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7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故?由此最初獲得色界地定所攝少作意故,由此因緣名有作意。」所以就用有作意這一個名稱,因此有作意這個詞,指的就是安止。在《莊嚴經論》裏面這樣談到,注解《聲聞地》裏面也這樣談到,所以就可以知道有作意指的就是安止。在《莊嚴經論》裏面談到,要得到身心輕安才能夠稱之有作意,才能夠稱之爲得到安止。

  聖者無著的注解談完了之後,《修次第中編》又談到了,《修次第中編》蓮花戒所寫,蓮花戒特別像寂護一樣辛苦勞累來闡述禅修的方式,主要是針對從中國迎請而來的禅修士大乘和尚,對他的見地破除之故,就特別寫了禅修的方式,明白解釋他的內容,因此寫了修次第初編、中編跟末編,這是談到禅修的方式其中的一個主要根據,就是修次第叁編。這裏面《修次第中編》有談到,《初編》也有談到,在「《修次第中編雲:(裏面談到)『如是修習奢摩他者,若時生起身心輕安,如其所欲,心于所緣(的對境,能夠)獲得自在,應知爾時生奢摩他。』那個時候才得到安止,所以「此說須俱二事,」要俱足兩個條件,一個是「謂于所緣得自在住」很自在的就能安住在上面,自由自在,「及發輕安,」還要産生身心輕安。所以首先要自在的能夠安住在對境上面,自然的安住,不必花任何力氣的,不僅如此,還要再得到身心輕安,這兩個條件齊備的話,那就是得到奢摩他了。所以中編的詞句裏面談到「若時生起身心輕安」這是第一個條件,第二個「如其所欲,心于所緣獲得自在」這第二個條件,那就表示得到安止的話,這兩個條件都要齊備。

  所以從這裏來看,僅僅得到九住心的話,那還不算安止,《修次第中編》裏面就談到了,不僅如此「《修次第初編說:」(又談到了)『若時于所緣境不用加行,乃至如欲心任運轉,爾時應知是奢摩他圓滿。』這裏面沒有談到輕安,不是說不需要輕安,只是這裏沒有談到,沒有談到的原因,是因爲中編的時候已經有談到了,所以有人根據《修次第初編》這個經文詞句的內容,就解釋說蓮花戒的主張認爲得到安止並不需要得到輕安,有這麼一個說法了。這個解釋就不對了,因爲初編裏面所談到的內容,如果再對照中編裏面所談到的內容,中編裏面就談到,要具足輕安嘛!那就表示初編裏面只是沒有談到而已,並不是說不需要,其實是有必要的,所以後面就解釋了「意在已得輕安,(修次中編顯了說故。)」實際上它的思想是指已經得到了輕安,然後再加上這個條件,就是「如欲心任運轉」,那就表示心也要如欲任運轉,能夠自在而住,然後身心輕安也要,這兩個條件都要呢!

  引經據典裏面,《解深密經》,然後《莊嚴經論》,之後《修次第中編》,這是最主要的根據,中間所加上去的《修次第初編》還有《聲聞地》,這個要當做是附錄、補充的說眀,因爲就《聲聞地》的「至下當說」這個要用來補充《莊嚴經論》,《莊嚴經論》裏面就有談到「名爲有作意」,這個作意要把他解釋成安止,爲什麼能夠這樣做解釋呢?所以補充《聲聞地》來做一個證明。之後《修次第中編》裏面談到需要具足兩個條件,依于這個根據之故,對于《修次第初編》的內容不能夠産生誤解,所以也做了這麼一個補充。

  現在正式要講的內容,它的根據在哪裏呢?就是九住心的時候,還沒有得到安止,爲什麼沒有得到安止?這個證明的根據,實際上就是只有這叁項,就是九住心的時候,雖然細分的沈掉也沒有,而且憶念正知也不用花力氣就能夠自然的安住,不過還是沒有得到安止,根據是什麼呢?應該前面叁項是主要的根據,就是《解深密經》、《莊嚴經論》跟《修次第中編》,後面這些當做是一個補充的說眀。

  「辨中邊論」就是至尊慈氏怙主討論安止的書籍,就不僅僅只是《莊嚴經論》,《辨中邊論》裏面也有開示呢!《辨中邊論》裏面談到「八斷行中之舍與此第九心同一宗要,」第八個作行舍跟第九個是同一個關鍵,就是《辨中邊論》談到需要輕安,因此在第九住心的時候還沒有得到身心輕安,但是要靠著第九住心才會産生身心輕安,那個時候才算是得到安止。所以《辨中邊論》說對付五種過失要用八種對治的作行,這八斷行,八種對治的作行之中,到最後一項是作行等舍,作行等舍的時候就是得到第九住心的時候,所以跟第九住心是同一個宗要、同一個關鍵,「但此非足,」這個還不夠,那就是到了第九住心還不夠,「彼論亦說須輕安故。」《辨中邊論》還談到「亦須輕安故」還要産生輕安呢!那就表示得到安止到第九住心還不算,還不夠,還要必須産生輕安才可以呢!

  不僅如此「《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大博士祥帝巴所寫的,裏面也明白開示「雲;如是菩薩獨處空閑,如所思義作意思惟,舍離意言,于心所現多數思惟,乃至未生身心輕安,是奢摩他隨順作意,』」所以說隨順的安止還不是安止,「『若時生起(身心輕安),爾時即是正奢摩他。』」那個時候才是正式的安止,這裏面已經很明白開示了,身心輕安沒有得到不算安止,身心輕安得到了才算安止。「此說極顯,」這裏面講的已經夠明白了,「此等一切」是《辨中邊論》還有《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這一切,「皆是抉擇深密經義。」在《解深密經》裏面已經談到了,得到身心輕安了才算是安止。這中間有《聲聞地》,還有《修次第初編》,這個算是一個補充,主要的根據前面已經有講了《解深密經》嘛!中間有一個《聲聞地》的內容,然後《修次第初編》的內容,這個做一個補充說眀,然後《辨中邊論》跟《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這一切呢,全部都是用來抉擇《解深密經》裏面所談到的內容。

  「此等一切」講的是四部,就是四本書:《莊嚴經論》還有《修次第中編》,然後《辨中邊分別論》跟《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這中間的《聲聞地》跟《修次第初編》當做一個補充,所以「此等一切」這四部書,都是用來抉擇《解深密經》。抉擇《解深密經》的意思是指就佛陀的開示而言,佛陀開示佛經,有時候是了義,有時候是不了義。不了義的部分,當然是佛陀開示的,可是我們不必去主張。那佛陀前面談到《解深密經》的內容,博士都這樣子來做注解呢!可見這個內容是了義的部分,我們應當要追隨,按照這個方式下去做是比較好的。這是《解深密經》的開示,大博士都這樣子去做了一個注解,這個是了義,這個我們應當去追隨比較好,所以都是抉擇《解深密經》的意思。

  之後就有一個問題了,382頁「若爾未生輕安以前,此叁摩地何地攝耶?」這個等持是屬于哪一個地所攝?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在輕安沒有得到之前,譬如說第九住心等住的時候,那是屬于哪一個地所攝?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問的時候,我們會想到說,這個還要問嗎,我們就在欲界地呀!現在我們都在欲界地,就是欲界地嘛!那還有什麼地所攝?就會這樣子想,這個疑問,就想,不是這個樣子的。一般來講,當然我們現在是在欲界地,身體是在欲界,但就算是欲界的補特伽羅,欲界的身體,他的內心能不能産生上界地所攝的心?當然可以啊!所以何地所攝那個「地」,可以把他解釋成地位,相同的地位,就是內心到達跟它相同的地位,可不可以呢?可以呀!譬如說在他們的內心得到安止的時候,內心有得到住分,這個住分總要有一個標准嘛!

  假使我是一個欲界的人,可是我的內心達到這個標准的話,那這時候我的心就稱之爲上界地所攝的內心。所以雖然是欲界地的一個補特伽羅,可是心本身,能不能成爲上界地所攝的心?當然可以嘛!因爲已經達到那個標准,所以現在談到的是欲界的補特伽羅,欲界者而言,可是他的內心成爲上二界地所攝的心,産生這種心也有,也可以呢!譬如說欲界地的補特伽羅,禅修禅修,內心得到初靜慮的正行的時候,那這一個人,他的心就是屬于初靜慮地所攝的心,但是不是初靜慮天的補特伽羅。如果他禅修禅修,他的內心得到第四靜慮正行的話,那當然他的心就屬于第四靜慮地所攝的心,但這個人當然不是第四靜慮天的補特伽羅,不是的!這講的是他內心達到什麼程度,內心的禅修,得到初靜慮的的時候,得到二靜慮的時候,這個內心是屬于初靜慮地所攝,二靜慮地所攝,或者是四靜慮地所攝,但不是講這個補特伽羅,這個補特伽羅當然是欲界的補特伽羅,也不是初靜慮天的補特伽羅,也不是四靜慮天的補特伽羅,他是欲界者,一個欲界的人。現在講的不是補特伽羅,他的內心已經到達什麼地方,是指這個意思,所以現在還沒有得到輕安的時候,前面有等持嘛!譬如說第九住心,那這個第九住心,到底是在哪一個地?屬于哪一個段落?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

  問:沒有得到輕安之前,等持屬于哪一個地所攝?「答:此叁摩地」這個等持,是「欲界地攝,」當然在欲界地的補特伽羅裏面,那是非常殊勝,很奇特的、非常希有的等持,但是還不能算是上界地所攝,還是屬于欲界地所攝。所以答:此叁摩地還是屬于欲界地所攝,是屬于「叁界九地隨一所攝,」當然這個等持一定在叁界九地的某一個地方,任何一個地方,但是欲界地所攝,因爲「而非第一靜慮近分以上定故。」色界有初靜慮、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現在講的是色界,色界的第一靜慮,就是初靜慮。色界的初靜慮裏面,又有近分跟正行,現在討論的是近分。在上二界地所攝的等持,那就是無色界再下來就是色界。色界的話初靜慮、二靜慮、叁靜慮、四靜慮,當然最初得到的是初靜慮。初靜慮裏面又有近分跟正行,最初得到的是近分,近分算是最低最低的了,就是上二界地所攝的等持裏面是最低最低的。

  最低的近分,都還沒有得到呢!而非,「非」就是都還沒有得到,爲什麼?因爲「又得近分,決定已…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7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