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1講▪P2

  ..續本文上一頁到等舍的本質是什麼呢,《聲聞地》的經文裏面談到,「如《聲聞地》雲:雲何爲舍?謂于所緣心無汙染,(心平等性,)」這個時候是「于止觀品調柔正直」,爲什麼談到止觀品呢?這個「于所緣」是指首先修安止、勝觀的時候,有一個止觀的所緣。不過就算是還沒有得到止觀,甚至沒有得到安止之前,我們現在是學習「無過失的等持」。現在目標是産生一個無過失的等持,這時候止也沒有得到,當然也沒有安止的所緣。我們現在是學、是要産無過失的等持。無過失等持的時候,當然也有一個所緣。現在無過失的等持要産生的時候,要專注在一個所緣上面,透過這個所緣,有一個無過失等持産生的所緣,專注在上面,將來逐漸、逐漸就九住心産生了。透過九住心,不斷進步、進步,之後就得到安止,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安止的所緣。

  所以現在沒有安止的所緣,因爲沒有安止嘛!這個時候沒有安止的所緣,這個時候把它稱爲止觀品,這是屬于安止類型的所緣嘛!因爲現在無過失等持的時候,還有一個所緣,這是安止類型的所緣,專注在上面之後,慢慢産生九住心。九住心進步、進步,之後就得到安止,那個時候就有安止的對境。現在是屬于安止方面的,就是止觀方面的,所以這裏談到止觀品,是指這個意思。就我們現在而言,連這個所緣也還沒有,我們現在是在尋找所緣,不是說我到印度去請了一個唐卡,就說我有一個安止的所緣。不是的!因爲我們前面解釋過了,所緣的意思是指在我的第六意識,內心的第六意識裏面所出現的對境,才算是我觀修的所緣,並不是說外在有一個物品,這個就是我觀修的所緣,對不對?不是這個意思嘛!不是說有一個物品當做所緣,所緣是指在我第六意識裏面所出現的那個對象,才是我觀修的所緣。那現在我們沒有,我們現在還在尋找了。

  那這個所緣,要俱足五個特色哦!五個特色就是《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首先「心無染汙,心平等性」,第一個是心無染汙的心平等性;之後「調柔正直」;然後「任運轉性」;之後是「調柔心」;然後「有堪能性」。應該是「無染汙的平等性」;然後是「正直」;「任運轉」;之後「調柔心」;然後「有堪能性」這個是有堪能性而「令心隨與任運作用。」應該是這五個條件。我們現在連一個所緣都沒有,所以當然這這五個條件就談不上了,那當然也還沒有等舍嘛!現在也還沒有所謂的等舍。

  「如前論雲」《聲聞地》談到「雲何舍相?」舍的相是什麼?舍相是指「謂由所緣令(于)心上舍,及于所緣不發所有太精進。」而且于這個所緣呢,不發太精進。這一個所緣,舍的相是什麼?如果大家學攝類學的地方會談到,所緣的相是什麼?譬如說我們現在討論的是無過失的等持,無過失的等持在産生的時候而言,當然無過失的等持要産生的話,要緣取一個所緣,這個所緣應當是在第六意識上所出現的那個對象,才能夠當做無過失等持産生的一個所緣嘛。這個所緣,譬如說,假設是佛身的影像,佛身的影像就是佛像在第六意識出現,這個是佛身的影像。如果說佛身的影像在內心産生的話,這樣子來討論,把祂當做等舍對境的話,那應該怎麼樣子來做呢?這個時候所謂等舍的意思,是指安住的時候不花任何的力氣,不要花太精進的力氣,所以《聲聞地》裏面談到「及于所緣不發所有太精進」對這個所緣的對象,不必花太大的力氣去抓住它,這個是等舍的意思。

  大家學攝類學的時候就有談到過,感受之對象,來進行領受,領受這個字的意思是對于感受的對境來進行的。想之對境,就稱之爲相。所以有這麼一個句子了。譬如說,就瓶子來講,執瓶眼識,執取瓶子眼睛的神識來講的話,這是一個心王,眼睛的神識是心王嘛!所以有一個執瓶眼識,那執瓶眼識心王産生的時候,當然有五個心所–五遍行一起的,就是受、想、思、觸、作意。那這個五遍行跟心王本身,這六個呢,所緣取的對境都是一樣的,都是緣取瓶子。緣取瓶子的時候,它所緣對境一樣,行相一樣,質一樣等等,一共有五種相應。(所緣、所依、行相、時間、質)在這種五種相應之下,它們所緣的對境都是一樣的,但就算所緣的對境都是瓶子,它各自各自一定有不同的作用,因爲不同不同的作用之故,心所一個一個各自各自不相同。

  譬如說就感受而言,感受它跟心王–眼睛的神識,當然一樣,都是緣取瓶子,可是它不僅僅只是緣取瓶子,而是這個瓶子能夠給我帶來痛苦,能夠給我帶來快樂,有這個特色存在嘛!這個特色,誰能夠去感受到它呢?就是這個受,受心所的作用,它能夠去領受到這個部分。還有就想而言,當然它也跟眼睛的神識一樣,是緣取瓶子,可是緣取瓶子的時候,它還能夠有它不同的對象哦,因爲這一個瓶子本身,一定有它不同于柱子,不同于什麼,不同于別的法,一定有這些特性存在,這些特性就是當做「想」,它所緣的對象,所以這個做爲想的對境。那一樣的道理,這個行舍它是怎麼樣子來解釋呢?它不僅僅像無過失的等持一樣,去緣取佛身影像,行舍當然也是緣取它,可是後面還有一個它的不共作用的部分,就是在《聲聞地》裏面所談到的「雲何舍相?就是指謂由所緣令(于)心上舍,及(而且)于所緣不發(不必花)所有太精進(的力量)。」

  (仁波切問:這裏清楚嗎?完全不清楚?)了不了解?有問題可以提出來。以下仁波切中文說明:比如說,我們自己看到一個人,或者想到一個人,想到這個人的時候呢,那我心所緣的就是這個人,這個時候我的心呢,也有心王,也有心所,是同時的。這個心所裏面,跟隨每一個心王有五遍行,剛剛我們講的,就是受、想、思、觸、作意這些。所以這裏面,首先比較簡單來說,就是講這個受跟想來說,我想到這個人,我看這個人的時候,我的心王呢,旁邊一定有受跟想的這個心所,是吧!所以受跟想的這個心所,心王跟這些心所,是不是緣這個人?是。所以呢,這我們就會說這個心王跟心所呢,相應因。相應因的意思就是所緣也是相應,上面的行相也相應等等,有這種相應。

  他們所緣相應因的意思是什麼?就是這個心王也是緣這個人,這些心所–受跟想,也是緣這個人,是吧!但是受心所跟想心所這兩個,它們也有各個的,另外一些不同的緣。比如說,受心所它自己特別的緣是什麼?不止這個人而已,遇到這個人之後,這上面有給我快樂,或者給我什麼樣子的一個感覺,這個功能部分呢,受心所它會領受,這一部分它就會抓著。想心所呢,它是不是緣這個人?沒有錯!但是它自己也有另外部分的緣,是這個人跟其他的人,有什麼不同?它會區分的。所以想它會有是這個人,是那個人;這是壞,這是好;這是什麼樣子的;這是學佛的,這是不學佛的;這是什麼派。這樣子一個區分的,就是想。所以想心所呢,它也有緣這個人,但是緣這個人上面,有一些跟其它不相同的部分,它就會抓著。也有緣這個人,還有這個人跟其他的人不相同的特色,它就會緣這個特色。

  這些受心所跟想心所,跟心王緣(同)一個地方,是吧!緣這個人,但是它們自己也有各個的、另外一個緣的部分。跟心王,跟大家一起的,也有緣的一個部分。所以「緣」有兩個,它緣的時候,有自己特色緣的方式,還有緣這個人也沒有錯,就有兩種特色。現在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修奢摩他,修止修的時候,緣這個佛像,我的心王也好,這些心所也好,都一起緣這個佛像,緣第六意識佛身體的影像,整個心王心所都緣這個,但是那些心所,它們各個有沒有特色的一種緣?也有。是吧?比如說,剛剛講的是行舍,這個心所來說,他自己有沒有一個特別的緣呢?也有。那什麼樣子緣呢?這很難講出來的,它不可以說直接講佛像,不可以講。這個佛像上面有一個特色,好像它跟自己有關系了,這個行舍心所本身有關系,它也不會那麼抓著,也不會那麼放的,就好像剛剛好的一種,緣上面也有這樣一種特色。所以佛像上面有這種功能,是它的緣。(不清楚?哈!哈!哈!到這裏就不清楚了!哈!哈!哈!)

  剛剛我們講想心所的緣,這個人也是它的緣,還有這個人跟其它不相同的一個特色,也是它的緣。所以不相同的特色,這個也沒有辦法舉出來另外一個東西,是吧!也是這個人上面。所以像這一類的,比如說剛剛講,行舍它的緣呢,它個別的緣不可以說這個佛像,佛像是它的緣沒有錯,但是它個別的緣呢,就是這個佛像上面有一種特色,一種……講不出來,哈!哈!…(以上仁波切中文開示)

  就前面舉的那個例子而言,譬如說緣取佛身的影像,佛身的影像就是在我們第六意識裏面出現的一個佛的形像,這個當修無過失等持所緣的對境。可是,一樣的,我們現在在這個對境上面也要修等舍,那這個時候就要先認明清楚,「雲何舍相」就是認明清楚,等舍的對象到底是什麼?等舍的對象,就像前面我們講的那五個心所一樣了,能不能把佛身的影像,當做我們行舍的對象呢?不可以的!當然也可以說它是行舍的對象,但是呢,共通所緣,它跟心王一起共通緣佛身的影像,但是行舍的所緣對象,應當還有一個不共的部分,對不對?就像我們剛剛前面講的,想心所它緣的對象,當然也是指眼睛所看到的這個人,想心所緣取這個人,當然都一樣是這個人,可是想心所能夠去分辨清楚,這個人跟別的人有什麼不同,把這個不同的特色抓住,這個是想心所的作用。所以它不僅僅只是緣取這個人,它有一個它不共的特色所在。

  那一樣的道理,這個行舍也有一個它不共所緣的對境,首先它當然也去緣取佛身的影像,可是在佛身的影像上面,還有一個性質,有一個能力,有一個特色。就是我緣取這個性質之後,它會讓我的內心變得很輕松,讓我的內心造成等舍,很輕松,這個部分才是行舍所要緣的對象。所以舍相就是指等舍所要緣取的對境,它的相是指對境。

  謂由…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