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4讲

  《广论奢摩他54》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2-12

  闻法意乐

  我们现在对于安止的教法进行闻思,未来逐渐逐渐的能够把内心入于妄念导致的涣散、散乱,逐渐逐渐的减少,内心的胜慧增长增广,慢慢的证悟空性的意义,之后就能够形成对于谛执的对治,靠着去对治谛执之故,对我内心所存在的我爱执跟我执来进行战争,把它们消灭掉之后,能够到达不住于有寂二边。将内心的我执消灭掉之后,就能够脱离三有边,将内心的我爱执消灭掉之后,就能够不住在寂灭边,所以远离二边,之后迅速成就佛陀的果位。思惟这个内容,调整动机之后来学习教法。

  正讲

  我们进行到的段落,在376页第三行,「. 续住者.」续住里面《庄严经论》有谈到,对于《庄严经论》的经文,至尊仁波切就做了一个解释,(「谓初所系心令不散乱,」)谓最初所系的心,让这个心持续而不散乱掉,(「即于所缘相续而住.)「如云:」《庄严经论》里面谈到(『其流令不散。』」)安住的流续,令它不要散掉,这个流是指续流,心专住在对境的续流,让它不要散乱掉,继续安住的意思。所以第二个是续住。

  在前面谈到第一个住心,内住的时候,本来内心完全放射到外面去了,现在已经向内收摄回来,能够专住在内在的一个对象上面,内心已经能够专住了,可是现在要稍微练习,稍微努力一下,让它能够继续延长,时间能够延长久一点,这个部分把它称之为续住。在六种力量里面谈到,377页倒数第二行,由思惟力能够达成续住的心。平常我们运用到思惟,思慧的部分,恐怕很少,大部分我们都只有运用到闻慧的力量,这一个项目而已。如果说要能够完整运用思慧的力量,那就能够达成续住,所以「由思惟力成续住心。」那这里有谈到了。所以运用思慧的时候,对于对境完整的运用思慧,不仅仅是最初专住在对境上而已,而且时间还要再延长久一点点。那就是说,对于对境已经有时间可以去思惟了,就是再三思惟、再三思惟它的意义,那就变成说时间要久一点了。因为听闻的时候是最初了解,最初知道了,这称之为闻慧的阶段,称之为听闻嘛!谈到思慧的意思就是指呢,那要再三想一下、再三想一下,是不是表示说要有比较长的时间?他才有办法去再三想一下,所以就又变成了续住。所以说由思慧的力量,可以去成就续住,那表示靠着思慧的力量,可以让这个专注,再稍微延长一点点,久一点点,可以做一个思惟,那时间就长一点点了,所以才说用思慧的力量去成就续住,这是由六力来配合的情况。

  之后在四种作意里面呢,没有谈到。就只有我们上次所谈到的,380页第二行「此说初二心时,须勤策励,故有力励运转作意」这是第一个作意,第一个住心跟第二个住心,都在力励运转作意之中,励运转作意里面,就是内住跟续住,都还在力励运转作意呢!只有这个地方有谈到了。初二心,在听闻跟思惟的阶段里面,都是运用闻慧跟思慧,还不能运用到修慧的力量。如果在闻慧跟思慧的段落,那显然要花许多的力气,要稍微花一点点的力气。当觉受已经引发出来的时候,那不必花力气了,就不必花很大的力气了,那时候是自然而然的,变成个性的一部分,变成内心习惯的一个部分,内心的习惯已经达成的时候,那显然就不必花很大的力气了。至于现在续住这个段落,还不是呢!还是在闻慧的力量,思慧的力量的时候,所以这个时候还不是变成内心习惯的一个部分,这时候还要花大的力气呢!

  我们要了解的一件事情,闻思修有次第存在,不过到了观修的那个段落,前面对于闻慧跟思慧的运用,就还要更加完整,威力还要更加强大呢!譬如说在做听闻的时候,更加进步,到观修的时候,这个闻慧部分的力量那会更加强大。修慧的阶段,思惟的阶段而言,进入观修的时候,当然能够把闻慧运用的还更加强大呢!譬如说在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这个当然是要当做是观修的时候,这已经是在进行观修了,因为从前面无过失的等持,已经开始了嘛!无过失的等持都已经过掉了,已经到达第一住心,到第二住心了,所以观修的修止早就已经在进行了。可是到了这个时候呢,第一住心的时候,闻慧的力量已经到达很大,到达圆满完整了。到了第二住心的时候,思慧的力量到达完整,到达圆满了。可见闻思修三个阶段,它不是互相排斥的,它是互相相辅相成的,这一点要了解。

  《声闻地》也开示六力,《声闻地》也谈到九住心,《声闻地》也开示了四种作意。这个九住心,六力,四种作意的内容,《声闻地》都有开示过。但是到观修的那个时候,观修的那个段落里面,还是运用闻慧,运用思慧。运用闻慧,运用思慧的威力都还更加强大呢!所以闻思修三者,它不是说互相违背离开,你排斥我,我排斥你,不是的!它是相辅相成的。不仅相辅相成,到达更高阶段的时候,下层阶段的那个威力,还要发挥的更加强大,更加完整,这个意义要了解的。

  第三住心称之为安住,(「.安住者,谓由妄念向外散时,速知散已,还复安置前所缘境。」)安住者,谓由妄念向外散乱之时,马上就知道已经散乱掉了,又回来安住在以前那个所缘的对境上面,这是根据《庄严经论》里面所谈到的,(「如云:『散乱速觉了,还安住所缘。』」)对内心已经散乱掉的话,马上察觉之后,又回来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上面。不过这第三个,如果你们看藏文的话,第三个翻成安住,好像是有一点点奇怪,是不是这个样子?有没有?注意看那个藏文字,那个是打一个补丁的意思,对不对?补充的意思,就又再补充一次,再补充一次安住住上面的意思。就是前面已经谈到运用闻慧的力量,思慧的力量。已经运用了闻慧的力量,思慧的力量之后,已经放在对境上面。举例而言,譬如说内心放在对境上面,已经过了半个小时,已经能够安住半个小时,安住半个小时之后,再补充一次,又补一次,就是又再安住第二个半个小时,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半个小时,又多了一个,所以再补一次,再补了一个。如果翻做补住的话,可能就跟字面比较符合了。又打补丁,又打了一个嘛!譬如说布破了一个洞,再给它打一个补丁,给它补上去,那它是不是很完整?所以要补充,补了一个东西,给它补充上去。这样子可能跟藏文字呢,会比较符合在一起的。

  这个是讲心安住在对境上面的时候,闻慧思慧使我们内心放在对境上面,它内心的力量,心力而言呢,有一个它的时间,这个时间的长度用完了,没有了,那心就跑掉了。内心放在对境上面的力量已经用完了,没有了,没关系,再补充一次,好像贴了一个补丁一样,再补洞一次,所以这个是第三住心。所以第三住心如果翻做补住的话,就完全跟字面会互相符合的。前面闻慧思慧的力量已经结束了,已经用完了,就是透过闻慧思慧,心放在对境上面,因为力量已经用完之故,心没有办法放在对境上面,这个时候忘失产生,因此心会涣散掉。所以「谓由妄念向外散乱」就表示闻慧思慧的力气用完了,心放在对境的力气已经用完了,因此受到忘失的影响故,心就会散乱到别的外境去,内心就形成散乱了。不过没有关系,形成散乱的时候,「速知散已」这个时候用正知察觉,怎么样再补充一次呢?「还复安置前所缘境」这个就是生起忆念的力量,透过忆念再打一个补丁,再补一次。为什么能够让心抓回来呢?由速知已,马上察觉之后,为什么能够让让心能够再回来呢?这个要靠忆念的力量。

  第三住心的时候,重点就放在生出忆念的力量,已经察觉之后,内心生出忆念的力量。因为生出忆念的力量之故,心又忆念到以前的所缘对境,所以心再度的放到所缘的对境上面,好像打一个补丁,又再补充一次,继续安住、继续安住。所以心散乱掉,跑掉的时候,马上生出忆念的力量,想到以前安住的所缘对境,散乱掉心又抓回来,又再安住一次,是这个意思的。

  在六力里面,我们看一下六力的段落,377页倒数第一行「由忆念力成办安住近住二心,」由忆念力会成办安住跟近住二心。第一住心由听闻力形成,第二住心由思惟力形成,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安住跟近住二心,要由忆念的力量来形成的。不过这两者有所差别,在第三住心是忆念的力量刚产生,到第四住心–近住的时候,忆念的力量已经很完整,发挥到最大功效,已经完整、圆满了。所以透过忆念,首先使内心向外乱的时候,马上又抓回来(补住),到近住的时候,忆念的力量已经非常完整,很强大了。在377页谈到「谓从所缘向外散时,忆先所缘于内摄录,又从最初生忆念力,从所缘境不令散故。」「又从最初生忆念力,从所缘境不令散故」是第四住心–近住的时候。这里面谈到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的差别,首先内心散乱了,忘失掉所缘的对境,跑掉了之后,由忆念的力量把这个心抓回来,从新收摄回来,排除掉散乱,把心收摄回来,这是第三住心,从新再住一次嘛!这是靠忆念的力量,把心抓回来从新安住。但是假设忆念的力量已经到完整,力量发挥到最大,这时候心根本不会散掉,根本就不会跑掉,心不会跑掉的原因,就是因为忆念的力量已经很强大了。可见第三住心跟第四住心有所差别,第三住心的时候是忆念的力量刚产生,透过生出忆念的力量之故,所以能够把散乱的心抓回来,继续的再补一次,继续又安住在所缘境上面。但是假设忆念的力量发挥到很大,很完整的话,那这个心本身就不会跑掉了,它一直专住在所缘的对境上面,那个时候就变成第四住心了,所以这二者有所差别。

  四种作意里面,380第二行谈到「次五心时,」次五心就是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结束了,后面的第三住心、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住心,这五个住心。五个住心的时候「由昏沉掉举故,中有间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