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吗,「正明引生住心次第」可是后面还有两项「由六力成办」跟「具四种作意」。所以在解释每一项、每一项住心的时候,同时配合后面的六力运作方式是怎么做,四种作意怎么做,一项一项来配合,这样大家就会明白了解,所以大纲才会讲「正明引生住心次第」,可是后面又多了两项,对不对?所以要透过后面那两项,对前面那一项呢,会得到一个明白深入的了解。我们解释说明的时候,也是用这种方式。一边讲住心,每一个、每一个讲的时候,后面怎么样子六力、四种作意,是怎么配合的,也这样子前后对照起来做一个解释,这样大家比较会明白。
那刚刚谈到内住的时候,内住的时候之所以能够达成,应该这样讲,就是首先无过失的等持要已经引发了,已经引发之后,接下来后面还要发生一个改变,这两个应该是不同的段落。所以内心发生的转变、改变这个部分,应该把它当做是果。内心发生转变的这个部分,就是内心已经有一个初级的转变了,这个要从第一住心开始。所以首先要得到一个无过失的等持,之后内心才能够发生一个很纯粹的转变,这个要从第一个住心才开始。我们现在这些都没有,没有的原因是因为,首先第一个无过失的等持我们就没有,之后那当然内心要发生转变这个第一个住心,内住的部分当然也就没有。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心有没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有啊!我们现在也有,但是我们放在所缘对境的同时,很多对境都一起想,心放在很多的对境上面。现在要先放在一个的所缘对境的时候,有没有放在上面?有!但是放的时候,一起,全部的对境都一起放。在想一个对境的时候,内心胡思乱想,东想西想,想太多了,全部都放在一起想。所以问说,心有没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有啊!但不是放在一个,全部一起,一起想。所以这里谈到,谓从一切外在的所缘对境,来收摄他的内心,令其攀缘内在的所缘对境,对不对?
现在是我们纯粹摄心的部分没有达成,纯粹摄心的部分应该是从外在的一切所缘,已经把内心收摄回来了,所以有一切外在的所缘。我们现在的心有没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有!但不是放在一个,放在一切啊!放在很多很多的对境上面,胡思乱想,那就表示摄心的部分我们都还没有达成,摄心的部分没有达成,所以内心发生转变的这个部分,也都还没有。
最初所发生转变的部分,在道次第《掌中解脱》里面有提到,就是妄念增多的这种觉受,但是实际上不是妄念很多,而是以前内心散乱这一点不了解,所以这个是最初发生改变的时候,会感觉得到的。就是内心发生转变的时候,前面谈到嘛,这个思惟觉慧力,因此会察知妄念很多,因为现在开始(才知道)有没有妄念的情况会出现,现在才知道没有妄念,现在才(知道)有没有妄念的机会,这种情况才出现,在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会觉得到妄念呢,无量无边非常的多,其实这是因为以前有妄念跟无妄念根本就不能够区分,完全没办法做一个分别。现在没有妄念的情况出现,在没有妄念的情况出现的时候,就会发现,哦,妄念太多了!妄念多的吓死人,内心感到害怕,怎么那么多的妄念啊!这个时候,这种感受才开始产生。这是因为以前也在做观修,现在也要专一安住在所缘上面,虽然做是做了,但是内心有没有专一安住呢?没有!心同时散在无边的所知对境上面,心完全跑过去了,完全散乱掉了。所以没有妄念的情况,现在才出现呢!因此在这个时候就会感觉到,妄念全部都出现了,全部涌现出来了,才会感受得到。其实不是妄念更加多,是以前没有察觉,现在是由不知道变成知道,并不是说妄念变得更多,因为以前一直都是这样子散乱的,这个是在道次第的《掌中解脱》里面如此的开示。
我们现在差不多大家都是这样子的,就是因为第一个住心都还没有得到,差不多我们都没有得到。在没有得到的情况下,不能察知内心细分的妄念。要察知内心细分的妄念呢,要得到第一个住心才有办法知道,我们现在的情况,都认为自己没有妄念,没有胡思乱想,所以当自己在禅修的时候,缘取佛像也好,数出入息来做禅修也好,都认为自己都在专一安住,我都没有胡思乱想,完全没有妄念,自己的感觉是这个样子。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内心忙碌的不得了,内心细微的妄念很多,胡思乱想,想了一大堆呢!但自己不知道,所以自己没有感受到,没有感受到之故,就认为我都没有妄念,因此我内心都很专一的安住在对境上面,专住在佛像上面啦,心都专住在气息的出入上面啦,我都专一的安住呢!内心的感觉是这个样子,以为也是这个样子。其实不是。心有没有安住在对境上面?有!但是在安住的同时,其实内心无量无边非常多的妄念,很多很多呢!但是自己不知道,没有察觉。
就安住在所缘上面之后,细分的妄念出现,这个时候要能够察知,要要能够把它抓住,这个要第一住心的时候才能够达成。但是第一住心要达成的时候,要靠什么样子呢?要靠什么方式才能达成第一住心?才能够细分的妄念出现还能够察觉,还能够抓住它呢?,那要靠多闻。所以要靠多闻的力量,靠着多闻的力量,就是如何去察明细分的妄念,细分的妄念倒底有出现没出现?没有出现又是什么样子?这些都完全要靠多闻的力量去达成,如何能够没有细分的妄念,这些都要靠六种力量里面的第一个力量,多闻的力量去达成。
我们看多闻的力量,六力那个部分,377页后面数过来第四行「第二由六力成办。力有六种,(「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六种力量,一个是听闻的力量,第二个是思惟的力量,第三个是忆念的力量,第四个是正知的力量,第五个是精进的力量,第六个是串习的力量。这是说明六力各自的名称,「此等能成何心者?」此等是六力,能成何心?何心是九住心。靠着六力去成就九住心里面的哪一项、哪一项呢?这里面的第一个,(「由听闻力成内住心,」)由听闻的力量,能够成内住心,就是第一住心。听闻的力量是指「谓唯」只有、仅仅是「随顺从他听闻,」从别人那里听闻到教诫指导,随顺这个教诫指导,去做多闻呢,因此就能够达成「于所缘境住心教授,最初令心安住内境,非自数思数修习故。」这只是由「从他听闻」到「于所缘境住心教授」之后,就能够令内心最初安住在内在的对境上面。这个是讲,透过住心的教授指导,听闻之后,在我们要察知、察明细分妄念的这个部分产生帮助。还有呢,细分的妄念出现,如何把它灭除呢?也是透过这个听闻教诫,产生帮助,以这个方式去达到第一个住心。
透过广大听闻,因此当内心放到所缘对境上面的时候,因为前面多闻之故,所以才能够去知道,才能够去察明这个时候有没有细分的妄念出现,因为透过讲解说明,会讲解细分的妄念是这个样子,是那个样子,也透过自己多闻就知道了嘛,这细分的妄念出现的时候,如何把它灭除,这个方式,那个方式,要讲解说明了,自己听闻就知道了。因此之故,当内心安放在所缘对境上面的时候,这个时候才能够区分的清楚,有细分的妄念,没有细分的妄念。因此没有细分的妄念的时候,才能够知道,才能够把它认明清楚。这个时候假设没有细分妄念的话,这个就达到第一个住心,内住的时候了。所以这里谈到了,由听闻力去成就内住心,第一个住心,由听闻力而修成功。这是说靠着听闻力的帮助,由多闻的力量的帮助,能够去达成第一住心,内住心。不是说仅仅只有靠着听闻的力量,就能够达成内住心,不是这个意思。多闻对我们达成内住呢,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一定要依赖于多闻的力量,去达成内住,不是说只靠多闻我就达成了,当然不是这个意思。
那怎么样子依赖多闻的力量,去达成内住呢?经论里面都会讲,细分的妄念是这个样子,是那个样子,自己多闻之后就了解了,因此能够把它辨明清楚。之后,那没有细分妄念的时候,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这书本里面会讲,它的量是什么?或者标准是什么,如何把它灭除掉?这个都会讲,所以自己多闻之后,当没有妄念的那个状态出现的时候,自己马上就会知道的,就能够把它掌握住的,这个就是第一住心嘛!所以要靠着多闻的力量可以去达成它呢!
在四种作意里面谈到,要靠第一种,379页倒数第二行「第三具四种作意。如《声闻地》云」声闻地里面有谈到,380页第二行「此说初二心时」第一住心跟第二住心,「须勤策励,故有力励运转作意。」就第一个作意。四种作意是什么呢?就379页的倒数第二行,这是引用《声闻地》,声闻地里面就谈到四种作意,就是「即于如是九种心住」的时候,在修九住心那个段落里面,还有四种作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那四种作意名称,底下讲了「一. 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三.无间缺运转(作意).四.无功用运转(作意).」这四种作意的名称,中间的部分我们就跳过去,之后谈到380页第二行。那四种作意配合九住心,怎么配合呢?有了,第二行就谈到了,第一个住心跟第二个住心的时候,「须勤策励,故有力励运转作意。」所以那个时候的作意,是属于「励运转作意」,就第一住心的时候,心缘取这个对境之后,心要安放在对境上面。那心有没有安放在对境上面?有,但是要花很大的力气,所以叫做励运转作意。要用很大的力量,心才能够安放在所缘的对象上面,这是第一个作意。
我们讲述到此。
刚刚有人请教仁波切一个问题,375页,三补止初章第二品,这个「三补止」是无上续部的一部书,因为前面讲无上瑜伽续,有没有?所以这是一个无上瑜伽续部的名字,这是书的名字,书的名字就叫「三补止续部」然后它的初章,初章的第二品,所以那个「三补止」,是一本书的名字,这个要了解一下。
初章第二品里面说「断行俱行欲」,我想应该是“欲求三摩地”比较好,因为底下要讲一个「离欲」,那个欲呢,是贪欲。这样是不是把两个欲分开?好不好?「断行俱行欲求三摩地神足」呢,为什么、什么、什么,这欲求三摩地是欲求神足。欲求三摩地神足本身那个「俱行」当做拥有,后面那个「断行」是四正断。拥有四正断的这种欲求三摩地神足,就是欲求神足,它住远离,住离贪欲,住余灭尽等等,就讲它的内容。前面那个断行俱行,俱行是拥有的意思,俱行把它当做是拥有,那个断行讲的是四正断。所以拥有四正断的欲求神足,精进神足,观察神足,内心神足,然后底下讲,住在哪里、住在哪里,这个意思。因为在讲三十七菩提分的时候,里面有四神足,但四神足的前面,要先有四正断。所以要先得到四正断,已经得到四正断之后,那才会得到四神足。
(学员提问:……?)
答:后面那个「由彼欲求而正修习,」这是靠欲求的力量来做观修,那个修习是观修,对不对?「由彼欲求」那个也是“欲求”就是欲求神足,第一个神足。靠着欲求神足的方式,欲求呢,来好好的做一个禅修,靠着欲求来做禅修的时候,不能够太下劣,就是低劣,也不能太高举,不能太放松,也不能够太紧绷,所以那个欲求的部分,也可以配合四个项目,因为第二品只有讲欲求神足,可是每一个都配合精进、观察跟内心。所以,由彼欲求故而正修习,也可以配合由彼精进故而正修习,由彼观察故而正修习,由彼内心故而正修习。
前面那个「断行俱行欲求三摩地神足」,也是一样的,断行俱行精进三摩地神足,断行俱行观察三摩地神足,断行俱行内心三摩地神足,这四个配合在一起。
欲求本身拥有四种断行,靠这那个欲求来做观修,这个时候不能够太松弛也不能够太紧绷,这样可以吗?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3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