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1講

  《廣論奢摩他51》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11-14

  聞法意樂

  在我們成就佛果而言,或者是說我們脫離煩惱障、所知障這個方面來講的話,那有必要依止皈依境的叁寶,依止皈依境的叁寶之後,來達成我們的這一個目標。如此依靠叁寶之後,接著可以逐漸的脫離煩惱障、所知障,逐漸、逐漸達到佛果,這個目標如此可以達成。所以內心思惟這個目標之後,來皈依叁寶的話,就稱之爲大乘不共的皈依,因此這個目標的達成,那顯然就有必要依靠皈依境的叁寶,依靠的方式是如何來進行的呢?就佛寶、法寶跟僧寶這叁者而言,在成佛方面有一個道的次第存在,這個道次第的開示者、講說者的這位導師,講說者的導師,從導師釋迦牟尼佛一直到自己至尊上師之間,例如佛寶所開示出來的甚深廣大道的次第,這是法寶。如此的法寶,當我們進行聽聞、思惟的時候,一定要有幫助者存在,這個幫助者、助伴,就是僧寶。應當如此來依止叁寶。

  就我們現在這個段落而言,所學習的法寶,甚深廣大的道次第,我們現在學習到止觀的道次第這個段落。就這個段落而言,所學習的止觀的道次第,就是法寶。這個內容,大概自己一個人學習是不會了解的,應當很多人聚在一起,廣大學習,互相討論,自己的了解會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深入,逐漸的對大論裏面所談到的止的意義、觀的意義,就能夠透過聞思的學習,深入而且廣大,所以這個時候有幫助者,幫助我學習者都是僧伽,這是有必要的。之後就是前面所說的法寶在內心産生的話,那是有必要有幫助者存在呢,這是僧伽,透過僧伽的幫助,我的內心法寶才會産生,這是依止叁寶的情形。因此之故,我們現在才大家聚集在一起,對後面要談到的段落,止觀這個部分,努力的去學習,這是依止僧伽的情況。之後再自己精進,把聽聞的意義做思惟,思惟的意義做觀修,那逐漸、逐漸法寶在內心就能夠産生。

  如此依止皈依處叁寶之後,地道不斷的升級,之後脫離煩惱、所知二障,得到佛果,究竟的目標能夠達成,如此思惟,調整自己的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正講

  在我們進行到的段落而言,上次談到,現在是專住在所緣的對境上面之後,假設沈掉産生的話,應該要怎麼做?假設沒有沈掉的時候,應該要怎麼做?分成這兩個段落。這兩個段落裏面呢,現在進行到是專住安放在所緣上面,假設已經離開沈掉之後,那要怎麼樣子做?就談到這個地方。離開沈掉之後,要修等舍,這是所談到的內容。就是作行的這個方面不要做了,在作行這個方面要等舍。那引經據典來說明,在《修次第中編》裏面也談到,《修次第後編》裏面也談到,都談到這個內容。在最初的時候要警慎提防沈掉的産生,要花力氣警慎提防把它除去。可是現在如果已經做了,把沈掉也除去了,繼續要不要再花力氣來提防而把它排除掉呢?不要了,就不要做了,因爲已經排除掉了嘛!

  接下來就要修等舍,至尊仁波切就開示了,(「故于爾時」)這個時候「須知放緩,」就是把這個警慎提防的力氣,把它放輕松,「此是放緩防慎作用」在沈掉方面小心把它排除掉,這個部分的力氣不要再做了,「非是放舍持境之力。」不是把我們抓住對境的力氣把它放松掉,這不是的。這個時候所要破除的是什麼呢?就是等舍所要破除的是什麼呢?是作行跟勤力–花力氣。把作行跟勤力當做所要排除掉的對象。這要排除掉作行跟花力氣這個部分,那是不是經常在做,經常在進行呢?當然不是嘛!所以至尊仁波切引用了《修次第中編》跟《修次第後編》的經文談到的內容,是要討論這一點,在373頁前面數過來第叁行,(「何故作行或有功用爲過失耶?」),「此由于心掉(舉)則攝錄,沈則策舉,防護修習。有時沈掉俱不現起,」這樣子做、做、做,之後有時候呢,沈跟掉就完全沒有了。沈跟掉都完全沒有的情況之下,(「若仍如前」)如果還跟前面,前面就是一開始實修的時候,如果還跟前面一樣,(「防沈防掉」)要提防沈沒跟掉舉,因此「策勵而修,」如果還是像那個時候,這個樣子的話呢,「反令散亂。」剛開是修的時候呢,要提防沈沒跟掉舉,所以要花力氣,要用作行,可是做到最後,都沒有沈掉了嘛!還是那個樣子做的話,反而會內心散亂,所以這個時候,沒有沈掉的時候,又再進行作行,又再進行勤力的話,這個是要破除掉的。

  前面數過來第叁行,「何故作行或有功用(有功用就是花力氣)爲過失耶?」一直到「非是放舍持境之力。」這四行要講的是作行跟有功用它的毛病在什麼地方,因爲作行跟有功用會形成毛病,因爲它會形成毛病之故,所以應當要把它破除掉,那破除就是要觀修等舍。爲什麼要討論到觀修等舍?因爲要破除作行跟有功用。爲什麼要破除掉作行跟有功用?當然要先講一下它有什麼毛病?它有什麼不好?才要把它破除掉嘛!所以「何故作行或有功用」這個地方就要說明。要先說明一下要破除的對象它有什麼毛病,有毛病之故,才說要把它破除掉呢。但是要再深入解釋一下,所謂把「不做行」修等舍的意思,「此是放緩防慎作用」,不是說執取對境的力量把它放松掉,這是深入的再做一個說明。

  「何故作行或有功用爲過失耶?」一直到底下「若仍如前防沈防掉策勵而修,」這是第一段,這個是認明所應破,認明所要破除的是什麼。之後再過來就引經據典,後面那個「反令散亂。如修次後二編雲」一直到「其心便散動。」爲止,這個是毛病。就是前面已經談到所破,可是這個所破我如果不把它破掉的話,繼續下去會怎麼樣?我現在把它留著,繼續做下去會怎麼樣?會有這個毛病呢!所以就「反令散亂」會有這個毛病産生,引經據典來說明了。如果那個所破,我不把它排除掉,繼續繼續下去,「反令散亂」這個毛病就會出現,這是第二段。

  「故于爾時須知放緩,此是放緩防慎作用,非是放舍持境之力。」這是進一步的說明,誤解會産生。就是前面談到應該要「放緩」,放緩的時候,連持對境的力量也放松掉了,那這個不對了。所以要進一步的說明,把這個誤解也要去除掉。要說我要放緩、放松的是防慎的作用,這個要放松,但不是把持對境的力量也放松掉,這是進一步的排除一個誤解。

  前面第二個段落應該是「故于爾時須知放緩」,到這裏爲止;「反令散亂」一直到「須知放緩」。之後「此是放緩防慎作用,非是放舍持境之力,」是第叁個段落了,這個分成叁項。這裏也討論完畢了。

  討論完畢,已經了解了之後,就要說明「故修等舍,非是一切無沈掉時,乃是摧伏沈掉力(勢力)時,若未摧伏沈掉勢力(則)無等舍故。」那就要進一步的說明什麼時候觀修等舍呢?不是說隨時都在修等舍,是沈沒跟掉舉,它有一個力量,會産生、會出現、會跑來。有這麼一個力量存在,現在把這個力量壓住,把它摧伏掉,這個時候就要修等舍。意思是指,假設生出沈掉的力量,它産生出來的力量,假設沒有消滅掉,這個時候不能修等舍。這個時候如果修等舍的話,那沈掉就産生了,沈掉産生就會傷害我們。所以修的時間應該是把它的力量摧伏掉,消滅掉之後,這個時候是修等舍的時候。

  那就是前面談到的要修等舍、要修等舍,就再叁強調了,到底「修等舍」是什麼意思呢?所以再做一個解釋說明,373頁倒數第六行「雲何爲舍?」那什麼叫做舍呢?「.舍總有叁.」總體、總體,經常談到「舍」這個字的時候,在叁個環境,叁個段落裏面談到舍,(「一受舍. .無量舍. .行舍.」)一個是感受裏面談到舍,一個是修四無量心的時候又談到舍,第叁個是作行的時候又談到舍。我們現在說修等舍,在什麼地方、什麼架構裏面談到的呢?在行舍這個段落,所以現在談到舍,是行舍,作行的等舍(「此是行舍。」)。

  那這個作行的等舍,「此舍自性」,引用了聖者無著的「聲聞地(裏面有談到):『雲何爲舍?』這個舍,是行舍裏面的舍,『謂于所緣心無汙染,』汙染是煩惱,所緣來修無煩惱的時候,(『心平等性,』)心安住在平等性的時候,(『于止觀品』)對于止觀要修的內容,『調柔正直任運轉性,』能夠非常的柔順,自然的趣入,『及調柔心有堪能性,』這個時候調柔的心也都能夠堪能,『令心隨與任運作用。』」心呢,自然的就能夠趣入所修的對境,這個時候就是我們這裏所談到的,作行方面的等舍,因爲《聲聞地》裏面的詞句,非常明白的解釋清楚了,所以至尊仁波切就沒有再把這個經文內容做一個解釋。

  「謂得此(行)舍時(來)修叁摩地(等持)」的時候,「于無沈掉舍現前時,」在沒有沈掉的時候,等舍現前的時候,(「當住不發太過功用。」)就會安住在不必發太過功用,不必花力氣,(「此所緣像.」)這種所緣的行相了。那了解這一點之後就會發現,得到這個「行舍」還真的有點不太容易呢!不是立刻就能夠得到的了,爲什麼呢?因爲要靠前面談到的。前面談到呢,有時沈掉俱不現起,有沒有?前面談到呢,把沈跟掉再叁克服之後,到了某一個適當的時候呢,沈掉都不會産生。這個沈掉不産生,而且已經得到把握了,這麼一個適當時機的時候,如果還要用功用去克服它,這是一個毛病嘛!所以這個時侯才要修等舍,才能夠有這個等舍。可見那個時侯才有等舍,就是沈掉都沒有産生的時候,才有等舍。我們現在呢,大概就等于是幾乎沒有,因爲都是在沈跟掉之中,要到沈跟掉都沒有了,不會産生,這種把握已經得到的時候,才有等舍,可見這個不容易哦!所以「謂得此舍」是得到這樣一個等舍,那個時候不必花太大的力氣,就能夠安住了。

  《聲聞地》裏面討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