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1讲▪P3

  ..续本文上一页所缘」这个所缘就是等舍的所缘,就是舍相的相,靠着这个所缘,靠着这个对境的话,能够让我的心达到等舍。靠着这个所缘,能够让我不必花太大的力气,这个所缘就是行舍的对象,是不是这个样子?了解了吗?了解了嘛哦。啊?

  缘取这个对象之后,「谓由所缘」所缘就是对象,缘取这个对象。譬如说佛身影像上面某一个特色,某一个性质,缘取这个性质之后,造成我的内心能够形成等舍,「于所缘」,缘取这个所缘的特色、特性之后,会造成我的内心不必花太大的力气,那这个特色,这个性质,就称之为等舍的对象。

  (以下仁波切继续中文讲述)应该这样子问,可能有的时候不要回答,问就是回答,所以我想就问你们,可能就回答你们,(哈!哈!哈!…)比如说,我们苦受,乐受,舍受,那这个「受」它的缘是什么?苦受的缘是什么?啊?(学员…)不是。一个人吃到苹果,苦受;一个人吃到苹果,乐受。那这个苹果不一样吗?一样啊!但是苦受的缘是什么?就是苹果上面有一个苦的性质嘛,跟他遇到的时候,他有一个感觉;那一个人他遇到这个,就乐受,生起一个乐受,那个时候就苹果上有一个能感受这个乐,能生这个乐受的一种能量,一个性质,这就是他的缘,是吧?所以不可以说苹果就把它分:这是苦受的缘,这是乐受的缘。那舍受的缘是什么呢?也不可以说苹果,是吧?舍受的缘是连它上面,也有一种,就有一种给我们反应一个舍受的功能,这是舍受的缘。那现在一样,行舍的缘是什么呢?也不可以说这个佛像,不可以说!这个佛像上面有一个功能,是吧?所以我们要这样子区分。这样子有没有清楚?有一点点?(哈!哈!哈!…)(以上仁波切中文讲述)

  「如前论云」,《声闻地》谈到「云何舍相?那个舍,要把它当作等舍的对境的那个舍,譬如我们说乐受,感受不是分成三种吗?一个是快乐的感受,对不对?快乐的感受是主体,可是它对境也有一个乐,那个乐是对境;还有这个苦受,苦受是主体,有一个苦的感受,可是它那个感受对境也叫做痛苦嘛!所以痛苦有的时候讲的是对境。那一样的道理,现在讲到等舍的时候,内心本身处在等舍的状态之中,可是这个等舍也有一个它的对境,那个对境「云何舍相那个舍,是指做为等舍的对境的舍,那这个舍的对境的这个舍它的相是什么意思呢?是什么呢?底下就做了一个解释。藏文有一点麻烦,因为讲相的时候,有时候讲原因,有时候又讲它的本质,现在这里是讲它的本质。所以谈到相的时候,意思都不太一样,要看上下文,这里谈的意思是指它的本质。现在讲做为等舍对境的那个舍,它的相,就是它的本质是什么意思呢?底下就讲了,举了这两个谓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精进。」

  之后是时间,373页倒数第二行,我们前面已经解释了本质,就是自性,倒数第四行,此舍自性是什么,就是等舍的本质是什么,用《声闻地》讲解完毕了。倒数第三行,「此所缘相」这第二个段落,就是等舍的时候,它所缘的对境是什么,这个也有解释完毕了。现在讲第三个,「修舍之时,」这第三个段落了,修等舍的时间是什么,「亦如彼云:」又是引用了《声闻地》,《声闻地》里面谈到了「云何舍时」,修等舍是在什么时候呢??(「谓止观品」)就是止观品当做所缘,对于止观的所缘,心已经没有沉根掉的时候。心缘取止观所缘的对象,在那个时候,内心已经没有沉,没有掉的那个时候,「所有沉掉心已解脱。」解脱就是离开了,对于止观的对象,内心已经离开了沉没跟掉举的那个时候,就是修等舍的时候。这个句子在前面就已经讲的非常明白了,前面的那个部分,至尊仁波切谈到,就再前面数过来第四行,他已经经讲的很明白了「有时沉掉俱不现起」,那个是说沉跟掉都完全没有产生的这种把握已经很确定了,这样一个适当的时机,那个时候就是修等舍时候。印度的论典《声闻地》里面也谈到了,但印度的论典《声闻地》里面的词句比较平铺直叙,就没有像至尊仁波切在前面第四行那里讲的那么明确。但是这个时间,什么时候修等舍的时间,如果要比较清楚明白的话,词句就前面第四行那里,至尊仁波切用的词句比较清楚,比较明白的。

  接下来一个结论,是总结了「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要看我们最前面这个大纲,在349页「此又分二. 一.引生无过三摩地法. 二. 依彼引生住心次第」九住心怎么样子产生,先产生一个无过失的等持,以无过失的等持怎么产生九住心。所以引生无过三摩地法里面,「初又分三.」系心所缘的前面要怎么做,安住在所缘上的时候应该怎么做,住于所缘之后应该要怎么做,对不对?这三项我们都解释完毕了。现在进行到的段落到安住所缘之后应该要怎么做。安住所缘应该要怎么做,里面又分成两项,就是沉掉产生的时候,「有沉掉时应如何修」,365页「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又分成两项「一.有沉掉时应如何修. 二. 离沉掉时应如何修. 」现在谈到的就是第二项,离开沉掉的时后应该怎么做。

  离开沉掉的时后,就是应该要修等舍嘛,所以把这个等舍做一个详细的解释,这个也讲完了。到这里为止,就把引发无过三摩地法讲解完毕了,对不对?所以「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如是就是如同前面所讲的这些内容,全部都是说明引发无过三摩地的方法是什么,已经讲解完毕了。

  一直到这个段落,引发无过失三摩地的方式是怎么怎么做呢,以经详细详细做了解释,这篇幅非常长,这里面还引经据典,引用了很多的根据。就是很多的经论里面都谈到了,做为根据的经论很多,所谈到的内容都很多,显然要说明的就是这些内容,都有一个实修次第存在。所以前面谈到的这些内容,最后结论的时候要特别做一个说明,前面所谈到的内容,都有实修的次第在里面。这些都不是我个人自己杜撰的呢!至尊仁波切要讲,这些不是我自己发明,我自己创造出来的,都有根据的。所以「如是引发无过三摩地法,是依」弥勒怙主「慈尊辨中边(分别)论,」里面来讨论的。

  总之,最主要的根据是《辨中边分别论》,底下要开始要引用《辨中边分别论》的经文,然后《辨中边分别论》的经文里面又引申出去很多的佛经,很多的论典。所以这内容里面引用了很多的经论,但主要的根据是《辨中边分别论》,然后再加上其它的经论,所以接下来就要把《辨中边分别论》里面的句子就引用在底下了,说呢「如云:『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义,由灭五过失,勤修八断行。懈怠忘圣言,及沉没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不忘其所缘,觉了沉与掉,为断而作行,灭时正直转。』」这是《辨中边论》的经文。

  引用了《辨中边论》的词句,如果说把这个词句的内容,一个字一个字,词句的内容作一个详细的了解的话,那就明白了,就会明白至尊仁波切果然是根据这些内容。就是由这些内容去说明无过失的等持是怎么产生,然后讲了这么多的内容,就这前面的篇幅已经非常多了嘛!所以才特别引用这个词句,然后把这个词句的内容,如果明白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前面这么多讨论的内容,果然都是根据《辨中边论》的经文而来的,所以有必要把这个词句的内容,作一个明白的解释,所以至尊仁波切就做了一个明白的解释。

  底下开始把内容作一个讲解,374页第二行「其依住者」这里开始,其依住者,就是经文的一开始的「依住堪能性」。从「其依住者」开始,一直到倒数第四行「广说如前」,到这里为止,全部都是解释经文的内容,《辨中边论》经文的内容。

  之后要把经文的句子,一项一项来解释,首先是「其依住者,谓(是指)为除障品发勤精进,依此而住(所以依住呢,依此而住),于此能生心堪能性胜三摩地。」心达到堪能的殊胜的等持,「此能成办胜神通等一切义利,」所以经文说「依住」,「堪能性」,「能成一切义」这就三项了。怎么解释呢?「依住者,谓为除障品发勤精进,依此而住」,之后就达到了心堪能。心堪能的话,能够成办殊胜的神通等等一切的义利。这三个句子,这样做解释的了。

  这个要谈到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菩提分里面有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跟八正道。这个「依住」是指四正断,安住于四正断的意思。安住于四正断上面「为除障品发勤精进」,就是四正断。在除障品方面发勤精进,安住在四正断里面,把四正断精进的去做的话,「依此而住」如果这样做到的话,就能够产生神足通。神足等等心堪能的等持就能够产生,令心堪能的等持产生了,是「此能生心堪能性胜三摩地」指的是神足。如果神足得到了之后,接下来就会齐备许多的神通,因为有了神通之故,所以能成一切义,一切事情都能够达成。

  经文里面谈到了依此而安住,住在它的上面,住在它那里的意思。这个是指如果得到等持的话,能够达成很多的目标,很多事情都能够达成。因此神通所安住的处所,或者说神通的原因,就是由等持而产生,所以等持被称之为神足。这里不是谈到吗?「是神变之足或是所依,故说『能成一切义。』」有没有?是神变之足嘛,或是所依。所以神变之足或是神变所依靠的处所,就是等持。因为靠着等持,能够产生很多神通的功德,这些神通那么多的功德,就依靠在这个地方,所以是所依,依靠在这个地方。或者说像是它的脚一样,这是个比喻了。就是由它这里,由等持。因此之故,等持非常的奇特,因为靠着它可以产生很多神通的功德,所以神变之足就是等持,是指这个意思。神变之足我们讲神足,就指的是等持。

  如此奇特的神足,就是等持,它要怎么样子产生呢?接下来就后面的句子「云何能生此三摩地?」就是这样子的神足,这一个等持三摩地怎么样子产生的呢?「谓为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从此因(而产)。」所以经文里面谈到,373页倒数第一行「由灭五过失,勤修八断行」就这两个句子,就解释说明了,这是讲原因的部分。五过失断除掉之故,要勤修八断行,就能够产生三摩地。所以三摩地要产生的话,它的因是要把五种过失断掉,要勤修八断行。

  之后就要详细说明了,五种过失是什么?八行又是什么?每一项每一项要讲。先讲五种过失,底下就一个颂文「懈怠忘圣言,及沉没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为五过失。」这一个颂文四个句子,是讲五种过失。接下来的句子就详细说明了「五过失者为加行时懈怠为过,」懈怠是一种过失。底下是讲原因,懈怠是一种过失,因为「于三摩地不加行故。」那个故,就是讲原因,懈怠本身是一种过失,因为对于修等持不会努力去做,不加行之故,所以第一个毛病:懈怠。

  第二个(「勤修定时忘失教授是其过失,」)勤修等持的时候,忘失教授是一个过失,所以忘失是第二个过失。为什么呢?因为「若忘所缘心于所缘不能定故。」如果把所缘的对境都丢掉了,那心在所缘上不能安住,这第二个毛病。

  「已住定时沉掉为过,」第三个,已经安住在对境上面的时候,沉没跟掉举是一个毛病,为什么?底下讲原因,因为「彼二令心无堪能故。」因为沉跟掉会让内心不能够堪能,所以它是一种毛病,这第三个。

  第四个「沉掉生时不作功用是其过失,」不作行,前面经文里面谈到不作行嘛,所以不作行–不作功用,就是不花力气去把它消灭掉。沉没跟掉举产生的时候不花力气去把它消灭掉,不作行,这是一个毛病,为什么?底下讲原因,因为「以此不能灭二过故。」因为如果不花力气的话,不作行的话呢,那就不能灭除沉跟掉嘛!这当然是一种毛病,所以不作功用是一个毛病,这第四个。

  再过来第五个毛病,「离沉掉时行思是过,」就是作行,离开沉掉的时候,作行本身是一种过失哦,这里没有讲它的原因了。还有「修次等说沉掉二过合一为五,若各分别是六过失。」里面谈到沉掉产生的时候,不作功用是其过失,里面又谈到沉没跟掉举了,所以把沉没跟掉举合起来算是一个毛病的话,那过失就五个,把沉跟掉单独分开,算成两个毛病的话,那就变成六个,也有这种说法。

  后面第五个「离沉掉时行思是过,」作行的思惟是一种过失,没有特别举出它能成立的因,因为前面第四项,沉掉产生的时候,不作功用是一种过失嘛!所以它的反面,没有沉掉的时候又作功用,那当然是一种过失,所以第五个就没有特别讲它的原因。我们这一座讲述到此。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1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