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由此最初获得色界地定所摄少作意故,由此因缘名有作意。」所以就用有作意这一个名称,因此有作意这个词,指的就是安止。在《庄严经论》里面这样谈到,注解《声闻地》里面也这样谈到,所以就可以知道有作意指的就是安止。在《庄严经论》里面谈到,要得到身心轻安才能够称之有作意,才能够称之为得到安止。
圣者无着的注解谈完了之后,《修次第中编》又谈到了,《修次第中编》莲花戒所写,莲花戒特别像寂护一样辛苦劳累来阐述禅修的方式,主要是针对从中国迎请而来的禅修士大乘和尚,对他的见地破除之故,就特别写了禅修的方式,明白解释他的内容,因此写了修次第初编、中编跟末编,这是谈到禅修的方式其中的一个主要根据,就是修次第三编。这里面《修次第中编》有谈到,《初编》也有谈到,在「《修次第中编》云:(里面谈到)『如是修习奢摩他者,若时生起身心轻安,如其所欲,心于所缘(的对境,能够)获得自在,应知尔时生奢摩他。』那个时候才得到安止,所以「此说须俱二事,」要俱足两个条件,一个是「谓于所缘得自在住」很自在的就能安住在上面,自由自在,「及发轻安,」还要产生身心轻安。所以首先要自在的能够安住在对境上面,自然的安住,不必花任何力气的,不仅如此,还要再得到身心轻安,这两个条件齐备的话,那就是得到奢摩他了。所以中编的词句里面谈到「若时生起身心轻安」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如其所欲,心于所缘获得自在」这第二个条件,那就表示得到安止的话,这两个条件都要齐备。
所以从这里来看,仅仅得到九住心的话,那还不算安止,《修次第中编》里面就谈到了,不仅如此「《修次第初编》说:」(又谈到了)『若时于所缘境不用加行,乃至如欲心任运转,尔时应知是奢摩他圆满。』这里面没有谈到轻安,不是说不需要轻安,只是这里没有谈到,没有谈到的原因,是因为中编的时候已经有谈到了,所以有人根据《修次第初编》这个经文词句的内容,就解释说莲花戒的主张认为得到安止并不需要得到轻安,有这么一个说法了。这个解释就不对了,因为初编里面所谈到的内容,如果再对照中编里面所谈到的内容,中编里面就谈到,要具足轻安嘛!那就表示初编里面只是没有谈到而已,并不是说不需要,其实是有必要的,所以后面就解释了「意在已得轻安,(修次中编显了说故。)」实际上它的思想是指已经得到了轻安,然后再加上这个条件,就是「如欲心任运转」,那就表示心也要如欲任运转,能够自在而住,然后身心轻安也要,这两个条件都要呢!
引经据典里面,《解深密经》,然后《庄严经论》,之后《修次第中编》,这是最主要的根据,中间所加上去的《修次第初编》还有《声闻地》,这个要当做是附录、补充的说眀,因为就《声闻地》的「至下当说」这个要用来补充《庄严经论》,《庄严经论》里面就有谈到「名为有作意」,这个作意要把他解释成安止,为什么能够这样做解释呢?所以补充《声闻地》来做一个证明。之后《修次第中编》里面谈到需要具足两个条件,依于这个根据之故,对于《修次第初编》的内容不能够产生误解,所以也做了这么一个补充。
现在正式要讲的内容,它的根据在哪里呢?就是九住心的时候,还没有得到安止,为什么没有得到安止?这个证明的根据,实际上就是只有这三项,就是九住心的时候,虽然细分的沉掉也没有,而且忆念正知也不用花力气就能够自然的安住,不过还是没有得到安止,根据是什么呢?应该前面三项是主要的根据,就是《解深密经》、《庄严经论》跟《修次第中编》,后面这些当做是一个补充的说眀。
「又《辨中边论》说」就是至尊慈氏怙主讨论安止的书籍,就不仅仅只是《庄严经论》,《辨中边论》里面也有开示呢!《辨中边论》里面谈到「八断行中之舍与此第九心同一宗要,」第八个作行舍跟第九个是同一个关键,就是《辨中边论》谈到需要轻安,因此在第九住心的时候还没有得到身心轻安,但是要靠着第九住心才会产生身心轻安,那个时候才算是得到安止。所以《辨中边论》说对付五种过失要用八种对治的作行,这八断行,八种对治的作行之中,到最后一项是作行等舍,作行等舍的时候就是得到第九住心的时候,所以跟第九住心是同一个宗要、同一个关键,「但此非足,」这个还不够,那就是到了第九住心还不够,「彼论亦说须轻安故。」《辨中边论》还谈到「亦须轻安故」还要产生轻安呢!那就表示得到安止到第九住心还不算,还不够,还要必须产生轻安才可以呢!
不仅如此「《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大博士祥帝巴所写的,里面也明白开示「云;『如是菩萨独处空闲,如所思义作意思惟,舍离意言,于心所现多数思惟,乃至未生身心轻安,是奢摩他随顺作意,』」所以说随顺的安止还不是安止,「『若时生起(身心轻安),尔时即是正奢摩他。』」那个时候才是正式的安止,这里面已经很明白开示了,身心轻安没有得到不算安止,身心轻安得到了才算安止。「此说极显,」这里面讲的已经够明白了,「此等一切」是《辨中边论》还有《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这一切,「皆是抉择深密经义。」在《解深密经》里面已经谈到了,得到身心轻安了才算是安止。这中间有《声闻地》,还有《修次第初编》,这个算是一个补充,主要的根据前面已经有讲了《解深密经》嘛!中间有一个《声闻地》的内容,然后《修次第初编》的内容,这个做一个补充说眀,然后《辨中边论》跟《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这一切呢,全部都是用来抉择《解深密经》里面所谈到的内容。
「此等一切」讲的是四部,就是四本书:《庄严经论》还有《修次第中编》,然后《辨中边分别论》跟《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这中间的《声闻地》跟《修次第初编》当做一个补充,所以「此等一切」这四部书,都是用来抉择《解深密经》。抉择《解深密经》的意思是指就佛陀的开示而言,佛陀开示佛经,有时候是了义,有时候是不了义。不了义的部分,当然是佛陀开示的,可是我们不必去主张。那佛陀前面谈到《解深密经》的内容,博士都这样子来做注解呢!可见这个内容是了义的部分,我们应当要追随,按照这个方式下去做是比较好的。这是《解深密经》的开示,大博士都这样子去做了一个注解,这个是了义,这个我们应当去追随比较好,所以都是抉择《解深密经》的意思。
之后就有一个问题了,382页「若尔未生轻安以前,此三摩地何地摄耶?」这个等持是属于哪一个地所摄?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在轻安没有得到之前,譬如说第九住心等住的时候,那是属于哪一个地所摄?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问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说,这个还要问吗,我们就在欲界地呀!现在我们都在欲界地,就是欲界地嘛!那还有什么地所摄?就会这样子想,这个疑问,就想,不是这个样子的。一般来讲,当然我们现在是在欲界地,身体是在欲界,但就算是欲界的补特伽罗,欲界的身体,他的内心能不能产生上界地所摄的心?当然可以啊!所以何地所摄那个「地」,可以把他解释成地位,相同的地位,就是内心到达跟它相同的地位,可不可以呢?可以呀!譬如说在他们的内心得到安止的时候,内心有得到住分,这个住分总要有一个标准嘛!
假使我是一个欲界的人,可是我的内心达到这个标准的话,那这时候我的心就称之为上界地所摄的内心。所以虽然是欲界地的一个补特伽罗,可是心本身,能不能成为上界地所摄的心?当然可以嘛!因为已经达到那个标准,所以现在谈到的是欲界的补特伽罗,欲界者而言,可是他的内心成为上二界地所摄的心,产生这种心也有,也可以呢!譬如说欲界地的补特伽罗,禅修禅修,内心得到初静虑的正行的时候,那这一个人,他的心就是属于初静虑地所摄的心,但是不是初静虑天的补特伽罗。如果他禅修禅修,他的内心得到第四静虑正行的话,那当然他的心就属于第四静虑地所摄的心,但这个人当然不是第四静虑天的补特伽罗,不是的!这讲的是他内心达到什么程度,内心的禅修,得到初静虑的的时候,得到二静虑的时候,这个内心是属于初静虑地所摄,二静虑地所摄,或者是四静虑地所摄,但不是讲这个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当然是欲界的补特伽罗,也不是初静虑天的补特伽罗,也不是四静虑天的补特伽罗,他是欲界者,一个欲界的人。现在讲的不是补特伽罗,他的内心已经到达什么地方,是指这个意思,所以现在还没有得到轻安的时候,前面有等持嘛!譬如说第九住心,那这个第九住心,到底是在哪一个地?属于哪一个段落?就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问:没有得到轻安之前,等持属于哪一个地所摄?「答:此三摩地」这个等持,是「欲界地摄,」当然在欲界地的补特伽罗里面,那是非常殊胜,很奇特的、非常希有的等持,但是还不能算是上界地所摄,还是属于欲界地所摄。所以答:此三摩地还是属于欲界地所摄,是属于「三界九地随一所摄,」当然这个等持一定在三界九地的某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地方,但是欲界地所摄,因为「而非第一静虑近分以上定故。」色界有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现在讲的是色界,色界的第一静虑,就是初静虑。色界的初静虑里面,又有近分跟正行,现在讨论的是近分。在上二界地所摄的等持,那就是无色界再下来就是色界。色界的话初静虑、二静虑、三静虑、四静虑,当然最初得到的是初静虑。初静虑里面又有近分跟正行,最初得到的是近分,近分算是最低最低的了,就是上二界地所摄的等持里面是最低最低的。
最低的近分,都还没有得到呢!而非,「非」就是都还没有得到,为什么?因为「又得近分,决定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