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1講▪P3

  ..續本文上一頁所緣」這個所緣就是等舍的所緣,就是舍相的相,靠著這個所緣,靠著這個對境的話,能夠讓我的心達到等舍。靠著這個所緣,能夠讓我不必花太大的力氣,這個所緣就是行舍的對象,是不是這個樣子?了解了嗎?了解了嘛哦。啊?

  緣取這個對象之後,「謂由所緣」所緣就是對象,緣取這個對象。譬如說佛身影像上面某一個特色,某一個性質,緣取這個性質之後,造成我的內心能夠形成等舍,「于所緣」,緣取這個所緣的特色、特性之後,會造成我的內心不必花太大的力氣,那這個特色,這個性質,就稱之爲等舍的對象。

  (以下仁波切繼續中文講述)應該這樣子問,可能有的時候不要回答,問就是回答,所以我想就問你們,可能就回答你們,(哈!哈!哈!…)比如說,我們苦受,樂受,舍受,那這個「受」它的緣是什麼?苦受的緣是什麼?啊?(學員…)不是。一個人吃到蘋果,苦受;一個人吃到蘋果,樂受。那這個蘋果不一樣嗎?一樣啊!但是苦受的緣是什麼?就是蘋果上面有一個苦的性質嘛,跟他遇到的時候,他有一個感覺;那一個人他遇到這個,就樂受,生起一個樂受,那個時候就蘋果上有一個能感受這個樂,能生這個樂受的一種能量,一個性質,這就是他的緣,是吧?所以不可以說蘋果就把它分:這是苦受的緣,這是樂受的緣。那舍受的緣是什麼呢?也不可以說蘋果,是吧?舍受的緣是連它上面,也有一種,就有一種給我們反應一個舍受的功能,這是舍受的緣。那現在一樣,行舍的緣是什麼呢?也不可以說這個佛像,不可以說!這個佛像上面有一個功能,是吧?所以我們要這樣子區分。這樣子有沒有清楚?有一點點?(哈!哈!哈!…)(以上仁波切中文講述)

  「如前論雲」,《聲聞地》談到「雲何舍相?那個舍,要把它當作等舍的對境的那個舍,譬如我們說樂受,感受不是分成叁種嗎?一個是快樂的感受,對不對?快樂的感受是主體,可是它對境也有一個樂,那個樂是對境;還有這個苦受,苦受是主體,有一個苦的感受,可是它那個感受對境也叫做痛苦嘛!所以痛苦有的時候講的是對境。那一樣的道理,現在講到等舍的時候,內心本身處在等舍的狀態之中,可是這個等舍也有一個它的對境,那個對境「雲何舍相那個舍,是指做爲等舍的對境的舍,那這個舍的對境的這個舍它的相是什麼意思呢?是什麼呢?底下就做了一個解釋。藏文有一點麻煩,因爲講相的時候,有時候講原因,有時候又講它的本質,現在這裏是講它的本質。所以談到相的時候,意思都不太一樣,要看上下文,這裏談的意思是指它的本質。現在講做爲等舍對境的那個舍,它的相,就是它的本質是什麼意思呢?底下就講了,舉了這兩個謂由所緣令心上舍,及于所緣不發所有太精進。」

  之後是時間,373頁倒數第二行,我們前面已經解釋了本質,就是自性,倒數第四行,此舍自性是什麼,就是等舍的本質是什麼,用《聲聞地》講解完畢了。倒數第叁行,「此所緣相」這第二個段落,就是等舍的時候,它所緣的對境是什麼,這個也有解釋完畢了。現在講第叁個,「修舍之時,」這第叁個段落了,修等舍的時間是什麼,「亦如彼雲:」又是引用了《聲聞地》,《聲聞地》裏面談到了「雲何舍時」,修等舍是在什麼時候呢??(「謂止觀品」)就是止觀品當做所緣,對于止觀的所緣,心已經沒有沈根掉的時候。心緣取止觀所緣的對象,在那個時候,內心已經沒有沈,沒有掉的那個時候,「所有沈掉心已解脫。」解脫就是離開了,對于止觀的對象,內心已經離開了沈沒跟掉舉的那個時候,就是修等舍的時候。這個句子在前面就已經講的非常明白了,前面的那個部分,至尊仁波切談到,就再前面數過來第四行,他已經經講的很明白了「有時沈掉俱不現起」,那個是說沈跟掉都完全沒有産生的這種把握已經很確定了,這樣一個適當的時機,那個時候就是修等舍時候。印度的論典《聲聞地》裏面也談到了,但印度的論典《聲聞地》裏面的詞句比較平鋪直敘,就沒有像至尊仁波切在前面第四行那裏講的那麼明確。但是這個時間,什麼時候修等舍的時間,如果要比較清楚明白的話,詞句就前面第四行那裏,至尊仁波切用的詞句比較清楚,比較明白的。

  接下來一個結論,是總結了「如是引發無過叁摩地法,」如是引發無過叁摩地法,要看我們最前面這個大綱,在349頁「此又分二. 一.引生無過叁摩地法. 二.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九住心怎麼樣子産生,先産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以無過失的等持怎麼産生九住心。所以引生無過叁摩地法裏面,「初又分叁.」系心所緣的前面要怎麼做,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應該怎麼做,住于所緣之後應該要怎麼做,對不對?這叁項我們都解釋完畢了。現在進行到的段落到安住所緣之後應該要怎麼做。安住所緣應該要怎麼做,裏面又分成兩項,就是沈掉産生的時候,「有沈掉時應如何修」,365頁「住所緣後應如何修」,又分成兩項「一.有沈掉時應如何修. 二. 離沈掉時應如何修. 」現在談到的就是第二項,離開沈掉的時後應該怎麼做。

  離開沈掉的時後,就是應該要修等舍嘛,所以把這個等舍做一個詳細的解釋,這個也講完了。到這裏爲止,就把引發無過叁摩地法講解完畢了,對不對?所以「如是引發無過叁摩地法,」如是就是如同前面所講的這些內容,全部都是說明引發無過叁摩地的方法是什麼,已經講解完畢了。

  一直到這個段落,引發無過失叁摩地的方式是怎麼怎麼做呢,以經詳細詳細做了解釋,這篇幅非常長,這裏面還引經據典,引用了很多的根據。就是很多的經論裏面都談到了,做爲根據的經論很多,所談到的內容都很多,顯然要說明的就是這些內容,都有一個實修次第存在。所以前面談到的這些內容,最後結論的時候要特別做一個說明,前面所談到的內容,都有實修的次第在裏面。這些都不是我個人自己杜撰的呢!至尊仁波切要講,這些不是我自己發明,我自己創造出來的,都有根據的。所以「如是引發無過叁摩地法,是依」彌勒怙主「慈尊辨中邊(分別)論,」裏面來討論的。

  總之,最主要的根據是《辨中邊分別論》,底下要開始要引用《辨中邊分別論》的經文,然後《辨中邊分別論》的經文裏面又引申出去很多的佛經,很多的論典。所以這內容裏面引用了很多的經論,但主要的根據是《辨中邊分別論》,然後再加上其它的經論,所以接下來就要把《辨中邊分別論》裏面的句子就引用在底下了,說呢「如雲:『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懈怠忘聖言,及沈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爲五過失。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不忘其所緣,覺了沈與掉,爲斷而作行,滅時正直轉。』」這是《辨中邊論》的經文。

  引用了《辨中邊論》的詞句,如果說把這個詞句的內容,一個字一個字,詞句的內容作一個詳細的了解的話,那就明白了,就會明白至尊仁波切果然是根據這些內容。就是由這些內容去說明無過失的等持是怎麼産生,然後講了這麼多的內容,就這前面的篇幅已經非常多了嘛!所以才特別引用這個詞句,然後把這個詞句的內容,如果明白了解的話,就會知道,前面這麼多討論的內容,果然都是根據《辨中邊論》的經文而來的,所以有必要把這個詞句的內容,作一個明白的解釋,所以至尊仁波切就做了一個明白的解釋。

  底下開始把內容作一個講解,374頁第二行「其依住者」這裏開始,其依住者,就是經文的一開始的「依住堪能性」。從「其依住者」開始,一直到倒數第四行「廣說如前」,到這裏爲止,全部都是解釋經文的內容,《辨中邊論》經文的內容。

  之後要把經文的句子,一項一項來解釋,首先是「其依住者,謂(是指)爲除障品發勤精進,依此而住(所以依住呢,依此而住),于此能生心堪能性勝叁摩地。」心達到堪能的殊勝的等持,「此能成辦勝神通等一切義利,」所以經文說「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義」這就叁項了。怎麼解釋呢?「依住者,謂爲除障品發勤精進,依此而住」,之後就達到了心堪能。心堪能的話,能夠成辦殊勝的神通等等一切的義利。這叁個句子,這樣做解釋的了。

  這個要談到叁十七菩提分,叁十七菩提分裏面有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跟八正道。這個「依住」是指四正斷,安住于四正斷的意思。安住于四正斷上面「爲除障品發勤精進」,就是四正斷。在除障品方面發勤精進,安住在四正斷裏面,把四正斷精進的去做的話,「依此而住」如果這樣做到的話,就能夠産生神足通。神足等等心堪能的等持就能夠産生,令心堪能的等持産生了,是「此能生心堪能性勝叁摩地」指的是神足。如果神足得到了之後,接下來就會齊備許多的神通,因爲有了神通之故,所以能成一切義,一切事情都能夠達成。

  經文裏面談到了依此而安住,住在它的上面,住在它那裏的意思。這個是指如果得到等持的話,能夠達成很多的目標,很多事情都能夠達成。因此神通所安住的處所,或者說神通的原因,就是由等持而産生,所以等持被稱之爲神足。這裏不是談到嗎?「是神變之足或是所依,故說『能成一切義。』」有沒有?是神變之足嘛,或是所依。所以神變之足或是神變所依靠的處所,就是等持。因爲靠著等持,能夠産生很多神通的功德,這些神通那麼多的功德,就依靠在這個地方,所以是所依,依靠在這個地方。或者說像是它的腳一樣,這是個比喻了。就是由它這裏,由等持。因此之故,等持非常的奇特,因爲靠著它可以産生很多神通的功德,所以神變之足就是等持,是指這個意思。神變之足我們講神足,就指的是等持。

  如此奇特的神足,就是等持,它要怎麼樣子産生呢?接下來就後面的句子「雲何能生此叁摩地?」就是這樣子的神足,這一個等持叁摩地怎麼樣子産生的呢?「謂爲斷除五過失,勤修八(斷)行,從此因(而産)。」所以經文裏面談到,373頁倒數第一行「由滅五過失,勤修八斷行」就這兩個句子,就解釋說明了,這是講原因的部分。五過失斷除掉之故,要勤修八斷行,就能夠産生叁摩地。所以叁摩地要産生的話,它的因是要把五種過失斷掉,要勤修八斷行。

  之後就要詳細說明了,五種過失是什麼?八行又是什麼?每一項每一項要講。先講五種過失,底下就一個頌文「懈怠忘聖言,及沈沒掉舉,不作行作行,是爲五過失。」這一個頌文四個句子,是講五種過失。接下來的句子就詳細說明了「五過失者爲加行時懈怠爲過,」懈怠是一種過失。底下是講原因,懈怠是一種過失,因爲「于叁摩地不加行故。」那個故,就是講原因,懈怠本身是一種過失,因爲對于修等持不會努力去做,不加行之故,所以第一個毛病:懈怠。

  第二個(「勤修定時忘失教授是其過失,」)勤修等持的時候,忘失教授是一個過失,所以忘失是第二個過失。爲什麼呢?因爲「若忘所緣心于所緣不能定故。」如果把所緣的對境都丟掉了,那心在所緣上不能安住,這第二個毛病。

  「已住定時沈掉爲過,」第叁個,已經安住在對境上面的時候,沈沒跟掉舉是一個毛病,爲什麼?底下講原因,因爲「彼二令心無堪能故。」因爲沈跟掉會讓內心不能夠堪能,所以它是一種毛病,這第叁個。

  第四個「沈掉生時不作功用是其過失,」不作行,前面經文裏面談到不作行嘛,所以不作行–不作功用,就是不花力氣去把它消滅掉。沈沒跟掉舉産生的時候不花力氣去把它消滅掉,不作行,這是一個毛病,爲什麼?底下講原因,因爲「以此不能滅二過故。」因爲如果不花力氣的話,不作行的話呢,那就不能滅除沈跟掉嘛!這當然是一種毛病,所以不作功用是一個毛病,這第四個。

  再過來第五個毛病,「離沈掉時行思是過,」就是作行,離開沈掉的時候,作行本身是一種過失哦,這裏沒有講它的原因了。還有「修次等說沈掉二過合一爲五,若各分別是六過失。」裏面談到沈掉産生的時候,不作功用是其過失,裏面又談到沈沒跟掉舉了,所以把沈沒跟掉舉合起來算是一個毛病的話,那過失就五個,把沈跟掉單獨分開,算成兩個毛病的話,那就變成六個,也有這種說法。

  後面第五個「離沈掉時行思是過,」作行的思惟是一種過失,沒有特別舉出它能成立的因,因爲前面第四項,沈掉産生的時候,不作功用是一種過失嘛!所以它的反面,沒有沈掉的時候又作功用,那當然是一種過失,所以第五個就沒有特別講它的原因。我們這一座講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1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