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51》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1-14
闻法意乐
在我们成就佛果而言,或者是说我们脱离烦恼障、所知障这个方面来讲的话,那有必要依止皈依境的三宝,依止皈依境的三宝之后,来达成我们的这一个目标。如此依靠三宝之后,接着可以逐渐的脱离烦恼障、所知障,逐渐、逐渐达到佛果,这个目标如此可以达成。所以内心思惟这个目标之后,来皈依三宝的话,就称之为大乘不共的皈依,因此这个目标的达成,那显然就有必要依靠皈依境的三宝,依靠的方式是如何来进行的呢?就佛宝、法宝跟僧宝这三者而言,在成佛方面有一个道的次第存在,这个道次第的开示者、讲说者的这位导师,讲说者的导师,从导师释迦牟尼佛一直到自己至尊上师之间,例如佛宝所开示出来的甚深广大道的次第,这是法宝。如此的法宝,当我们进行听闻、思惟的时候,一定要有帮助者存在,这个帮助者、助伴,就是僧宝。应当如此来依止三宝。
就我们现在这个段落而言,所学习的法宝,甚深广大的道次第,我们现在学习到止观的道次第这个段落。就这个段落而言,所学习的止观的道次第,就是法宝。这个内容,大概自己一个人学习是不会了解的,应当很多人聚在一起,广大学习,互相讨论,自己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深入,逐渐的对大论里面所谈到的止的意义、观的意义,就能够透过闻思的学习,深入而且广大,所以这个时候有帮助者,帮助我学习者都是僧伽,这是有必要的。之后就是前面所说的法宝在内心产生的话,那是有必要有帮助者存在呢,这是僧伽,透过僧伽的帮助,我的内心法宝才会产生,这是依止三宝的情形。因此之故,我们现在才大家聚集在一起,对后面要谈到的段落,止观这个部分,努力的去学习,这是依止僧伽的情况。之后再自己精进,把听闻的意义做思惟,思惟的意义做观修,那逐渐、逐渐法宝在内心就能够产生。
如此依止皈依处三宝之后,地道不断的升级,之后脱离烦恼、所知二障,得到佛果,究竟的目标能够达成,如此思惟,调整自己的动机之后来听闻教法。
正讲
在我们进行到的段落而言,上次谈到,现在是专住在所缘的对境上面之后,假设沉掉产生的话,应该要怎么做?假设没有沉掉的时候,应该要怎么做?分成这两个段落。这两个段落里面呢,现在进行到是专住安放在所缘上面,假设已经离开沉掉之后,那要怎么样子做?就谈到这个地方。离开沉掉之后,要修等舍,这是所谈到的内容。就是作行的这个方面不要做了,在作行这个方面要等舍。那引经据典来说明,在《修次第中编》里面也谈到,《修次第后编》里面也谈到,都谈到这个内容。在最初的时候要警慎提防沉掉的产生,要花力气警慎提防把它除去。可是现在如果已经做了,把沉掉也除去了,继续要不要再花力气来提防而把它排除掉呢?不要了,就不要做了,因为已经排除掉了嘛!
接下来就要修等舍,至尊仁波切就开示了,(「故于尔时」)这个时候「须知放缓,」就是把这个警慎提防的力气,把它放轻松,「此是放缓防慎作用」在沉掉方面小心把它排除掉,这个部分的力气不要再做了,「非是放舍持境之力。」不是把我们抓住对境的力气把它放松掉,这不是的。这个时候所要破除的是什么呢?就是等舍所要破除的是什么呢?是作行跟勤力–花力气。把作行跟勤力当做所要排除掉的对象。这要排除掉作行跟花力气这个部分,那是不是经常在做,经常在进行呢?当然不是嘛!所以至尊仁波切引用了《修次第中编》跟《修次第后编》的经文谈到的内容,是要讨论这一点,在373页前面数过来第三行,(「何故作行或有功用为过失耶?」),「此由于心掉(举)则摄录,沉则策举,防护修习。有时沉掉俱不现起,」这样子做、做、做,之后有时候呢,沉跟掉就完全没有了。沉跟掉都完全没有的情况之下,(「若仍如前」)如果还跟前面,前面就是一开始实修的时候,如果还跟前面一样,(「防沉防掉」)要提防沉没跟掉举,因此「策励而修,」如果还是像那个时候,这个样子的话呢,「反令散乱。」刚开是修的时候呢,要提防沉没跟掉举,所以要花力气,要用作行,可是做到最后,都没有沉掉了嘛!还是那个样子做的话,反而会内心散乱,所以这个时候,没有沉掉的时候,又再进行作行,又再进行勤力的话,这个是要破除掉的。
前面数过来第三行,「何故作行或有功用(有功用就是花力气)为过失耶?」一直到「非是放舍持境之力。」这四行要讲的是作行跟有功用它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因为作行跟有功用会形成毛病,因为它会形成毛病之故,所以应当要把它破除掉,那破除就是要观修等舍。为什么要讨论到观修等舍?因为要破除作行跟有功用。为什么要破除掉作行跟有功用?当然要先讲一下它有什么毛病?它有什么不好?才要把它破除掉嘛!所以「何故作行或有功用」这个地方就要说明。要先说明一下要破除的对象它有什么毛病,有毛病之故,才说要把它破除掉呢。但是要再深入解释一下,所谓把「不做行」修等舍的意思,「此是放缓防慎作用」,不是说执取对境的力量把它放松掉,这是深入的再做一个说明。
「何故作行或有功用为过失耶?」一直到底下「若仍如前防沉防掉策励而修,」这是第一段,这个是认明所应破,认明所要破除的是什么。之后再过来就引经据典,后面那个「反令散乱。如修次后二编云」一直到「其心便散动。」为止,这个是毛病。就是前面已经谈到所破,可是这个所破我如果不把它破掉的话,继续下去会怎么样?我现在把它留着,继续做下去会怎么样?会有这个毛病呢!所以就「反令散乱」会有这个毛病产生,引经据典来说明了。如果那个所破,我不把它排除掉,继续继续下去,「反令散乱」这个毛病就会出现,这是第二段。
「故于尔时须知放缓,此是放缓防慎作用,非是放舍持境之力。」这是进一步的说明,误解会产生。就是前面谈到应该要「放缓」,放缓的时候,连持对境的力量也放松掉了,那这个不对了。所以要进一步的说明,把这个误解也要去除掉。要说我要放缓、放松的是防慎的作用,这个要放松,但不是把持对境的力量也放松掉,这是进一步的排除一个误解。
前面第二个段落应该是「故于尔时须知放缓」,到这里为止;「反令散乱」一直到「须知放缓」。之后「此是放缓防慎作用,非是放舍持境之力,」是第三个段落了,这个分成三项。这里也讨论完毕了。
讨论完毕,已经了解了之后,就要说明「故修等舍,非是一切无沉掉时,乃是摧伏沉掉力(势力)时,若未摧伏沉掉势力(则)无等舍故。」那就要进一步的说明什么时候观修等舍呢?不是说随时都在修等舍,是沉没跟掉举,它有一个力量,会产生、会出现、会跑来。有这么一个力量存在,现在把这个力量压住,把它摧伏掉,这个时候就要修等舍。意思是指,假设生出沉掉的力量,它产生出来的力量,假设没有消灭掉,这个时候不能修等舍。这个时候如果修等舍的话,那沉掉就产生了,沉掉产生就会伤害我们。所以修的时间应该是把它的力量摧伏掉,消灭掉之后,这个时候是修等舍的时候。
那就是前面谈到的要修等舍、要修等舍,就再三强调了,到底「修等舍」是什么意思呢?所以再做一个解释说明,373页倒数第六行「云何为舍?」那什么叫做舍呢?「答.舍总有三.」总体、总体,经常谈到「舍」这个字的时候,在三个环境,三个段落里面谈到舍,(「一受舍. 二.无量舍. 三.行舍.」)一个是感受里面谈到舍,一个是修四无量心的时候又谈到舍,第三个是作行的时候又谈到舍。我们现在说修等舍,在什么地方、什么架构里面谈到的呢?在行舍这个段落,所以现在谈到舍,是行舍,作行的等舍(「此是行舍。」)。
那这个作行的等舍,「此舍自性」,引用了圣者无着的「如《声闻地》云(里面有谈到):『云何为舍?』这个舍,是行舍里面的舍,『谓于所缘心无污染,』污染是烦恼,所缘来修无烦恼的时候,(『心平等性,』)心安住在平等性的时候,(『于止观品』)对于止观要修的内容,『调柔正直任运转性,』能够非常的柔顺,自然的趣入,『及调柔心有堪能性,』这个时候调柔的心也都能够堪能,『令心随与任运作用。』」心呢,自然的就能够趣入所修的对境,这个时候就是我们这里所谈到的,作行方面的等舍,因为《声闻地》里面的词句,非常明白的解释清楚了,所以至尊仁波切就没有再把这个经文内容做一个解释。
「谓得此(行)舍时(来)修三摩地(等持)」的时候,「于无沉掉舍现前时,」在没有沉掉的时候,等舍现前的时候,(「当住不发太过功用。」)就会安住在不必发太过功用,不必花力气,(「此所缘像.」)这种所缘的行相了。那了解这一点之后就会发现,得到这个「行舍」还真的有点不太容易呢!不是立刻就能够得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要靠前面谈到的。前面谈到呢,有时沉掉俱不现起,有没有?前面谈到呢,把沉跟掉再三克服之后,到了某一个适当的时候呢,沉掉都不会产生。这个沉掉不产生,而且已经得到把握了,这么一个适当时机的时候,如果还要用功用去克服它,这是一个毛病嘛!所以这个时侯才要修等舍,才能够有这个等舍。可见那个时侯才有等舍,就是沉掉都没有产生的时候,才有等舍。我们现在呢,大概就等于是几乎没有,因为都是在沉跟掉之中,要到沉跟掉都没有了,不会产生,这种把握已经得到的时候,才有等舍,可见这个不容易哦!所以「谓得此舍」是得到这样一个等舍,那个时候不必花太大的力气,就能够安住了。
《声闻地》里面讨论…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