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7讲

  《广论奢摩他57》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9-01-09

  闻法意乐

  至尊仁波切在讲说自己证道过程的书证道歌前程似锦(前程善好),这里面有谈到实修的方式,谈到证悟的过程,说最初广大而多闻,中间义理出现为教诫,最后日夜而做修持。这里面谈到的是先做听闻,之后思惟,之后观修,有这个次第存在,按照这个次第来做修持。不过一般总体来讲,在听闻的段落里面当也有思惟,也有观修;在思惟的段落里面也有听闻,也有观修;在观修的段落里面当然也有听闻,也有思惟。不过应该从主要者而言,就是虽然闻思修三者每个阶段都有,不过在听闻的那个阶段里面,虽然有思惟跟观修,但是要以听闻最为主要;在思惟的阶段里面,当然也有听闻,也有观修,但是要以思惟最为主要;观修的段落,当然也有听闻,也有思惟,但是要以观修最为主要。所以要看主要重点在什么地方,按照次第来做学习是指按照它的主要重点的方式来进行而做学习。

  至尊大主是如此而做学习,我们追随的弟子也应当如此来做,所以我们现在最初的阶段,应该重点放在听闻,当然在听闻的时候有思惟也有观修,但重点重点应该要放在听闻;之后接下来做思惟,思惟的时候,当然也有听闻也有观修,但是要以思惟为主;之后做观修,观修的时候,当然也有听闻也有思惟,但是要以观修为主。这样子一辈子日日夜夜恒常来做修持,这是至尊大主教导开示的学习的方式,所以谈到最初广大而多闻,中间义理出现成为教诫,最后的阶段是日夜都不断的在进行行持。所以我们追随者,应当也是如此来做学习,在初中后的阶段里面,当然每个阶段闻思修都要有,但是最初的阶段,重点放在听闻;中间的阶段,重点放在思惟;最后的阶段,重点放在观修。按照这个次第而趣入,以如此方式来学习,现在就是在多闻的段落,对广论的内容来进行广大多闻。调整自己的动机,产生如此的想法之后来学习教法。

  正讲

  现在进行到380页(「由修成办奢摩他量」)由观修之故成办安止之量,分成三项,要看前面的大纲,346谈到「个别学法」,「学奢摩他法」「学毗钵舍那法」「学双运法」,个别学习安止,个别学习胜观,之后止观双运。其中的第一项,学安止怎么学呢?「修止资粮」要依靠修安止的资粮。依靠修安止的资粮之后怎么去修安止。修了之后,已经做了,已经修完了之后,成就奢摩他(成就安止)的标准是什么。是不是三项?这三项里面现在就进行到第三项「修已成就奢摩他量」,就我们现在进行到的地方了。

  首先要依靠安止的资粮,是我修安止的时候,资粮就是顺缘的意思,外在的顺缘是什么,内在的顺缘是什么,这些全部都要齐备,齐备之后我才能够修安止,这第一项。第二项要讲这些顺缘都齐备之后,我要观修安止,怎么观修呢?要了解禅修的方式,也是要说明一下观修的方式,怎么观修。观修的方式里面先讲,首先要产生的是无过等持。无过失的等持产生了之后,以无过失的等持作为基础之后,就要按照九住心不断的升级、升级,最后一直到九住心之间,都要好好的做禅修,这些全部都做完了,九住心都已经结束之后,那成办出一个安止,有还是没有呢?总要有一个标准嘛!就是已经成办的标准是什么,现在要讲一讲了。

  「修已成就奢摩他量」,修已就是首先无过失的等持产生,这个要做为基础,之后按照顺序经过九个方便,就九个住心,到第九住心称之为等住,到这些之间都学过了。「修已」就是已经修完了,学过了之后,那最后成效就要成就一个安止。已经成就安止的话,那要有一个标准,有没有达到安止,这要有一个标准嘛!如果说最后做错了,结果错误了,那总是不好,所以要先了解一下,我所要得到的果,它的标准是什么,所以要讲「修已成就奢摩他量」,这个量怎么做判定。

  380页(「由修成办奢摩他量分三.」),这里面要讲三项,「.显示奢摩他成与未成之界限. . 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 . 显示别趣世间道轨.」分成三项,这里面先要看第一项,「初又分二. .显示正义. .有作意相及断疑.」里面要先看第一项,「正义」是讲成就了安止,内容是什么,这个要先说明一下。之后具有作意的征兆是什么,「相」是征兆,「有作意」指的就是安止,如果已经得到安止的话,那总是有些征兆,可以判断的征兆。之后还有关于这个部分有许多的疑问,也要把它去除掉,这个不是本文的内容,但是当做一个附录,因为现在要讲的是由修成办奢摩他的量在什么地方,这个内容,在「正义」那个地方要解释的,正式的意义要讲,讲完了之后,附带的、附录的又做了一些解释,所以呢两项。

  两项里面现在要看第一项,「今初」是「若善了知如前所说修定之轨而正修习,」修定,定是等持,若善了知如前所说修等持的轨则,而且妥善的做了观修之后,「如前」就是前面讲的内容很多,主要第一项是靠安止的资粮,资粮是什么,做了解释。这些齐备了之后,观修的方式是什么,这些都妥善的了知。观修的方式内容就很多了,首先要有一个无过失的等持,之后住心的次第,这前面都说过了。按照前面所说过的,也妥善去做了,也观修了。观修了之后,「若善了知」是知道,学习而知道。而正观修(而正修习),就是不仅仅只是了解,而且还要做观修,就是保任所缘行相,要保任它而做观修嘛!这样子「则九住心如次得生。」这样子逐渐逐渐无过失的等持得到了,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一直到第九住心都得到了。

  「第九心时,」在得到第九住心,就是平等住的时候,「能尽远离微细沉掉,」细分的沉、细分的掉都能够离开了,「长时修习,」能够安住在等持里面长久长久,「此又不待策励功用,相续依止正念正知,」在这个时候忆念跟正知也不必花力气,还能够长久持续,「而三摩地能任运转,」这时候自成的等持能够持续很久,自然的形成而安住在等持之中,忆念跟正知都不必花力气,「是否已得奢摩他耶?」这个时候安止已经得到了吗?就产生了这么一个疑问,「兹当解释,」那就要做一个说明了。

  到第九住心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情况,那就发生疑问了,到底安止得到了吗?没有得到吗?因为第九住心的时候,细分的沉掉也没有了,然后忆念跟正知也不必花力气,就能够自然安住在等持之中,喔!那已经得到安止了?就有这么一个疑问。错了,不是呢!还没得到呢!那原因是什么,所以就要做一个说明,那成办安止的量、标准是什么,才要做一个说明。

  第九住心等住的时候,细分的沉、细分的掉举也没有了,而且忆念跟正知也不必花力气,就能够自自然然的持续而安住在等持之中,已经得到这个样子了,不过这时候没有得到身心轻安,因为没有得到身心轻安之故,因此安止还没得到呢!这个部分要做一个说明了,而且还要引经据典来做说明,就是这样一个说法,380页第三行「兹当解释,」要把这个内容解释一下,之后所解释的内容,都有根据的,要根据好几个教言:《解深密经》里面有开示,还有《庄严经论》里面有开示,《修次第中编》里面有开示,《修次第初编》里面有开示,《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里面也有开示,还有一个《辨中边论》里面都有谈到。《解深密经》是佛陀所开示的,《庄严经论》是弥勒的注解,又谈到了,后面还有许多博士,都有谈到了。然后《辨中边分别论》也是弥勒怙主,《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是大博士祥帝巴,这些里面都抉择,都要讨论的是,如果没有得到身心轻安的话,不算是得到安止。

  「兹当解释,得此定者,」就是得到第九住心等持的时候,「有得未得轻安两类。」「若未得轻安,」就把它称为「是奢摩他随顺,非真奢摩他,」是随顺的安止,不是真正的安止。因此「名奢摩他随顺作意。」这个作意要把它解释成为就是安止,所以不是真正的安止,只能当随顺的安止。这个根据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前面谈过了,没有得到身心轻安不算是安止,这是随顺的安止,可以这样讲。名字叫做随顺的安止,所以叫做随顺安止的作意,这个作意要把它解释成安止,这有根据的,根据就是第一个《解深密经》,「解深密经云:世尊,(请问佛陀)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此中间所有作意,当名何等?』这中间的作意,名字叫什么呢?『慈氏,非奢摩他,是名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所以佛陀开示说:弥勒菩萨,这个不能称之为奢摩他,这个作意不能称之为安止,叫做随顺的安止,“随顺的安止相应作意”有没有?所以这一个是相随顺的,不是正式的安止。

  「《庄严经论云:」(又谈到)『由习无作行,次获得圆满,身心妙轻安,名为有作意。』」那就表示,得到身轻安心轻安之后,才称之为有作意。有作意就要看大纲,题目的名称叫“有作意相及断疑”也用这个有作意,所以有作意指的就是安止。这里至尊仁波切就要补充说明(作意)了,「此说作意即奢摩他,」《庄严经论》里面谈到的作意,其实指的就是安止。那作意为什么可以解释成安止?「《声闻地文至下当说。」这个《声闻地》里面就有解释了。所以《庄严经论》里面谈到的句子,内容是什么,我们要看圣者无着的注解,因为弥勒慈尊他的弟子,无论如何怎么讲,主要当然是圣者无着,所以解释就要看圣者无着所写的《声闻地》,《声闻地》注解里面,在384页就有谈到,「《声闻地》云:从是以后,其初发业修瑜伽师名有作意,」就用有作意这个名称,「使得堕在有作意数。何已…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