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有興趣,很有智慧想要去做,加行的段落。正行的時候,正在做的時候,那種阻礙、不堪能性,這些都完全排除掉了,因此「于斷煩惱起功用欲」加行的段落。之後「如行」正在進行的時候,正行的段落,這些身心難以運轉不堪能性全部都排除掉了。所以在加行跟正行,這些粗重的阻礙都排除掉,因此能夠很順利的,很靈活的去進行它,因此之故「身心最極調柔隨轉」這個是指身跟心都很容易指揮,加行正行的時候,身心很容易隨意指揮,指揮它來進行,很容易指揮的,不是說不能夠指揮,所以身心很容易隨轉,很容易指揮來進行,這稱之爲輕安。
關于界定身心輕安的這個部分,前面也有談到,在界定上的時候,是身的堪能跟心的堪能,不過這個部分主要要放在身心的不堪能性,完全離開掉了。在身體方面不堪能的部分,一切都完全離開了,這樣子所達到的身的堪能,才能夠稱之爲身輕安。心的堪能性裏面,一樣的,心的堪能性那程度大大小小,高低也很多種嘛!現在心的堪能性要到達完整的,到達已經很圓滿完整的,那意思是指不堪能的部分,一切不堪能的毛病,全部都排除掉了,這種情況之下的心堪能,那就達到最大,最完整,這個時候的心堪能,才能夠稱之爲心輕安。所以不能夠直接從「堪能」,就把它界定成爲「輕安」。
在前面的句子有談到,383頁第叁行「身心難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所以要這個「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前面雖然談到身堪能性、心堪能性,不過重點都是放在不堪能性的部分都完全遣除掉了。譬如說就堪能來講,往往我們都包括堪能、不堪能,都混雜在一起了。譬如說聽課,前面呢,堪能性大概只有十分鍾,可能好一點十五分鍾,然後,後面的叁十分鍾,都是不堪能性,那就表示堪能、不堪能都混在一起,兩種都有嘛!不過現在呢,堪能的意思是指,堪能的量要達到最大,它的不堪能這個毛病,一點糁雜在裏面,全部都沒有。要這樣子的堪能,那就非常圓滿完整了,那這種非常圓滿完整的堪能,才能夠把它稱之爲輕安。所以這理才會談到「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在不堪能性的部分,都已經沒有糁雜了,一切都已經排除掉了。所以不是只有說達到堪能性,當然也是達到堪能性,但其中不堪能性的部分,都完全排除掉了,這個時候才能把它界定爲輕安。
如是身心堪能要到達圓滿,「如是身心圓滿堪能,」堪能已經圓滿的時候,「是從初得叁摩地時,便有微劣少分現起,次漸增長,至于最後而成輕安,(而且)心一境性妙奢摩他(也能夠得到)。又初(期)微時難可覺了,後乃易知(容易知道)。」在開始做禅修的時候,其實身心堪能的部分,一點小小微弱的也有産生,不過此後使它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到完整的時候,很圓滿的時候,當然那就很容易知道了,就很容易察覺到的。當我們在做禅修的時候,譬如說禅修打坐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其實在禅修的時候,身堪能性,心堪能性,或者說身心輕安相類似的部分,一點小小的,薄弱的也都有,也都有産生,不過因爲它還很薄弱,也不容易察覺得到,說有嘛?有!不能說沒有,但是很薄弱,所以也不容易察覺得到,不過等我們的禅修,越來越進步、越來越進步,首先産生無過失的等持,慢慢按照九住心的次第,逐漸的得到、得到,慢慢的進步,這個禅修越來越好。原來身堪能的部分,心堪能的部分,最先除非詳細去察覺,不然不知道,因爲太薄弱了,沒辦法知道,但是它會越來越壯大,越來越進步,越來越擴充、擴充,到以後越來越強烈,那就很容易知道的。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禅修說沒有呢,不是的,有的!但是很薄弱,小小的部分而已,身心的輕安,身心的堪能性,都有,但是還很薄弱。
有時候有些人在這裏就誤會了,錯亂了,他以爲自己得到身心輕安,有一些人稍微做一點點禅修,身心泰然、安適,就說:欸!我得到身心輕安了,我得到安止了,其實不是呢!因爲我們這裏有談到,身心輕安要它的不堪能性的部分都完全排除掉喔。所得到的部分,如果糁雜一些不堪能性在裏面,那不能得到身心輕安,身心的堪能性要到達圓滿,一切的不堪能全部都排除掉。所以最初的時候很難知道,不容易察覺,不過到後面,就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強烈,就很容易察覺了。
如果要去詳細的觀察分析,之後才知道有身心輕安的話,那就表示這個身心輕安還沒有到達它完整的量,因此也不是正式的身心輕安。有人認爲呢,有人錯誤了,把這個誤會成爲是身心輕安,其實不是,因爲如果要找才找得到,說有身心輕安,那這一個還不算是,很困難知道嘛!就表示它還很薄弱。正式的身心輕安已經到達完整圓滿的話,那威力非常強大,不用找也知道,立刻自然的就會知道的,根本就不用仔細的去觀察分析。要透過仔細觀察分析,找、找、找,才找得到的,那這個還不能算是身心輕安。就是它薄弱的部分,類似的部分,有是有,但是不能算是身心輕安,還不是正式的呢!很多人在這裏誤會了,把它認定是身心輕安,其實不是,有這麼一個差別存在的。
後面用根據,支持的經文,用《聲聞地》的經文,講了兩段,首先是細分細分的時候,薄弱薄弱的時候,這個還不容易察覺,不容易察覺的時候,就表示身心輕安本身還沒有到達很完整,那這樣還不能算是正式的身心輕安,用一個引文。再過來是這個身心輕安要到達很大的時候,很強烈的時候,那就很圓滿了,那個時候才算是正式的身心輕安。正式的身心輕安就是安止成就的時候,那個時候所會有的身心輕安,那個身心輕安要是完整的那個樣子,這個是引文第二個。
首先,「如《聲聞地》雲:『先發如是正加行時,』最初一開始,正式做實修的時候,那就表示那個時候還沒有得到安止,才剛開始實修的時候,『若心輕安若身輕安,』這個時候也有心輕安也有身輕安,『身心調柔微細而轉,難可覺了。』那時候都有呢!身心也調柔、柔細呢!「難可覺了」可是不容易察覺啊,那就表示它還很薄弱,其實這個不算是正式的身心輕安。「又雲:」底下那個時候「又雲:」,那就是說,前面是指在初修的時候也有,但是還很薄弱,那不是正式的身心輕安。
「又雲:」那個就是正式的身心輕安了,『即前所有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漸更增長,由此因果輾轉道理,而能引發強盛易了(很強大的,很容易察覺的,自然就知道的)心一境性身心輕安。』這個就是身心輕安已經到了完整了,圓滿了,很容易察覺的,立刻就自然會知道的,不必特別分析也知道的,這個就是安止的那個時候的身心輕安。
所以在禅修上面,爲了追求現法,現世,眼前的快樂而做禅修,這種情況也有,追逐眼前的快樂就是指,也沒有去想到下輩子的快樂,也沒有想到未來、未來很久之後要成就佛果,這些都沒有想到,就是在現在目前,垂手可得,劍及履及,馬上就可以得到的快樂,爲了這個目標而去追求的,這樣來禅修也有。這個垂手可得的安樂,就是身心輕安的安樂,就是這裏所談到的了。所以著重在眼前,馬上就可以得到的快樂,追求這個目標而做禅修,這樣子來做禅修的也有呢!很多外道是這個樣子,追求禅定的快樂,因此很努力去做禅修,這個也有。
不要說外道,就算是在聲聞獨覺裏面,追求眼前的快樂,禅定的快樂而去禅修,這個當然也有啦。所以當我們在最初禅修的時候,身心輕安所産生的快樂,這個部分可能也要稍微了解一下下,這不是沒有呀!是有的。因爲了解身心輕安所帶來的快樂,這個是禅修之後,所發揮的成效,一個果嘛!這一個雖然是很薄弱,但也是身心輕安嘛!這個也非常好嘛!感覺上也很快樂嘛!把這個當做一個追求的目標,稍微認識一下下,欸!知道這個還不錯呢!因此産生一個興奮,想要去做禅修,在這個方面也應該會有一些幫助,所以這個部分的了解,也是滿有幫助的。我們休息一下。
身心輕安要身心的堪能性到達圓滿,這樣才能算是輕安,所以身堪能的性質到達圓滿,算是身輕安;心堪能的性質到達圓滿,算是心輕安。因爲已經到達圓滿了,所以它的力量就強大,力量強大當然很容易會察覺,在察覺上絲毫都不會困難,因此之故,就會有它的前兆出現,所以接下來要講「將發如是衆相緣滿易了輕安,所有前相,」這「前相」是前兆,它一定前面會有征兆會出現的,前兆是什麼呢?「謂勤修定補特伽羅,」正在修等持觀修的這麼一位補特伽羅,「于其頂上似重而起,然其重相非不安樂。」有這麼一個前兆,就是修身心輕安二者裏面,當然心輕安先産生,那它的前兆是什麼?就是觀修等持這麼一個人,當它正在觀修等持的時候,心安住在對境上面,感到有一點重重的,但是這個不是不快樂的沈重,是在快樂的性質之下,有一點點沈重的感覺。
其重相非不安樂「此生無間,即能遠離(就能夠離開)障礙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即先生起能對治彼心輕安性。」這「如《聲聞地》雲:」裏面有談到,這是支持的根據,「若于爾時不久當起強盛易了心一境性身心輕安,所有前相,」強盛易了就是力量很強大,那就很容易察覺,不是說不容易察覺,它的所有前兆「于其頂上似重而起」腦袋覺得有點沈重,「非損惱相,」但不是損惱的感覺,「此起無間」就在這種感覺出現之後,「能障樂斷諸煩惱品心粗重性皆得除滅,」心粗重性就沒有了,「能對治彼心調柔性心輕安性皆得生起。」因爲前兆要先産生,前兆的意思就在前面嘛!所以「于其頂上似重而起」非煩惱相,「此起無間」就是然後,前兆先産生,前兆産生之後,後面「心粗重性」就能夠除滅掉,然後它的對治品「心輕安性」就産生了。
所以要先産生心輕安,383頁倒數第五行,至尊仁波切在這裏有談到「即先生起能對治彼心輕安性」有…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8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