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能久修,故有有間缺運轉作意。」現在談到的是九個心裏面的第叁安住,這個時候是有間缺運轉作意,表示都有昏沈跟掉舉,沈掉都會産生,安住的時間不能夠維持的很久,中間沈掉産生又再抓回來,沈掉産生又再抓回來,是這樣一個段落,所以這個時候是「有間缺運轉作意」。
第四個住心「近住」,376頁倒數第七行「四.近住者.」近住在藏文裏面「近」這個字就是很好的意思,好的意思,譬如說近止息,極端的止息,「近」就是好的意思了。近止息的意思就是指止息,已經到達好的情況,好的狀態。近住就是這個安住,已經到達一個好的狀態,所以稱之爲近安住。那近安住是什麼意思呢?前面住心的時候,念力才剛産生,這個念力産生還沒有到達很好的狀態,念力的威力還沒有發揮得非常完整,念力才剛産生嘛,所以當然還不是一個很好的狀態。可是到了第四住心–近住的時候,這個念力已經産生了,不僅産生,而且産生了之後,念力已經完整了,已經圓滿了,所以這時候狀態很好,已經到達一個好的狀態,所以把它稱之爲近住,是指這個意思了。
前面有講過,第叁住心,第四住心有所差別。在第叁住心的時候,念力才剛産生,念力産生之後,才剛把心收攝回來,因爲第二住心之後,時間又不能維持很久,心就散亂掉了,跑到別的對境去了,跑到別的對境去之後,把心抓回來,怎麼抓回來?靠念力嘛!因爲念力想到以前那個所緣對境,心就抓回來了。所以這念力才生出來,那這個念力就還不到威力很強大,才剛把心收回來,只是這個樣子而已。到了第四住心的時候,這個念力就力量很大了,已經很完整了。念力已經力量強大,很完整很圓滿的時候,它發揮的功效是什麼呢?讓這個心根本不會跑到別的對境去,心根本就不會散亂掉,所以不會有忘失發生。第四個近住的時候,第四住心的時候,念力的力量就很大了,很完整了,讓這個心本身根本就不會散亂掉,就有這個功效。有這個功效之故,第四住心就把它稱之爲近住,就是這個安住本身,已經做到好了,已經很好了,心根本就不會散亂到別的地方去,爲什麼?因爲念力的力量很強大,很完整,所以不會跑到別的對境去,這個安住已經很好了,把它稱之爲近住。就引用了兩本書的內容,沒有引引文,但是把內容談到了,「《修次第初編》」有談到「說: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前面第叁住心的時候,稱之爲安住也好,稱之爲補住也好,在那個第叁住心的段落,散亂當然要發生,但是散亂就算發生,心也可以把它收回來,所以可以把散亂排除掉,具有這個威力。
第叁住心的時候,散亂出現是會出現,第叁住心還會出現,但是會察覺得到,而且可以把散亂排除掉,心能夠收攝回來,繼續安住在以前那個所緣對境上面,可以達到這個力量,達到這個程度,這是第叁住心的階段。但是「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可是到第四住心–近住的時候,根本不會發生散亂,因爲第四住心–近住的時候,憶念的力量很完整,所以能夠使心一直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面,這時候力量力氣已經很大了。第叁住心的時候,憶念才剛産生,它的力量不會這麼大,到第四住心的時候,憶念的力量就強大了,就能夠使內心不會跑掉,能夠一直安住在所緣境上面。
不過呢「勵力令心住前所緣。」但是還要花很大的力氣,就是心要安住在所緣對境上面的時候,這時候散亂是不會産生,可是心要放在所緣境上面,要花力氣,還要花大力氣呢!所以「勵力」要花很多的力氣,令心住在以前的那個所緣對境上面。所以這個時候是不會散亂到別的地方去,因爲念力已經很完整了,使內心不會跑掉,可是要放到所緣境上面還是要花力氣,還要花大力氣呢!這是第四住心–近住的時候。
四種作意裏面,前面是《修次初編》談到的,「《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也談到,「說從廣大境數攝其心,令性漸細上上而住。」這是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的口訣,直接講第四住心。「從廣大境數攝其心,令性漸細上上而住」直接講的就是第四住心–近住。「如雲」,《修次初編》也好,《般若波羅密多教授論》」也好,它們的根據,當然都是根據《莊嚴經論》,所以《莊嚴經論》裏面談到「具慧上上轉,于內攝其心。」這講的是第四住心的情況。《聲聞地》也談到「說:『先應念住,不令其心于外散動。』」這個有前後關系,「先應念住」是先,然後才「不令其心于外散動」。(「謂起念力,令不妄念于外散動」)所以「先應念住」意思指的是第叁住心,心呢因爲憶念的力量之故,先靠著憶念的力量之故,心能夠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之上面,所以能夠再抓回來,然後念力很強大了,就「不令其心于外散動」,心根本就不會散亂跑到別的地方去,這講的是第四住心。
總而言之,第叁住心跟第四住心的差別在什麼地方?第叁住心的時候,憶念的力量産生,它的反面是由忘失導致離開了所緣境,散亂到其它的對境還會産生,爲了把這種散亂排除掉之故,會生出念力,透過所生出的念力,把內心抓回來,這還在第叁住心的階段。到了第四住心的階段,念力的反面–散亂到它境,這個根本就不會産生了。不過念力就算已經到了這個程度,可是它的威力還沒有發揮到最大,還沒有最爲圓滿,這時候還要花力氣,還要勤快,花力氣去做,所以就算不會散亂到別的對境去,但是不忘失在所緣對境上面,持續久住,這個時候的念力本身,還要花很大的力氣去進行。這是第叁住心跟第四住心的差別。
六力的部分(377頁)我們前面有談到過了,由憶念的力量成辦安住跟近住。談到近住的時候,六力的部分前面都已經解釋過了,前面解釋「謂從所緣向外散」亂的時候,「憶先所緣于內攝錄,」(第叁個)。又從最初生憶念的力量,「從所緣境不令散亂之故」,這是第四個–近住。所以第叁住心的時候,散亂還要産生,不過散亂産生之後,就是從所緣向外散亂的時候,「憶先所緣于內攝錄」,散亂掉之後,産生憶念的力量,因此把心又收回來到以前的所緣對境上面,這是第叁住心的階段,之後又從最初生憶念力。不過呢,第四住心就不是這個樣子了,第四住心一開始的時候,它的念力就已經有了,已經伴隨著念力,而且所伴隨的念力,還使內心不會散亂到其它的對境去呢,從所緣境不令散亂之故,一直專住在所緣對境,不會散亂到別的對境去,這是第四住心的時候。所以從第四住心一開始,憶念的力量就能夠使它不會發生散亂。第叁住心跟第四住心就有所差別了。
其次是四種作意,四種作意前面就談到了,(380頁)次五心的時候,「次五心時,由昏沈掉舉故,」中間都有間缺不能久修,因此之故,都是「有間缺運轉作意」,這前面有談到過了。就有這麼一個問題了,如果五個心都是有間缺運轉作意,那有什麼差別嗎?五個心都專住在對境上面的時候,沈沒跟掉舉都要産生,都還是會有的,所以這裏談到呢,五個心的時候,昏沈跟掉舉都要産生,所以叫做有間缺運轉作意。可是到了第四住心的時候,粗分的掉舉就沒有了,當然細分的掉舉也還有,所以這裏談到「由昏沈掉舉故」嘛!就算是粗分的掉舉沒有的話,細分的掉舉也還有,粗分的沈沒也還有,細分的沈沒也還有,所以彼此之間還是有差別。所以五個心都列在「有間缺運轉作意」,因爲彼此之間都還是有差別的。
第叁住心第四住心的時候,最主要是産生念力,之後要使念力逐漸到達圓滿。這個方面去努力的時候,要花大的力氣,主要是靠憶念的力量,因此這個時候都在運用憶念的力量。因爲在運用憶念的力量,使我的內心去緣取對境,當內心緣取對境的時候,要透過憶念的力量,使我的內心去緣取對境。運用憶念的時候要花很大的力氣,因此我的心才能夠一直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因爲要花大的力氣之故,就自然的、不得不呢,就會産生細的沈沒。所以在第叁第四住心的時候,心在這個所緣境上面,「住」是安住了,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夠安住,要出一些力氣,因爲要出力氣,很緊繃之故,所以就不可避免的産生細的沈沒。
這細的沈沒已形成了,那要用什麼方法把它排除掉呢?首先要用正知去察覺細的沈沒出現了,爲了把它消滅掉之故,要做什麼呢?先用正知察覺之後,接下來就要對付它,但怎麼去對付細的沈沒?要振奮內心,振奮內心的話就要去思惟等持有什麼功德,有什麼好處,好好的思惟一下,馬上內心就會很振奮,內心振奮的話,就能夠排除掉細的沈沒。細的沈沒是這個意思,在我們前面也解釋過了,心專一安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也不是沒有安住,住還是住在所緣境上面,不是沒有安住,但是住之後又睡著了,好像人睡著了一樣,昏睡或睡著了,這個沒有發生,也沒有!所以沒有安住這部分也沒有了,睡著了這部分也沒有了,可是心雖然是在思惟對境,有抓到這個對境,但是抓住的力道不夠,那這時候稱之爲細的沈沒。
安住是安住在對境上,可是抓的力道不夠,力量不夠,執取的力量不夠,所以這個時候要怎麼樣讓執取的力量強大呢?心思本身要變得非常的靈敏,很清明,心思很清明的話,那抓的力道就夠了,可是怎麼樣讓這個心思變得很清明,很靈敏?那就要讓內心很振奮,怎麼使內心很振奮呢?那就要思惟等持的功德,有什麼好處,思惟一下,內心就會變得很清明,清明靈敏的時候,抓住的力道當然就很足夠了。
這是第五項,「調伏者,謂由思惟正定功德」思惟等持的功德,前面談到了,使內心振奮,執取對境的力道就夠了,這是第五項「五.調伏者,謂由思惟正定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悅。」謂由思惟正定的功德之故,令內心對于正定,對于這個等持,內心産生欣喜。之後《莊嚴經論》就談到,「如雲:『次見功德故,于定心調伏。』」就是指調伏,第五…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