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56》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2-26
闻法意乐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像老母亲一样的众生,无论如何一定要获得一切相智圆满的佛果,就得到这个佛果而言,必须内心产生证悟,就是必须地道的证悟按照次第在内心产生,不过一切所有地道证悟的基础,都是止观,所以我们现在对止观的教法进行闻思,希望未来在自己的内心里面,产生具足性相的止观,地道的证悟按照次第迅速、迅速的进步之后,快速得到圆满的佛果,快速报答遍满虚空像老母亲一样的众生,如此思惟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我们现在进行到的段落,在379页第二行,「故应先生初二种心」,上到这个段落。九住心的部分,每一个住心都解释完毕了。为什么九住心是这个次第?前前后后次第是决定的。原因何在?这就做了一个说明,在378页中间「若得第九住心」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到379页第二行「故应先生初二种心」,这个段落要解释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要说明得到第九住心的话,前面要先有第八住心,原因何在?做了一个说明;第八住心的前面,无论如何要先得到第七住心,原因为什么,就讲解;第七住心的前面要第六跟第五住心,原因何在做说明;第六第五住心的前面,要第三第四住心,它的原因是什么?第三第四住心的前面,要第一第二住心,原因是什么?又做了说明。这主要是把前前后后的次第,为什么,它的次第决定的,原因做一个解释说明。这个都已经讲解完毕了,现在我们要接着后面的内容。
379页第三行「如是总谓」,「如是」是如同前面所谈到的,前面所谈到的是反转次第,是从后面讲过来的。就是第九住心的产生,前面有必要得到第八住心,原因、为什么,讲了;第八住心得到,前面要有第七住心;第七住心的前面要有六、五住心;六、五住心的前面要有第三、第四的住心;前面要有第一、第二的住心。这个都要解释它的原因,这是反转的次第。这里呢「如是总谓」这个地方开始,要讲一个顺生的次第,顺生的次第就是指第一住心之后,会产生第二,之后会第三,之后会第四,这个次第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把顺生次第的部分,又做一个说明。
举例而言,譬如说就五道这个例子来讲的话,要得到无学道的话,前面当然要修道,没有修道怎么得到无学道?所以无学道的前面必须要有修道;修道的前面必须要有见道,要先得到见道;见道的前面要先得到加行道;加行道的前面要先得到资粮道。像这种解释的方式,这是反转的次第,反转的次第都要讲它的原因。讲解完毕之后,就知道了,最初要产生的是资粮道,如果资粮道得到的话,后面才可以顺利进入加行道,之后可以进入见道,之后可以进入修道位,之后可以进入到无学道。前面那个反转次的部分,是把道理、原因,要做一个说明。所以无学道要得到,前面有修道,原因是为什么,有道理存在的,修道的前面要见道,这些都要讨论一下它的原因何在,把这些原因都了解之后,就会知道最初要产生的是资粮道呢!如果资粮道得到的话,后面加行就能够产生,后面见道就能够产生。所以由无学道的前面要修道,修道的前面要见道,见道的前面要加行道,加行道的前面要资粮道。从这里可以知道,最初就是资粮道要产生呢!这是有原因,有道理存在的。所以由最初要产生资粮道,从这里就知道,由资粮道的后面才能够得到加行道,才能够得到见道位,所以跟这里所谈到的道理一样的了。
前面那个反转次第的时候,都是先解释它的原因、道理何在,「如是总谓」就是如同前面反转次第的部分,所解释的道理都讲完了,都已经明白清楚了。「如是总谓」如同前面所谈到的,前面的原因都已经明白了,现在才接着要讲顺生的次第,反转的次第结束,了解它的原因之后,就可以说明顺生的次第。
「总谓」是用简略的方式来做一个说明,这个是配合修持的方式,把简略的修持方式,也在这里要做一个说明。所以是经由前面反转的次第,了解了原因之后,接下来要如此来说明顺生的次第,同时还要配合一个简略的修持方式来讲,所以才叫「总谓」,「总谓」就是简略的说明。「先应随逐所闻教授,善令心住。」这是第一个住心,由听闻力所形成。「次如所住数数思惟,令略相续将护流转。」这是第二个住心,「次如所住数数思惟」所以是思惟力产生的第二住心。「次若失念心散乱时速应摄录,忘所缘境速应忆念。」这是第三个住心,是念力产生,由忆念的力量去成就第三住心。「次更生起有力正念,于所缘境初不令散。」,「初」根本让它不会散乱掉,这是第四住心,第四个住心的时候,忆念的力量已经圆满了,所以一开始对所缘境就不会散乱掉了,这是讲第四住心,忆念的力量已经圆满。
再过来第五住心,「若已成办有力忆念,」有力的忆念已经都完整圆满了,「又当生起猛利正知,观沉掉等能从所缘散乱过失。」第四住心我们刚刚谈到,所缘境根本就让它不会散乱,不会散乱之后,如果说这个忆念的力量到达威力强大的时候,当从所缘涣散掉的,让我们的内心离开所缘的沉掉产生的时候,也能够了知这个过失,能够这样子做的,强烈正知的力量就产生了,这是第五住心。
「次当起功用力,虽由微细失念而散,亦能无间了知断截。」这是第六住心。第六住心就是正知的力量已经强烈到圆满了。「既断除已,令诸障品不能为障,定渐延长。」这是第七住心,精进的力量产生了。「若生此心策励修习得修自在,」「得修自在」是第八住心,就是精进的力量到达圆满了,已经非常熟悉了,就能够得到「即能成办第九住心,无诸功用胜三摩地。」这是第九住心,第九住心是串习力。这是按照从第一住心开始谈,谈到第九,所以是顺生的次第。
「是故未得第九心前」,「是故」是前面的九住心,顺生的次第都已经了解了,在得到第九住心前面的段落,要精进去做,而且也要花力气,但是得到第九住心之后,不必特别花力气,心仍然能够安住在等持之中顺利进行。所以「是故」是如同前面所讲的原因之故,第一住心是什么样子,第二住心是什么样子,顺生次第就解释了嘛!解释了之后,就了解了,知道了这个情况。所以在第九住心的前面,心要安放在等持上面的时候,要花力气,要精进,要花大的力气,心才能够放在等持的上面。可是第九住心得到之后,就不必花力气了,然后心仍然在等持当中,仍然可以达到的,不必花力气也可以达到的。
我们看经文的内容,很容易了解的,「是故未得第九心前,」「修瑜伽师」做禅修的瑜伽师(「须施功用,」)他必须花功用,必须花力气,「于三摩地安住其心,」对于心要安住三摩地这件事情上面而言,要花力气去做,才能做到,但「得九心已」第九住心得到了之后,「虽不特于住心功用,」在心安住于等持上面,不必特别去花力气,不必特别去思惟,「然心亦能任运入定。」心也很自自然然的,整个就能够安住在等持之中。所以第九住心的前面跟得到第九住心后面,那就有所差别了,这里讲的就是它的差别,要花力气,不花力气。
「虽得如是第九住心,」虽然得到如同前面谈到的第九住心,不必花力气的情况之下,心都能够很流畅的安住等持之中,但是「若未得轻安,如下所说尚不立为得奢摩他,」奢摩他是安止,「何况能得毗钵舍那。」(胜观),那就不用讲了。第九住心,如同前面所谈到的,那我们看起来,好像好利害,已经很利害了,好像得到安止了,没有呢!第九住心的时候,心安住在等持上面也不必花力气,然后也很流畅的安住在上面。在我们觉得,第九住心已经好利害哦,好像是安止哦,没有呢!因为还没有得到轻安,就算得到第九住心,但是轻安没有得到的话,就不能称之为得到安止,如果没有得到安止的话,那胜观就不用讲了,根本就没有得到呢!
所以第九住心看起来好像非常奇特,不必花什么力气,心也能够很顺利的就在等持上面,但其实不是,假设没有得到轻安,都不能算得到安止,没有得到安止,胜观就不用讲,那当然也没有了。
不过这个部分有人误解了,产生什么误解呢?得到第九住心的时候,把第九住心当做是无分别智,已经得到无分别智了,有这种误会。这个误会内容是指,在第九住心的时候,应该内心产生乐明无念,这个就达成了,有这么一个能力了,但是把乐明无念的部分,把它误解了,误解成为是无分别智,那就差别很大了,因为无分别智是空性的现证,对空性本身得到一个现证,现证空性了。如果是现证空性的话,那很显然要见道位,除了见道位,之前都不会现证空性的。在第九住心的时候,不要说见道位还没有得到,连前面的胜观都没有得到呢!第九住心的时候,有乐明无念,这个产生是有的,但是把乐明无念–无分别念头,把它解释成无分别念头的本智,那这个就差很大了。所以第九住心的时候,这个等持本身,能够达到乐明无妄念,这个可以的,确实是这个样子,但是把这个状态误解成为无分别智,也有人产生这种误解。其实这个时候无分别智也没有产生,胜观都没得到呢!因为安止都没得到呢!因为它仅仅只是第九住心而已。但是第九住心的时候,当然就有这个乐明无念,它是一个无分别妄念的等持,这确实是真的,不过无论如何,它毕竟还是第九住心,所以有人有这种误解,要把这种误解破除掉,所以就讲了后面这个段落,那就显然在当时,确实有许多人产生这种误会。
「然得此定」,「此定」就是第九住心,(「有无分别安乐光明而严饰者,」)有无分别安乐光明而做为它的装饰,意思就是指,能够得到第九住心的时候,拥…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