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等舍的本质是什么呢,《声闻地》的经文里面谈到,「如《声闻地》云:云何为舍?谓于所缘心无污染,(心平等性,)」这个时候是「于止观品调柔正直」,为什么谈到止观品呢?这个「于所缘」是指首先修安止、胜观的时候,有一个止观的所缘。不过就算是还没有得到止观,甚至没有得到安止之前,我们现在是学习「无过失的等持」。现在目标是产生一个无过失的等持,这时候止也没有得到,当然也没有安止的所缘。我们现在是学、是要产无过失的等持。无过失等持的时候,当然也有一个所缘。现在无过失的等持要产生的时候,要专注在一个所缘上面,透过这个所缘,有一个无过失等持产生的所缘,专注在上面,将来逐渐、逐渐就九住心产生了。透过九住心,不断进步、进步,之后就得到安止,那个时候还有一个安止的所缘。
所以现在没有安止的所缘,因为没有安止嘛!这个时候没有安止的所缘,这个时候把它称为止观品,这是属于安止类型的所缘嘛!因为现在无过失等持的时候,还有一个所缘,这是安止类型的所缘,专注在上面之后,慢慢产生九住心。九住心进步、进步,之后就得到安止,那个时候就有安止的对境。现在是属于安止方面的,就是止观方面的,所以这里谈到止观品,是指这个意思。就我们现在而言,连这个所缘也还没有,我们现在是在寻找所缘,不是说我到印度去请了一个唐卡,就说我有一个安止的所缘。不是的!因为我们前面解释过了,所缘的意思是指在我的第六意识,内心的第六意识里面所出现的对境,才算是我观修的所缘,并不是说外在有一个物品,这个就是我观修的所缘,对不对?不是这个意思嘛!不是说有一个物品当做所缘,所缘是指在我第六意识里面所出现的那个对象,才是我观修的所缘。那现在我们没有,我们现在还在寻找了。
那这个所缘,要俱足五个特色哦!五个特色就是《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首先「心无染污,心平等性」,第一个是心无染污的心平等性;之后「调柔正直」;然后「任运转性」;之后是「调柔心」;然后「有堪能性」。应该是「无染污的平等性」;然后是「正直」;「任运转」;之后「调柔心」;然后「有堪能性」这个是有堪能性而「令心随与任运作用。」应该是这五个条件。我们现在连一个所缘都没有,所以当然这这五个条件就谈不上了,那当然也还没有等舍嘛!现在也还没有所谓的等舍。
「如前论云」《声闻地》谈到「云何舍相?」舍的相是什么?舍相是指「谓由所缘令(于)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精进。」而且于这个所缘呢,不发太精进。这一个所缘,舍的相是什么?如果大家学摄类学的地方会谈到,所缘的相是什么?譬如说我们现在讨论的是无过失的等持,无过失的等持在产生的时候而言,当然无过失的等持要产生的话,要缘取一个所缘,这个所缘应当是在第六意识上所出现的那个对象,才能够当做无过失等持产生的一个所缘嘛。这个所缘,譬如说,假设是佛身的影像,佛身的影像就是佛像在第六意识出现,这个是佛身的影像。如果说佛身的影像在内心产生的话,这样子来讨论,把祂当做等舍对境的话,那应该怎么样子来做呢?这个时候所谓等舍的意思,是指安住的时候不花任何的力气,不要花太精进的力气,所以《声闻地》里面谈到「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精进」对这个所缘的对象,不必花太大的力气去抓住它,这个是等舍的意思。
大家学摄类学的时候就有谈到过,感受之对象,来进行领受,领受这个字的意思是对于感受的对境来进行的。想之对境,就称之为相。所以有这么一个句子了。譬如说,就瓶子来讲,执瓶眼识,执取瓶子眼睛的神识来讲的话,这是一个心王,眼睛的神识是心王嘛!所以有一个执瓶眼识,那执瓶眼识心王产生的时候,当然有五个心所–五遍行一起的,就是受、想、思、触、作意。那这个五遍行跟心王本身,这六个呢,所缘取的对境都是一样的,都是缘取瓶子。缘取瓶子的时候,它所缘对境一样,行相一样,质一样等等,一共有五种相应。(所缘、所依、行相、时间、质)在这种五种相应之下,它们所缘的对境都是一样的,但就算所缘的对境都是瓶子,它各自各自一定有不同的作用,因为不同不同的作用之故,心所一个一个各自各自不相同。
譬如说就感受而言,感受它跟心王–眼睛的神识,当然一样,都是缘取瓶子,可是它不仅仅只是缘取瓶子,而是这个瓶子能够给我带来痛苦,能够给我带来快乐,有这个特色存在嘛!这个特色,谁能够去感受到它呢?就是这个受,受心所的作用,它能够去领受到这个部分。还有就想而言,当然它也跟眼睛的神识一样,是缘取瓶子,可是缘取瓶子的时候,它还能够有它不同的对象哦,因为这一个瓶子本身,一定有它不同于柱子,不同于什么,不同于别的法,一定有这些特性存在,这些特性就是当做「想」,它所缘的对象,所以这个做为想的对境。那一样的道理,这个行舍它是怎么样子来解释呢?它不仅仅像无过失的等持一样,去缘取佛身影像,行舍当然也是缘取它,可是后面还有一个它的不共作用的部分,就是在《声闻地》里面所谈到的「云何舍相?」就是指「谓由所缘令(于)心上舍,及(而且)于所缘不发(不必花)所有太精进(的力量)。」
(仁波切问:这里清楚吗?完全不清楚?)了不了解?有问题可以提出来。以下仁波切中文说明:比如说,我们自己看到一个人,或者想到一个人,想到这个人的时候呢,那我心所缘的就是这个人,这个时候我的心呢,也有心王,也有心所,是同时的。这个心所里面,跟随每一个心王有五遍行,刚刚我们讲的,就是受、想、思、触、作意这些。所以这里面,首先比较简单来说,就是讲这个受跟想来说,我想到这个人,我看这个人的时候,我的心王呢,旁边一定有受跟想的这个心所,是吧!所以受跟想的这个心所,心王跟这些心所,是不是缘这个人?是。所以呢,这我们就会说这个心王跟心所呢,相应因。相应因的意思就是所缘也是相应,上面的行相也相应等等,有这种相应。
他们所缘相应因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这个心王也是缘这个人,这些心所–受跟想,也是缘这个人,是吧!但是受心所跟想心所这两个,它们也有各个的,另外一些不同的缘。比如说,受心所它自己特别的缘是什么?不止这个人而已,遇到这个人之后,这上面有给我快乐,或者给我什么样子的一个感觉,这个功能部分呢,受心所它会领受,这一部分它就会抓着。想心所呢,它是不是缘这个人?没有错!但是它自己也有另外部分的缘,是这个人跟其他的人,有什么不同?它会区分的。所以想它会有是这个人,是那个人;这是坏,这是好;这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学佛的,这是不学佛的;这是什么派。这样子一个区分的,就是想。所以想心所呢,它也有缘这个人,但是缘这个人上面,有一些跟其它不相同的部分,它就会抓着。也有缘这个人,还有这个人跟其他的人不相同的特色,它就会缘这个特色。
这些受心所跟想心所,跟心王缘(同)一个地方,是吧!缘这个人,但是它们自己也有各个的、另外一个缘的部分。跟心王,跟大家一起的,也有缘的一个部分。所以「缘」有两个,它缘的时候,有自己特色缘的方式,还有缘这个人也没有错,就有两种特色。现在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修奢摩他,修止修的时候,缘这个佛像,我的心王也好,这些心所也好,都一起缘这个佛像,缘第六意识佛身体的影像,整个心王心所都缘这个,但是那些心所,它们各个有没有特色的一种缘?也有。是吧?比如说,刚刚讲的是行舍,这个心所来说,他自己有没有一个特别的缘呢?也有。那什么样子缘呢?这很难讲出来的,它不可以说直接讲佛像,不可以讲。这个佛像上面有一个特色,好像它跟自己有关系了,这个行舍心所本身有关系,它也不会那么抓着,也不会那么放的,就好像刚刚好的一种,缘上面也有这样一种特色。所以佛像上面有这种功能,是它的缘。(不清楚?哈!哈!哈!到这里就不清楚了!哈!哈!哈!)
刚刚我们讲想心所的缘,这个人也是它的缘,还有这个人跟其它不相同的一个特色,也是它的缘。所以不相同的特色,这个也没有办法举出来另外一个东西,是吧!也是这个人上面。所以像这一类的,比如说刚刚讲,行舍它的缘呢,它个别的缘不可以说这个佛像,佛像是它的缘没有错,但是它个别的缘呢,就是这个佛像上面有一种特色,一种……讲不出来,哈!哈!…(以上仁波切中文开示)
就前面举的那个例子而言,譬如说缘取佛身的影像,佛身的影像就是在我们第六意识里面出现的一个佛的形像,这个当修无过失等持所缘的对境。可是,一样的,我们现在在这个对境上面也要修等舍,那这个时候就要先认明清楚,「云何舍相」就是认明清楚,等舍的对象到底是什么?等舍的对象,就像前面我们讲的那五个心所一样了,能不能把佛身的影像,当做我们行舍的对象呢?不可以的!当然也可以说它是行舍的对象,但是呢,共通所缘,它跟心王一起共通缘佛身的影像,但是行舍的所缘对象,应当还有一个不共的部分,对不对?就像我们刚刚前面讲的,想心所它缘的对象,当然也是指眼睛所看到的这个人,想心所缘取这个人,当然都一样是这个人,可是想心所能够去分辨清楚,这个人跟别的人有什么不同,把这个不同的特色抓住,这个是想心所的作用。所以它不仅仅只是缘取这个人,它有一个它不共的特色所在。
那一样的道理,这个行舍也有一个它不共所缘的对境,首先它当然也去缘取佛身的影像,可是在佛身的影像上面,还有一个性质,有一个能力,有一个特色。就是我缘取这个性质之后,它会让我的内心变得很轻松,让我的内心造成等舍,很轻松,这个部分才是行舍所要缘的对象。所以舍相就是指等舍所要缘取的对境,它的相是指对境。
「谓由…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