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奢摩他故,」因为只要是得到近分的话,那一定得到安止,现在还没有得到轻安的等持,因为还没有得到安止嘛!所以连初静虑的近分都还没有得到,既然初静虑的近分都还没有得到的话,那就是属于欲界地,色界地都还不到嘛!
谈到了三界九地,还有一个词句叫做无漏九地,这两个不一样,这个不要错乱,要了解一下。三界就是欲界、色界跟无色界。九地是这样算的,第一个欲界地,再过来色界是初静虑地、二静虑地、三静虑地、四静虑地,这样就五个了,再过去就无色界,无色界的四个天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有顶天处,所以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加上有顶天地,这样就九个地,这称之为三界九地。
另外还有一个名词经常谈到无漏九地,没有漏掉的,没有遗漏的。无漏的九个地,欲界地不算,有顶天地也不算,那就少掉两个,可是初静虑地里面又分成三个,就是初静虑的近分,正行分成两个,普通正行跟特别正行,那就三个了。所以初静虑地里面要近分,普通正行跟特别正行三个,再加上二静虑地的正行,三静虑地的正行,四静虑地的正行,就六个,之后加上无色界,空无边处地的正行,识无边处地的正行,无所有处地的正行(有顶天不算),加上三个,还是九个,这个叫做无漏九地。所以三界九地跟无漏九地,两个不一样,这不能够错乱。
无漏九地并不是这九个地都是无漏,九个地都是有漏,可是运用这九个地,却可以得到无漏的道路,所以把它称之为无漏九地。那为什么要扣掉前面的欲界地跟后面的有顶天地呢?是这个样子,因为它的心识,前者太粗糙,后者太微细。欲界地的心识太粗糙,有顶天的心识太微细,不能够运用它们去得到无漏的道路,没有希望,那中间的这九个地,运用这九个地的心识去禅修的话,将来可以得到无漏的地。因为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之故,所以这九个地把它称之为无漏九地。不是说这九个地是无漏,这九个地都是有漏,可是运用它却可以得到无漏的道路,所以称之为无漏九地。
前面谈到是何地所摄,这个部分已经回答完毕了。那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等持,已经算是很殊胜、很奇特的等持了,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底下谈到「于欲地中虽有如此胜三摩地,然仍说是非等引地,而不立为等引地者,」这样子一个稀有奇特的等持,算不算是等引地,是或者不是?又这么一个问题。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三摩地等持,不过仍然不是属于等引地,不能说它是等引地,不是等引地,「而不立为等引地」什么原因不能把它当做等引地?(「以非无悔欢喜妙乐轻安所引故。」)因为等引地必须是无悔,然后是欢喜妙乐,还有轻安之乐所摄,才算是等引地,但是现在的第九住心,等住的时候,无悔这个部分没有,欢喜妙乐这个部分没有,轻安之乐所摄这个也没有,这三个都没有,因此之故,它不能算是等引地,这样子做一个解释说明。那原因何在呢?九住心这三个条件都不齐备,所以不能列入等引地,这是原因了。
这个原因的说明有根据的,「如《本地分》云:『何故唯于此等名等引地?』为什么把它称之为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欲界的心一境性还不算,『谓此等定,』那个「此等定」就是等引地那个定,『是由无悔』没有后悔,『欢喜轻安妙乐』,还有欢喜的安乐,轻安的妙乐『所引」,『欲界不尔,」欲界不能够达到,『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那这样子讲的话,欲界没有等持?不是的,欲界也有等持。「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欲界里面对于法也有审正观察,就是欲界里面也有很好的等持,不过这个等持再怎么好,不能算等引地,因为不能达到无悔,还有欢喜的妙乐,轻安的妙乐,这个部分没有达到。
「由是因缘未得轻安,」由前面所谈到的这些内容,就明白了解了,前面谈到很多的根据,根本根本的根据是佛陀所开示的《解深密经》,之后慈氏弥勒所开示的《庄严经论》,莲花戒所撰写的《修次第中编》,还有慈氏弥勒的《辨中边论》,还有祥帝巴写的《教授论》。之后又去除了两个疑问,就是还有一些疑问嘛!有两个疑问,就是这种等持是什么地所摄的?又做了讨论;是不是等引地?又做了讨论。把这个疑问也都排除掉了,这些都已经讲解了,讲解了之后,就了解了。了解到「由是因缘」由前面的这些讨论就能够了解,「未得轻安,虽三摩地不须一类依止正念,能无分别心任运转,复能合糅行住坐卧一切威仪,然是欲界心一境性,应当了知不能立为真奢摩他。」这部分就明白了解了,没有得到轻安,就不能称之为安止,所以虽然有得到一个非常好的等持,这个等持不需要花很大力气的忆念,而且「能无分别心任运转」没有分别念头,也能够自然的就持续下去的,这个是上座的时候,不仅仅如此,下座的时候,行住坐卧一切的威仪,还能够继续的维持下去,那个「合糅」就是还能够结合在一起,下座的时候还能够结合在一起。不过这样子一个很好的内心,很好的等持呢,还只能称之「欲界心一境性」,还是属于欲界,不能够属于上界地所摄,这一点就很明白了解了。加上后面就谈到两个疑问嘛!何界地所摄?是不是等引地?这些也讨论过了,那就会很明白了解了,喔!这样的一个等持,它还不是上界地所摄,只能把它称之「欲界心一境性」,只能这样讲,还不是属于安止,「应当了知不能立为真奢摩他」不能把它当做是一个正式的安止,这是所立的结论,就经过前面的讨论,成立出这个结论。
因此不能把它当做是安止,没有得到安止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得到轻安之故,因此就不算是安止,所以接下来就产生这么一个问题,那轻安怎么去得到它?得到轻安之后怎么去成就安止?后面就有这个问题了,「若尔」就问了,「云何能得轻安?」既然得到轻安才算是得到安止,那怎么得到轻安?就有这么一个疑问了,「得轻安已云何而能成奢摩他?」轻安如果已经得到之后,那是怎么去成就安止的呢?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底下就回答了,先说明轻安,然后怎么得到安止,所以先要讲轻安,「答:应知轻安如《集论》云:」圣者无着所写的《集论》里面做了这个回答,轻安是什么意思,「云何轻安?谓止息身心粗重,」就是身心的粗重止息之后,「身心」达到「堪能性,除遣一切障碍为业。」它的作用能够把一切障碍排除掉,这就称之为身心轻安。所以里面谈道,要排除掉的是身心的粗重,之后就得到身心的堪能性。
首先这里面谈到,能够排遣一切障碍为业,「业」是作用力,它的作用是这样子的,就是首先要排除掉的是什么?要止息掉的是什么?就是身心的粗重。排除掉身心的粗重之后,能够得到一个身心的堪能性,这个称之为身心轻安。所以所谓身心轻安,当然它的反面就是身心的粗重,这两个是相违背的,身心的粗重就是不堪能的性质,这两个相违背的。那相违背的部分,要把不堪能的性质,粗重的性质排除掉的话,当然要靠它的对治,就是靠着这个堪能性,能够把它排除掉,所以后面就做了一个解释,首先解释粗重是什么意思,至尊仁波切把《集论》里面的内容做了一个解释,「身心粗重者,谓其身心,于修善行,无有堪能随所欲转,」不能够任意指挥身心在行善行上面,这就称之为粗重,「能对治者」因为这两个是相违背的,所以「能对治者」身心粗重是要排除掉的,那它的对治部分,当然要用跟它相违背的部分。
要排除身心的粗重是指,当我要指挥我的身体跟内心,做善行实修的时候,不能够任运自在随意去指挥它,喔!这身心粗重了!对治的话「能对治此」就是「身心轻安者,」那什么叫身心轻安?「由离身心二种粗重,则其身心于善事转极有堪能。」极有堪能就是轻安的意思,轻安的意思就是极有堪能,极有堪能的意思是指,因为把要排除掉的「身心二种粗重」已经排除掉了,因此之故,我指挥我的身心,放在善行实修上的时候,随意的去指挥它,能够任运驱使去指挥它,这就把它称之为堪能。所以从这个解释就能明白了解什么叫做轻安,这是粗略的解释,就是《集论》里面谈到的内容,做一个粗略的解释。
「又能障碍」这个地方底下开始,详细的做一个说明,「又能障碍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身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身获轻利,名身堪能。」又详细的做一个说明,首先「又能障碍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身粗重。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其身重等不堪能性,皆得遣除,」前面谈到都是要断除掉的,要断除掉的内容是指,在我要把烦恼消灭掉的时候,应该要很高兴的,没有这个样子,「乐断烦恼」嘛!乐断烦恼这个部分,有遇到一个障碍,好像没有很想努力去做。还有「烦恼品摄内身粗重」心总是朝向烦恼的方面去,现在不是了,要让它朝向清净的、善好的部分。
前面断烦恼的时候「障碍乐断烦恼」快乐这个部分,提不起兴趣,现在这个要排除掉,要变成提得起兴趣。之后在「断烦恼时」觉得身体很粗重,现在这个要排除掉,要得到身体很轻松。所以「皆得遣除,身获轻利,名身堪能。」这个把它称之为堪能。所以要排除掉的部分排除掉了,这个时候就觉得身轻如燕,好像很轻利、很便利。前面谈到了,把要排除掉的部分排除掉了,障碍断烦恼,还有烦恼品摄的内身粗重,还有勤功用断烦恼时,其身重等不堪能性,这些排除掉。这些排除掉了之后,得到一个「身获轻利」,身体很便利,很伶俐,很灵活,这个时候就把它称之为身堪能。
这个是身轻安,是先说明一下什么叫做身粗重,举个例子而言,譬如说眼睛看跟耳朵听来做例子的话,去看一场电影的时候,好几小时看眼睛都不累,看得很舒服呢!耳朵听音乐,还有一些烦恼的语言,东家长,西家短烦恼的语言,再怎么听,听了也不累,都觉得很好听,还要竖起耳朵仔细听。可是要看佛经,打开来一看,不到五分钟,眼皮很沉重;然后听佛经,上师的开示,耳根听没几句话,耳朵很沉重。喔!这个就叫身体的沉重,沉重是指这个意思。然后身体去做顶礼的时候,做没有几下,身体很沉重。可是说要跳舞,跳两个小时,身体也身轻如燕,还很高兴呢!所以沉重是这个意思了,顶礼的时候,身体就很沉重。所以讲身不堪能,身粗重就是指在行善行的时候,身体很粗重,很沉重,抬不起来。可是行不善行的时候,身体很灵活,很便利,身体很轻松。现在要把这个排除掉,不是这个样子,要把它颠倒过来。在做善业的时候,要做到身体很便利,很灵活,不是很粗重;做不善业的时候,身体很不便利,很粗重,不是很轻松,应该要变成这个样子,喔!那就变成身轻安了。
这里面可以分成两项,「又能障碍乐断烦恼,烦恼品摄内身粗重」这第一个,「若勤功用断烦恼时,其身重等不堪能性」这第二个。这个都是身粗重,它的作用会造成这个样子。前面讲的是在加行的段落,就是还没有断掉烦恼之前,由于身粗重的影响之故,不会开始要去断烦恼,没有做之前,就让它不要开始,不会去做,这是第一个影响。第二个影响,若勤功用时,是正在断烦恼的时候,正在做的时候呢,受到身粗重的影响,也不能好好的去做,做得力不从心,不能够好好的去做。是不是分成这两段?所以前面那个「障碍乐断烦恼」就是想要去断烦恼,这个时候就遇到障碍了,还没有开始,没有开始之前,受到身粗重的影响,就不会去做。已经开始去做的时候,受到它的影响,又不会好好的去做,所以分成这两个。
这两个里面,第一个又分成「障碍乐断烦恼」,而且「烦恼品摄内身粗重」障碍想要很快乐去断烦恼这个部分不能够产生,而且让心始终都朝向烦恼的方面,有这样的一个情况,这样子的一个身粗重。这第一个里面又分成两个,这是加行的部分。后面那个「若勤功用」是在正行的段落,又受到身粗重的影响。譬如说身体做顶礼的时候,首先是身粗重的影响,就不想好好的去做顶礼,根本不想要去做,这身粗重的影响。之后已经去做了的时候,受到身粗重的影响,做是做了,但是不会好好的去做,不会很高兴快乐的去做,这个是身粗重的影响,两个。心粗重就下一次。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7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