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愈明,境界甚多,皆秘而不宣。五十一年秋發願誦地藏經,爲母求壽,屢現燈花舍利。冬患肝癌,念佛益切,五十二年叁月廿日病革,遺囑印經塑像、奉佛供養、無他語,隨衆默念洪名而逝,印堂放光冉冉上。殡時安詳柔軟。次夕即踐約,夢告同戒鄭姜性真:“已生極樂,觐見彌陀觀音。”荼毗得舍利叁百余,年六十叁。叁七設祭,現相空中,衣海青,覆紅蓮,令衆共見。五男二女,皆學優而仕。
【按】夫榮子貴,累世修持之福報也。然富貴學道難,幸蒙地藏化身授記,示夢授經,夢巨僧介受叁皈,夢美姝啓示修持,及導遊極樂等,善根福德因緣甚多也。光佛常見,舍利頻降,種種勝境,戒行精進所感也。而大悲水能愈衆病,竟不自醫,欲代衆生受苦,行菩薩道耶?抑令多生宿業,一生報盡,暫嬰小苦,永享極樂耶?觀其遺囑無他語,心不貪戀也,隨衆念佛,正念分明也,舍報安詳,病苦中能作主也,及放光、示夢、舍利、現相等瑞相,上品往生無疑也。
舍身念佛
清楊媪,杭州人,年五十余,得風疾,僵臥呻吟。僧旅亭師偶過其居,子爲設齋,請入視母,媪頻蹙曰:“病甚,師有妙方,能愈我否?”師曰:“有,恐汝不肯服耳。”曰:“誠有,安肯不服。”師曰:“病從身起,身從假合,汝能舍身,病自去矣。”問舍身奈何?師曰:“汝但將身放下,一心西向念佛,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能除一切衆生之病,但能至誠念佛者,自來救汝。”問佛果來乎?師曰:“來,但患汝念不切耳。”遂持佛名,日益懇切。居五月,語子曰:“阿彌陀佛至矣,四日後,吾將西歸。”及期,請僧十人助念,起坐向西而化。
【按】人之患在于有身,既能舍身念佛,病自除而往生必矣。願趁無病時將身放下,一心念佛,莫待急時抱佛腳也。
百事不管
清百不管老媪,失其姓,杭州人。嘗問孝慈庵道源和尚,曰:“修何法門,一生決離苦海?”和尚曰:“無過念佛,然念佛不難,難于持久。持久不難,難于一心。若能一切不管,專心持名,至誠發願往生,臨終佛來接引,脫離苦海矣。”欣然拜謝!即將家事委子婦等,自辟淨室供佛,修持其中。年余,複往問曰:“自蒙開示,弟子棄舍家務,專事念佛,自問亦可謂久而不懈,但苦一心之難,師當有以教我!”和尚曰:“汝雖抛卻家務,而兒孫眷屬,不無廑念,此則愛根未拔,如何一心?汝今加功,先拔去愛根,將一切放下,然後能得一心也。”歎曰:“師言是也,我雖不管于身,不能不管于心,從此真當百不管矣。”遂愈加精進,愛心偶動,即默持百不管叁字,以自驅除。或咨以家事,亦以此叁字拒之。于是百不管之名,播于親黨間。又年余,詣庵謝曰:“師不欺我也,弟子西行有日矣。”數日後無疾而終。
【按】胡蓮歸居士評雲:“百不管,渾名也。推言之,由百至千,千至萬,皆所不管矣。約言之,一且不管,何有于百。能如是,而後塵緣可斷,淨業可成。嗚呼!安得世人鹹如此百不管耶?”此法最妙,難得一心者,願即效法力行。
普願生西
清周汪氏,華亭人。夫周文榮,家貧,遊幕遠方,客死湖北,久無音信,女工自活,長齋奉佛,撫子成立,命尋父骨歸葬,旌表節孝。晚年,念佛益虔,願父母翁姑及夫,齊生蓮界。後得疾,閉戶念佛,不問家事。臨終謂子曰:“昨夢汝祖父母、外祖父母、及汝父,均住蓮華世界。現前有五色雲,擁一蓮如舟,我即乘此往生也。”言訖而逝,室香如蘭。
【按】夫亡而修淨業,願夫及父母翁姑,同生極樂,卒滿其願。世有青年殉夫者,徒博節烈之虛名,而失同歸安養之實益,願以此爲法。
專求脫苦
民國浙江慈溪一貧婦,忘其姓,家貧子逆。一日被子罵,心苦難忍,往訴鄰僧,僧曰:“汝已知苦,何不將苦賣去?”問:“如何賣得了?”僧曰:“汝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臨終佛來接去,則永離衆苦,但受諸樂,便把苦賣了。”婦曰:“我母子共房,床竈同室,床下尚有豬圈,如此邋遢,何能念佛?”僧曰:“無妨,汝在家時,祗管常念,暇時可來寺拜佛。”即依教奉行,專求脫苦,念佛無間。叁年後,于將終前數月,預示子曰:“某月日我要生西,汝勿外出,爲我料理後事,以盡子道。”子不信,旋又言,仍不信。前數日,忽聞異香,遍覓不知何來,始信母言是實,至期在家守候,見母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逝。
【按】以怖苦心念佛,爲出苦第一妙法。如非家貧子逆,心苦難忍,豈肯專求脫苦,念佛生西耶?順逆皆方便,逆尤勝于順也。
附錄 印光大師念佛秘訣
吾人心性,與佛同俦,祗因迷背,輪回不休。
如來慈憫,隨機說法,普令含識,就路還家。
法門雖多,其要唯二:曰禅與淨,了脫最易。
禅唯自力,淨兼佛力,二法相校,淨最契機。
如人渡海,須仗舟船,速得到岸,身心坦然。
末世衆生,唯此堪行,否則違機,勞而難成。
發大菩提,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
念極情忘,念即無念,禅教妙義,徹底顯現。
待至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
有一秘訣,剀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附錄 草庵禅師念佛訣
阿彌陀佛,誰不能念,而偏難念,西方極樂,誰不願生,而罕得生者,蓋念佛之人未得訣耳。教念佛而使之真切者,其唯死之一字乎?死之一字在念頭上,境緣自然冷淡,情愛亦自輕微,名利勢豪,向此處俱用不得,見聞知解,到此時卻使不行。四大各離,將何所靠,孤魂無主,安得自由。此時不見彌陀,恐逢羅刹,不生淨土,恐入驢胎。縱無惡業,亦不免人道往還。即有善因,其爭奈天福易盡。莫雲自有主宰,業果所牽,誠難回避。莫道本無生死,識心未盡,總屬輪回。莫視此事爲緩,明日之事,今日不知。莫將此事爲輕,錯過此生,沈淪永劫。是一切事,無如生死大事,則事事皆不切之事。于一切時,總作臨命終時,即時時皆念佛之時。如是念佛,斯爲切心,如是切心,方生淨土。須下死功夫,才成淨業,常念死時節,方肯切心。此乃成佛之階梯,是誠念佛之妙訣也。
念佛法要卷二終
《念佛法要(卷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