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能久修,故有有间缺运转作意。」现在谈到的是九个心里面的第三安住,这个时候是有间缺运转作意,表示都有昏沉跟掉举,沉掉都会产生,安住的时间不能够维持的很久,中间沉掉产生又再抓回来,沉掉产生又再抓回来,是这样一个段落,所以这个时候是「有间缺运转作意」。
第四个住心「近住」,376页倒数第七行「四.近住者.」近住在藏文里面「近」这个字就是很好的意思,好的意思,譬如说近止息,极端的止息,「近」就是好的意思了。近止息的意思就是指止息,已经到达好的情况,好的状态。近住就是这个安住,已经到达一个好的状态,所以称之为近安住。那近安住是什么意思呢?前面住心的时候,念力才刚产生,这个念力产生还没有到达很好的状态,念力的威力还没有发挥得非常完整,念力才刚产生嘛,所以当然还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可是到了第四住心–近住的时候,这个念力已经产生了,不仅产生,而且产生了之后,念力已经完整了,已经圆满了,所以这时候状态很好,已经到达一个好的状态,所以把它称之为近住,是指这个意思了。
前面有讲过,第三住心,第四住心有所差别。在第三住心的时候,念力才刚产生,念力产生之后,才刚把心收摄回来,因为第二住心之后,时间又不能维持很久,心就散乱掉了,跑到别的对境去了,跑到别的对境去之后,把心抓回来,怎么抓回来?靠念力嘛!因为念力想到以前那个所缘对境,心就抓回来了。所以这念力才生出来,那这个念力就还不到威力很强大,才刚把心收回来,只是这个样子而已。到了第四住心的时候,这个念力就力量很大了,已经很完整了。念力已经力量强大,很完整很圆满的时候,它发挥的功效是什么呢?让这个心根本不会跑到别的对境去,心根本就不会散乱掉,所以不会有忘失发生。第四个近住的时候,第四住心的时候,念力的力量就很大了,很完整了,让这个心本身根本就不会散乱掉,就有这个功效。有这个功效之故,第四住心就把它称之为近住,就是这个安住本身,已经做到好了,已经很好了,心根本就不会散乱到别的地方去,为什么?因为念力的力量很强大,很完整,所以不会跑到别的对境去,这个安住已经很好了,把它称之为近住。就引用了两本书的内容,没有引引文,但是把内容谈到了,「《修次第初编》」有谈到「说:前安住心是知散断除,」前面第三住心的时候,称之为安住也好,称之为补住也好,在那个第三住心的段落,散乱当然要发生,但是散乱就算发生,心也可以把它收回来,所以可以把散乱排除掉,具有这个威力。
第三住心的时候,散乱出现是会出现,第三住心还会出现,但是会察觉得到,而且可以把散乱排除掉,心能够收摄回来,继续安住在以前那个所缘对境上面,可以达到这个力量,达到这个程度,这是第三住心的阶段。但是「此近住心是散乱断已,」可是到第四住心–近住的时候,根本不会发生散乱,因为第四住心–近住的时候,忆念的力量很完整,所以能够使心一直安住在所缘对境上面,这时候力量力气已经很大了。第三住心的时候,忆念才刚产生,它的力量不会这么大,到第四住心的时候,忆念的力量就强大了,就能够使内心不会跑掉,能够一直安住在所缘境上面。
不过呢「励力令心住前所缘。」但是还要花很大的力气,就是心要安住在所缘对境上面的时候,这时候散乱是不会产生,可是心要放在所缘境上面,要花力气,还要花大力气呢!所以「励力」要花很多的力气,令心住在以前的那个所缘对境上面。所以这个时候是不会散乱到别的地方去,因为念力已经很完整了,使内心不会跑掉,可是要放到所缘境上面还是要花力气,还要花大力气呢!这是第四住心–近住的时候。
四种作意里面,前面是《修次初编》谈到的,「《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也谈到,「说从广大境数摄其心,令性渐细上上而住。」这是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的口诀,直接讲第四住心。「从广大境数摄其心,令性渐细上上而住」直接讲的就是第四住心–近住。「如云」,《修次初编》也好,《般若波罗密多教授论》」也好,它们的根据,当然都是根据《庄严经论》,所以《庄严经论》里面谈到「具慧上上转,于内摄其心。」这讲的是第四住心的情况。《声闻地》也谈到「说:『先应念住,不令其心于外散动。』」这个有前后关系,「先应念住」是先,然后才「不令其心于外散动」。(「谓起念力,令不妄念于外散动」)所以「先应念住」意思指的是第三住心,心呢因为忆念的力量之故,先靠着忆念的力量之故,心能够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之上面,所以能够再抓回来,然后念力很强大了,就「不令其心于外散动」,心根本就不会散乱跑到别的地方去,这讲的是第四住心。
总而言之,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的差别在什么地方?第三住心的时候,忆念的力量产生,它的反面是由忘失导致离开了所缘境,散乱到其它的对境还会产生,为了把这种散乱排除掉之故,会生出念力,透过所生出的念力,把内心抓回来,这还在第三住心的阶段。到了第四住心的阶段,念力的反面–散乱到它境,这个根本就不会产生了。不过念力就算已经到了这个程度,可是它的威力还没有发挥到最大,还没有最为圆满,这时候还要花力气,还要勤快,花力气去做,所以就算不会散乱到别的对境去,但是不忘失在所缘对境上面,持续久住,这个时候的念力本身,还要花很大的力气去进行。这是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的差别。
六力的部分(377页)我们前面有谈到过了,由忆念的力量成办安住跟近住。谈到近住的时候,六力的部分前面都已经解释过了,前面解释「谓从所缘向外散」乱的时候,「忆先所缘于内摄录,」(第三个)。又从最初生忆念的力量,「从所缘境不令散乱之故」,这是第四个–近住。所以第三住心的时候,散乱还要产生,不过散乱产生之后,就是从所缘向外散乱的时候,「忆先所缘于内摄录」,散乱掉之后,产生忆念的力量,因此把心又收回来到以前的所缘对境上面,这是第三住心的阶段,之后又从最初生忆念力。不过呢,第四住心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第四住心一开始的时候,它的念力就已经有了,已经伴随着念力,而且所伴随的念力,还使内心不会散乱到其它的对境去呢,从所缘境不令散乱之故,一直专住在所缘对境,不会散乱到别的对境去,这是第四住心的时候。所以从第四住心一开始,忆念的力量就能够使它不会发生散乱。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就有所差别了。
其次是四种作意,四种作意前面就谈到了,(380页)次五心的时候,「次五心时,由昏沉掉举故,」中间都有间缺不能久修,因此之故,都是「有间缺运转作意」,这前面有谈到过了。就有这么一个问题了,如果五个心都是有间缺运转作意,那有什么差别吗?五个心都专住在对境上面的时候,沉没跟掉举都要产生,都还是会有的,所以这里谈到呢,五个心的时候,昏沉跟掉举都要产生,所以叫做有间缺运转作意。可是到了第四住心的时候,粗分的掉举就没有了,当然细分的掉举也还有,所以这里谈到「由昏沉掉举故」嘛!就算是粗分的掉举没有的话,细分的掉举也还有,粗分的沉没也还有,细分的沉没也还有,所以彼此之间还是有差别。所以五个心都列在「有间缺运转作意」,因为彼此之间都还是有差别的。
第三住心第四住心的时候,最主要是产生念力,之后要使念力逐渐到达圆满。这个方面去努力的时候,要花大的力气,主要是靠忆念的力量,因此这个时候都在运用忆念的力量。因为在运用忆念的力量,使我的内心去缘取对境,当内心缘取对境的时候,要透过忆念的力量,使我的内心去缘取对境。运用忆念的时候要花很大的力气,因此我的心才能够一直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面,因为要花大的力气之故,就自然的、不得不呢,就会产生细的沉没。所以在第三第四住心的时候,心在这个所缘境上面,「住」是安住了,但是要花很大的力气才能够安住,要出一些力气,因为要出力气,很紧绷之故,所以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细的沉没。
这细的沉没已形成了,那要用什么方法把它排除掉呢?首先要用正知去察觉细的沉没出现了,为了把它消灭掉之故,要做什么呢?先用正知察觉之后,接下来就要对付它,但怎么去对付细的沉没?要振奋内心,振奋内心的话就要去思惟等持有什么功德,有什么好处,好好的思惟一下,马上内心就会很振奋,内心振奋的话,就能够排除掉细的沉没。细的沉没是这个意思,在我们前面也解释过了,心专一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面,也不是没有安住,住还是住在所缘境上面,不是没有安住,但是住之后又睡着了,好像人睡着了一样,昏睡或睡着了,这个没有发生,也没有!所以没有安住这部分也没有了,睡着了这部分也没有了,可是心虽然是在思惟对境,有抓到这个对境,但是抓住的力道不够,那这时候称之为细的沉没。
安住是安住在对境上,可是抓的力道不够,力量不够,执取的力量不够,所以这个时候要怎么样让执取的力量强大呢?心思本身要变得非常的灵敏,很清明,心思很清明的话,那抓的力道就够了,可是怎么样让这个心思变得很清明,很灵敏?那就要让内心很振奋,怎么使内心很振奋呢?那就要思惟等持的功德,有什么好处,思惟一下,内心就会变得很清明,清明灵敏的时候,抓住的力道当然就很足够了。
这是第五项,「调伏者,谓由思惟正定功德」思惟等持的功德,前面谈到了,使内心振奋,执取对境的力道就够了,这是第五项「五.调伏者,谓由思惟正定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悦。」谓由思惟正定的功德之故,令内心对于正定,对于这个等持,内心产生欣喜。之后《庄严经论》就谈到,「如云:『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伏。』」就是指调伏,第五…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