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56》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12-26
聞法意樂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像老母親一樣的衆生,無論如何一定要獲得一切相智圓滿的佛果,就得到這個佛果而言,必須內心産生證悟,就是必須地道的證悟按照次第在內心産生,不過一切所有地道證悟的基礎,都是止觀,所以我們現在對止觀的教法進行聞思,希望未來在自己的內心裏面,産生具足性相的止觀,地道的證悟按照次第迅速、迅速的進步之後,快速得到圓滿的佛果,快速報答遍滿虛空像老母親一樣的衆生,如此思惟調整自己的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我們現在進行到的段落,在379頁第二行,「故應先生初二種心」,上到這個段落。九住心的部分,每一個住心都解釋完畢了。爲什麼九住心是這個次第?前前後後次第是決定的。原因何在?這就做了一個說明,在378頁中間「若得第九住心」這個地方開始,一直到379頁第二行「故應先生初二種心」,這個段落要解釋的內容是什麼?就是要說明得到第九住心的話,前面要先有第八住心,原因何在?做了一個說明;第八住心的前面,無論如何要先得到第七住心,原因爲什麼,就講解;第七住心的前面要第六跟第五住心,原因何在做說明;第六第五住心的前面,要第叁第四住心,它的原因是什麼?第叁第四住心的前面,要第一第二住心,原因是什麼?又做了說明。這主要是把前前後後的次第,爲什麼,它的次第決定的,原因做一個解釋說明。這個都已經講解完畢了,現在我們要接著後面的內容。
379頁第叁行「如是總謂」,「如是」是如同前面所談到的,前面所談到的是反轉次第,是從後面講過來的。就是第九住心的産生,前面有必要得到第八住心,原因、爲什麼,講了;第八住心得到,前面要有第七住心;第七住心的前面要有六、五住心;六、五住心的前面要有第叁、第四的住心;前面要有第一、第二的住心。這個都要解釋它的原因,這是反轉的次第。這裏呢「如是總謂」這個地方開始,要講一個順生的次第,順生的次第就是指第一住心之後,會産生第二,之後會第叁,之後會第四,這個次第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把順生次第的部分,又做一個說明。
舉例而言,譬如說就五道這個例子來講的話,要得到無學道的話,前面當然要修道,沒有修道怎麼得到無學道?所以無學道的前面必須要有修道;修道的前面必須要有見道,要先得到見道;見道的前面要先得到加行道;加行道的前面要先得到資糧道。像這種解釋的方式,這是反轉的次第,反轉的次第都要講它的原因。講解完畢之後,就知道了,最初要産生的是資糧道,如果資糧道得到的話,後面才可以順利進入加行道,之後可以進入見道,之後可以進入修道位,之後可以進入到無學道。前面那個反轉次的部分,是把道理、原因,要做一個說明。所以無學道要得到,前面有修道,原因是爲什麼,有道理存在的,修道的前面要見道,這些都要討論一下它的原因何在,把這些原因都了解之後,就會知道最初要産生的是資糧道呢!如果資糧道得到的話,後面加行就能夠産生,後面見道就能夠産生。所以由無學道的前面要修道,修道的前面要見道,見道的前面要加行道,加行道的前面要資糧道。從這裏可以知道,最初就是資糧道要産生呢!這是有原因,有道理存在的。所以由最初要産生資糧道,從這裏就知道,由資糧道的後面才能夠得到加行道,才能夠得到見道位,所以跟這裏所談到的道理一樣的了。
前面那個反轉次第的時候,都是先解釋它的原因、道理何在,「如是總謂」就是如同前面反轉次第的部分,所解釋的道理都講完了,都已經明白清楚了。「如是總謂」如同前面所談到的,前面的原因都已經明白了,現在才接著要講順生的次第,反轉的次第結束,了解它的原因之後,就可以說明順生的次第。
「總謂」是用簡略的方式來做一個說明,這個是配合修持的方式,把簡略的修持方式,也在這裏要做一個說明。所以是經由前面反轉的次第,了解了原因之後,接下來要如此來說明順生的次第,同時還要配合一個簡略的修持方式來講,所以才叫「總謂」,「總謂」就是簡略的說明。「先應隨逐所聞教授,善令心住。」這是第一個住心,由聽聞力所形成。「次如所住數數思惟,令略相續將護流轉。」這是第二個住心,「次如所住數數思惟」所以是思惟力産生的第二住心。「次若失念心散亂時速應攝錄,忘所緣境速應憶念。」這是第叁個住心,是念力産生,由憶念的力量去成就第叁住心。「次更生起有力正念,于所緣境初不令散。」,「初」根本讓它不會散亂掉,這是第四住心,第四個住心的時候,憶念的力量已經圓滿了,所以一開始對所緣境就不會散亂掉了,這是講第四住心,憶念的力量已經圓滿。
再過來第五住心,「若已成辦有力憶念,」有力的憶念已經都完整圓滿了,「又當生起猛利正知,觀沈掉等能從所緣散亂過失。」第四住心我們剛剛談到,所緣境根本就讓它不會散亂,不會散亂之後,如果說這個憶念的力量到達威力強大的時候,當從所緣渙散掉的,讓我們的內心離開所緣的沈掉産生的時候,也能夠了知這個過失,能夠這樣子做的,強烈正知的力量就産生了,這是第五住心。
「次當起功用力,雖由微細失念而散,亦能無間了知斷截。」這是第六住心。第六住心就是正知的力量已經強烈到圓滿了。「既斷除已,令諸障品不能爲障,定漸延長。」這是第七住心,精進的力量産生了。「若生此心策勵修習得修自在,」「得修自在」是第八住心,就是精進的力量到達圓滿了,已經非常熟悉了,就能夠得到「即能成辦第九住心,無諸功用勝叁摩地。」這是第九住心,第九住心是串習力。這是按照從第一住心開始談,談到第九,所以是順生的次第。
「是故未得第九心前」,「是故」是前面的九住心,順生的次第都已經了解了,在得到第九住心前面的段落,要精進去做,而且也要花力氣,但是得到第九住心之後,不必特別花力氣,心仍然能夠安住在等持之中順利進行。所以「是故」是如同前面所講的原因之故,第一住心是什麼樣子,第二住心是什麼樣子,順生次第就解釋了嘛!解釋了之後,就了解了,知道了這個情況。所以在第九住心的前面,心要安放在等持上面的時候,要花力氣,要精進,要花大的力氣,心才能夠放在等持的上面。可是第九住心得到之後,就不必花力氣了,然後心仍然在等持當中,仍然可以達到的,不必花力氣也可以達到的。
我們看經文的內容,很容易了解的,「是故未得第九心前,」「修瑜伽師」做禅修的瑜伽師(「須施功用,」)他必須花功用,必須花力氣,「于叁摩地安住其心,」對于心要安住叁摩地這件事情上面而言,要花力氣去做,才能做到,但「得九心已」第九住心得到了之後,「雖不特于住心功用,」在心安住于等持上面,不必特別去花力氣,不必特別去思惟,「然心亦能任運入定。」心也很自自然然的,整個就能夠安住在等持之中。所以第九住心的前面跟得到第九住心後面,那就有所差別了,這裏講的就是它的差別,要花力氣,不花力氣。
「雖得如是第九住心,」雖然得到如同前面談到的第九住心,不必花力氣的情況之下,心都能夠很流暢的安住等持之中,但是「若未得輕安,如下所說尚不立爲得奢摩他,」奢摩他是安止,「何況能得毗缽舍那。」(勝觀),那就不用講了。第九住心,如同前面所談到的,那我們看起來,好像好利害,已經很利害了,好像得到安止了,沒有呢!第九住心的時候,心安住在等持上面也不必花力氣,然後也很流暢的安住在上面。在我們覺得,第九住心已經好利害哦,好像是安止哦,沒有呢!因爲還沒有得到輕安,就算得到第九住心,但是輕安沒有得到的話,就不能稱之爲得到安止,如果沒有得到安止的話,那勝觀就不用講了,根本就沒有得到呢!
所以第九住心看起來好像非常奇特,不必花什麼力氣,心也能夠很順利的就在等持上面,但其實不是,假設沒有得到輕安,都不能算得到安止,沒有得到安止,勝觀就不用講,那當然也沒有了。
不過這個部分有人誤解了,産生什麼誤解呢?得到第九住心的時候,把第九住心當做是無分別智,已經得到無分別智了,有這種誤會。這個誤會內容是指,在第九住心的時候,應該內心産生樂明無念,這個就達成了,有這麼一個能力了,但是把樂明無念的部分,把它誤解了,誤解成爲是無分別智,那就差別很大了,因爲無分別智是空性的現證,對空性本身得到一個現證,現證空性了。如果是現證空性的話,那很顯然要見道位,除了見道位,之前都不會現證空性的。在第九住心的時候,不要說見道位還沒有得到,連前面的勝觀都沒有得到呢!第九住心的時候,有樂明無念,這個産生是有的,但是把樂明無念–無分別念頭,把它解釋成無分別念頭的本智,那這個就差很大了。所以第九住心的時候,這個等持本身,能夠達到樂明無妄念,這個可以的,確實是這個樣子,但是把這個狀態誤解成爲無分別智,也有人産生這種誤解。其實這個時候無分別智也沒有産生,勝觀都沒得到呢!因爲安止都沒得到呢!因爲它僅僅只是第九住心而已。但是第九住心的時候,當然就有這個樂明無念,它是一個無分別妄念的等持,這確實是真的,不過無論如何,它畢竟還是第九住心,所以有人有這種誤解,要把這種誤解破除掉,所以就講了後面這個段落,那就顯然在當時,確實有許多人産生這種誤會。
「然得此定」,「此定」就是第九住心,(「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嚴飾者,」)有無分別安樂光明而做爲它的裝飾,意思就是指,能夠得到第九住心的時候,擁…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