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4講▪P3

  ..續本文上一頁住心調伏就是指,前面做的解釋,內心不可避免産生細的昏沈的時候,思惟一下等持的功德之故,內心很振奮、很欣喜,因此之故「于正定心生欣悅」,就像《莊嚴經論》談到「次見功德故,于定心調伏」,所以對等持,內心就調伏在其中,抓住的力道就夠了,指這個意思。

  後面用了一個引文,引用的是《聲聞地》所說,至尊仁波切也引用在這裏,可是這個解釋跟前面的解釋不太一樣,所以要做一個解釋也非常困難,「《聲聞地》(裏面談到)說,由色等五境及叁毒男女隨一之相,令心散動,」散亂掉了,這個時候「先應于彼取其過患,」要思惟一下它的毛病過患,「莫由十相令心流散。」思惟之後,心就不會散亂掉,不會由這些行相讓心散亂掉。是有這麼一個經文引用在這裏了,但是要做解釋就不好解釋了。不過這裏至尊仁波切也談到,看藏文的部分,有沒有看到?藏文的部分說這個經文裏面談到,530頁倒數第四行,「…」多了一個“哩”這個字,表示說《聲聞地》是有這樣子談到,至尊仁波切引用在這裏。《聲聞地》是有這樣子談到,但是要用這個來做解釋「調伏」大概也困難,大概也不能夠這樣做解釋。在藏文裏面也談到,至尊仁波切這裏引用《聲聞地》,裏面是不是看到都有引用《聲聞地》怎麼說說,《聲聞地》怎麼說,對不對?可是在376頁倒數第叁行那個「聲聞地說」,在藏文裏卻不一樣的,前面倒數第五行又有一個「聲聞地說」,有沒有?中文翻出來都是一樣。不過在倒數第叁行的「聲聞地說」,在藏文裏面不一樣,它多了一個“哩”這個字,“哩”這個字就是我們中文的“呢”,有沒有?譬如說白話,我們的口語來講呢,“他呢”是一個出家人,那意思就是指別人都不是出家人,現場的只有他一個是出家人。或者說,“他呢”是一個在家人,那就是現場裏面只有他一個在家人,其他都是出家人。是不是這個意思?所以那個“哩”一個肯定語氣呢,大概就有這麼一個意思了。

  所以在倒數第叁行中文的「聲聞地說」這個地方,在藏文裏就多了“哩”那個字,就表示說雖然《聲聞地》有這麼講,但是要做解釋恐怕不太能夠配合「調伏」來做解釋。

  《聲聞地》的這個經文所談到的內容,注意看一下,指的是應該是把掉舉息滅掉,不是把沈沒息滅掉。《聲聞地》的引文裏面談到,最後談到「莫由十相令心流散」掉,心流散到別的對境去,這個是掉舉,講的是掉舉。這是應當要把掉舉消滅掉,談到把掉舉消滅掉的一個方式。可是「調伏」這個段落談到的,《莊嚴經論》裏面談的是「次見功德故」次見等持的功德之故,因此心能夠在等持之中,內心能夠達到調伏,這個講的是滅掉沈沒,把內心的沈沒滅掉。所以一個是把掉舉滅掉,一個是把沈沒滅掉,可見兩個是不相同的。

  在六力裏面,第378頁,由正知力成辦調伏–第五住心,還有寂靜–第六住心,所以第五住心跟第六住心,都是由正知的力量去達成的,跟前面一樣,第叁住心跟第四住心,是由憶念的力量去形成的,第叁住心的時候,憶念才剛産生,第四住心的時候,憶念要發揮到完整。現在第五住心跟第六住心,也是這樣來區別的,第五住心的時候,正知的力量才剛産生,第六住心,正知的威力已經完成,已經圓滿了。所以第五住心第六住心,由正知的力量去成就、去成辦出這兩種心。

  解釋裏面談到「謂由正知」由正知的力量「謂由正知了知諸相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流散過患,令于彼等不流散故。」這個地方「諸惡尋思及隨煩惱」要解釋成細的沈沒,細分的惡尋思講的是細的沈沒,及細分的隨煩惱講的是細的掉舉,等等流散的過患「令于彼等不流散」讓它們不會産生,這是第五住心跟第六住心。惡的尋思就是惡的念頭,惡的妄念,這個不一定是指掉舉,即使是這個名詞,有時候也是在談沈沒,這裏是談沈沒,所以後面那個「隨煩惱」講的是掉舉。這一個名詞,用在談沈沒方面,以前也出現過,在366頁「集論亦說隨煩惱散亂之時說其沈沒」有沒有?那個散亂就是沈的意思,隨煩惱裏面的散亂,那個散亂就是沈,就是妄念的散亂。所以有時候把它稱之爲散亂,有時候把它稱之爲分別心,妄念的散亂,這個是沈沒。

  這個地方討論到的就是昏跟沈的差別,差別就在于昏呢,它一定是一個煩惱。沈也有煩惱的時候,也有不是煩惱的時候;不是煩惱的時候,也有散的。所以昏一定是煩惱,沈也有煩惱,也有散的時候。在散的那個時候,也有不是煩惱的,就把它稱之爲散亂,或者是妄念,用這個名詞。所以散亂這個字不一定在講掉舉,在沈沒的時候也用這個字,那我們現在談到的這個段落,就是這個樣子。378頁「諸惡尋思」指的就是那個散亂,就是指細的沈。

  總而言之,第五住心的時候,細沈會産生,正知察覺細沈之後把它消滅掉。然後第六住心的時候,細的掉舉又産生了,由正知的力量去察覺細的掉舉之後又把它消滅掉,這是在第六住心的時候。

  四種作意裏面,還是一樣的,雖然是有間缺運轉作意,不過第五住心的時候是細的沈,第六住心的時候還有細的掉舉,因爲還有幹擾之故,都是有間缺運轉作意。

  粗細的沈沒,粗細的掉舉,這個要有一個區別,大家了解了。首先沈沒而言,粗分跟細分,粗分的沈沒是指心緣取所緣對境之後,心是安住在上面,住是安住了,住分有了,但是明分不夠,沒有明分了。住分有,但是沒有明分,這個是粗的沈沒。細的沈沒是指住分也有了,明分也有了,力道不夠,沒有力氣,這個是細的沈沒。粗細的沈沒是這樣子去差別的。掉舉呢,粗的掉舉跟細的掉舉,粗的掉舉是心應該要緣取對境,安住在對境上面,對不對?現在早就離開了,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已經離開了,離開了所緣對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這個是粗的掉舉。細的掉舉是心專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問說心有沒有安住在上面?有啊!是有安住在上面,問題是在安住對境的時候,安住的情況之下,心也有想到別的地方,所以是有安住,但是心的一部分又在想別的地方,又想別的地方去了。離開是沒有離開,但是又想到別的地方去,這種情況就稱之爲細的掉舉。據說冰以下水還在流動,表面上看起來是冰,其實底下還有水在流動的,不是沒有的,所以外表看心是安住了,但其實底下它已經跑到別的地方去了,說沒有安住嗎,不是,有安住,但是又跑到別的地方去,這就是細的掉舉。

  第六住心寂靜,「.寂靜者,謂于散亂觀其過失,于叁摩地止息不喜。」這一個散亂呢,解釋成細的掉舉,「于叁摩地止息掉不喜悅」,這一個是于叁摩地止息掉,這個是“止息掉于叁摩地不喜悅”,是不是這樣講?「謂于散亂觀其過失」這個散亂把它解釋成細的掉舉。對于叁摩地的不喜悅,就把它止息掉。是不是這個意思?于叁摩地不喜悅把它止息掉。“于叁摩地不喜悅”這個叁摩地,解釋成沒有伴隨細的掉舉的等持(沒有細掉舉的等持)。這個部分呢,我們不太喜歡,因爲現在喜歡的,就是在修禅定的時候,一邊安住在對境上面,心的一部分呢,胡思亂想,這時候覺得很高興,所以很喜悅。那個時候呢,對于沒有伴隨細掉舉的,沒有胡思亂想的,沒有伴隨細掉舉的這個叁摩地不太喜歡。所以在這個時候呢,把細的掉舉的過失好好想一想,連這個部分也把它消滅掉。對于叁摩地沒有細的掉舉,這種叁摩地的不喜歡,也把它消滅掉,就是把細的掉舉也消滅掉的意思。這個是第六個住心寂靜。

  寂靜是把細的掉舉也滅掉了,那爲什麼討論到細的掉舉?是這個原因的,第五住心的時候,對于細的沈沒,要花力氣去把它消滅掉,因爲花太大力氣之故,又形成另外一個危險,就掉舉又産生了呢!細的掉舉又産生了呢!在前面第五住心的時候,因爲有細的沈沒産生嘛!當然要把它排除掉,所以就加油、加油,花力氣,花了很大的力氣,因爲花很大的力氣,把細的沈沒排除掉之故,又招來了一個危險,就是掉舉産生了,細的掉舉産生了,所以又要把這個毛病排除掉,怎麼樣子把這個毛病排除掉呢?就有第六住心的修持了。第六住心的修持,是用正知的力量去察覺到細的掉舉,所以去「觀其過失」觀細的掉舉–散亂,散亂指細的掉舉,是用正知的力量去察知掉舉已經産生了,之後知道掉舉的毛病,把細的掉舉也消滅掉。

  這個掉舉,是細的掉舉,第五住心第六住心,都沒有粗分的掉舉,因爲粗分的部分,在第四住心就滅除掉了,從第五住心開始,粗分的都沒有了,只有剩下細分的沈,細分的掉舉,都只有細分的而已,粗分的部分都已經沒有了。第五住心的時候,所要對付的是細分的沈,那細分的沈我們前面講過了,心專住在所緣對境上面,住分也有了,明分也有了,欠缺什麼呢?欠缺力道,執取對境的力道,抓住的力道不夠,這個時候就形成了細分的沈沒,在第五住心的時候,抓的力道不夠,那就要加油嘛,加力氣嘛,所以就加油花力氣再使出力道、使出力道,讓這個執取的力道加強,因爲一直在使出力道,加油、花力氣之故,執取的力道就變成太大了,執取的力道就變得太大,就變成一個細的掉舉,就發生這個毛病了,沒有粗的掉舉,但是細的掉舉有啊!粗的掉舉,粗分的部分,前面第叁住心第四住心,念力産生的那個時候,就會把粗糙的毛病滅除掉的,但是細的部分有哦,細的沈,細的掉舉都有,到了第六住心的時候,細的掉舉産生,也要靠第六住心的修持,把這個細的掉舉消滅掉。

  于叁摩地內心不喜,這個毛病也止息掉了。于叁摩地內心不喜,仁波切舉一個例子,有一個弟子來問了一個問題,因爲我們所開示的內容,這個弟子都把它打在電腦裏,花了很大的力氣,可是呢,他問了這麼一個問題,他喜歡一邊聽歌一邊打字,如果不聽歌,他大概沒辦法工作,他就一邊要聽一些美妙的音樂,才可以做打字的工作,不然打字的工作做起來非常無聊,沒有什麼意思,就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問說那我可不可以一邊聽音樂,一邊來打字,這樣會不會對經文有什麼不恭敬?會不會這個樣子?就問了這個問題,這就是我們這裏所談到的,當心安住在對境的時候,心又有一個掉舉,想到別的地方去,這個時候他會覺得比較快樂一點點,所以心完全專住在對境上,連細的掉舉都沒有,這種等持呢,不太喜歡,很無聊,好像沒有什麼意思,說我要一邊聽音樂,一邊來打字,這個比較高興,好像比較有意思,就是這裏談到的,對于這個叁摩地內心不喜歡。所以把這種對于等持不喜歡的這個情況,把它止息掉,于細的掉舉這個散亂,好好觀察到它的過失,之後對于叁摩地不喜歡這個部分也把它排除掉。

  所以所修的等持,伴隨著細的掉舉,把這個當作比較好,比較喜歡;不伴隨著掉舉的等持呢,比較不喜歡。這個時候怎麼做呢?那就是要了解等持伴隨著細的掉舉,這個才是不好的,這個是有毛病,這個是不好的,這個才要丟掉呢!原來的對于沒有伴隨細掉舉,這種比較好的等持,不知道,不喜歡,把這個不喜歡也排除掉了。所以于叁摩地止息不喜歡。

  後面「如雲:『觀散亂過故,止息不欣喜。』」這講的是寂靜了。這是《莊嚴經論》的偈子,之後《聲聞地》說,也是跟前面一樣的,倒數第叁行跟倒數第一行是一樣的,「聲聞地則說,」如果加一個則,可能比較好一點點。《聲聞地》則說都一樣,藏文都是加了一個哩,就是《聲聞地》裏面呢,又這樣子談到,這個意思都是指,《聲聞地》所談到的內容,不太容易接受,不太容易承認的,聲聞地(裏面談到)由欲尋思等諸惡尋思,及貪欲蓋等諸隨煩惱能擾亂心,先應于彼取其過患,于諸尋思及隨煩惱不令流散。」這個看起來講的應該不是粗分的掉舉,是細分的掉舉。這個地方要滅掉的是指滅掉細分的掉舉,所以談到這個內容就比較不容易被接受了。

  六力,六種力量裏面,前面有解釋過了,378頁「由正知力成辦調伏寂靜二心,謂由正知了知諸相諸惡尋思及隨煩惱流散過患」這裏面的那個「諸惡尋思」講的是細的沈,之後「隨煩惱」的相,「了知諸相諸惡尋思」,這個「相」是指「隨煩惱」,隨煩惱的行相。隨煩惱的行相了解之後,讓我們內心散亂流散過患,這些要了解,了解惡的尋思讓我的內心流散的過患,了解隨煩惱的行相讓我內心散亂的這個過患,之後「令于彼等不流散」,了解之後讓我的內心不會散亂掉。前面那個「諸惡尋思」講的是細的沈,後面那個「隨煩惱」的行相講的就是細的掉舉,就是第五住心跟第六住心。這個行相講的是比較靠近的意思,那個「諸相」相講的是比較靠近的意思,就是粗的掉舉已經滅掉之後,就算粗的掉舉滅掉,但是又有一些比較靠近,很類似它的部分,靠近的部分,心思散亂的部分,又靠近它的部分,那就是細的掉舉,所以這個講的就是講諸相隨煩惱流散的過患,這講的是掉舉。之後在四種作意裏面,前面講過了,這是第二個,就是有間缺運轉作意都還在這個段落,因爲有沈沒掉舉,都還在有間缺運轉作意。

  然後我們就講到第六住心,對不對?還有第七第八第九住心,我們下一次再做講解,今天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4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