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3讲▪P2

  ..续本文上一页由彼欲故而正修习」是观修等持,「彼」是依靠欲求,「由彼」依靠那个,依靠那个欲求之心来观修等持的时候,不能够太下劣也不能够太高举,就讲了这么一句话嘛!这句话要四者都配合在一起,就是「由彼欲求」而正观修等持「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彼精进」勤精进,而正观修等持「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彼观察」而正修习等持的时候「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彼心」而正修习等持的时候,也不能下劣也不能高举。应该四个配合在一起的。

  这里面都会谈到要观修等持,透过欲勤观心而修的时候,不能够下劣也不能够高举,那下劣跟高举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要做一个说明了,倒数第二行「极下劣者」极下劣者是指经文里面的那个词句,在三补止(续部)里面的那个词句「非极下劣及太高举」,那个「极」两边都要讲,极下劣以及极太高举,所以「极」是贯穿两者。这个「极下劣者」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太放松了,太松弛了,「谓太缓慢,」太松弛了。「太高举者」就是非常的高举,极高举者,谓太过紧绷了,「谓太策励,」太过紧绷了。就是太松也不行,太紧绷也不行,「义为离彼二边而修。」离开太紧绷,离开太松弛来做观修,要松紧适中。这个事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了,用弹琴的人,弹琴师来做比喻,这前面都有讲过了。弹琴的人,要弹的好的话,琴弦本身也不能太紧绷,也不能太松弛。

  我们现在这里引用了三补止的引文,倒不是说要把这个三补止(续部)去做一个研究,也不是说要学习四种神足是什么,因为现在谈到的是无过失等持怎么样子产生,现在要解释这些内容,至尊仁波切解释这些内容的时候,都是根据《中边分别论》,以《中边分别论》做为一个基础来做解释,来开示实修的方式。不过这个实修的方式,却是显密所共通,经教跟密咒都共通的部分。在显宗的部分就不必说了,很多的大博士来开示等持实修的方式,都是根据《中边分别论》来讲的,不仅如此,密咒乘门也是这个样子,密咒乘门所开示的部分,跟《中边分别论》讲的一样的,就是透过四种神足去做实修,这个开示,显密共通的部分都一样的,所以这个是属于共通的部分。现在要谈的重点是在这里,就是共通的功德部分,倒不是说要去学习续部,也不是说我们要去修四种神足,现在谈的是指,重点放在引经据典来做为一个根据。至尊仁波切谈到这些内容,当然要引经据典来说明这些都是有根据的,所以才引用了续部的内容。

  到这里为止,已经结束了哪一个大纲呢,就是离开沉掉二者之后,应当如何而修(373),这个段落又在什么地方?是指专住于所缘之后(365),应该怎么做?心能够安住在所缘之后,要怎么做?就是沉掉产生的时后应该怎么做,沉掉已经离开之后要怎么做。那现在心能够专住在所缘之后,那又表示说,专住在所缘之前应该怎么做(349),正在专住于所缘对境的时候怎么做(350),已经专住在所缘对境的时候又怎么做(365),所以就有这三项了。这三项讲完毕的话,就是如何去引发一个无过失的等持。所以无过失的等持引发这里就讲解完毕了。这是基本大纲里面的第一项。

  第二个就是,依于这个等持就要引发住心的次第是什么?就后面这个内容,基本上就分成这两项。那引发无过失的等持里面就是:心专住在所缘之前要怎么做,正在专住的时候怎么做,已经专住之后怎么做,这三项讲解完毕的话,就是引发无过失的等持这个段落都已经讲解完毕了。

  我们把到目前为止所讲过的这个内容,无过失等持的部分来看一看,在348页,「第二正释修习之次第」这里面就谈到,后面,在349页又有一个大纲,「此又分二」怎么去修安止呢?正式来观修安止怎么修呢?此中又分二,就是「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 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对不对?我们前面已经讲了这么多,就把第一个大纲讲完了。就是引生无过失的三摩地,它的方法是什么?这个我们今天讲完了。这一个内容呢,要从349页开始,引生无过三摩地,藏文的话是488页到529页,中文的话从349页一直到我们刚刚才讲完的375页这些内容,这讲的都是第一个大纲,就是引发无过失的等持,这样的一个内容,之后才是第二个大纲。

  第二个大纲是「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有没有?依彼引生住心次第里面,376页看一看,大纲有三项「分三. .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由六力成办. .具四种作意.」这里面正式要讨论住心怎么产生,其实大纲只有一个,就是「正明」正式明说,那一段才是正式住心观修的内容,是不是?所以「正明引生住心次第」是主要的内容,就是第二个大纲「依彼引生住心次第」里面,真正要讲的观修的方式只有一项,就是「引生住心次第」这一个项目。那「引生住心次第」这个项目,到底有多少呢,只有376页跟377页,有没有?377页的倒数第四行,已经是第二个大纲了,是不是?在藏文的话只有530页跟531页,也是两面。中文的话是376页跟377页,也是两面。因为到377页的倒数第四行,「第二由六力成办」那是第二个大纲了,对不对?

  前面的第一个大纲,正式要讲住心–安止的实修,九住心怎么实修,只有讲了两面,就讲完了!可是前面讲无过失三摩地,哦,那很长啊!有没有?前面从349页一直讲到375页,那很长的内容啊!所以从这个篇幅来看看,我们要了解什么呢?一般人谈到,我们修安止的时候,欸,安止的的实修,主要就是九住心,所以应该把九住心好好的学习,那是不是应该九住心?如果这种想法的话,哦,那应该是九住心讲的非常的广大,复杂无比,应该是这个样子嘛!可是至尊仁波切在这里没有!九住心只有讲了两页而已哦!那就表示九住心是非常重要,修安止是透过九住心来实修,不过九住心的地基,却是无过失的等持,假设无过失的等持这个部分错了的话,那后面就全部都错了,所以应该最重要是重视这个无过失的等持怎么样子产生,把无过失的等持怎么产生这个部分学好的话,一产生之后,只要让这个觉受增长增广,安止必定会得到,不会再有什么麻烦的。所以最初前面无过失的等持先产生就可以了。就算这个等持产生,它只是很短暂,也已经可以了,也足够了,只要它是一个无过失的等持的话。

  再过来就是保证这个等持,让这个觉受增长增广,逐渐逐渐的,安止一定可以成功,没有什么问题的。所以这后面的部分呢,就不必再特别做什么说明了,因为后面只是中间经过的觉受如何如何,怎么样子让它产生,这只要做一个简略的说明就可以了,不会再有什么麻烦的。最容易发生错误的,是在前面无过失等持这个部分,很容易发生错误,很多的岔路,这个要详细的做一个说明。如果把这个部分克服了,只要无过失的等持产生了,就算时间很短暂,这个都没有关系,它已经是一个无过失的等持。让这个无过失的等持觉受增长增广,再加强加强的话,安止必定会得到,后面这些都不必再做特别的解释,所以把前面这个无过失等持的部分,讲的细而微细,讲的非常的广大。

  「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三. 一.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二.由六力成办. 三.具四种作意.」首先「正明引生住心次第」里面,把这个九种住心,一项一项,个别个别都要做一个解释说明。之后第二个大纲是指,就在住心实修那个段落,那个阶段里面,应当怎么去用力量,力量要发挥在什么地方,就是我们的心力本身,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可以达到由下下层的住心,迁移进入上上层的住心,这个时候心力要怎么去发挥它的作用,所以由六力来成办,有这六种情况。之后,在修住心那个段落里面,缘取所缘对境之后,要怎么去作意思惟,又有什么差别,项目就有四种,所以具四种作意。后面两项,主要是对前面那一项住心的内容,要更加明白清楚,所以有后面那两项,就是依于六力来成办,还有具足四种作意。如果把这两项好好学习的话,对第一项住心,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段落的实修方式,就会更加明白清楚,因此又有后面那两个项目了。

  现在讲九住心的第一个。第一个项目就是「正明引生住心次第」,现在讲这个段落。九种住心里面的一项,「初中九心。」第一个是内住(「一内住者谓从一切外所缘境摄录其心,令其攀缘内所缘境。」)「内住者」谓从一切外在所缘对境把心收摄回来,令这个内心攀缘在内在的所缘对境上面,《庄严经论》里面有谈到「云:心住内所缘。」这是因为前面事先得到无过失的等持,当无过失的等持已经得到之后,内心的散乱完全都没有了,内心已经完全离开了散乱,当内心完全离开了散乱之后,这个内心本身变得非常的锐利,它的思惟本身就变得非常的锐利,思惟本身非常锐利的时候,心就可以安住在一个所缘的对境上面,心就可以完全安放在上面,这种能力才可以达成。之所以能够达成,是因为前面无过失的等持已经得到了,所以这个时候内心的觉受就会出现。

  就是从第一个住心开始的时候,内心的觉受,是指内心的改变,内心本身发生转变,初级初级的转变。出现的情况,就在第一个住心的时候就会出现,因为那时候内心已经完全离开了散乱,散乱根本就没有了嘛!所以这个时候,内心本身思惟察觉的灵敏度非常的高,因此就可以安住在一个对境上面,这个时候不去管它时间的长短,只是说心能够安住在一个所缘的对境上面,内心已经发生这种很纯粹的改变,这种纯粹的改变已经出现了,就在第一个住心的时候就有了。

  刚刚漏了一项,仁波切刚刚开示说,我们现在讲解九住心的时候,要前后配合一起来做说明,我们现在要解释一个住心,每一项、每一项来做解释,但是三个大纲里面不是谈到…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