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7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得奢摩他故,」因爲只要是得到近分的話,那一定得到安止,現在還沒有得到輕安的等持,因爲還沒有得到安止嘛!所以連初靜慮的近分都還沒有得到,既然初靜慮的近分都還沒有得到的話,那就是屬于欲界地,色界地都還不到嘛!

  談到了叁界九地,還有一個詞句叫做無漏九地,這兩個不一樣,這個不要錯亂,要了解一下。叁界就是欲界、色界跟無色界。九地是這樣算的,第一個欲界地,再過來色界是初靜慮地、二靜慮地、叁靜慮地、四靜慮地,這樣就五個了,再過去就無色界,無色界的四個天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有頂天處,所以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加上有頂天地,這樣就九個地,這稱之爲叁界九地。

  另外還有一個名詞經常談到無漏九地,沒有漏掉的,沒有遺漏的。無漏的九個地,欲界地不算,有頂天地也不算,那就少掉兩個,可是初靜慮地裏面又分成叁個,就是初靜慮的近分,正行分成兩個,普通正行跟特別正行,那就叁個了。所以初靜慮地裏面要近分,普通正行跟特別正行叁個,再加上二靜慮地的正行,叁靜慮地的正行,四靜慮地的正行,就六個,之後加上無色界,空無邊處地的正行,識無邊處地的正行,無所有處地的正行(有頂天不算),加上叁個,還是九個,這個叫做無漏九地。所以叁界九地跟無漏九地,兩個不一樣,這不能夠錯亂。

  無漏九地並不是這九個地都是無漏,九個地都是有漏,可是運用這九個地,卻可以得到無漏的道路,所以把它稱之爲無漏九地。那爲什麼要扣掉前面的欲界地跟後面的有頂天地呢?是這個樣子,因爲它的心識,前者太粗糙,後者太微細。欲界地的心識太粗糙,有頂天的心識太微細,不能夠運用它們去得到無漏的道路,沒有希望,那中間的這九個地,運用這九個地的心識去禅修的話,將來可以得到無漏的地。因爲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之故,所以這九個地把它稱之爲無漏九地。不是說這九個地是無漏,這九個地都是有漏,可是運用它卻可以得到無漏的道路,所以稱之爲無漏九地。

  前面談到是何地所攝,這個部分已經回答完畢了。那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是一個非常不同的等持,已經算是很殊勝、很奇特的等持了,不過還有一個問題,底下談到「于欲地中雖有如此勝叁摩地,然仍說是非等引地,而不立爲等引地者,」這樣子一個稀有奇特的等持,算不算是等引地,是或者不是?又這麼一個問題。這當然是一個非常好的叁摩地等持,不過仍然不是屬于等引地,不能說它是等引地,不是等引地,「而不立爲等引地」什麼原因不能把它當做等引地?(「以非無悔歡喜妙樂輕安所引故。」)因爲等引地必須是無悔,然後是歡喜妙樂,還有輕安之樂所攝,才算是等引地,但是現在的第九住心,等住的時候,無悔這個部分沒有,歡喜妙樂這個部分沒有,輕安之樂所攝這個也沒有,這叁個都沒有,因此之故,它不能算是等引地,這樣子做一個解釋說明。那原因何在呢?九住心這叁個條件都不齊備,所以不能列入等引地,這是原因了。

  這個原因的說明有根據的,「本地分:『何故唯于此等名等引地?』爲什麼把它稱之爲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欲界的心一境性還不算,『謂此等定,』那個「此等定」就是等引地那個定,『是由無悔』沒有後悔,『歡喜輕安妙樂』,還有歡喜的安樂,輕安的妙樂『所引欲界不爾,」欲界不能夠達到,『非欲界中于法全無審正觀察。』那這樣子講的話,欲界沒有等持?不是的,欲界也有等持。「非欲界中于法全無審正觀察」欲界裏面對于法也有審正觀察,就是欲界裏面也有很好的等持,不過這個等持再怎麼好,不能算等引地,因爲不能達到無悔,還有歡喜的妙樂,輕安的妙樂,這個部分沒有達到。

  「由是因緣未得輕安,」由前面所談到的這些內容,就明白了解了,前面談到很多的根據,根本根本的根據是佛陀所開示的《解深密經》,之後慈氏彌勒所開示的《莊嚴經論》,蓮花戒所撰寫的《修次第中編》,還有慈氏彌勒的《辨中邊論》,還有祥帝巴寫的《教授論》。之後又去除了兩個疑問,就是還有一些疑問嘛!有兩個疑問,就是這種等持是什麼地所攝的?又做了討論;是不是等引地?又做了討論。把這個疑問也都排除掉了,這些都已經講解了,講解了之後,就了解了。了解到「由是因緣」由前面的這些討論就能夠了解,「未得輕安,雖叁摩地不須一類依止正念,能無分別心任運轉,複能合糅行住坐臥一切威儀,然是欲界心一境性,應當了知不能立爲真奢摩他。」這部分就明白了解了,沒有得到輕安,就不能稱之爲安止,所以雖然有得到一個非常好的等持,這個等持不需要花很大力氣的憶念,而且「能無分別心任運轉」沒有分別念頭,也能夠自然的就持續下去的,這個是上座的時候,不僅僅如此,下座的時候,行住坐臥一切的威儀,還能夠繼續的維持下去,那個「合糅」就是還能夠結合在一起,下座的時候還能夠結合在一起。不過這樣子一個很好的內心,很好的等持呢,還只能稱之「欲界心一境性」,還是屬于欲界,不能夠屬于上界地所攝,這一點就很明白了解了。加上後面就談到兩個疑問嘛!何界地所攝?是不是等引地?這些也討論過了,那就會很明白了解了,喔!這樣的一個等持,它還不是上界地所攝,只能把它稱之「欲界心一境性」,只能這樣講,還不是屬于安止,「應當了知不能立爲真奢摩他」不能把它當做是一個正式的安止,這是所立的結論,就經過前面的討論,成立出這個結論。

  因此不能把它當做是安止,沒有得到安止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爲沒有得到輕安之故,因此就不算是安止,所以接下來就産生這麼一個問題,那輕安怎麼去得到它?得到輕安之後怎麼去成就安止?後面就有這個問題了,「若爾」就問了,「雲何能得輕安?」既然得到輕安才算是得到安止,那怎麼得到輕安?就有這麼一個疑問了,「得輕安已雲何而能成奢摩他?」輕安如果已經得到之後,那是怎麼去成就安止的呢?又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底下就回答了,先說明輕安,然後怎麼得到安止,所以先要講輕安,「答:應知輕安如集論雲:」聖者無著所寫的《集論》裏面做了這個回答,輕安是什麼意思,「雲何輕安?謂止息身心粗重,」就是身心的粗重止息之後,「身心」達到「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礙爲業。」它的作用能夠把一切障礙排除掉,這就稱之爲身心輕安。所以裏面談道,要排除掉的是身心的粗重,之後就得到身心的堪能性。

  首先這裏面談到,能夠排遣一切障礙爲業,「業」是作用力,它的作用是這樣子的,就是首先要排除掉的是什麼?要止息掉的是什麼?就是身心的粗重。排除掉身心的粗重之後,能夠得到一個身心的堪能性,這個稱之爲身心輕安。所以所謂身心輕安,當然它的反面就是身心的粗重,這兩個是相違背的,身心的粗重就是不堪能的性質,這兩個相違背的。那相違背的部分,要把不堪能的性質,粗重的性質排除掉的話,當然要靠它的對治,就是靠著這個堪能性,能夠把它排除掉,所以後面就做了一個解釋,首先解釋粗重是什麼意思,至尊仁波切把《集論》裏面的內容做了一個解釋,「身心粗重者,謂其身心,于修善行,無有堪能隨所欲轉,」不能夠任意指揮身心在行善行上面,這就稱之爲粗重,「能對治者」因爲這兩個是相違背的,所以「能對治者」身心粗重是要排除掉的,那它的對治部分,當然要用跟它相違背的部分。

  要排除身心的粗重是指,當我要指揮我的身體跟內心,做善行實修的時候,不能夠任運自在隨意去指揮它,喔!這身心粗重了!對治的話「能對治此」就是「身心輕安者,」那什麼叫身心輕安?「由離身心二種粗重,則其身心于善事轉極有堪能。」極有堪能就是輕安的意思,輕安的意思就是極有堪能,極有堪能的意思是指,因爲把要排除掉的「身心二種粗重」已經排除掉了,因此之故,我指揮我的身心,放在善行實修上的時候,隨意的去指揮它,能夠任運驅使去指揮它,這就把它稱之爲堪能。所以從這個解釋就能明白了解什麼叫做輕安,這是粗略的解釋,就是《集論》裏面談到的內容,做一個粗略的解釋。

  「又能障礙」這個地方底下開始,詳細的做一個說明,「又能障礙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身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獲輕利,名身堪能。」又詳細的做一個說明,首先「又能障礙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身粗重。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前面談到都是要斷除掉的,要斷除掉的內容是指,在我要把煩惱消滅掉的時候,應該要很高興的,沒有這個樣子,「樂斷煩惱」嘛!樂斷煩惱這個部分,有遇到一個障礙,好像沒有很想努力去做。還有「煩惱品攝內身粗重」心總是朝向煩惱的方面去,現在不是了,要讓它朝向清淨的、善好的部分。

  前面斷煩惱的時候「障礙樂斷煩惱」快樂這個部分,提不起興趣,現在這個要排除掉,要變成提得起興趣。之後在「斷煩惱時」覺得身體很粗重,現在這個要排除掉,要得到身體很輕松。所以「皆得遣除,身獲輕利,名身堪能。」這個把它稱之爲堪能。所以要排除掉的部分排除掉了,這個時候就覺得身輕如燕,好像很輕利、很便利。前面談到了,把要排除掉的部分排除掉了,障礙斷煩惱,還有煩惱品攝的內身粗重,還有勤功用斷煩惱時,其身重等不堪能性,這些排除掉。這些排除掉了之後,得到一個「身獲輕利」,身體很便利,很伶俐,很靈活,這個時候就把它稱之爲身堪能。

  這個是身輕安,是先說明一下什麼叫做身粗重,舉個例子而言,譬如說眼睛看跟耳朵聽來做例子的話,去看一場電影的時候,好幾小時看眼睛都不累,看得很舒服呢!耳朵聽音樂,還有一些煩惱的語言,東家長,西家短煩惱的語言,再怎麼聽,聽了也不累,都覺得很好聽,還要豎起耳朵仔細聽。可是要看佛經,打開來一看,不到五分鍾,眼皮很沈重;然後聽佛經,上師的開示,耳根聽沒幾句話,耳朵很沈重。喔!這個就叫身體的沈重,沈重是指這個意思。然後身體去做頂禮的時候,做沒有幾下,身體很沈重。可是說要跳舞,跳兩個小時,身體也身輕如燕,還很高興呢!所以沈重是這個意思了,頂禮的時候,身體就很沈重。所以講身不堪能,身粗重就是指在行善行的時候,身體很粗重,很沈重,擡不起來。可是行不善行的時候,身體很靈活,很便利,身體很輕松。現在要把這個排除掉,不是這個樣子,要把它顛倒過來。在做善業的時候,要做到身體很便利,很靈活,不是很粗重;做不善業的時候,身體很不便利,很粗重,不是很輕松,應該要變成這個樣子,喔!那就變成身輕安了。

  這裏面可以分成兩項,「又能障礙樂斷煩惱,煩惱品攝內身粗重」這第一個,「若勤功用斷煩惱時,其身重等不堪能性」這第二個。這個都是身粗重,它的作用會造成這個樣子。前面講的是在加行的段落,就是還沒有斷掉煩惱之前,由于身粗重的影響之故,不會開始要去斷煩惱,沒有做之前,就讓它不要開始,不會去做,這是第一個影響。第二個影響,若勤功用時,是正在斷煩惱的時候,正在做的時候呢,受到身粗重的影響,也不能好好的去做,做得力不從心,不能夠好好的去做。是不是分成這兩段?所以前面那個「障礙樂斷煩惱」就是想要去斷煩惱,這個時候就遇到障礙了,還沒有開始,沒有開始之前,受到身粗重的影響,就不會去做。已經開始去做的時候,受到它的影響,又不會好好的去做,所以分成這兩個。

  這兩個裏面,第一個又分成「障礙樂斷煩惱」,而且「煩惱品攝內身粗重」障礙想要很快樂去斷煩惱這個部分不能夠産生,而且讓心始終都朝向煩惱的方面,有這樣的一個情況,這樣子的一個身粗重。這第一個裏面又分成兩個,這是加行的部分。後面那個「若勤功用」是在正行的段落,又受到身粗重的影響。譬如說身體做頂禮的時候,首先是身粗重的影響,就不想好好的去做頂禮,根本不想要去做,這身粗重的影響。之後已經去做了的時候,受到身粗重的影響,做是做了,但是不會好好的去做,不會很高興快樂的去做,這個是身粗重的影響,兩個。心粗重就下一次。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7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