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论奢摩他50》(复习)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11-07
上次讲到P359第二心于彼所缘如何安住分三,前面科判第一明心住之所缘,首先宗大师用非常广的角度,让我们理解佛经里讲了多少种类的所缘,论典里讲了多少种类的所缘,这些所缘当中哪一个真正对我们是最恰当的,选出来我们的所缘就是佛。这里我们心里可能就会有很多疑问?其他的那些所缘,譬如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等等这些,实修安止的时候可不可以把它当成所缘呢?可以的,只是把佛像当成所缘有很多的好处,因此不可以说其他的完全不能当所缘,不是这个意思。从宗大师哪一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其他的所缘也可以当成所缘呢!
P355L6宗大师引完《颉隶伐多问经》后,说「此诸所缘,通于毗钵舍那思择修习,」此诸所缘指的是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三者,因为这是最后面,前面已经讲了哪一个补特伽罗应缘什么净行所缘而修?哪一个补特伽罗应缘什么善巧所缘而修?哪一个补特伽罗应缘什么净惑所缘而修?讲完这些之后,宗大师接着说。
「此诸所缘,通于毗钵舍那思择修习,及奢摩他安住修习二种所缘,非唯奢摩他之所缘。然因有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缘,有是奢摩他生已胜进所缘,故于修止所缘中说。」佛经里为什么讲这些所缘,理由何在?因为这些所缘有的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缘;有的是奢摩他已经生起胜进所缘,即让他更进步的一种奢摩他所缘。故于修止所缘中说,因此在佛经里讲很多奢摩他所缘如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等等,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有的是新修奢摩他之所缘,有的是奢摩他生已胜进所缘,由此缘故佛经就说奢摩他的所缘。
如果把这些当为所缘的话,宗大师认为不可以说生不起奢摩他,还是可以生得起。但是比较上缘佛像生起奢摩他,还更殊胜,这是宗大师的看法。不过佛经里所讲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也是会有帮助,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些对于修奢摩他都会有帮助。有何帮助呢?
特别是善巧所缘和净惑所缘,好像能透彻看到法(究竟)的体性,所以行者缘此所缘,对于自己心不散乱一定有帮助,因为这些所缘是非常有意义的,是非常究竟的一个法相,由于这样的缘故,所以行者的心面对对境,认识其最究竟的感觉的时候,心有一种可靠,心可以跟着此境走,完全可以接受此境,它是一个非常真实、究竟的,因此心比较能够安住,比较能够跟随这个境,会有这种帮助。
譬如一般人,好像我跟随一个人,如果能感觉他是对我究竟有帮助,永远可以靠他,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他都是正确的,有这样的感觉,我的心就比较能够给他;如果觉得他是不可靠的,他是暂时的感觉,没有究竟的感觉,还有从另外的角度看它会有很多缺点、很多问题,我们的心就没有办法跟随这个人。
一样的道理,修奢摩他的时候我们的所缘,一个法的究竟实相,不管从哪里看都没有错,不管以多长时间去观察它,都还是真实。我们观察的能力多强它也不会怕,它还是实相还是真实。所以又是究竟,又是对我们去除烦恼上有帮助,又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它都是真实,从究竟的角度看它也是非常可靠。所以不管从长远、暂时、究竟的角度来看它都是真实的道理,又对我们有帮助,这样一个境我们把它当所缘的话,心就比较可以安住在这个境上面,这种境对我比较可靠,好像我的心就可以跟着,有这样的帮助。所以佛经里所讲的善巧所缘、净惑所缘,相当可以有帮助。
净行所缘不是讲对境的意思,是指对自己心的净化有帮助,对于心不散乱还是会有帮助,因此宗大师说修净行所缘将来很容易得到奢摩他。所以前面宗大师所讲的各种所缘,不可以把它当成只是为了给我们信心而已,佛经里所讲的这些所缘对于修奢摩他是相当有帮助;不可以想宗大师前面引的这些佛经、论典,只是为了表达宗大师看了很多,不只这个意思而已,佛经里所讲的对修奢摩他相当有帮助,但佛像是还更殊胜的一种帮助。
P359(一)立无过规(二)破有过规,(三)示修时量。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令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住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这个我们一定要记住,这是宗大师对无过规所立宗,即在止修时缘这些佛像(境)等等,我们须要具足这二个条件。第一令心明显具明显分,这里的有境对于境上有没有一种抓的力量的感觉?就是要有这个意思,如果这个意思不存在,只有明显的话就没有办法表达,我们就用有力明分这个词。
明分不一定有力,譬如有的时候心非常清楚,但是没有一种有精神的力量安住在境上。现在是要非常有精神很有力量,不只明显而已,所以是有力且明显这是第一个。第二专住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无有分别是没有散乱的意思,不是分别心和无分别心的意思。因为还没有见道之前,修奢摩他都完全不是现证(现量),一直靠分别心,完全不是无分别心。进入见道之后才有现证四圣谛、空性等等,所以还没有见道之前都是靠分别心还没有进入见道之前所有的奢摩他、毗婆舍那都是分别心,因此这里无有分别是指心没有散乱的意思,这二个一定要了解。
他宗我大概讲一下,有一个他宗觉得这二个不够,还须要具足其他的殊胜,一个认为要加乐,另一个认为要加澄。宗大师说澄不须要再说,因为前面第一个殊胜已经具足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后面宗大师引《经庄严论》说明。因为有人提问:所有的奢摩他须要具足澄(有力明显)吗?譬如修无色界奢摩他也须要具足有力明显吗?质疑宗大师所讲修三摩地须要具足二个殊胜中第一个有力明显是不对的?宗大师答云:无色界静虑一般的菩萨不会修,什么样的菩萨会修呢?要得到自在的菩萨才会修。现在这里所讲的不是得自在的菩萨,因此这里讲明显并没有什么错误。
他宗有二个,一个说要加澄,宗大师说不用,这个前面第一个我已经讲了。另一个他宗说加澄有问题,为什么?因为无色界的静虑没有澄(明显),并不是所有的奢摩他都有具足澄,有人提此问?宗大师答云这里所指的不是自在的菩萨,自在的菩萨会修无色界的静虑,现在这里指的是还没有到自在的菩萨,自在菩萨是指八地以上,这里所讲的是初级的菩萨们,他们不可能修无色界的静虑,所以他们修的奢摩他一定须要具足明显或澄,这上面就是二个问题。
第一个乐,宗大师如何回答呢?修行者主要的最常用最好的三摩地就是二个,一个是出世间未到地定的三摩地,另一个是四禅的静虑三摩地,这二个是最好的而且常用的。这二个三摩地都没有乐的心所,所以修奢摩他的时候要具足乐的殊胜并不是那么恰当。
最好的三摩地是出世间的未到地定三摩地和四禅的静虑三摩地,这二个没有乐的原因何在呢?未到地定是还没有得到成果的阶段,在努力的阶段当中不会生起这种乐。未到地定是前行的意思,所以他没有乐的原因在此。但是不代表没有身心轻安乐喔!这个要清楚。
身心轻安乐不是乐,这个我们要非常清楚。那时候也是有身轻安乐、心轻安乐,但是没有乐。身心轻安乐是完全不会劳累的乐,不是感受的乐。我们的乐都是有漏的乐,都是跟贪一起来的,没有什么好的,所以身心轻安乐不是乐,应该把它看成这是好事、不是不好的,身心轻安乐不是乐是这里面有好的意思。
一般讲的感受,有乐受、苦受、舍受,身心轻安乐不是这三个里面的乐。我们(指凡夫众生、佛菩萨不算)现在感受的乐没有什么好的,所以我们讲观受是苦,就是说我们的受没有一个好的,真正的来说,我们的受都是骗我们的,身心轻安乐不是骗我们的喔!这要清楚。身心轻安乐是会帮助我们,这二个不是同一回事。
身心轻安乐和感受的乐我们要区分,但并不是一切感受的乐都不好,是指我们的感受里的乐是不好的;佛菩萨圣者以上感受的乐是好的,这就不一样啰!所以观受是苦是指我们的受一切就是苦,因此身心轻安乐和乐要区分。今下午讲的等舍也不是受里面的舍受,同样的这个乐也不可以都想成乐受的乐,不可以这样想。
他宗所讲的乐是指凡夫的乐受,因为刚开始学奢摩他,须要具足什么特色,在这里就讲乐受,宗大师就说不可以这样说,因为这个乐受什么时候会出现呢?初禅静虑定会出现、二禅静虑定也会出现、三禅静虑定也会出现、四禅静虑定不会出现,因为在四禅静虑定(四禅未到地定)会察觉乐受有问题,就会整个去除乐受,所以四禅静虑定就完全没有乐受,原因即在此。所以四禅的静虑定没有乐受,初禅的未到地定也没有乐受,这二个就是那些修行者常用的三摩地。
有一些修行者烦恼不是那么粗,所以不会非常排斥烦恼,因为他们的烦恼本身就是轻轻的(不会特别排斥或是快速的压伏一下,不会做这种事情),他们自己本身是比较平静的,所以暂时压伏的这种方式完全都不会做,就一直用出世间连种子一起去除的方式。
有一些行者,心中烦恼比较粗,因此对烦恼比较反感,首先他就会先用暂时压伏烦恼的方式。有二种行者,另外的行者(对烦恼比较不反感的)不用压伏的方式,就用初禅未到地定的三摩地;对烦恼比较反感的行者修奢摩他、毗钵舍那就会用四禅的静虑三摩地。所以主要是用这二个,用这二个都没有乐受,因为本身乐受也不好嘛!所以修行者对于乐受就比较没兴趣,如果对乐受有兴趣的话就没办法修观受是苦,因此他们常用的就是这二种三摩地,初禅的未到地定和四禅的静虑定。为了具足有力的明显和专住所缘没有散乱这二个殊胜的缘故,所以(要去除)反面的令不具足这二个条件的掉举和沉没,沉没会伤害有乐的明显,掉举就会伤害安住所缘没有散乱,由此缘故所以我们常讲修奢摩他或修三摩地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掉举和沉没的原因。
《修次中编》举了三个喻,言沉没的因有三种,一个是心放松就会变成沉没,另一个就是身…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