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6讲▪P3

  ..续本文上一页之候,会发生什么样的误解,我们是第九住心都没有得到,但是误会成为我已经得到第九住心。不要说第九住心,可能第一住心都没有得到,但是就说我已经得到第一住心了。所以许多人禅修几天之后,稍微做几天禅修,一天两天三天禅修之后,就说我得到第一住心了,再修几天,得到第二住心了,又修几天,得到第三住心了,所以大概修了一周十天,就说已经得到第几个住心、第几个住心,可能有很多人有这样子一个误解了,那就表示对九住心的内容还没有了解清楚。

  至尊仁波切这里所谈到的是针对得到第九住心之后,那个时候的情况,很多人可能产生误解,这个情况要把它厘清楚。所以这个部分做一个说明,而且后面还要详细说明。不过就我们的情况而言,那可能不是这个样子,因为第九住心恐怕应该是一个还算满高的境界,至尊仁波切在这里是讨论一个很高的境界,就我们而言,可能还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内呢!我们分析想一想,可能自己的情况是第九住心没有得到,认为得到了;连第一住心都没有得到,就认为得到了,认为得到了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第三住心等等,这个误解很多。没有得到,而认为他得到,那就表示一个征兆,征兆是对于每一项每一项九住心的内容,不是很了解,对于第一住心的内容是什么,第二住心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可能都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产生这种误会。

  不要说这个段落,上一次在前面前面的部分就谈到过了,不要说九住心,九住心没有产生之前,还需要一个无过失的等持,上一次无过失的等持讨论很多了,无过失的等持要产生都很不容易呢!我们这个大纲是要先产生一个无过失的等持,无过失的等持产生之后,依于无过失的等持而趣入住心的情况,是不是这样讲?在这个大纲里面是不是这样讲?无过失的等持产生之后,才要进入九住心,这个大纲在349页,「此又分二. 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 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依彼就是依靠无过失的三摩地法之后,才能引生住心次第。所以从第一住心到第九住心,前面都先要产生一个无过失的等持,靠着无过失的等持,才能够引发九个住心。

  仅仅只是前面的无过失三摩地(无过失等持)都不容易产生,这个部分就不简单了。我们看一下,上次有特别谈到,仅仅只是无过失的等持这个段落,至尊仁波切就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讨论它,就表示无过失的等持很重要,而且要先产生,那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很多,那就了解了这个无过失的等持产生其实不太那么容易,所以用了这么多的篇幅去解释说明呢!

  我们现在所谈到的段落,379页,这两种误会解释完毕了,之后四种作意、六种力,这个我们都有解释过,都讨论过、说明过了。现在看380页「若尔初二心时,」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讲解,这是就有疑问产生,「若尔」这个地方要提出问题,这里面提出两个问题,不过在说明这两个问题之前,要了解这两个问题,主要是从四种作意那个地方谈起,四种作意的部分我们说明过了,可能大家忘记了,要先复习一下下,说明一下下,不然的话,这个「若尔」这两个问题就不能弄清楚了,所以要先了解一下,要讨论的是四种作意。

  四种作意《声闻地》里面有讨论到,第一个是力励运转作意,第二个是有间缺运转作意,第三个是无间缺运转作意,第四个是无功用运转作意,就谈到四种作意。这《声闻地》里面的内容了,第一个是力励运转作意要花很大力气去做的,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第二个是有间缺运转作意,是三四五六七,这五个住心;之后无间缺运转作意,是第八住心;第九住心不必花力气了,所以无功用,「功用」是花力气嘛,不必花力气无功用运转作意,这第九住心。这《声闻地》讨论过了。

  这个问题讨论过了,有了四种作意的理论之后,马上发生问题了,「若尔」提出两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初二心时」初二心就是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亦有」也是有「有间缺运转,」它也是会中断的,有间缺运转的,中间的那五个心,「中五心时」就是三四五六七,「亦须力励,」也是要花力气的,「云何初二不说有间缺运转作意?」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不讲它是有间缺运转作意,说是力励运转作意,「于中五心不说力励运转作意?」中间那五个心要花力气,可是也不讲力励运转作意,说是有间缺运转作意,为什么?就问了这个问题。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称之为力励运转作意,它要花很大的力气,可是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也是有中断啊,它不是不中断的,也是有中断的啊?但是为什么第一住心、第二住心讲这个有力励运转作意,不把它列入有间缺运转作意,这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中间那五个住心,三四五六七,这五个住心称之为有间缺运转作意,当然意思是说它会中断的,中间会中断的,所以不是不中断,有中断的,问题是这五个住心,也是要花力气,它仍然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做呢!但是为什么它不讲是力励运转作意呢?为什么要讲它是有间缺运转作意呢?就问了这两个问题。

  回答是这个样子,那就要先分析一下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以及中间五个住心的区别,中间五个住心就是第三四五六七,有区别存在的,这里两种类型有区别存在的。因为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的时候,趣入于等持的时间其实很短暂,但是中间五个住心入于等持的时间,比起第一住心、第二住心而言,那就长很多了,有这个差别存在。因此就等持而言,等持中断了,之后再趣入等持,然后又暂停中断了,又再趣入等持,这样一个情况称为有间缺运转,所以有间缺运转如果用在中间的五个住心,那就很洽当,很适合,因为它安住的时间比较长,然后它中断了,又继续安住,所以讲说它有间缺,这个就很适当。但是如果把有间缺用在第一住心、第二住心,那就很奇怪了,因为它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安住嘛!它有安住跟没有安住而言,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安住,有安住的时间是很短的,然后说它中断了又趣入、中断了又趣入,就很奇怪,就不太适当了,因为大多数的时间它都没有安住在等持里面嘛!所以中间那五个住心,用有间缺这是很适当的,因为它是有中断了又再趣入、有中断了又再趣入。但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的问题呢,它不在这里,如果说它有间缺那很奇怪,因为它大部分的时间它都没有在等持之中。

  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的特色在于,最初要趣入等持,很困难呢!因为它花很大的力气才入于等持之中,入于等持的时间很短,之后又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够入于等持之中,这是它的特色。中间那五个住心呢,不再要花很大的力气入于等持之中,不必花很大的力气它就能够入于等持,问题是入于等持之后,会中断掉,这个是它的特性,有这个差别存在。因此之故,中间那五个住心才用有间缺运转作意,用这个名称。前面的两个住心呢,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它的特色不在于有间缺,而是最初要入于等持,就已经很困难,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够趣入,所以它的名字就把它称之为力励运转作意,是有这个原因的。

  因此后面有这个回答,「答:初二心中」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心入不入定,后者极长,」入于等持之中跟不入于等持之中,不入于等持的时间比较长,两个比较,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在等持里面,这是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中间五心住定时长,」中间五个住心而言,安住在等持的时间就长很多了,就很长了,「故于后者就三摩地障碍立名,前者不尔。」后者就是中间那五个住心,因为它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等持里面,在这个等持里面,它会发生什么障碍呢?就是它会中断,所以从这个部分的特色来给它取名字,就给它取名字叫有间缺运转作意。「前者不尔」前者,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就不能够这样子讲,它大部分的时间都没有安住在等持里面,所以不能够用这个名词,这是解释第一个问题。就是有间缺运转作意,用在中间那五个住心很适当,用在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就不适当了,这个做了一个回答。

  底下要讲第二个原因,第二个回答就是力励运转作意适合用在第一住心、第二住心,但是不适合用在中间的五个住心,原因何在?底下又还要做一个回答,「故虽俱有力励运转,」是说中间那五个住心还会中断,已经中断了之后要回来,也要花力气的,这是因为由沉掉造成它的中断,之后要把沉掉灭掉,才能够又摄心抓回来。所以把沉掉灭掉,心要抓回来,这个要花力气,所以花力气都是一样的,故虽俱有」就是一二住心也要力励运转,中间那五个住心也要力励运转,这个两边都要有,都是要花力气,这一点是相同的。

  不过「然间缺运转有无不同,」但是间缺运转中断之后再进行,这个就两边不一样了,因为安住在等持之中,中断了之后收回来继续进行,这个特性用在第一二住心并不适当,不适当的原因是第一二住心大多数都不在等持之里面,一二住心大多数的时间不安住在等持之中,大部分都没有,前面解释过了。所以一二住心并不适当用这个名词,说它的等持中断了又再拉回来,这个不太恰当了,因为它大部分的时间都不在等持里面。有间缺运转用在中间那五个心就非常的适当了,虽然它也是要花力气,不过它的特色是中断了之后它还能收回来,这是它的特色。

  而且就要花力气而言,「故于力励运转作意,未说中间五心。」就花力气而言,中间五个心,当然也要花力气,但是跟第一住心、第二住心就有差别,中间那五个住心,它的特色不在它要花力气,而在它会中断,所以中间那五个住心,就用会中断的特性来给它取名字,所以叫做有间缺运转作意,而不用力励运转作意。因此之故,第一、第二住心就不能够用有间缺运转作意,因为那不恰当嘛!所以就给它取名字叫做力励运转作意,因为这个也是它的特色,最初进入等持要花很大的力气,这是它的特色,而要花很大的力气这部分,并不是中间五个心的特色,所以力励运转作意不能够用在中间的那五个住心,因为中间的五个住心,它的特色不是在要花力气,而是会中断,中断之后还要再拉回来,这是它的特色。因此之故,力励运转作意,就未说中间五心,这个名词,就不适合用在中间的五个心,然后呢,有间缺运转作意,这个名词,不适合用在前面的两个心,所以这是问题跟它的回答,到这里都回答完毕。

  「如是住前所说资粮,」「如是」是如同前面的两个大纲所说的,现在这个地方讲的是安止的观修方式,前面要有加行,就是资粮,怎么做准备的部分,资粮的部分,之后正式观修安止的方式,都讲解完毕了。正式观修安止的方式,就谈到九住心怎么实修,之后到达九住心的段落,修止的方式都说完了,说完了之后就谈到安止,因为透过九住心的禅修,九住心之后会得到安止,所以后面才要讲安止,所以「如是」是如同前面所谈到的,从修安止开始谈起,第346页,如前是要如同前面的两个大纲,两个大纲讲完了,现在才要讲第三个大纲,「个别学法分三. 一.学奢摩他法. 二. 学毗钵舍那法. 二. 学双运法.」其中的第一项学奢摩他安止怎么修呢?修止的资粮是什么,依着止资粮来修安止,修安止之后成就奢摩他,成就这个安止是什么,对不对?所以第一个讲修安止的资粮是什么,这里面讲修止的时候它要齐备什么资粮,怎么准备什么顺缘。然后依靠安止的资粮怎么修安止,安止里面的加行怎么做,正行怎么做,这些全部都讲完了,所以这两个大纲讲完了,现在才要讲第三个大纲。

  第三个大纲就是由修成办奢摩他,所以「如是」是如同前面第一个大纲所讲的内容、第二个大纲所讲的内容,如同前面所谈到的内容,要「住前所说资粮」,在依于安止资粮部分所谈到的,这资粮、顺缘都要齐备,之后「恒依精进修三摩地,」资粮齐备之后修安止的方式是什么,这个要经常精进修等持怎么怎么做,这些都要努力的去做,「乃能成办正奢摩他。」如果这些都做好了,当然安止就能达成了。所以一定要恒常精进的做实修,假设开始修几天又放弃、开始修几天又放弃,那永远都是这个样子,那安止不会达成的,所以三天捕鱼五天晒网,那当然不可能达成嘛!因此之故,「若略修习一次两次,」修一次两次之后,又放弃又开始修、又放弃又开始修,「还复弃舍所修加行,必不能成。」必不能成办安止,「摄般若波罗密多论云:由无间瑜伽,精勤修静虑,如数数休息(再三再三的休息),钻木不出火,瑜伽亦如是(瑜伽的实修也是这个样子),未得胜勿舍。(没有得到殊胜的安止不能够舍弃,要不断的精进而做)』」我们今天的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6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