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3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嗎,「正明引生住心次第」可是後面還有兩項「由六力成辦」跟「具四種作意」。所以在解釋每一項、每一項住心的時候,同時配合後面的六力運作方式是怎麼做,四種作意怎麼做,一項一項來配合,這樣大家就會明白了解,所以大綱才會講「正明引生住心次第」,可是後面又多了兩項,對不對?所以要透過後面那兩項,對前面那一項呢,會得到一個明白深入的了解。我們解釋說明的時候,也是用這種方式。一邊講住心,每一個、每一個講的時候,後面怎麼樣子六力、四種作意,是怎麼配合的,也這樣子前後對照起來做一個解釋,這樣大家比較會明白。

  那剛剛談到內住的時候,內住的時候之所以能夠達成,應該這樣講,就是首先無過失的等持要已經引發了,已經引發之後,接下來後面還要發生一個改變,這兩個應該是不同的段落。所以內心發生的轉變、改變這個部分,應該把它當做是果。內心發生轉變的這個部分,就是內心已經有一個初級的轉變了,這個要從第一住心開始。所以首先要得到一個無過失的等持,之後內心才能夠發生一個很純粹的轉變,這個要從第一個住心才開始。我們現在這些都沒有,沒有的原因是因爲,首先第一個無過失的等持我們就沒有,之後那當然內心要發生轉變這個第一個住心,內住的部分當然也就沒有。

  我們現在的情況是,心有沒有放在所緣對境上面?有啊!我們現在也有,但是我們放在所緣對境的同時,很多對境都一起想,心放在很多的對境上面。現在要先放在一個的所緣對境的時候,有沒有放在上面?有!但是放的時候,一起,全部的對境都一起放。在想一個對境的時候,內心胡思亂想,東想西想,想太多了,全部都放在一起想。所以問說,心有沒有放在所緣對境上面?有啊!但不是放在一個,全部一起,一起想。所以這裏談到,謂從一切外在的所緣對境,來收攝他的內心,令其攀緣內在的所緣對境,對不對?

  現在是我們純粹攝心的部分沒有達成,純粹攝心的部分應該是從外在的一切所緣,已經把內心收攝回來了,所以有一切外在的所緣。我們現在的心有沒有放在所緣對境上面?有!但不是放在一個,放在一切啊!放在很多很多的對境上面,胡思亂想,那就表示攝心的部分我們都還沒有達成,攝心的部分沒有達成,所以內心發生轉變的這個部分,也都還沒有。

  最初所發生轉變的部分,在道次第《掌中解脫》裏面有提到,就是妄念增多的這種覺受,但是實際上不是妄念很多,而是以前內心散亂這一點不了解,所以這個是最初發生改變的時候,會感覺得到的。就是內心發生轉變的時候,前面談到嘛,這個思惟覺慧力,因此會察知妄念很多,因爲現在開始(才知道)有沒有妄念的情況會出現,現在才知道沒有妄念,現在才(知道)有沒有妄念的機會,這種情況才出現,在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會覺得到妄念呢,無量無邊非常的多,其實這是因爲以前有妄念跟無妄念根本就不能夠區分,完全沒辦法做一個分別。現在沒有妄念的情況出現,在沒有妄念的情況出現的時候,就會發現,哦,妄念太多了!妄念多的嚇死人,內心感到害怕,怎麼那麼多的妄念啊!這個時候,這種感受才開始産生。這是因爲以前也在做觀修,現在也要專一安住在所緣上面,雖然做是做了,但是內心有沒有專一安住呢?沒有!心同時散在無邊的所知對境上面,心完全跑過去了,完全散亂掉了。所以沒有妄念的情況,現在才出現呢!因此在這個時候就會感覺到,妄念全部都出現了,全部湧現出來了,才會感受得到。其實不是妄念更加多,是以前沒有察覺,現在是由不知道變成知道,並不是說妄念變得更多,因爲以前一直都是這樣子散亂的,這個是在道次第的《掌中解脫》裏面如此的開示。

  我們現在差不多大家都是這樣子的,就是因爲第一個住心都還沒有得到,差不多我們都沒有得到。在沒有得到的情況下,不能察知內心細分的妄念。要察知內心細分的妄念呢,要得到第一個住心才有辦法知道,我們現在的情況,都認爲自己沒有妄念,沒有胡思亂想,所以當自己在禅修的時候,緣取佛像也好,數出入息來做禅修也好,都認爲自己都在專一安住,我都沒有胡思亂想,完全沒有妄念,自己的感覺是這個樣子。實際上在這個時候,內心忙碌的不得了,內心細微的妄念很多,胡思亂想,想了一大堆呢!但自己不知道,所以自己沒有感受到,沒有感受到之故,就認爲我都沒有妄念,因此我內心都很專一的安住在對境上面,專住在佛像上面啦,心都專住在氣息的出入上面啦,我都專一的安住呢!內心的感覺是這個樣子,以爲也是這個樣子。其實不是。心有沒有安住在對境上面?有!但是在安住的同時,其實內心無量無邊非常多的妄念,很多很多呢!但是自己不知道,沒有察覺。

  就安住在所緣上面之後,細分的妄念出現,這個時候要能夠察知,要要能夠把它抓住,這個要第一住心的時候才能夠達成。但是第一住心要達成的時候,要靠什麼樣子呢?要靠什麼方式才能達成第一住心?才能夠細分的妄念出現還能夠察覺,還能夠抓住它呢?,那要靠多聞。所以要靠多聞的力量,靠著多聞的力量,就是如何去察明細分的妄念,細分的妄念倒底有出現沒出現?沒有出現又是什麼樣子?這些都完全要靠多聞的力量去達成,如何能夠沒有細分的妄念,這些都要靠六種力量裏面的第一個力量,多聞的力量去達成。

  我們看多聞的力量,六力那個部分,377頁後面數過來第四行「第二由六力成辦。力有六種,(「一聽聞力,二思惟力,叁憶念力,四正知力,五精進力,六串習力。」)」六種力量,一個是聽聞的力量,第二個是思惟的力量,第叁個是憶念的力量,第四個是正知的力量,第五個是精進的力量,第六個是串習的力量。這是說明六力各自的名稱,「此等能成何心者?」此等是六力,能成何心?何心是九住心。靠著六力去成就九住心裏面的哪一項、哪一項呢?這裏面的第一個,(「由聽聞力成內住心,」)由聽聞的力量,能夠成內住心,就是第一住心。聽聞的力量是指「謂唯」只有、僅僅是「隨順從他聽聞,」從別人那裏聽聞到教誡指導,隨順這個教誡指導,去做多聞呢,因此就能夠達成「于所緣境住心教授,最初令心安住內境,非自數思數修習故。」這只是由「從他聽聞」到「于所緣境住心教授」之後,就能夠令內心最初安住在內在的對境上面。這個是講,透過住心的教授指導,聽聞之後,在我們要察知、察明細分妄念的這個部分産生幫助。還有呢,細分的妄念出現,如何把它滅除呢?也是透過這個聽聞教誡,産生幫助,以這個方式去達到第一個住心。

  透過廣大聽聞,因此當內心放到所緣對境上面的時候,因爲前面多聞之故,所以才能夠去知道,才能夠去察明這個時候有沒有細分的妄念出現,因爲透過講解說明,會講解細分的妄念是這個樣子,是那個樣子,也透過自己多聞就知道了嘛,這細分的妄念出現的時候,如何把它滅除,這個方式,那個方式,要講解說明了,自己聽聞就知道了。因此之故,當內心安放在所緣對境上面的時候,這個時候才能夠區分的清楚,有細分的妄念,沒有細分的妄念。因此沒有細分的妄念的時候,才能夠知道,才能夠把它認明清楚。這個時候假設沒有細分妄念的話,這個就達到第一個住心,內住的時候了。所以這裏談到了,由聽聞力去成就內住心,第一個住心,由聽聞力而修成功。這是說靠著聽聞力的幫助,由多聞的力量的幫助,能夠去達成第一住心,內住心。不是說僅僅只有靠著聽聞的力量,就能夠達成內住心,不是這個意思。多聞對我們達成內住呢,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一定要依賴于多聞的力量,去達成內住,不是說只靠多聞我就達成了,當然不是這個意思。

  那怎麼樣子依賴多聞的力量,去達成內住呢?經論裏面都會講,細分的妄念是這個樣子,是那個樣子,自己多聞之後就了解了,因此能夠把它辨明清楚。之後,那沒有細分妄念的時候,是一個什麼樣子呢?這書本裏面會講,它的量是什麼?或者標准是什麼,如何把它滅除掉?這個都會講,所以自己多聞之後,當沒有妄念的那個狀態出現的時候,自己馬上就會知道的,就能夠把它掌握住的,這個就是第一住心嘛!所以要靠著多聞的力量可以去達成它呢!

  在四種作意裏面談到,要靠第一種,379頁倒數第二行「第叁具四種作意。如聲聞地」聲聞地裏面有談到,380頁第二行「此說初二心時」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須勤策勵,故有力勵運轉作意。」就第一個作意。四種作意是什麼呢?就379頁的倒數第二行,這是引用《聲聞地》,聲聞地裏面就談到四種作意,就是「即于如是九種心住」的時候,在修九住心那個段落裏面,還有四種作意「當知複有四種作意」,那四種作意名稱,底下講了「一. 力勵運轉(作意). .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無功用運轉(作意).」這四種作意的名稱,中間的部分我們就跳過去,之後談到380頁第二行。那四種作意配合九住心,怎麼配合呢?有了,第二行就談到了,第一個住心跟第二個住心的時候,「須勤策勵,故有力勵運轉作意。」所以那個時候的作意,是屬于「勵運轉作意」,就第一住心的時候,心緣取這個對境之後,心要安放在對境上面。那心有沒有安放在對境上面?有,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所以叫做勵運轉作意。要用很大的力量,心才能夠安放在所緣的對象上面,這是第一個作意。

  我們講述到此。

  剛剛有人請教仁波切一個問題,375頁,叁補止初章第二品,這個「叁補止」是無上續部的一部書,因爲前面講無上瑜伽續,有沒有?所以這是一個無上瑜伽續部的名字,這是書的名字,書的名字就叫「叁補止續部」然後它的初章,初章的第二品,所以那個「叁補止」,是一本書的名字,這個要了解一下。

  初章第二品裏面說「斷行俱行欲」,我想應該是“欲求叁摩地”比較好,因爲底下要講一個「離欲」,那個欲呢,是貪欲。這樣是不是把兩個欲分開?好不好?「斷行俱行欲求叁摩地神足」呢,爲什麼、什麼、什麼,這欲求叁摩地是欲求神足。欲求叁摩地神足本身那個「俱行」當做擁有,後面那個「斷行」是四正斷。擁有四正斷的這種欲求叁摩地神足,就是欲求神足,它住遠離,住離貪欲,住余滅盡等等,就講它的內容。前面那個斷行俱行,俱行是擁有的意思,俱行把它當做是擁有,那個斷行講的是四正斷。所以擁有四正斷的欲求神足,精進神足,觀察神足,內心神足,然後底下講,住在哪裏、住在哪裏,這個意思。因爲在講叁十七菩提分的時候,裏面有四神足,但四神足的前面,要先有四正斷。所以要先得到四正斷,已經得到四正斷之後,那才會得到四神足。

  

  (學員提問:……?)

  答:後面那個「由彼欲求而正修習,」這是靠欲求的力量來做觀修,那個修習是觀修,對不對?「由彼欲求」那個也是“欲求”就是欲求神足,第一個神足。靠著欲求神足的方式,欲求呢,來好好的做一個禅修,靠著欲求來做禅修的時候,不能夠太下劣,就是低劣,也不能太高舉,不能太放松,也不能夠太緊繃,所以那個欲求的部分,也可以配合四個項目,因爲第二品只有講欲求神足,可是每一個都配合精進、觀察跟內心。所以,由彼欲求故而正修習,也可以配合由彼精進故而正修習,由彼觀察故而正修習,由彼內心故而正修習。

  前面那個「斷行俱行欲求叁摩地神足」,也是一樣的,斷行俱行精進叁摩地神足,斷行俱行觀察叁摩地神足,斷行俱行內心叁摩地神足,這四個配合在一起。

  欲求本身擁有四種斷行,靠這那個欲求來做觀修,這個時候不能夠太松弛也不能夠太緊繃,這樣可以嗎?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3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