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6講▪P3

  ..續本文上一頁之候,會發生什麼樣的誤解,我們是第九住心都沒有得到,但是誤會成爲我已經得到第九住心。不要說第九住心,可能第一住心都沒有得到,但是就說我已經得到第一住心了。所以許多人禅修幾天之後,稍微做幾天禅修,一天兩天叁天禅修之後,就說我得到第一住心了,再修幾天,得到第二住心了,又修幾天,得到第叁住心了,所以大概修了一周十天,就說已經得到第幾個住心、第幾個住心,可能有很多人有這樣子一個誤解了,那就表示對九住心的內容還沒有了解清楚。

  至尊仁波切這裏所談到的是針對得到第九住心之後,那個時候的情況,很多人可能産生誤解,這個情況要把它厘清楚。所以這個部分做一個說明,而且後面還要詳細說明。不過就我們的情況而言,那可能不是這個樣子,因爲第九住心恐怕應該是一個還算滿高的境界,至尊仁波切在這裏是討論一個很高的境界,就我們而言,可能還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呢!我們分析想一想,可能自己的情況是第九住心沒有得到,認爲得到了;連第一住心都沒有得到,就認爲得到了,認爲得到了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第叁住心等等,這個誤解很多。沒有得到,而認爲他得到,那就表示一個征兆,征兆是對于每一項每一項九住心的內容,不是很了解,對于第一住心的內容是什麼,第二住心的內容是什麼,這些可能都還不是很清楚,所以産生這種誤會。

  不要說這個段落,上一次在前面前面的部分就談到過了,不要說九住心,九住心沒有産生之前,還需要一個無過失的等持,上一次無過失的等持討論很多了,無過失的等持要産生都很不容易呢!我們這個大綱是要先産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無過失的等持産生之後,依于無過失的等持而趣入住心的情況,是不是這樣講?在這個大綱裏面是不是這樣講?無過失的等持産生之後,才要進入九住心,這個大綱在349頁,「此又分二. 一.引生無過叁摩地法. 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依彼就是依靠無過失的叁摩地法之後,才能引生住心次第。所以從第一住心到第九住心,前面都先要産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靠著無過失的等持,才能夠引發九個住心。

  僅僅只是前面的無過失叁摩地(無過失等持)都不容易産生,這個部分就不簡單了。我們看一下,上次有特別談到,僅僅只是無過失的等持這個段落,至尊仁波切就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討論它,就表示無過失的等持很重要,而且要先産生,那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很多,那就了解了這個無過失的等持産生其實不太那麼容易,所以用了這麼多的篇幅去解釋說明呢!

  我們現在所談到的段落,379頁,這兩種誤會解釋完畢了,之後四種作意、六種力,這個我們都有解釋過,都討論過、說明過了。現在看380頁「若爾初二心時,」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講解,這是就有疑問産生,「若爾」這個地方要提出問題,這裏面提出兩個問題,不過在說明這兩個問題之前,要了解這兩個問題,主要是從四種作意那個地方談起,四種作意的部分我們說明過了,可能大家忘記了,要先複習一下下,說明一下下,不然的話,這個「若爾」這兩個問題就不能弄清楚了,所以要先了解一下,要討論的是四種作意。

  四種作意《聲聞地》裏面有討論到,第一個是力勵運轉作意,第二個是有間缺運轉作意,第叁個是無間缺運轉作意,第四個是無功用運轉作意,就談到四種作意。這《聲聞地》裏面的內容了,第一個是力勵運轉作意要花很大力氣去做的,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第二個是有間缺運轉作意,是叁四五六七,這五個住心;之後無間缺運轉作意,是第八住心;第九住心不必花力氣了,所以無功用,「功用」是花力氣嘛,不必花力氣無功用運轉作意,這第九住心。這《聲聞地》討論過了。

  這個問題討論過了,有了四種作意的理論之後,馬上發生問題了,「若爾」提出兩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初二心時」初二心就是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亦有」也是有「有間缺運轉,」它也是會中斷的,有間缺運轉的,中間的那五個心,「中五心時」就是叁四五六七,「亦須力勵,」也是要花力氣的,「雲何初二不說有間缺運轉作意?」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不講它是有間缺運轉作意,說是力勵運轉作意,「于中五心不說力勵運轉作意?」中間那五個心要花力氣,可是也不講力勵運轉作意,說是有間缺運轉作意,爲什麼?就問了這個問題。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稱之爲力勵運轉作意,它要花很大的力氣,可是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也是有中斷啊,它不是不中斷的,也是有中斷的啊?但是爲什麼第一住心、第二住心講這個有力勵運轉作意,不把它列入有間缺運轉作意,這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中間那五個住心,叁四五六七,這五個住心稱之爲有間缺運轉作意,當然意思是說它會中斷的,中間會中斷的,所以不是不中斷,有中斷的,問題是這五個住心,也是要花力氣,它仍然要花很大的力氣去做呢!但是爲什麼它不講是力勵運轉作意呢?爲什麼要講它是有間缺運轉作意呢?就問了這兩個問題。

  回答是這個樣子,那就要先分析一下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以及中間五個住心的區別,中間五個住心就是第叁四五六七,有區別存在的,這裏兩種類型有區別存在的。因爲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的時候,趣入于等持的時間其實很短暫,但是中間五個住心入于等持的時間,比起第一住心、第二住心而言,那就長很多了,有這個差別存在。因此就等持而言,等持中斷了,之後再趣入等持,然後又暫停中斷了,又再趣入等持,這樣一個情況稱爲有間缺運轉,所以有間缺運轉如果用在中間的五個住心,那就很洽當,很適合,因爲它安住的時間比較長,然後它中斷了,又繼續安住,所以講說它有間缺,這個就很適當。但是如果把有間缺用在第一住心、第二住心,那就很奇怪了,因爲它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安住嘛!它有安住跟沒有安住而言,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安住,有安住的時間是很短的,然後說它中斷了又趣入、中斷了又趣入,就很奇怪,就不太適當了,因爲大多數的時間它都沒有安住在等持裏面嘛!所以中間那五個住心,用有間缺這是很適當的,因爲它是有中斷了又再趣入、有中斷了又再趣入。但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的問題呢,它不在這裏,如果說它有間缺那很奇怪,因爲它大部分的時間它都沒有在等持之中。

  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的特色在于,最初要趣入等持,很困難呢!因爲它花很大的力氣才入于等持之中,入于等持的時間很短,之後又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夠入于等持之中,這是它的特色。中間那五個住心呢,不再要花很大的力氣入于等持之中,不必花很大的力氣它就能夠入于等持,問題是入于等持之後,會中斷掉,這個是它的特性,有這個差別存在。因此之故,中間那五個住心才用有間缺運轉作意,用這個名稱。前面的兩個住心呢,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它的特色不在于有間缺,而是最初要入于等持,就已經很困難,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夠趣入,所以它的名字就把它稱之爲力勵運轉作意,是有這個原因的。

  因此後面有這個回答,「答:初二心中」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心入不入定,後者極長,」入于等持之中跟不入于等持之中,不入于等持的時間比較長,兩個比較,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等持裏面,這是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中間五心住定時長,」中間五個住心而言,安住在等持的時間就長很多了,就很長了,「故于後者就叁摩地障礙立名,前者不爾。」後者就是中間那五個住心,因爲它大多數的時間都住在等持裏面,在這個等持裏面,它會發生什麼障礙呢?就是它會中斷,所以從這個部分的特色來給它取名字,就給它取名字叫有間缺運轉作意。「前者不爾」前者,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就不能夠這樣子講,它大部分的時間都沒有安住在等持裏面,所以不能夠用這個名詞,這是解釋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間缺運轉作意,用在中間那五個住心很適當,用在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就不適當了,這個做了一個回答。

  底下要講第二個原因,第二個回答就是力勵運轉作意適合用在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但是不適合用在中間的五個住心,原因何在?底下又還要做一個回答,「故雖俱有力勵運轉,」是說中間那五個住心還會中斷,已經中斷了之後要回來,也要花力氣的,這是因爲由沈掉造成它的中斷,之後要把沈掉滅掉,才能夠又攝心抓回來。所以把沈掉滅掉,心要抓回來,這個要花力氣,所以花力氣都是一樣的,故雖俱有」就是一二住心也要力勵運轉,中間那五個住心也要力勵運轉,這個兩邊都要有,都是要花力氣,這一點是相同的。

  不過「然間缺運轉有無不同,」但是間缺運轉中斷之後再進行,這個就兩邊不一樣了,因爲安住在等持之中,中斷了之後收回來繼續進行,這個特性用在第一二住心並不適當,不適當的原因是第一二住心大多數都不在等持之裏面,一二住心大多數的時間不安住在等持之中,大部分都沒有,前面解釋過了。所以一二住心並不適當用這個名詞,說它的等持中斷了又再拉回來,這個不太恰當了,因爲它大部分的時間都不在等持裏面。有間缺運轉用在中間那五個心就非常的適當了,雖然它也是要花力氣,不過它的特色是中斷了之後它還能收回來,這是它的特色。

  而且就要花力氣而言,「故于力勵運轉作意,未說中間五心。」就花力氣而言,中間五個心,當然也要花力氣,但是跟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就有差別,中間那五個住心,它的特色不在它要花力氣,而在它會中斷,所以中間那五個住心,就用會中斷的特性來給它取名字,所以叫做有間缺運轉作意,而不用力勵運轉作意。因此之故,第一、第二住心就不能夠用有間缺運轉作意,因爲那不恰當嘛!所以就給它取名字叫做力勵運轉作意,因爲這個也是它的特色,最初進入等持要花很大的力氣,這是它的特色,而要花很大的力氣這部分,並不是中間五個心的特色,所以力勵運轉作意不能夠用在中間的那五個住心,因爲中間的五個住心,它的特色不是在要花力氣,而是會中斷,中斷之後還要再拉回來,這是它的特色。因此之故,力勵運轉作意,就未說中間五心,這個名詞,就不適合用在中間的五個心,然後呢,有間缺運轉作意,這個名詞,不適合用在前面的兩個心,所以這是問題跟它的回答,到這裏都回答完畢。

  「如是住前所說資糧,」「如是」是如同前面的兩個大綱所說的,現在這個地方講的是安止的觀修方式,前面要有加行,就是資糧,怎麼做准備的部分,資糧的部分,之後正式觀修安止的方式,都講解完畢了。正式觀修安止的方式,就談到九住心怎麼實修,之後到達九住心的段落,修止的方式都說完了,說完了之後就談到安止,因爲透過九住心的禅修,九住心之後會得到安止,所以後面才要講安止,所以「如是」是如同前面所談到的,從修安止開始談起,第346頁,如前是要如同前面的兩個大綱,兩個大綱講完了,現在才要講第叁個大綱,「個別學法分叁. 一.學奢摩他法. 二. 學毗缽舍那法. 二. 學雙運法.」其中的第一項學奢摩他安止怎麼修呢?修止的資糧是什麼,依著止資糧來修安止,修安止之後成就奢摩他,成就這個安止是什麼,對不對?所以第一個講修安止的資糧是什麼,這裏面講修止的時候它要齊備什麼資糧,怎麼准備什麼順緣。然後依靠安止的資糧怎麼修安止,安止裏面的加行怎麼做,正行怎麼做,這些全部都講完了,所以這兩個大綱講完了,現在才要講第叁個大綱。

  第叁個大綱就是由修成辦奢摩他,所以「如是」是如同前面第一個大綱所講的內容、第二個大綱所講的內容,如同前面所談到的內容,要「住前所說資糧」,在依于安止資糧部分所談到的,這資糧、順緣都要齊備,之後「恒依精進修叁摩地,」資糧齊備之後修安止的方式是什麼,這個要經常精進修等持怎麼怎麼做,這些都要努力的去做,「乃能成辦正奢摩他。」如果這些都做好了,當然安止就能達成了。所以一定要恒常精進的做實修,假設開始修幾天又放棄、開始修幾天又放棄,那永遠都是這個樣子,那安止不會達成的,所以叁天捕魚五天曬網,那當然不可能達成嘛!因此之故,「若略修習一次兩次,」修一次兩次之後,又放棄又開始修、又放棄又開始修,「還複棄舍所修加行,必不能成。」必不能成辦安止,「攝般若波羅密多論雲:由無間瑜伽,精勤修靜慮,如數數休息(再叁再叁的休息),鑽木不出火,瑜伽亦如是(瑜伽的實修也是這個樣子),未得勝勿舍。(沒有得到殊勝的安止不能夠舍棄,要不斷的精進而做)』」我們今天的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6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