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52》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1-21
闻法意乐
现在的段落,我们是个别学习后二波罗蜜的这个段落,在道次地论之中是属于下册的部分。我们进行闻思,但是正如在闻思的前面,我们念颂皈依发心的课诵一样,用皈依发心的方式来调整自己的动机,这是正行所要做的部分,是对于开示止观方面的教法来进行闻思,因此之故,跟我们所闻思的内容有相关系的皈依发心,就应当要特别的、好好的想一想,思惟相关的皈依跟发心,到底有哪些内容?首先要认明清楚,皈依境三宝,一般谈到的是佛宝,道路的指示者;法宝,正式救度的道路;僧宝,救度方面的帮助者。这是一般我们所谈到的佛法僧三宝,一般通常是如此认定的。
不过现在配合我们正行的所做,关于止观开示的这个论点的内容,我们进行闻思之故,这个时候应当特别要做一些什么思惟呢?首先就法宝而言,让我们止观的证悟能够产生的方法或者是道路,以及止观的证悟本身,这就是法宝,这是正式救度的力量。一般教法的开示者,是佛宝,是开示者,但是现在个别而言,是止观禅修的方式,止观相关系的这些教法的开示者,这个是救度的开示者。其次帮助者僧宝,是一般佛法方面实修的帮助者,这个是僧宝。现在这个阶段,特别特别是在止观禅修方面的帮助者,帮助的僧伽,这个是僧宝。
三宝应当如此来认定了,总之,思惟皈依境三宝的时候,之所以要皈依,是因为总体而言,是对于轮回跟三恶道的痛苦产生恐惧害怕。但是现在之所以皈依,是因为个别而言,是对于止观方面的证悟没有产生,对于止观方面的观修方式不知道,这是一个毛病,对这个部分,个别而言呢,把这个部分思惟,产生一个恐惧害怕,希望能够救度离开这个恐惧,这是我们现在这个段落要思惟的。所以总体来讲,求取皈依是因为对轮回跟对三恶道的痛苦产生恐惧害怕,现在配合这个段落,是指对于止观的证悟没有,禅修的方式不知道,这个恐惧害怕,希望能够得到救度,那谁能够救度我离开这些恐惧呢?总体而言是三宝,个别而言呢,是跟我们这个止观的道路,止观的的教法,相关系的,前面所谈到的佛法僧的三宝,这个部分要特别思为一下,如果这样思惟的话,就变成一个特别的归依。
同样的道理,发心也是如此,配合这个发心呢,除了总体的发心之外,现在这个段落更要思惟一下,我现在闻思止观方面的论典,希望遍满虚空的、无边际的,像老母亲一样的一切众生,使他们的痛苦都能够消除掉,为了这个目标之故,我要得到圆满的菩提,这个是配合经论产生的发菩提心,这是总体来讲的发菩提心。现在的学习是希望利益遍满虚空的众生,因此我要得到菩提,这是总体总体,一般一般的发心。
但是现在,特别是配合我们闻思止观的论典,这个方面来讲的话呢,那发心应该是这样想,我现在把止观的闻思,好好的作好之后,将来我产生了止观的证悟,这些证悟我得到了之后,众生里面很多止观的证悟都没有产生,这些欠缺止观证悟的众生还有很多,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实修止观的证悟的产生,这些毛病还很多呢,因此将来我把他们这些毛病去除掉,使他们得到止观的证悟,为此之故,我要好好学习这个教法,这个是特别的发心。
所以总体的发心是我要得到圆满的佛果,个别的发心是佛陀心续之中无与伦比的止观的证悟,我要得到,产生这样一个追求的想法,这是个别的发心。这个思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有这种思惟的话,一般的发菩提心也有啦,特别的发心也有啦,这个特别的发心是根据我们正行所做,止观论典这个学习的部分,所产生的一个特别的发心。这两种发菩提心,都是有必要的。
正讲
我们上次是讲到374页倒数第四行「广说如前」,对不对?这前面都解释过了。还没有解释?「若各分别是六过失」这个讲完了。对!
「对治此等为八断行,对治懈怠有四,谓信欲勤安,」信心,欲求,勤是精进,安是轻安。「对治此等」就是前面谈到的有五种过失,那现在要去对付这五种过失,怎么去对付它呢?对治此等就是前面谈到五种过失它的对治,对治的部分是什么?对治的部分有八断行,那怎么样八断行?八个怎么去对付五个呢?所以首先,对治懈怠的部分,要分成四个力量。就是信心,欲求,精进,还有轻安。这个部分在前面就谈到过了,在前面生起无过失的等持那个部分,349页「引生无过三摩地法」就这个地方,倒数第三行「故灭懈怠为初切要」灭掉懈怠,在最初的段落,初,一开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灭掉懈怠。这里谈到灭掉懈怠,怎么灭掉呢?它从果开始谈。
我们现在是这里谈的,是从前面谈,但它这里是从果开始谈。349页「若能获得身心轻安」这个谈到了,轻安已经讲到了,就是那个安。「喜乐增广,昼夜行善能无疲厌,懈怠尽除,」可是呢「然生轻安」需要什么呢,「须于能生轻安之因妙三摩地,恒发精进。」也有谈到了精进。「然生精进,须于正定具足恒常猛利希欲。」所以欲求就谈到了。「欲乐之因,须由观见正定功德生坚信心,」信心又谈到了。「故应先思正定功德,数修信心。」所以349页谈到的时候,是从果,后面的果开始谈。要有轻安,轻安可以把懈怠灭掉,轻安的因要有精进,精进的前面要先产生希求、欲求,然后欲求的前面又要再产生信心,这349页有谈过了。
可是我们现在374页谈的时候,它是从前面谈过来的,有没有?对治懈怠,要怎么对治它呢?要先有信心,之后要有欲求,之后要做到精进,之后要做到轻安。
这是第一个毛病,懈怠的部分如何去对付它呢?对治的方式就有四项。再其次,因为前面谈到五种过失嘛,所以后面还有四个过失,四个过失就是忘念、忘失,再过来沉掉,之后不作行,再过来作行,这还有四个呢!(「对治忘念、沉掉、不作行、作行」)所以对治、对付这四个毛病,「如其次第,谓」按照它的顺序,按照前面所谈到的顺序,「念,」忘念的对治就是忆念,回想起来了。「觉了沉掉之正知,」沉掉产生的时候,它的对治就是能够察觉沉掉产生的这种正知。然后不作行的对付的方式,就是用「作行之思,」。作行这个毛病,它的对治方式是「正住之舍,」就是平等舍。这四个毛病,分别有四个对付的方式,加上前面四个,就八断行了。「广说如前。」是指在前面谈到,以忆念如何去对付忘念,以正知如何去对付沉掉,以作行之思如何去对付不作行,以等舍如何去对付作行。这一些「广如前说」,前面都已经详细讲解过了。不仅如此,懈怠如何用「信欲勤安」去对付第一个毛病–懈怠,这个也在前面都详细讲解过了。之后对治忘念,对治忘失教诫呢,怎么去对付它呢?要靠忆念的力量,如何运用忆念的力量去对付忘失?这个是在我们第二个大纲里面的,359页,就是「心于彼缘如何安住分三」有没有?「一.立无过规. 二. 破有过规.」就这个部分。
「第二心于彼缘如何安住」这个篇幅里面所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培养忆念的力量,如何培养念力的内容,这是第二个大纲。一直到第三个大纲,就是365页,「住所缘后应如何修」。第二个大纲整个的内容都是在讲如何培养忆念,所以如何培养念力去对付掉忘失这个毛病,就是在第二个大纲里面详细解释过了。
(这样子了解吧?)前面懈怠的毛病;还有忘失教诫这个毛病谈完了之后;还有第三个毛病对治的力量是正知,第三个毛病是不能够察知沉掉,对付沉掉而言,它的对治方式是正知;还有不作行的部分,它的对付的方式是作行之思。这个就是看365页,「第三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分二. 一.有沉掉时应如何修. 二.离沉掉时应如何修.」首先「初又分二. 一.修习对治不知沉掉. 二. 修习知(沉掉)已,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这个部分要观修它的对治。这里面分二的第一项「修习对治不知沉掉」,这个部分整个的内容要讲的就是第三个对付的方式,就是正知,这是正知的培养方式。(「修习对治不知沉掉」的这个段落里面,整个全部要讲的,都是如何去培养正知,以正知去对付不知道沉掉这个毛病。)所以这个又是一项,第三项。
之后第四个不作行,它的对付方式,是作行之思,就是后面那一项,第二项「修习知已」修习一个对治,对治什么呢?知道了之后「为断彼故」,知道了沉掉之后,为断它之故「不勤功用」,这个「不勤功用」的对治,要做一个观修,观修什么呢?就是观修作行之思,所以这整个段落要讲的都是第四个方法,就是「作行之思」,就第四个毛病的对付了。这就讲了四个毛病,已经讲了七个方式了嘛,还有一个毛病,对不对?八断行里面还有一个,就是前面谈到的,就是「离沉掉时应如何修」,对不对?第三个「住所缘后应如何修」不是分两项吗?「有沉掉时应如何修」前面已经讲了两个嘛。之后「离沉掉时应如何修」这个部分呢,谈到的就是作行这个毛病,这个毛病的对付方式就是不作行,就是等舍。这样子是五个毛病断除的方式八断行。
如此对这个内容应该要有所了解,就是对这个项目,要能够清楚哦!就是五种毛病,五种过失是什么呢?五种过失,首先是懈怠,然后是忘失教诫,第三个是沉掉,第四个是不作行,第五个是作行,这一共有五项。这五个项目要知道哦!对付。这五个项目,它的对治方式:八断行。八断行是哪八个呢?有信心,欲求,精进,轻安这四项,再加上忆念,正知,作行之思,正住之舍。这个项目要能够想的出来哦!
作为对治的八种断行,如何去对付五种毛病呢?八项要去对付五项。首先,第一个项目,懈怠的毛病,对付的方式就用掉四项。
之后,第二个毛病忘失教诫的这个部分,用的是第五个方式,八断行的第五项…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