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6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有這個樂明無念,「安樂光明」就是樂、明跟無分別妄念,就是樂明無念。第九住心等持本身有這個樂明無念的特色存在,(「誤爲已生根本後得共相合糅無分別智。」)但是把它誤會成爲已經得到根本後得共相合糅的無分別妄念的智,有人這樣子把它誤會,這是第一種誤會。有人有這麼一種主張,說樂明無念的覺受産生的時候,把它解釋成無分別智。

  再其次,還有一個更糟糕,有人錯誤得更離譜,更加嚴重,「尤有衆多于聲聞地所說第九住心,」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第九住心,就是還沒有達到第九住心,但是都有談到第九住心的內容嘛,把第九住心(「誤爲已生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者,」)認爲已經達到無上瑜伽圓滿次第的證悟,那無上瑜伽圓滿次第的證悟這是很高的境界,但是把第九住心樂明無念出現的時候,就覺得第九住心是無上瑜伽圓滿次第的證悟,那這個誤會就更大了,「下當廣說。」後面還要詳細的作一個說明,明白的區分清楚,那就表示以前的人,確實有這麼一個誤會存在。

  這裏面談到兩個誤會,第一個是第九住心的時候,他本身有樂明無念,這個確實是有,但是樂明無念本身不會是無分別智,差別非常大的,樂明無念本身不是無分別智,因爲無分別智必須是根本跟後得完全相混合在一起,這才是無分別智,而且要現證空性,那樂明無念還達不到這個程度,但是把樂明無念當做已經是無分別智了,這是第一個誤會。第二個誤會呢,把樂明無念第九住心解釋成無上瑜伽圓滿次第的證悟,有這個誤會。這些誤解「下當廣說」,因爲差別很大,所以後面要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看一下後面的大綱就會知道「下當廣說」,後面要詳細說明是在什麼地方?在380頁(倒數第二行)「由修成辦奢摩他量」由好好的做觀修就能夠成辦奢摩他–安止,標准何在?要分叁項,(「分叁. . 顯示奢摩他成與未成界限」)顯示奢摩他成功還是沒有成功界限何在,第一個。(「. 顯示依奢摩他趣總道軌.」)第二個,顯示依于奢摩他趣入總的道軌是什麼。「.顯示別趣世間道軌.」。叁項裏面「初又分二. .顯示正義」顯示奢摩他到底成功了沒有成功,這裏面的「顯示正義」正式做一個說明,「.有作意相及斷疑.」在斷疑的那個段落裏面,就要把這些疑問,就是後當廣說那個部分,放在斷疑這個篇幅裏面。

  樂明無念的部分,我們以前解釋過了,可能有新來的人,或者有些人忘記了,在講安止剛開始的地方,講到止觀自性的部分,勝觀的自性,338頁「毗缽舍那自性」…在340頁中間,我們上次講到樂明無妄念,樂明分別心的部分「有說內心無分別住」無妄念而住的情況,倒數第四行「故緣如所有性之定慧,是就內心證與未證二無我性隨一而定,非就其心(安)住與不(安)住,明了安樂無分別相,而爲判別,以(因爲)心未趣向無我真實(空性)者,亦有無量明樂無分別叁摩地故。」明樂無分別就是樂明無念的等持,它們也有呢!就是沒有證悟空性,心未趣向無我真實,心沒有趣向空性,沒有證悟,本身都還有很多樂明無分別妄念的等持呢!

  原因何在?底下講原因,「雖未獲得實性見解」,沒有證悟空性,「但若執心令無分別(妄念)現可生起」,還沒有證悟空性,但是在沒有證悟空性的情況下,我也可以讓我的內心根本就不思惟,任何的妄念根本都不要出現,可不可以這樣子?可以嘛!這個切身的經驗體會就可以知道,這個確實是可以發生的,就算沒有證悟空性,可是內心都不要作思惟,沒有任何的念頭想法,這個可以達成,所以「現可生起」。「故未解空性,生無分別定無少相違」,因此就算沒有證悟空性,可是內心産生一個無分別妄念的等持,可不可以?可以呀!這兩個完全根本就沒有違背的。

  在這個情況下「若能由此」內心能夠達到無分別妄念的狀態,在這個情況之下,「久攝其心」讓這個狀態繼續維持下去,內心沒有分別妄念的時候,使這個無分別妄念都沒有念頭,這個狀態繼續繼續維持下去的話,久攝其心,以攝心的威力,就能夠讓風(氣)産生堪能,這個時候心完全放輕松,不做任何的活動,不做任何的思惟,完全都沒有分別妄念,完全沒有念頭,這個時候當然氣也非常的放輕松,在這個情況之下,久而久之,繼續維持下去的話,慢慢的氣就能達到堪能。所以「風生堪能」,氣就能達到堪能,「身心法爾能生喜樂,」法爾就是自然,如果氣能夠達到堪能的話,逐漸逐漸的身心就産生喜樂,這是自然的、必然的,自然的狀態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當內心沒有念頭、想法的時候,逐漸逐漸的呼吸完全放輕松,當然氣就達到堪能。氣達到堪能之候,當然逐漸逐漸自然的,身心就會産生喜樂。所以這個時候,都沒有證悟空性,沒有證悟空性的情況之下産生安樂,這也沒有互相違背「故生喜樂亦不相違」,沒有證悟空性産生樂,有什麼相違嗎?沒有相違。「喜樂生已,即由喜樂受相明了力令心明了,」喜樂産生之後,由于感受到喜樂之故,這個感受喜樂的力量繼續強烈,當然內心就會變成很明晰,內心的明分就有了。因此之故,樂明無妄念就可以達成了。這些沒有證悟空性,也可以達成,「故說一切明了安樂無分別定,皆證真性全無確證。」內心不作任何思惟,沒有任何念頭,安住在無分別念頭的情況之下,之後讓它繼續持續,這個時候身心都會完全放輕松,在內心完全放輕松的情況之下,當然氣逐漸的就非常順暢,身體裏面的氣很順暢之候,逐漸逐漸的就能夠達到堪能。當氣達到堪能的時候,逐漸逐漸持續下去,身心就會感到快樂,所以身心的喜樂就會産生。當這個樂的威力繼續強烈,內心就會很清晰、很明晰,內心的明分就得到了,樂明無妄念的等持就産生了,這個跟空性都沒有什麼關系。就算沒有證悟空性,這些都可以得到,所以這裏解釋樂明無妄念的情況呢!

  我們看前面有談到,第九住心的時候,在379頁倒數第五行「然得此定」第九住心,「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嚴飾者,」嚴飾就是莊嚴,做爲它的裝飾,得到第九住心,按照第一、第二、第叁,這樣修、修、修,之後就得到第九住心,在得到第九住心的時候,以樂明無妄念做爲它的裝飾,就是說在第九住心的時候,能夠達到樂明無妄念,可以得到樂明無妄念的意思。

  前面談到樂明無分別妄念的等持,前面說明過了,應該就了解了。在這個時候還沒有得到安止,這個部分應該是不算是太困難,不過很多人在樂明無妄念的等持産生的時候,就産生很多的誤解,沒有得到安止,誤會成爲得到安止;沒有得到勝觀,誤會以爲得到勝觀;沒有得到無分別智,也誤會了,以爲得到無分別智;沒有得圓次的證悟,也誤會了,以爲得到圓滿次第的證悟,大概很多人啦!現在許多禅修者,做禅修之後,大概很多人産生這種誤會呢!

  誤會的原因大概就是這個樣子了,就是認爲無妄念的等持産生的時候,把它誤會成爲得到安止;得到勝觀;得到無分別智;得到圓次的證悟。在樂明無分別妄念的時候,把這個無分別妄念誤解成爲證悟了空性,內心都沒有思惟證悟了空性。現在有很多人做禅修,大概也有這麼一個情況,就是觀修的時候,前面談到樂明無分別妄念嘛,所以安樂産生了,安樂産生了之後,把它誤會成爲得到了安止呢!其實僅僅只是樂明無分別妄念的等持而已,錯亂之處,錯亂的形成大概是這個樣子,安樂産生的時後,把它誤解成爲輕安之樂,但是並不是所有身心的安樂都當做是輕安之樂,不一樣嘛!不是身心安樂一定是輕安之樂,不是的!但是當身心安樂産生的時候,把它誤解成輕安。就是首先心不散亂,心追逐對境而去,妄想紛飛,念頭很多,現在心不散亂,收攝內心,心不會散亂到對境去,心不散亂的情況之下,能夠好好的安住,所以能夠沒有分別妄念,好好的安住,這樣持續持續下去的話,慢慢逐漸這個氣就會很柔和,就能夠達到堪能。氣不會散亂,能夠放輕松,就能達到堪能。氣達到堪能之後,身也産生安樂,內心也産生安樂,之後靠著身心安樂的力量之故,內心也得到明分,之後樂明無妄念的等持就産生了嘛!

  所以這裏面有安樂的部分,把這個安樂誤解成爲是輕安之樂,誤解成爲輕安之樂,就以爲得到安止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有人沒有得到安止,誤會成爲得到安止;沒有得到勝觀,誤解成爲得到勝觀。而且樂明無妄念裏面,有一個明分的部分,把它誤解成爲得到勝觀。樂明無妄念裏面,還有一個無分別妄念,就內心都不散亂,沒有任何的思惟念頭,把它誤解成爲證悟空性了,所以跟那個無分別智證悟空性一樣,都沒有思惟,沒有分別妄念嘛!唉唷,已經得到無分別智了,就産生這種想法了。這是在無分別妄念的時候認爲谛執也不存在了,執著都沒有了呢!喔,證悟空性了,這個純粹都是誤解。之後樂,明,無妄念叁者聚集在一起的時候,就誤會成爲已經證悟了圓滿次第,得到圓滿次第的證悟,錯亂的誤解大概是這樣子産生的。

  得到第九住心的時候,可能都還沒有樂明無妄念,但是之後之後逐漸就會産生,那就表示第九住心的威力逐漸逐漸的強大,之後就會發生樂明無妄念的情況,那這個時候可能産生誤解的危險,那就更加大了呢!所以在379頁倒數四行,「尤有衆多」那就表示這種情況是很多人有這種誤解,很多人有這種錯誤的了解,「誤爲已生無上瑜伽之圓滿次第」這種誤解就很多了,第一種錯誤啦,第二種錯誤啦,很多了,「下當廣說」所以後面要詳細解釋一下,那表示可能很多産生這種誤解呢!

  不過至尊仁波切這裏雖然談到是得到第九住心之候,但是就我們的情況來講,回過頭來想一想,分析一下我們自己情形的話呢,可能我們的情況不是這樣子了。現在至尊仁波切討論的是得到第九住心…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