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4講

  《廣論奢摩他54》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12-12

  聞法意樂

  我們現在對于安止的教法進行聞思,未來逐漸逐漸的能夠把內心入于妄念導致的渙散、散亂,逐漸逐漸的減少,內心的勝慧增長增廣,慢慢的證悟空性的意義,之後就能夠形成對于谛執的對治,靠著去對治谛執之故,對我內心所存在的我愛執跟我執來進行戰爭,把它們消滅掉之後,能夠到達不住于有寂二邊。將內心的我執消滅掉之後,就能夠脫離叁有邊,將內心的我愛執消滅掉之後,就能夠不住在寂滅邊,所以遠離二邊,之後迅速成就佛陀的果位。思惟這個內容,調整動機之後來學習教法。

  正講

  我們進行到的段落,在376頁第叁行,「. 續住者.」續住裏面《莊嚴經論》有談到,對于《莊嚴經論》的經文,至尊仁波切就做了一個解釋,(「謂初所系心令不散亂,」)謂最初所系的心,讓這個心持續而不散亂掉,(「即于所緣相續而住.)「如雲:」《莊嚴經論》裏面談到(『其流令不散。』」)安住的流續,令它不要散掉,這個流是指續流,心專住在對境的續流,讓它不要散亂掉,繼續安住的意思。所以第二個是續住。

  在前面談到第一個住心,內住的時候,本來內心完全放射到外面去了,現在已經向內收攝回來,能夠專住在內在的一個對象上面,內心已經能夠專住了,可是現在要稍微練習,稍微努力一下,讓它能夠繼續延長,時間能夠延長久一點,這個部分把它稱之爲續住。在六種力量裏面談到,377頁倒數第二行,由思惟力能夠達成續住的心。平常我們運用到思惟,思慧的部分,恐怕很少,大部分我們都只有運用到聞慧的力量,這一個項目而已。如果說要能夠完整運用思慧的力量,那就能夠達成續住,所以「由思惟力成續住心。」那這裏有談到了。所以運用思慧的時候,對于對境完整的運用思慧,不僅僅是最初專住在對境上而已,而且時間還要再延長久一點點。那就是說,對于對境已經有時間可以去思惟了,就是再叁思惟、再叁思惟它的意義,那就變成說時間要久一點了。因爲聽聞的時候是最初了解,最初知道了,這稱之爲聞慧的階段,稱之爲聽聞嘛!談到思慧的意思就是指呢,那要再叁想一下、再叁想一下,是不是表示說要有比較長的時間?他才有辦法去再叁想一下,所以就又變成了續住。所以說由思慧的力量,可以去成就續住,那表示靠著思慧的力量,可以讓這個專注,再稍微延長一點點,久一點點,可以做一個思惟,那時間就長一點點了,所以才說用思慧的力量去成就續住,這是由六力來配合的情況。

  之後在四種作意裏面呢,沒有談到。就只有我們上次所談到的,380頁第二行「此說初二心時,須勤策勵,故有力勵運轉作意」這是第一個作意,第一個住心跟第二個住心,都在力勵運轉作意之中,勵運轉作意裏面,就是內住跟續住,都還在力勵運轉作意呢!只有這個地方有談到了。初二心,在聽聞跟思惟的階段裏面,都是運用聞慧跟思慧,還不能運用到修慧的力量。如果在聞慧跟思慧的段落,那顯然要花許多的力氣,要稍微花一點點的力氣。當覺受已經引發出來的時候,那不必花力氣了,就不必花很大的力氣了,那時候是自然而然的,變成個性的一部分,變成內心習慣的一個部分,內心的習慣已經達成的時候,那顯然就不必花很大的力氣了。至于現在續住這個段落,還不是呢!還是在聞慧的力量,思慧的力量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還不是變成內心習慣的一個部分,這時候還要花大的力氣呢!

  我們要了解的一件事情,聞思修有次第存在,不過到了觀修的那個段落,前面對于聞慧跟思慧的運用,就還要更加完整,威力還要更加強大呢!譬如說在做聽聞的時候,更加進步,到觀修的時候,這個聞慧部分的力量那會更加強大。修慧的階段,思惟的階段而言,進入觀修的時候,當然能夠把聞慧運用的還更加強大呢!譬如說在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這個當然是要當做是觀修的時候,這已經是在進行觀修了,因爲從前面無過失的等持,已經開始了嘛!無過失的等持都已經過掉了,已經到達第一住心,到第二住心了,所以觀修的修止早就已經在進行了。可是到了這個時候呢,第一住心的時候,聞慧的力量已經到達很大,到達圓滿完整了。到了第二住心的時候,思慧的力量到達完整,到達圓滿了。可見聞思修叁個階段,它不是互相排斥的,它是互相相輔相成的,這一點要了解。

  《聲聞地》也開示六力,《聲聞地》也談到九住心,《聲聞地》也開示了四種作意。這個九住心,六力,四種作意的內容,《聲聞地》都有開示過。但是到觀修的那個時候,觀修的那個段落裏面,還是運用聞慧,運用思慧。運用聞慧,運用思慧的威力都還更加強大呢!所以聞思修叁者,它不是說互相違背離開,你排斥我,我排斥你,不是的!它是相輔相成的。不僅相輔相成,到達更高階段的時候,下層階段的那個威力,還要發揮的更加強大,更加完整,這個意義要了解的。

  第叁住心稱之爲安住,(「.安住者,謂由妄念向外散時,速知散已,還複安置前所緣境。」)安住者,謂由妄念向外散亂之時,馬上就知道已經散亂掉了,又回來安住在以前那個所緣的對境上面,這是根據《莊嚴經論》裏面所談到的,(「如雲:『散亂速覺了,還安住所緣。』」)對內心已經散亂掉的話,馬上察覺之後,又回來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不過這第叁個,如果你們看藏文的話,第叁個翻成安住,好像是有一點點奇怪,是不是這個樣子?有沒有?注意看那個藏文字,那個是打一個補丁的意思,對不對?補充的意思,就又再補充一次,再補充一次安住住上面的意思。就是前面已經談到運用聞慧的力量,思慧的力量。已經運用了聞慧的力量,思慧的力量之後,已經放在對境上面。舉例而言,譬如說內心放在對境上面,已經過了半個小時,已經能夠安住半個小時,安住半個小時之後,再補充一次,又補一次,就是又再安住第二個半個小時,又增加了一個新的半個小時,又多了一個,所以再補一次,再補了一個。如果翻做補住的話,可能就跟字面比較符合了。又打補丁,又打了一個嘛!譬如說布破了一個洞,再給它打一個補丁,給它補上去,那它是不是很完整?所以要補充,補了一個東西,給它補充上去。這樣子可能跟藏文字呢,會比較符合在一起的。

  這個是講心安住在對境上面的時候,聞慧思慧使我們內心放在對境上面,它內心的力量,心力而言呢,有一個它的時間,這個時間的長度用完了,沒有了,那心就跑掉了。內心放在對境上面的力量已經用完了,沒有了,沒關系,再補充一次,好像貼了一個補丁一樣,再補洞一次,所以這個是第叁住心。所以第叁住心如果翻做補住的話,就完全跟字面會互相符合的。前面聞慧思慧的力量已經結束了,已經用完了,就是透過聞慧思慧,心放在對境上面,因爲力量已經用完之故,心沒有辦法放在對境上面,這個時候忘失産生,因此心會渙散掉。所以「謂由妄念向外散亂」就表示聞慧思慧的力氣用完了,心放在對境的力氣已經用完了,因此受到忘失的影響故,心就會散亂到別的外境去,內心就形成散亂了。不過沒有關系,形成散亂的時候,「速知散已」這個時候用正知察覺,怎麼樣再補充一次呢?「還複安置前所緣境」這個就是生起憶念的力量,透過憶念再打一個補丁,再補一次。爲什麼能夠讓心抓回來呢?由速知已,馬上察覺之後,爲什麼能夠讓讓心能夠再回來呢?這個要靠憶念的力量。

  第叁住心的時候,重點就放在生出憶念的力量,已經察覺之後,內心生出憶念的力量。因爲生出憶念的力量之故,心又憶念到以前的所緣對境,所以心再度的放到所緣的對境上面,好像打一個補丁,又再補充一次,繼續安住、繼續安住。所以心散亂掉,跑掉的時候,馬上生出憶念的力量,想到以前安住的所緣對境,散亂掉心又抓回來,又再安住一次,是這個意思的。

  在六力裏面,我們看一下六力的段落,377頁倒數第一行「由憶念力成辦安住近住二心,」由憶念力會成辦安住跟近住二心。第一住心由聽聞力形成,第二住心由思惟力形成,第叁住心跟第四住心–安住跟近住二心,要由憶念的力量來形成的。不過這兩者有所差別,在第叁住心是憶念的力量剛産生,到第四住心–近住的時候,憶念的力量已經很完整,發揮到最大功效,已經完整、圓滿了。所以透過憶念,首先使內心向外亂的時候,馬上又抓回來(補住),到近住的時候,憶念的力量已經非常完整,很強大了。在377頁談到「謂從所緣向外散時,憶先所緣于內攝錄,又從最初生憶念力,從所緣境不令散故。」「又從最初生憶念力,從所緣境不令散故」是第四住心–近住的時候。這裏面談到第叁住心跟第四住心的差別,首先內心散亂了,忘失掉所緣的對境,跑掉了之後,由憶念的力量把這個心抓回來,從新收攝回來,排除掉散亂,把心收攝回來,這是第叁住心,從新再住一次嘛!這是靠憶念的力量,把心抓回來從新安住。但是假設憶念的力量已經到完整,力量發揮到最大,這時候心根本不會散掉,根本就不會跑掉,心不會跑掉的原因,就是因爲憶念的力量已經很強大了。可見第叁住心跟第四住心有所差別,第叁住心的時候是憶念的力量剛産生,透過生出憶念的力量之故,所以能夠把散亂的心抓回來,繼續的再補一次,繼續又安住在所緣境上面。但是假設憶念的力量發揮到很大,很完整的話,那這個心本身就不會跑掉了,它一直專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那個時候就變成第四住心了,所以這二者有所差別。

  四種作意裏面,380第二行談到「次五心時,」次五心就是第一住心第二住心結束了,後面的第叁住心、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住心,這五個住心。五個住心的時候「由昏沈掉舉故,中有間缺…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