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50》(複習)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11-07
上次講到P359第二心于彼所緣如何安住分叁,前面科判第一明心住之所緣,首先宗大師用非常廣的角度,讓我們理解佛經裏講了多少種類的所緣,論典裏講了多少種類的所緣,這些所緣當中哪一個真正對我們是最恰當的,選出來我們的所緣就是佛。這裏我們心裏可能就會有很多疑問?其他的那些所緣,譬如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等等這些,實修安止的時候可不可以把它當成所緣呢?可以的,只是把佛像當成所緣有很多的好處,因此不可以說其他的完全不能當所緣,不是這個意思。從宗大師哪一個句子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其他的所緣也可以當成所緣呢!
P355L6宗大師引完《颉隸伐多問經》後,說「此諸所緣,通于毗缽舍那思擇修習,」此諸所緣指的是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叁者,因爲這是最後面,前面已經講了哪一個補特伽羅應緣什麼淨行所緣而修?哪一個補特伽羅應緣什麼善巧所緣而修?哪一個補特伽羅應緣什麼淨惑所緣而修?講完這些之後,宗大師接著說。
「此諸所緣,通于毗缽舍那思擇修習,及奢摩他安住修習二種所緣,非唯奢摩他之所緣。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緣,有是奢摩他生已勝進所緣,故于修止所緣中說。」佛經裏爲什麼講這些所緣,理由何在?因爲這些所緣有的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緣;有的是奢摩他已經生起勝進所緣,即讓他更進步的一種奢摩他所緣。故于修止所緣中說,因此在佛經裏講很多奢摩他所緣如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等等,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有的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緣,有的是奢摩他生已勝進所緣,由此緣故佛經就說奢摩他的所緣。
如果把這些當爲所緣的話,宗大師認爲不可以說生不起奢摩他,還是可以生得起。但是比較上緣佛像生起奢摩他,還更殊勝,這是宗大師的看法。不過佛經裏所講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也是會有幫助,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這些對于修奢摩他都會有幫助。有何幫助呢?
特別是善巧所緣和淨惑所緣,好像能透徹看到法(究竟)的體性,所以行者緣此所緣,對于自己心不散亂一定有幫助,因爲這些所緣是非常有意義的,是非常究竟的一個法相,由于這樣的緣故,所以行者的心面對對境,認識其最究竟的感覺的時候,心有一種可靠,心可以跟著此境走,完全可以接受此境,它是一個非常真實、究竟的,因此心比較能夠安住,比較能夠跟隨這個境,會有這種幫助。
譬如一般人,好像我跟隨一個人,如果能感覺他是對我究竟有幫助,永遠可以靠他,不論從哪一個角度看他都是正確的,有這樣的感覺,我的心就比較能夠給他;如果覺得他是不可靠的,他是暫時的感覺,沒有究竟的感覺,還有從另外的角度看它會有很多缺點、很多問題,我們的心就沒有辦法跟隨這個人。
一樣的道理,修奢摩他的時候我們的所緣,一個法的究竟實相,不管從哪裏看都沒有錯,不管以多長時間去觀察它,都還是真實。我們觀察的能力多強它也不會怕,它還是實相還是真實。所以又是究竟,又是對我們去除煩惱上有幫助,又不管從哪一個角度來看它都是真實,從究竟的角度看它也是非常可靠。所以不管從長遠、暫時、究竟的角度來看它都是真實的道理,又對我們有幫助,這樣一個境我們把它當所緣的話,心就比較可以安住在這個境上面,這種境對我比較可靠,好像我的心就可以跟著,有這樣的幫助。所以佛經裏所講的善巧所緣、淨惑所緣,相當可以有幫助。
淨行所緣不是講對境的意思,是指對自己心的淨化有幫助,對于心不散亂還是會有幫助,因此宗大師說修淨行所緣將來很容易得到奢摩他。所以前面宗大師所講的各種所緣,不可以把它當成只是爲了給我們信心而已,佛經裏所講的這些所緣對于修奢摩他是相當有幫助;不可以想宗大師前面引的這些佛經、論典,只是爲了表達宗大師看了很多,不只這個意思而已,佛經裏所講的對修奢摩他相當有幫助,但佛像是還更殊勝的一種幫助。
P359(一)立無過規(二)破有過規,(叁)示修時量。此中所修妙叁摩地具二殊勝,一令心明顯具明顯分,二專住所緣無有分別具安住分。這個我們一定要記住,這是宗大師對無過規所立宗,即在止修時緣這些佛像(境)等等,我們須要具足這二個條件。第一令心明顯具明顯分,這裏的有境對于境上有沒有一種抓的力量的感覺?就是要有這個意思,如果這個意思不存在,只有明顯的話就沒有辦法表達,我們就用有力明分這個詞。
明分不一定有力,譬如有的時候心非常清楚,但是沒有一種有精神的力量安住在境上。現在是要非常有精神很有力量,不只明顯而已,所以是有力且明顯這是第一個。第二專住所緣無有分別具安住分,無有分別是沒有散亂的意思,不是分別心和無分別心的意思。因爲還沒有見道之前,修奢摩他都完全不是現證(現量),一直靠分別心,完全不是無分別心。進入見道之後才有現證四聖谛、空性等等,所以還沒有見道之前都是靠分別心還沒有進入見道之前所有的奢摩他、毗婆舍那都是分別心,因此這裏無有分別是指心沒有散亂的意思,這二個一定要了解。
他宗我大概講一下,有一個他宗覺得這二個不夠,還須要具足其他的殊勝,一個認爲要加樂,另一個認爲要加澄。宗大師說澄不須要再說,因爲前面第一個殊勝已經具足了,另外還有一個原因後面宗大師引《經莊嚴論》說明。因爲有人提問:所有的奢摩他須要具足澄(有力明顯)嗎?譬如修無色界奢摩他也須要具足有力明顯嗎?質疑宗大師所講修叁摩地須要具足二個殊勝中第一個有力明顯是不對的?宗大師答雲:無色界靜慮一般的菩薩不會修,什麼樣的菩薩會修呢?要得到自在的菩薩才會修。現在這裏所講的不是得自在的菩薩,因此這裏講明顯並沒有什麼錯誤。
他宗有二個,一個說要加澄,宗大師說不用,這個前面第一個我已經講了。另一個他宗說加澄有問題,爲什麼?因爲無色界的靜慮沒有澄(明顯),並不是所有的奢摩他都有具足澄,有人提此問?宗大師答雲這裏所指的不是自在的菩薩,自在的菩薩會修無色界的靜慮,現在這裏指的是還沒有到自在的菩薩,自在菩薩是指八地以上,這裏所講的是初級的菩薩們,他們不可能修無色界的靜慮,所以他們修的奢摩他一定須要具足明顯或澄,這上面就是二個問題。
第一個樂,宗大師如何回答呢?修行者主要的最常用最好的叁摩地就是二個,一個是出世間未到地定的叁摩地,另一個是四禅的靜慮叁摩地,這二個是最好的而且常用的。這二個叁摩地都沒有樂的心所,所以修奢摩他的時候要具足樂的殊勝並不是那麼恰當。
最好的叁摩地是出世間的未到地定叁摩地和四禅的靜慮叁摩地,這二個沒有樂的原因何在呢?未到地定是還沒有得到成果的階段,在努力的階段當中不會生起這種樂。未到地定是前行的意思,所以他沒有樂的原因在此。但是不代表沒有身心輕安樂喔!這個要清楚。
身心輕安樂不是樂,這個我們要非常清楚。那時候也是有身輕安樂、心輕安樂,但是沒有樂。身心輕安樂是完全不會勞累的樂,不是感受的樂。我們的樂都是有漏的樂,都是跟貪一起來的,沒有什麼好的,所以身心輕安樂不是樂,應該把它看成這是好事、不是不好的,身心輕安樂不是樂是這裏面有好的意思。
一般講的感受,有樂受、苦受、舍受,身心輕安樂不是這叁個裏面的樂。我們(指凡夫衆生、佛菩薩不算)現在感受的樂沒有什麼好的,所以我們講觀受是苦,就是說我們的受沒有一個好的,真正的來說,我們的受都是騙我們的,身心輕安樂不是騙我們的喔!這要清楚。身心輕安樂是會幫助我們,這二個不是同一回事。
身心輕安樂和感受的樂我們要區分,但並不是一切感受的樂都不好,是指我們的感受裏的樂是不好的;佛菩薩聖者以上感受的樂是好的,這就不一樣啰!所以觀受是苦是指我們的受一切就是苦,因此身心輕安樂和樂要區分。今下午講的等舍也不是受裏面的舍受,同樣的這個樂也不可以都想成樂受的樂,不可以這樣想。
他宗所講的樂是指凡夫的樂受,因爲剛開始學奢摩他,須要具足什麼特色,在這裏就講樂受,宗大師就說不可以這樣說,因爲這個樂受什麼時候會出現呢?初禅靜慮定會出現、二禅靜慮定也會出現、叁禅靜慮定也會出現、四禅靜慮定不會出現,因爲在四禅靜慮定(四禅未到地定)會察覺樂受有問題,就會整個去除樂受,所以四禅靜慮定就完全沒有樂受,原因即在此。所以四禅的靜慮定沒有樂受,初禅的未到地定也沒有樂受,這二個就是那些修行者常用的叁摩地。
有一些修行者煩惱不是那麼粗,所以不會非常排斥煩惱,因爲他們的煩惱本身就是輕輕的(不會特別排斥或是快速的壓伏一下,不會做這種事情),他們自己本身是比較平靜的,所以暫時壓伏的這種方式完全都不會做,就一直用出世間連種子一起去除的方式。
有一些行者,心中煩惱比較粗,因此對煩惱比較反感,首先他就會先用暫時壓伏煩惱的方式。有二種行者,另外的行者(對煩惱比較不反感的)不用壓伏的方式,就用初禅未到地定的叁摩地;對煩惱比較反感的行者修奢摩他、毗缽舍那就會用四禅的靜慮叁摩地。所以主要是用這二個,用這二個都沒有樂受,因爲本身樂受也不好嘛!所以修行者對于樂受就比較沒興趣,如果對樂受有興趣的話就沒辦法修觀受是苦,因此他們常用的就是這二種叁摩地,初禅的未到地定和四禅的靜慮定。爲了具足有力的明顯和專住所緣沒有散亂這二個殊勝的緣故,所以(要去除)反面的令不具足這二個條件的掉舉和沈沒,沈沒會傷害有樂的明顯,掉舉就會傷害安住所緣沒有散亂,由此緣故所以我們常講修奢摩他或修叁摩地最主要的障礙就是掉舉和沈沒的原因。
《修次中編》舉了叁個喻,言沈沒的因有叁種,一個是心放松就會變成沈沒,另一個就是身…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