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53》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2-05
课前提示:
我们这里刚刚念的那个密集嘛也是有点怪怪的(哈!哈!哈!),不晓得?上次我想讲一讲,又忘了,今天不要忘(哈!哈!),我们密集嘛唱的是,在三大寺那边主要是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下课的时候唱的,一个是宗大师圆寂的时候,绕寺庙的时候唱的。所以你们唱的时候,就觉得又不是一个法会结束,又不是我们宗大师圆寂,所以觉得怪怪的(哈!哈!哈!)。(学员:……),不是不是,上课法师来的时候,我们就是「念」,不是唱,所以我们时间也是有点怪怪的。(学员:……),下课就不用,我们现在这里没有特别,一些法会结束的时候就会唱慢的。(学员:……),快的就是我们大家一起绕塔的时候,快的就会唱。
正讲
上一次谈到这一个段落,374页倒数第一行,「共同教授」,不应执“此是性相乘门各别的法,不是密咒乘门所需要”,因为在无上瑜伽续里面也谈论过,因此是所共通之故。无上瑜伽续里面也说过,所以它是共通的意思了,这是共通的教授,教授之中共通的部分。这里又谈到,无上瑜伽续里面也有谈过,所以它是共通的。性相乘门里面也谈,无上瑜伽续里面也谈,那无上瑜伽续在哪里谈到呢?后面就举例说明了,「如三补止(续部)初章第二品」有谈到「云:『断行俱行欲三摩地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由正断成,由彼欲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这里谈到四种神足,四种神足就是欲求神足,精进神足(就是勤神足),还有心神足(思惟神足),还有观察神足。第二品里面只有谈到欲求神足–欲求三摩地神足,所以至尊仁波切这里补充了,「于勤观心三三摩地亦如是说,」三者的三摩地,也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部分,所要涉及的主要是三十七菩提分,因为四神足在三十七菩提分里面就有讨论到,三十七菩提分里面讲的是四念住第一项,再过来四正断第二项,四神足是第三项,之后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这里面呢,三十七菩提分里面的第三个类型,就谈到四种神足。那四种神足里面的内容,主要讨论的是什么?主要是讨论如何去成就等持,神足指的就是等持。所以四神足这个类型里面,讨论的是怎么样去成就等持,那就要靠欲求、精进、观察跟思惟,以这个方式去成就等持,所以才会谈到这四个项目。
因此现在讲到的,在《辨中边分别论》里面就有开示八断行–八种对治,八种对治的行为里面又讨论到,要把懈怠这个毛病对付掉的话,去除掉的话,那又开示了四种方式,就是信心、欲求、精进跟轻安。这中间的两个项目就是欲求跟精进。这两个项目呢,列入八断行里面的两项,能够把懈怠对付掉的。就这个部分,在《辨中边论》里面也讨论到了,依靠着欲求来成就等持,依靠着精进来成就等持,这个都在《辨中边分别论》里面讨论过了。密咒乘门里面也讨论过了,就是「三补止初章第二品」里面也谈到,密咒乘门里面也有开示到哦!所以密咒乘门里面所谈的,也等同于是《辨中边论》里面所讨论过的。所以以欲求跟精进来成就等持,在密咒乘门里面也是一样的,也讨论了呢!
之后还有一个是观察的神足,还有心的神足(就是思惟的神足)这个部分。这里面谈到观察的神足,「于勤」勤是精进,「观」是观察,「心」,这「三」者,「三摩地」。那个「三」是「勤观心」三者的「三摩地」,「三摩地」是等持。这个观察神足主要的是指胜慧,用胜慧分析的方式去成就等持。那用胜慧的方式去成就等持,在我们现在这个段落所讨论到的,就是忆念。还有在八断行里面有谈到,去察知沉没跟掉举的正知,还有作行之思,这三者把它列入是胜慧的部分。忆念是指不要忘记,能够记住而不要忘失掉,那个就是忆念,八断行里面的第五项。能够去察知沉没跟掉举有没有出现呢?这个能够侦查的的正知,八断行里面的第六项。之后能够采取作行之思(思心所),是八断行里面的第七项。这三者把它列入四种神足里面的观察的神足,「勤观心」那个观的神足。所以这个要讲的,以胜慧的方式去成就等持。
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说明,这个「三补止」续部里面所开示的内容,跟《辨中边论》里面所开示的内容,可以配合在一起来看的,配合在一起来看的内容就是《辨中边分别论》里面有讨论到忆念、正知还有思心所,用胜慧的方式去成就等持,这些部分在「三补止」续部里面也有谈到过呢!这其中还有一个心三摩地–心的等持,内心等持这个部分就没有特别的讨论,没有特别的配合在一起,但「三补止」里面却有谈到,就是没有特别可以配合的部分。这个内心的等持应该是讲,在前辈子我也观修等持,之后呢,以前做过观修的部分,应该在我的内心里面留下有种子,这个种子在我这辈子要去成就等持的时候,当然能够发挥一些功效,有些助缘,这个部分把它列入内心的等持。这个部分在《辨中边分别论》里面就没有特别的配合在一起来讨论,但现在我们这里的重点是放在四神足,因为现在是涉及到四神足的部分,所以一并把它在这里,就字面上会谈到了,不过要讲的重点是放在三补止(续部)的第二品,跟《辨中边分别论》里面的开示,这个同样都有讨论到前面三者,就是欲求、精进还有观察:欲求神足、精进神足跟观察神足。就这三个项目而言呢,在《辨中边分别论》里面也讨论到,在密咒乘门里面也都有讨论到,所以是共通的部分。
可是呢,如何配合在一起呢?这里谈到了「于勤观心」这三项的「三摩地(等持)」也应该如是说「亦如是说」。「亦如是说」是如何给它配合在一起,「如是说」要这样配合在一起。前面呢,三补止(续部)初章第二品里面,也有出现过两次欲求神足,四神足里面的欲求神足只有举一个例子来讲,「断行俱行欲三摩地神足,谓住(在)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由正断成,由彼欲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那个断行俱行欲三摩地那个地方呢,欲三摩地把它改成勤三摩地,观三摩地,心三摩地。底下还有一个由正断成,由彼欲故而正修习。由彼欲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彼勤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观之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由心之故而正修习,非极下劣及太高举。这样子来配合在一起,所以底下才讲了「亦如是说」,就如同前面这个样子来配合。
底下做一个解释说明,就是把三补止(续部)初章第二品的内容,做一个解释说明,「于勤观心三三摩地亦如是说」,「前说」就是那个引文里面所谈到的内容,有说到等持「正定妙堪能性,」前面要谈到神足,就是前面谈到「断行俱行」。拥有断行的这种欲求的三摩地神足,等持的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而且要配合前面讲的「勤观心」,那就变成「断行俱行勤三摩地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还有断行俱行观三摩地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还有断行俱行)心三摩地神足,谓住远离,住于离欲,住于灭尽。所以这里面呢,配合四个项目来讲的话呢,都会谈到神足这个辞。那神足这个辞又是什么意思呢?底下讲了「前说」前面所讨论到的那个引文是讲,这个等持本身(正定是等持),如果到达堪能性的时候,那它就会变成神变等等的功德所依靠的处所,所依靠之处,因此就好像脚一样。所以在前面四个项目的等持,把它称之为神变的足,就是神变它所依靠的脚,它所依靠基础。所以欲求的等持,精进的等持,观察的等持,内心的等持。这四个项目如果拥有的话,由这里就会引发很多的神变,那就好像神变所依靠的脚一样,所以这四个项目就把它称之为神变的脚,称之为四种神足。(「是神变等功德所依,犹如足故名为神足。」)
底下要说明四种等持修成的方式有四种,四种不同的方式之故,四种等持名称就不一样,所以有欲求等持,精进等持,观察等持跟内心的等持这四种。因为得修成的方式,四个也不一样,前面谈到「断行俱行欲三摩地神足」那个神足要把它解释成为等持,神通的脚嘛,所以是等持。等持就是这四种,所以称之为四种神足,欲勤观心四种神足(四种等持)。那这四种等持怎么去成就它,怎么去成功,怎么去得到它呢?「《辨中边论释》等说成此定(成就这个等持)略有四门」有四种方式可以去得到,「谓由猛利欲乐所得」第一种。「及由恒常精进所得」第二种。「由观择(对)境(所)得(的)三摩地,名欲三摩地,(精)进三摩地,观(察)三摩地,」这就三种了(第三种)。再来「若心宿有三摩地种,」如果内心里面,有前辈子、前辈子宿世以前以前,内心有前辈子就存在的修等持的种子,(「依彼而得心一境性,名心三摩地。」)依靠这个部分,也能够得到心专一安住在对境的等持,这个就把它称之为心三摩地(第四种)。
所以透过非常强烈的欲求之心,得到一个等持,把它取名字叫欲求等持;透过恒常精进所得到的等持,把它称之为精进三摩地;透过对于对境来做观察分析,所得到的三摩地,把它称之为观察的三摩地;然后如果是内心上辈子留下来的修三摩地的种子,应该有嘛,以前修过的话,透过这个方式,(由)种子而得到的心能够专一安住呢,又是一种三摩地,所以把它称之为心三摩地。四种等持呢,因为去成功它的方式有四种,每一种方式各自各自不同,所以在《辨中边分别论》还有它的注解里面,就详细做了一个开示。
在三补止(续部)初章第二品里面,所谈到的这个内容,四个神足都要配合在一起。所以后面谈到观修的方式,由依靠欲求来做观修的时候,不能够太低劣,也不能够太高举,就有这么一句话,有没有?375页前面数过来第二行「…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