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6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有这个乐明无念,「安乐光明」就是乐、明跟无分别妄念,就是乐明无念。第九住心等持本身有这个乐明无念的特色存在,(「误为已生根本后得共相合糅无分别智。」)但是把它误会成为已经得到根本后得共相合糅的无分别妄念的智,有人这样子把它误会,这是第一种误会。有人有这么一种主张,说乐明无念的觉受产生的时候,把它解释成无分别智。

  再其次,还有一个更糟糕,有人错误得更离谱,更加严重,「尤有众多于声闻地所说第九住心,」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第九住心,就是还没有达到第九住心,但是都有谈到第九住心的内容嘛,把第九住心(「误为已生无上瑜伽之圆满次第者,」)认为已经达到无上瑜伽圆满次第的证悟,那无上瑜伽圆满次第的证悟这是很高的境界,但是把第九住心乐明无念出现的时候,就觉得第九住心是无上瑜伽圆满次第的证悟,那这个误会就更大了,「下当广说。」后面还要详细的作一个说明,明白的区分清楚,那就表示以前的人,确实有这么一个误会存在。

  这里面谈到两个误会,第一个是第九住心的时候,他本身有乐明无念,这个确实是有,但是乐明无念本身不会是无分别智,差别非常大的,乐明无念本身不是无分别智,因为无分别智必须是根本跟后得完全相混合在一起,这才是无分别智,而且要现证空性,那乐明无念还达不到这个程度,但是把乐明无念当做已经是无分别智了,这是第一个误会。第二个误会呢,把乐明无念第九住心解释成无上瑜伽圆满次第的证悟,有这个误会。这些误解「下当广说」,因为差别很大,所以后面要做一个详细的说明。

  看一下后面的大纲就会知道「下当广说」,后面要详细说明是在什么地方?在380页(倒数第二行)「由修成办奢摩他量」由好好的做观修就能够成办奢摩他–安止,标准何在?要分三项,(「分三. . 显示奢摩他成与未成界限」)显示奢摩他成功还是没有成功界限何在,第一个。(「. 显示依奢摩他趣总道轨.」)第二个,显示依于奢摩他趣入总的道轨是什么。「.显示别趣世间道轨.」。三项里面「初又分二. .显示正义」显示奢摩他到底成功了没有成功,这里面的「显示正义」正式做一个说明,「.有作意相及断疑.」在断疑的那个段落里面,就要把这些疑问,就是后当广说那个部分,放在断疑这个篇幅里面。

  乐明无念的部分,我们以前解释过了,可能有新来的人,或者有些人忘记了,在讲安止刚开始的地方,讲到止观自性的部分,胜观的自性,338页「毗钵舍那自性」…在340页中间,我们上次讲到乐明无妄念,乐明分别心的部分「有说内心无分别住」无妄念而住的情况,倒数第四行「故缘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内心证与未证二无我性随一而定,非就其心(安)住与不(安)住,明了安乐无分别相,而为判别,以(因为)心未趣向无我真实(空性)者,亦有无量明乐无分别三摩地故。」明乐无分别就是乐明无念的等持,它们也有呢!就是没有证悟空性,心未趣向无我真实,心没有趣向空性,没有证悟,本身都还有很多乐明无分别妄念的等持呢!

  原因何在?底下讲原因,「虽未获得实性见解」,没有证悟空性,「但若执心令无分别(妄念)现可生起」,还没有证悟空性,但是在没有证悟空性的情况下,我也可以让我的内心根本就不思惟,任何的妄念根本都不要出现,可不可以这样子?可以嘛!这个切身的经验体会就可以知道,这个确实是可以发生的,就算没有证悟空性,可是内心都不要作思惟,没有任何的念头想法,这个可以达成,所以「现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无分别定无少相违」,因此就算没有证悟空性,可是内心产生一个无分别妄念的等持,可不可以?可以呀!这两个完全根本就没有违背的。

  在这个情况下「若能由此」内心能够达到无分别妄念的状态,在这个情况之下,「久摄其心」让这个状态继续维持下去,内心没有分别妄念的时候,使这个无分别妄念都没有念头,这个状态继续继续维持下去的话,久摄其心,以摄心的威力,就能够让风(气)产生堪能,这个时候心完全放轻松,不做任何的活动,不做任何的思惟,完全都没有分别妄念,完全没有念头,这个时候当然气也非常的放轻松,在这个情况之下,久而久之,继续维持下去的话,慢慢的气就能达到堪能。所以「风生堪能」,气就能达到堪能,「身心法尔能生喜乐,」法尔就是自然,如果气能够达到堪能的话,逐渐逐渐的身心就产生喜乐,这是自然的、必然的,自然的状态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当内心没有念头、想法的时候,逐渐逐渐的呼吸完全放轻松,当然气就达到堪能。气达到堪能之候,当然逐渐逐渐自然的,身心就会产生喜乐。所以这个时候,都没有证悟空性,没有证悟空性的情况之下产生安乐,这也没有互相违背「故生喜乐亦不相违」,没有证悟空性产生乐,有什么相违吗?没有相违。「喜乐生已,即由喜乐受相明了力令心明了,」喜乐产生之后,由于感受到喜乐之故,这个感受喜乐的力量继续强烈,当然内心就会变成很明晰,内心的明分就有了。因此之故,乐明无妄念就可以达成了。这些没有证悟空性,也可以达成,「故说一切明了安乐无分别定,皆证真性全无确证。」内心不作任何思惟,没有任何念头,安住在无分别念头的情况之下,之后让它继续持续,这个时候身心都会完全放轻松,在内心完全放轻松的情况之下,当然气逐渐的就非常顺畅,身体里面的气很顺畅之候,逐渐逐渐的就能够达到堪能。当气达到堪能的时候,逐渐逐渐持续下去,身心就会感到快乐,所以身心的喜乐就会产生。当这个乐的威力继续强烈,内心就会很清晰、很明晰,内心的明分就得到了,乐明无妄念的等持就产生了,这个跟空性都没有什么关系。就算没有证悟空性,这些都可以得到,所以这里解释乐明无妄念的情况呢!

  我们看前面有谈到,第九住心的时候,在379页倒数第五行「然得此定」第九住心,「有无分别安乐光明而严饰者,」严饰就是庄严,做为它的装饰,得到第九住心,按照第一、第二、第三,这样修、修、修,之后就得到第九住心,在得到第九住心的时候,以乐明无妄念做为它的装饰,就是说在第九住心的时候,能够达到乐明无妄念,可以得到乐明无妄念的意思。

  前面谈到乐明无分别妄念的等持,前面说明过了,应该就了解了。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得到安止,这个部分应该是不算是太困难,不过很多人在乐明无妄念的等持产生的时候,就产生很多的误解,没有得到安止,误会成为得到安止;没有得到胜观,误会以为得到胜观;没有得到无分别智,也误会了,以为得到无分别智;没有得圆次的证悟,也误会了,以为得到圆满次第的证悟,大概很多人啦!现在许多禅修者,做禅修之后,大概很多人产生这种误会呢!

  误会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了,就是认为无妄念的等持产生的时候,把它误会成为得到安止;得到胜观;得到无分别智;得到圆次的证悟。在乐明无分别妄念的时候,把这个无分别妄念误解成为证悟了空性,内心都没有思惟证悟了空性。现在有很多人做禅修,大概也有这么一个情况,就是观修的时候,前面谈到乐明无分别妄念嘛,所以安乐产生了,安乐产生了之后,把它误会成为得到了安止呢!其实仅仅只是乐明无分别妄念的等持而已,错乱之处,错乱的形成大概是这个样子,安乐产生的时后,把它误解成为轻安之乐,但是并不是所有身心的安乐都当做是轻安之乐,不一样嘛!不是身心安乐一定是轻安之乐,不是的!但是当身心安乐产生的时候,把它误解成轻安。就是首先心不散乱,心追逐对境而去,妄想纷飞,念头很多,现在心不散乱,收摄内心,心不会散乱到对境去,心不散乱的情况之下,能够好好的安住,所以能够没有分别妄念,好好的安住,这样持续持续下去的话,慢慢逐渐这个气就会很柔和,就能够达到堪能。气不会散乱,能够放轻松,就能达到堪能。气达到堪能之后,身也产生安乐,内心也产生安乐,之后靠着身心安乐的力量之故,内心也得到明分,之后乐明无妄念的等持就产生了嘛!

  所以这里面有安乐的部分,把这个安乐误解成为是轻安之乐,误解成为轻安之乐,就以为得到安止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有人没有得到安止,误会成为得到安止;没有得到胜观,误解成为得到胜观。而且乐明无妄念里面,有一个明分的部分,把它误解成为得到胜观。乐明无妄念里面,还有一个无分别妄念,就内心都不散乱,没有任何的思惟念头,把它误解成为证悟空性了,所以跟那个无分别智证悟空性一样,都没有思惟,没有分别妄念嘛!唉唷,已经得到无分别智了,就产生这种想法了。这是在无分别妄念的时候认为谛执也不存在了,执着都没有了呢!喔,证悟空性了,这个纯粹都是误解。之后乐,明,无妄念三者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就误会成为已经证悟了圆满次第,得到圆满次第的证悟,错乱的误解大概是这样子产生的。

  得到第九住心的时候,可能都还没有乐明无妄念,但是之后之后逐渐就会产生,那就表示第九住心的威力逐渐逐渐的强大,之后就会发生乐明无妄念的情况,那这个时候可能产生误解的危险,那就更加大了呢!所以在379页倒数四行,「尤有众多」那就表示这种情况是很多人有这种误解,很多人有这种错误的了解,「误为已生无上瑜伽之圆满次第」这种误解就很多了,第一种错误啦,第二种错误啦,很多了,「下当广说」所以后面要详细解释一下,那表示可能很多产生这种误解呢!

  不过至尊仁波切这里虽然谈到是得到第九住心之候,但是就我们的情况来讲,回过头来想一想,分析一下我们自己情形的话呢,可能我们的情况不是这样子了。现在至尊仁波切讨论的是得到第九住心…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