣。所以至尊仁波切所開示的教法內容,就等同于佛經,原因何在呢?因爲至尊大主不是一位普通的凡夫俗子,他可以說是導師佛陀的代表,或者說其實就是佛本身,與佛無二差別。就一位成佛者而言,他所開示的教法,那當然等同于佛經,因此閱讀學習之故,累積廣大的福報,那就不用說了。
大家有些人遠道而來,有些人可能妥善的了解內容意義,有些人可能不太了解,但是不管如何,可以說在十方諸佛菩薩的跟前,對祂們所開示的教法,我們進行講說跟聽聞,那當然完全是滿足諸佛菩薩的心願,因爲滿足了諸佛菩薩的心願之故,當然可以誠懇的來進行祈請,祈請什麼呢?祈請自己所追求的心願都能夠圓滿達成。那我們所要追求的是什麼呢?解脫跟一切智的果位,究竟的安樂,究竟的佛果希望能夠得到。在沒有得到之前,暫時上面來講,那希望這輩子也好,下輩子也好,希望一切都能夠非常的美滿,思惟這個心願來聽聞教法。
正講
上一次談到的段落,在科判上380頁,由修成辦安止的量分叁,「修」的意思當然是指經過了九住心,這個要分成叁項的,所謂的「由修成辦」就是前面已經修完了,前面修什麼呢?前面修九住心。修完了九住心之後,要達到一個效果,就是要形成安止,要成辦出安止,那就表示前面已經修過了九住心。那九住心的前面還要修一個無過失的等持,以無過失的等持已經得到了,這個做爲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下,按照順序又修了九住心。然後九住心又修完了,它的成果是什麼呢?它的成果就應該要得到安止,應該要成辦出安止。所以有沒有得到安止,這個部分的討論要分成叁項,「一. 顯示奢摩他成與未成界限. 二. 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 叁.顯示別趣世間道軌.」分成這叁項,其中的第一項,奢摩他是安止,安止到底成功了還是沒有成功?它的分界限在什麼地方?分成兩項,「一.顯示正義. 二.有作意相及斷疑.」這其中第一個要講的,就是安止有成功還是沒有成功?它的分界限在什麼地方?總是要有一個標准嘛!就是安止是果,我前面九住心修完了,那總是要有一個成效,它的成效就是我安止已經得到了。
得到安止是透過九住心,修、修、修,最後修完了,等到第九住心也結束了,之後得到一個身心輕安,在身心輕安之樂的攝持之下,又得到一個等持,那個就稱之爲安止。所以首先要得到身心輕安之樂,然後在這個身心輕安之樂的攝持之下,還能夠再形成一個等持,那才能夠稱之爲安止。那就表示要得到身心輕安之樂,可是身心輕安之樂的前面,那要有身輕安跟心輕安,身輕安跟心輕安這二者的産生,當然是身輕安開始,然後心輕安,然後才有身心輕安之樂,我們上次就談到這個段落。
在詞句上面,我們上次談到的是382頁倒數第叁行,「又能障礙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身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獲輕利,名身堪能。」名身堪能就稱之爲身輕安,上次談就到這個地方,這是界定身輕安是什麼性質,這個說明完畢了。
「如是能障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心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愛樂運轉攀緣善境,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心于所緣運轉無滯,名心堪能。」這個是心輕安,上次界定了身輕安是什麼,現在要解釋心輕安。內心要斷掉煩惱,可是在斷掉煩惱的前面,首先讓我們的心不想去做這件事情,這個是指加行的段落。加行的段落就是內心要去斷除煩惱的時候,在進行斷除煩惱工作的前面。正行是斷掉煩惱的事情嘛!正在斷除煩惱。但前面要一個加行的段落,前面那個加行的段落就是我想要去斷煩惱,我喜歡去做這件事情,但是在前面要斷煩惱這件事情,首先就不喜歡,首先讓我的內心不喜歡去做這件事情,這是加行的段落。
然後反面,心朝向煩惱的部分,很喜歡!所以「能障樂斷煩惱」這是加行的段落,很快樂的想去斷掉煩惱,可是讓我不喜歡這樣子去做,然後「煩惱品攝內心粗重」之後心朝向于喜歡煩惱,反面的部分,斷煩惱反面的部分是煩惱,喜歡朝向斷煩惱的這個部分,有這樣的一個作用,這個是心粗重在加行的段落所發揮的一個作用。
後面談到的是正行的段落,「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就是花力氣要把煩惱斷滅掉的時候,這個就是正行的段落,心專注在善的緣「愛樂運轉攀緣善境」,攀緣善境是心已經安放在善的所緣。心有沒有放在善的所緣上面?有,已經專注在善的所緣上面,應當專注在善的所緣上面,就斷掉煩惱,應該很高興,很喜悅。但是現在心粗重,讓我導致,放是放在善的所緣上面,可是不是很喜歡,不想去做,不喜歡了,有這個毛病,這是正行的時候所發生的毛病。
所以就有兩個毛病,這個「不堪能性皆得遣除」,遣除就是排除掉了,排除掉前面談到的兩個毛病,就是要去斷掉煩惱的時候,在加行的段落讓我不想要這樣子去做;在正行的段落,正在做的時候,又讓我不高興,不喜歡,這個都是心粗重所形成的障礙。前面加行的時候形成一個障礙,後面正行,正在做的時候,又形成一個障礙,這兩種障礙都完全遣除掉了,都完全排除掉了,這個時候「心于所緣運轉無滯」無阻礙,把這兩種障礙都排除掉了。加行的時候,對斷掉煩惱應該要很喜歡的,造成一個障礙,心喜歡朝向煩惱的這一個部分;正行的部分,緣取善的所緣來斷掉煩惱的時候,應該高興喜歡的,又阻礙讓我不喜歡,這些阻礙完全遣除掉之後,那心會怎樣呢?「心于所緣運轉」就沒有阻礙,無礙了,朝向善的所緣,專注在上面,所以能夠無礙而趣入,這個時候把它取一個名字,就叫做心輕安,心堪能性就是心輕安。
前面談到了一個「如是」,如是就是如同前面身輕安的討論裏面也是分成兩個段落來討論的,就是加行的的段落,正行的的段落。同樣的道理,心輕安的部分,一樣的,也是分成加行的的段落怎麼樣子,正行的的段落怎麼樣子,兩個部分來討論。
後面又談到,第382頁最後一行,「如安慧論師雲:」安慧論師談到的,這前面身心輕安的解釋,首先引用了無著的《集論》,382頁倒數第六行,聖者無著寫的《集論》句子就很短,「如《集論》雲:雲何輕安?謂止息身心粗重,身心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礙爲業。」這個就稱之爲身心輕安。這很簡略,這是聖者無著《集論》裏面所談到的,就短短的一個句子,只有幾個字。所以至尊仁波切就要做一個說明了,這個說明又分成兩段,就是簡略的說明跟詳細的說明。
簡略的說明就是「身心粗重者,謂其身心,于修善行,無有堪能隨所欲轉,能對治此身心輕安者,由離身心二種粗重,則其身心于善事轉極有堪能。」這地方是身心粗重者,身心輕安合在一起做一個解釋。之後底下「又能障礙」這個地方就是各別各別分開,一個詳細的解釋,這個解釋完畢了。這都是至尊仁波切所做的解釋,就是首先《集論》的引文講完了,很簡略嘛!所以至尊仁波切做了一個解釋,簡略的解釋,又詳細的做了一個解釋。可是詳細解釋完畢之後,就要說明,我這個解釋是有根據的,不是我自己杜撰,信口胡說杜撰出來,都完全不是,完全是有根據的,根據誰呢?根據安慧論師的解釋。
大家了解的,安慧論師是世親的大弟子,比起阿阇黎世親而言,《俱舍論》比老師還更加利害呢!安慧論師的事迹經常都在聞法功德利益的地方會討論到,因爲安慧論師的前一輩子是一只鴿子。在聞法利益會談到,安慧論師原來前輩子是動物道裏面的一只鴿子,動物道鴿子的身體。可是到了這一世,就是鴿子的下一輩子,成爲安慧論師,在俱舍方面,比自己的老師還要更加利害呢!爲甚麼呢?因爲聞法的功德利益多麼大、多麼大,就在那個地方會談到安慧論師的事迹。因此現在特別引用安慧論師的經文,來說明這個解釋不是自己胡思亂想想出來的,是完全都有根據的,所以對聖者無著所寫的《集論》裏面的內容,就要引用安慧論師的說法來做一個解釋。
看安慧論師的句子裏面談到『身堪能者,謂于身所作事輕利生起。』很輕便,很靈活,這身堪能,『心堪能者,謂趣正思惟,令心適悅輕利之因心所有法,由此相應于所緣境無滯運轉,故名爲心堪能性。』在行善行的時候,不管是要坐著,或者是是要站著,譬如說坐,要持續坐很久,也不會辛苦勞累,身體好像很輕便,很靈活,輕飄飄的感覺。心輕安的時候,心要緣取這個善行進行的時候,也不會很阻滯不會勞累,好像輕飄飄的一樣,這個稱之爲心堪能性,或者是心輕安。假設能夠具足心輕安的話,「由此相應」由此能夠具足心輕安的話,那「于所緣境」對這個所緣對境,就能夠無礙而趣入「無滯運轉」無礙而趣入于這個所緣對境,因此之故,這個時候內心就把它稱之爲心堪能性,也就是心輕安的意思。
看這個詞句的內容,跟前面至尊仁波切解釋的詞句,非常的近似,很靠近、很靠近,詞句字面上,安慧論師的經文,跟前面至尊仁波切所解釋的文字,看起來內容都很類似的,所以是完全有根據的。這是身輕安跟心輕安,解釋完畢了。
之後談到「總略應知,若得輕安,于斷煩惱起功用欲,如行難行,恒常畏怯身心難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都排除掉了。「身心最極調柔隨轉。」總之得到身輕安,得到心輕安的話,在加行的段落,我想要去行善,想要去斷煩惱,這個時候不想要去做這種毛病,阻礙會排除掉,變得…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