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53》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12-05
課前提示:
我們這裏剛剛念的那個密集嘛也是有點怪怪的(哈!哈!哈!),不曉得?上次我想講一講,又忘了,今天不要忘(哈!哈!),我們密集嘛唱的是,在叁大寺那邊主要是有兩個階段,一個是下課的時候唱的,一個是宗大師圓寂的時候,繞寺廟的時候唱的。所以你們唱的時候,就覺得又不是一個法會結束,又不是我們宗大師圓寂,所以覺得怪怪的(哈!哈!哈!)。(學員:……),不是不是,上課法師來的時候,我們就是「念」,不是唱,所以我們時間也是有點怪怪的。(學員:……),下課就不用,我們現在這裏沒有特別,一些法會結束的時候就會唱慢的。(學員:……),快的就是我們大家一起繞塔的時候,快的就會唱。
正講
上一次談到這一個段落,374頁倒數第一行,「共同教授」,不應執“此是性相乘門各別的法,不是密咒乘門所需要”,因爲在無上瑜伽續裏面也談論過,因此是所共通之故。無上瑜伽續裏面也說過,所以它是共通的意思了,這是共通的教授,教授之中共通的部分。這裏又談到,無上瑜伽續裏面也有談過,所以它是共通的。性相乘門裏面也談,無上瑜伽續裏面也談,那無上瑜伽續在哪裏談到呢?後面就舉例說明了,「如叁補止(續部)初章第二品」有談到「雲:『斷行俱行欲叁摩地神足,謂住遠離,住于離欲,住于滅盡,由正斷成,由彼欲故而正修習,非極下劣及太高舉。』」這裏談到四種神足,四種神足就是欲求神足,精進神足(就是勤神足),還有心神足(思惟神足),還有觀察神足。第二品裏面只有談到欲求神足–欲求叁摩地神足,所以至尊仁波切這裏補充了,「于勤觀心叁叁摩地亦如是說,」叁者的叁摩地,也都是這個樣子的。
這個部分,所要涉及的主要是叁十七菩提分,因爲四神足在叁十七菩提分裏面就有討論到,叁十七菩提分裏面講的是四念住第一項,再過來四正斷第二項,四神足是第叁項,之後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這裏面呢,叁十七菩提分裏面的第叁個類型,就談到四種神足。那四種神足裏面的內容,主要討論的是什麼?主要是討論如何去成就等持,神足指的就是等持。所以四神足這個類型裏面,討論的是怎麼樣去成就等持,那就要靠欲求、精進、觀察跟思惟,以這個方式去成就等持,所以才會談到這四個項目。
因此現在講到的,在《辨中邊分別論》裏面就有開示八斷行–八種對治,八種對治的行爲裏面又討論到,要把懈怠這個毛病對付掉的話,去除掉的話,那又開示了四種方式,就是信心、欲求、精進跟輕安。這中間的兩個項目就是欲求跟精進。這兩個項目呢,列入八斷行裏面的兩項,能夠把懈怠對付掉的。就這個部分,在《辨中邊論》裏面也討論到了,依靠著欲求來成就等持,依靠著精進來成就等持,這個都在《辨中邊分別論》裏面討論過了。密咒乘門裏面也討論過了,就是「叁補止初章第二品」裏面也談到,密咒乘門裏面也有開示到哦!所以密咒乘門裏面所談的,也等同于是《辨中邊論》裏面所討論過的。所以以欲求跟精進來成就等持,在密咒乘門裏面也是一樣的,也討論了呢!
之後還有一個是觀察的神足,還有心的神足(就是思惟的神足)這個部分。這裏面談到觀察的神足,「于勤」勤是精進,「觀」是觀察,「心」,這「叁」者,「叁摩地」。那個「叁」是「勤觀心」叁者的「叁摩地」,「叁摩地」是等持。這個觀察神足主要的是指勝慧,用勝慧分析的方式去成就等持。那用勝慧的方式去成就等持,在我們現在這個段落所討論到的,就是憶念。還有在八斷行裏面有談到,去察知沈沒跟掉舉的正知,還有作行之思,這叁者把它列入是勝慧的部分。憶念是指不要忘記,能夠記住而不要忘失掉,那個就是憶念,八斷行裏面的第五項。能夠去察知沈沒跟掉舉有沒有出現呢?這個能夠偵查的的正知,八斷行裏面的第六項。之後能夠采取作行之思(思心所),是八斷行裏面的第七項。這叁者把它列入四種神足裏面的觀察的神足,「勤觀心」那個觀的神足。所以這個要講的,以勝慧的方式去成就等持。
這裏討論的主要是說明,這個「叁補止」續部裏面所開示的內容,跟《辨中邊論》裏面所開示的內容,可以配合在一起來看的,配合在一起來看的內容就是《辨中邊分別論》裏面有討論到憶念、正知還有思心所,用勝慧的方式去成就等持,這些部分在「叁補止」續部裏面也有談到過呢!這其中還有一個心叁摩地–心的等持,內心等持這個部分就沒有特別的討論,沒有特別的配合在一起,但「叁補止」裏面卻有談到,就是沒有特別可以配合的部分。這個內心的等持應該是講,在前輩子我也觀修等持,之後呢,以前做過觀修的部分,應該在我的內心裏面留下有種子,這個種子在我這輩子要去成就等持的時候,當然能夠發揮一些功效,有些助緣,這個部分把它列入內心的等持。這個部分在《辨中邊分別論》裏面就沒有特別的配合在一起來討論,但現在我們這裏的重點是放在四神足,因爲現在是涉及到四神足的部分,所以一並把它在這裏,就字面上會談到了,不過要講的重點是放在叁補止(續部)的第二品,跟《辨中邊分別論》裏面的開示,這個同樣都有討論到前面叁者,就是欲求、精進還有觀察:欲求神足、精進神足跟觀察神足。就這叁個項目而言呢,在《辨中邊分別論》裏面也討論到,在密咒乘門裏面也都有討論到,所以是共通的部分。
可是呢,如何配合在一起呢?這裏談到了「于勤觀心」這叁項的「叁摩地(等持)」也應該如是說「亦如是說」。「亦如是說」是如何給它配合在一起,「如是說」要這樣配合在一起。前面呢,叁補止(續部)初章第二品裏面,也有出現過兩次欲求神足,四神足裏面的欲求神足只有舉一個例子來講,「斷行俱行欲叁摩地神足,謂住(在)遠離,住于離欲,住于滅盡,由正斷成,由彼欲故而正修習,非極下劣及太高舉。」那個斷行俱行欲叁摩地那個地方呢,欲叁摩地把它改成勤叁摩地,觀叁摩地,心叁摩地。底下還有一個由正斷成,由彼欲故而正修習。由彼欲故而正修習(非極下劣及太高舉);由彼勤故而正修習(非極下劣及太高舉);由觀之故而正修習,非極下劣及太高舉;由心之故而正修習,非極下劣及太高舉。這樣子來配合在一起,所以底下才講了「亦如是說」,就如同前面這個樣子來配合。
底下做一個解釋說明,就是把叁補止(續部)初章第二品的內容,做一個解釋說明,「于勤觀心叁叁摩地亦如是說」,「前說」就是那個引文裏面所談到的內容,有說到等持「正定妙堪能性,」前面要談到神足,就是前面談到「斷行俱行」。擁有斷行的這種欲求的叁摩地神足,等持的神足,「謂住遠離,住于離欲」。而且要配合前面講的「勤觀心」,那就變成「斷行俱行勤叁摩地神足,謂住遠離,住于離欲,住于滅盡;還有斷行俱行觀叁摩地神足,謂住遠離,住于離欲(,住于滅盡);(還有斷行俱行)心叁摩地神足,謂住遠離,住于離欲,住于滅盡。所以這裏面呢,配合四個項目來講的話呢,都會談到神足這個辭。那神足這個辭又是什麼意思呢?底下講了「前說」前面所討論到的那個引文是講,這個等持本身(正定是等持),如果到達堪能性的時候,那它就會變成神變等等的功德所依靠的處所,所依靠之處,因此就好像腳一樣。所以在前面四個項目的等持,把它稱之爲神變的足,就是神變它所依靠的腳,它所依靠基礎。所以欲求的等持,精進的等持,觀察的等持,內心的等持。這四個項目如果擁有的話,由這裏就會引發很多的神變,那就好像神變所依靠的腳一樣,所以這四個項目就把它稱之爲神變的腳,稱之爲四種神足。(「是神變等功德所依,猶如足故名爲神足。」)
底下要說明四種等持修成的方式有四種,四種不同的方式之故,四種等持名稱就不一樣,所以有欲求等持,精進等持,觀察等持跟內心的等持這四種。因爲得修成的方式,四個也不一樣,前面談到「斷行俱行欲叁摩地神足」那個神足要把它解釋成爲等持,神通的腳嘛,所以是等持。等持就是這四種,所以稱之爲四種神足,欲勤觀心四種神足(四種等持)。那這四種等持怎麼去成就它,怎麼去成功,怎麼去得到它呢?「《辨中邊論釋》等說成此定(成就這個等持)略有四門」有四種方式可以去得到,「謂由猛利欲樂所得」第一種。「及由恒常精進所得」第二種。「由觀擇(對)境(所)得(的)叁摩地,名欲叁摩地,(精)進叁摩地,觀(察)叁摩地,」這就叁種了(第叁種)。再來「若心宿有叁摩地種,」如果內心裏面,有前輩子、前輩子宿世以前以前,內心有前輩子就存在的修等持的種子,(「依彼而得心一境性,名心叁摩地。」)依靠這個部分,也能夠得到心專一安住在對境的等持,這個就把它稱之爲心叁摩地(第四種)。
所以透過非常強烈的欲求之心,得到一個等持,把它取名字叫欲求等持;透過恒常精進所得到的等持,把它稱之爲精進叁摩地;透過對于對境來做觀察分析,所得到的叁摩地,把它稱之爲觀察的叁摩地;然後如果是內心上輩子留下來的修叁摩地的種子,應該有嘛,以前修過的話,透過這個方式,(由)種子而得到的心能夠專一安住呢,又是一種叁摩地,所以把它稱之爲心叁摩地。四種等持呢,因爲去成功它的方式有四種,每一種方式各自各自不同,所以在《辨中邊分別論》還有它的注解裏面,就詳細做了一個開示。
在叁補止(續部)初章第二品裏面,所談到的這個內容,四個神足都要配合在一起。所以後面談到觀修的方式,由依靠欲求來做觀修的時候,不能夠太低劣,也不能夠太高舉,就有這麼一句話,有沒有?375頁前面數過來第二行「…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