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由彼欲故而正修習」是觀修等持,「彼」是依靠欲求,「由彼」依靠那個,依靠那個欲求之心來觀修等持的時候,不能夠太下劣也不能夠太高舉,就講了這麼一句話嘛!這句話要四者都配合在一起,就是「由彼欲求」而正觀修等持「非極下劣及太高舉」;「由彼精進」勤精進,而正觀修等持「非極下劣及太高舉」;「由彼觀察」而正修習等持的時候「非極下劣及太高舉」;「由彼心」而正修習等持的時候,也不能下劣也不能高舉。應該四個配合在一起的。
這裏面都會談到要觀修等持,透過欲勤觀心而修的時候,不能夠下劣也不能夠高舉,那下劣跟高舉是什麼意思呢?下面要做一個說明了,倒數第二行「極下劣者」極下劣者是指經文裏面的那個詞句,在叁補止(續部)裏面的那個詞句「非極下劣及太高舉」,那個「極」兩邊都要講,極下劣以及極太高舉,所以「極」是貫穿兩者。這個「極下劣者」講的是什麼意思呢?太放松了,太松弛了,「謂太緩慢,」太松弛了。「太高舉者」就是非常的高舉,極高舉者,謂太過緊繃了,「謂太策勵,」太過緊繃了。就是太松也不行,太緊繃也不行,「義爲離彼二邊而修。」離開太緊繃,離開太松弛來做觀修,要松緊適中。這個事前面已經講了很多了,用彈琴的人,彈琴師來做比喻,這前面都有講過了。彈琴的人,要彈的好的話,琴弦本身也不能太緊繃,也不能太松弛。
我們現在這裏引用了叁補止的引文,倒不是說要把這個叁補止(續部)去做一個研究,也不是說要學習四種神足是什麼,因爲現在談到的是無過失等持怎麼樣子産生,現在要解釋這些內容,至尊仁波切解釋這些內容的時候,都是根據《中邊分別論》,以《中邊分別論》做爲一個基礎來做解釋,來開示實修的方式。不過這個實修的方式,卻是顯密所共通,經教跟密咒都共通的部分。在顯宗的部分就不必說了,很多的大博士來開示等持實修的方式,都是根據《中邊分別論》來講的,不僅如此,密咒乘門也是這個樣子,密咒乘門所開示的部分,跟《中邊分別論》講的一樣的,就是透過四種神足去做實修,這個開示,顯密共通的部分都一樣的,所以這個是屬于共通的部分。現在要談的重點是在這裏,就是共通的功德部分,倒不是說要去學習續部,也不是說我們要去修四種神足,現在談的是指,重點放在引經據典來做爲一個根據。至尊仁波切談到這些內容,當然要引經據典來說明這些都是有根據的,所以才引用了續部的內容。
到這裏爲止,已經結束了哪一個大綱呢,就是離開沈掉二者之後,應當如何而修(373),這個段落又在什麼地方?是指專住于所緣之後(365),應該怎麼做?心能夠安住在所緣之後,要怎麼做?就是沈掉産生的時後應該怎麼做,沈掉已經離開之後要怎麼做。那現在心能夠專住在所緣之後,那又表示說,專住在所緣之前應該怎麼做(349),正在專住于所緣對境的時候怎麼做(350),已經專住在所緣對境的時候又怎麼做(365),所以就有這叁項了。這叁項講完畢的話,就是如何去引發一個無過失的等持。所以無過失的等持引發這裏就講解完畢了。這是基本大綱裏面的第一項。
第二個就是,依于這個等持就要引發住心的次第是什麼?就後面這個內容,基本上就分成這兩項。那引發無過失的等持裏面就是:心專住在所緣之前要怎麼做,正在專住的時候怎麼做,已經專住之後怎麼做,這叁項講解完畢的話,就是引發無過失的等持這個段落都已經講解完畢了。
我們把到目前爲止所講過的這個內容,無過失等持的部分來看一看,在348頁,「第二正釋修習之次第」這裏面就談到,後面,在349頁又有一個大綱,「此又分二」怎麼去修安止呢?正式來觀修安止怎麼修呢?此中又分二,就是「一.引生無過叁摩地法. 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對不對?我們前面已經講了這麼多,就把第一個大綱講完了。就是引生無過失的叁摩地,它的方法是什麼?這個我們今天講完了。這一個內容呢,要從349頁開始,引生無過叁摩地,藏文的話是488頁到529頁,中文的話從349頁一直到我們剛剛才講完的375頁這些內容,這講的都是第一個大綱,就是引發無過失的等持,這樣的一個內容,之後才是第二個大綱。
第二個大綱是「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有沒有?依彼引生住心次第裏面,376頁看一看,大綱有叁項「分叁. 一.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二.由六力成辦. 叁.具四種作意.」這裏面正式要討論住心怎麼産生,其實大綱只有一個,就是「正明」正式明說,那一段才是正式住心觀修的內容,是不是?所以「正明引生住心次第」是主要的內容,就是第二個大綱「依彼引生住心次第」裏面,真正要講的觀修的方式只有一項,就是「引生住心次第」這一個項目。那「引生住心次第」這個項目,到底有多少呢,只有376頁跟377頁,有沒有?377頁的倒數第四行,已經是第二個大綱了,是不是?在藏文的話只有530頁跟531頁,也是兩面。中文的話是376頁跟377頁,也是兩面。因爲到377頁的倒數第四行,「第二由六力成辦」那是第二個大綱了,對不對?
前面的第一個大綱,正式要講住心–安止的實修,九住心怎麼實修,只有講了兩面,就講完了!可是前面講無過失叁摩地,哦,那很長啊!有沒有?前面從349頁一直講到375頁,那很長的內容啊!所以從這個篇幅來看看,我們要了解什麼呢?一般人談到,我們修安止的時候,欸,安止的的實修,主要就是九住心,所以應該把九住心好好的學習,那是不是應該九住心?如果這種想法的話,哦,那應該是九住心講的非常的廣大,複雜無比,應該是這個樣子嘛!可是至尊仁波切在這裏沒有!九住心只有講了兩頁而已哦!那就表示九住心是非常重要,修安止是透過九住心來實修,不過九住心的地基,卻是無過失的等持,假設無過失的等持這個部分錯了的話,那後面就全部都錯了,所以應該最重要是重視這個無過失的等持怎麼樣子産生,把無過失的等持怎麼産生這個部分學好的話,一産生之後,只要讓這個覺受增長增廣,安止必定會得到,不會再有什麼麻煩的。所以最初前面無過失的等持先産生就可以了。就算這個等持産生,它只是很短暫,也已經可以了,也足夠了,只要它是一個無過失的等持的話。
再過來就是保證這個等持,讓這個覺受增長增廣,逐漸逐漸的,安止一定可以成功,沒有什麼問題的。所以這後面的部分呢,就不必再特別做什麼說明了,因爲後面只是中間經過的覺受如何如何,怎麼樣子讓它産生,這只要做一個簡略的說明就可以了,不會再有什麼麻煩的。最容易發生錯誤的,是在前面無過失等持這個部分,很容易發生錯誤,很多的岔路,這個要詳細的做一個說明。如果把這個部分克服了,只要無過失的等持産生了,就算時間很短暫,這個都沒有關系,它已經是一個無過失的等持。讓這個無過失的等持覺受增長增廣,再加強加強的話,安止必定會得到,後面這些都不必再做特別的解釋,所以把前面這個無過失等持的部分,講的細而微細,講的非常的廣大。
「第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叁. 一.正明引生住心次第. 二.由六力成辦. 叁.具四種作意.」首先「正明引生住心次第」裏面,把這個九種住心,一項一項,個別個別都要做一個解釋說明。之後第二個大綱是指,就在住心實修那個段落,那個階段裏面,應當怎麼去用力量,力量要發揮在什麼地方,就是我們的心力本身,能夠發揮什麼作用,可以達到由下下層的住心,遷移進入上上層的住心,這個時候心力要怎麼去發揮它的作用,所以由六力來成辦,有這六種情況。之後,在修住心那個段落裏面,緣取所緣對境之後,要怎麼去作意思惟,又有什麼差別,項目就有四種,所以具四種作意。後面兩項,主要是對前面那一項住心的內容,要更加明白清楚,所以有後面那兩項,就是依于六力來成辦,還有具足四種作意。如果把這兩項好好學習的話,對第一項住心,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段落的實修方式,就會更加明白清楚,因此又有後面那兩個項目了。
現在講九住心的第一個。第一個項目就是「正明引生住心次第」,現在講這個段落。九種住心裏面的一項,「初中九心。」第一個是內住(「一內住者,謂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令其攀緣內所緣境。」)「內住者」謂從一切外在所緣對境把心收攝回來,令這個內心攀緣在內在的所緣對境上面,《莊嚴經論》裏面有談到「雲:心住內所緣。」這是因爲前面事先得到無過失的等持,當無過失的等持已經得到之後,內心的散亂完全都沒有了,內心已經完全離開了散亂,當內心完全離開了散亂之後,這個內心本身變得非常的銳利,它的思惟本身就變得非常的銳利,思惟本身非常銳利的時候,心就可以安住在一個所緣的對境上面,心就可以完全安放在上面,這種能力才可以達成。之所以能夠達成,是因爲前面無過失的等持已經得到了,所以這個時候內心的覺受就會出現。
就是從第一個住心開始的時候,內心的覺受,是指內心的改變,內心本身發生轉變,初級初級的轉變。出現的情況,就在第一個住心的時候就會出現,因爲那時候內心已經完全離開了散亂,散亂根本就沒有了嘛!所以這個時候,內心本身思惟察覺的靈敏度非常的高,因此就可以安住在一個對境上面,這個時候不去管它時間的長短,只是說心能夠安住在一個所緣的對境上面,內心已經發生這種很純粹的改變,這種純粹的改變已經出現了,就在第一個住心的時候就有了。
剛剛漏了一項,仁波切剛剛開示說,我們現在講解九住心的時候,要前後配合一起來做說明,我們現在要解釋一個住心,每一項、每一項來做解釋,但是叁個大綱裏面不是談到…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