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都重重的昏昧或快要睡着了也会产生沉没,另外太朝内收的缘故又会产生沉没。
p366最后一行《修次中编》云「若时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闭目,其心不能明见所缘,应知尔时已成沉没。」这里说有三种情况的结果就会变成沉没,第一种就是我们有一点没有办法对这个境(就是我们放松了没有对这个境、放掉这个境),这样太放松会生起沉没。第二个趣入暗室就是昏昧和睡眠的情况,睡眠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好像进入暗室的感觉,还有昏昧的时候,身心重重的没有精神,也是暗暗的感觉,这二个就是第二种原因。第三种闭目就是故意朝内不看,心不是没有力量,而是故意把心往内收,特别不看境,这样又会变成沉没。心朝内之后,观察的力量就会变虚弱(明显的力量就会虚弱)。
(放弃是第一个,这个不是放弃,这个是自己故意往内收)。这些是生起沉没的来源,沉没是暂时的,马上可以去除。缘佛像的时候,虽然佛像是外面的一个境,虽然我们缘佛像但还是有一个力量可以朝外,这部分已经收了,如果这样的话就会产生沉没。心缘佛像时内外区分是佛像和其他的法,心虽然是缘佛像,但如果缘其他的话还是有力量(精神),我们特别把这个力量断除,故意往内收的感觉,那就不好。这些很难讲,这个非常细。
沉没的来源有三种,昏昧是其中的一个。我们修无常、轮回苦的时候心的力量会往内收,就不会往外面,如果收得太超过的话就会变成沉没。因为心太活的话会掉举,这时候就要修无常、轮回苦把心收回来,但是太超过了又会变成沉没。
宗喀巴大师再引世亲《庄严经论释》P360L8,三摩地主要是靠忆念和正知,这二个非常重要。首先,主要的是我们的心安住在一个境上面,还须要有能观察的正知,观察心是否跑掉了,所以这二个是非常重要的。透过这二个修三摩地比较能够成功。这二个里面能够继续安住在境上面的是靠忆念,所以忆念是最主要的。宗大师引此说明忆念是根本「故明记所缘念为根本」。
首先我们不是修正知,先要修忆念为主。忆念是正知的方法、是正知的来源,没有忆念不可能会有正知,这是入行论也有说明。我们要记得,修三摩地的时候第一个最主要的要注重忆念,这是第一个要做的。
接着宗大师引《集论》说明忆念须要具足三种特色,忆念是有一点训练我们的心、调伏我们的心,有点处罚的样子,好像一个非常不乖的小孩,就把他绑在一个地方,刚开始他可能非常受不了,慢慢他就习惯了,就变乖了。
如「中观心论云:『意象不正行,当以正念索,缚所缘坚柱,慧钩渐调伏。』」P361L6。忆念就好比绳子把(意之狂象)绑住,如果跑掉了,又以正知铁钩把狂象抓回来又用绳子绑起来,用这二个比喻来调伏心。譬如不乖的狂象,用绳子和铁钩这二个工具,把狂象变成非常乖,所以就是用忆念和正知把我们的心变得非常乖的意思。
然后宗大师有一个疑问?有的经典把正知比喻为绳子,这二个是没有什么相违。正知间接来说也是可以像绳子的作用,间接的它也是有帮助把心抓回去绑在原来的所缘上,真正的(直接来说)是靠忆念把心绑在所缘境上,间接的来说正知也有作此,所以用绳子的比喻也没有相违。
宗大师又讲,「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三摩地之主因。念之行相为定知相,故修定者若无定知之相,唯憨然而住,心纵澄净然无明显定知,有力之念定不得生。」(P361L12)所以我们要了解,一定要好好修忆念,也要能够生起有力的忆念。我们一定要生起有力的忆念,有力的忆念一定要有有力的明显,没有有力的明显,没有办法生起有力的忆念。所以主要要修忆念,要修忆念、忆念就要加强,忆念要加强,有力的明显一定要加强,因此宗大师这里主要是成立,前面所讲要具足二种殊胜,第一个有力明显的理由。为什么这是理由呢?如果我们修三摩地的时候,不须要具足有力的明显的话,我们的忆念就没有办法加强,因为忆念本身是定知之相(对于对境有生起定解之相,不是不清楚),要加强忆念一定要有有力的明显,没有具足有力的明显,没有办法加强忆念,因为忆念本身是定知之相。
这里宗大师要成立的你们要清楚,前面所讲的须要具足二种殊胜是有道理。还有后面所讲缘佛像等等教授也是宗大师成立与前面所讲以修忆念为主的道理是相符的没有相违。
宗大师所引《经庄严论释》《集论》《中论》《修次中编》和世亲《经庄严论释》的说法等等,主要是讲修忆念是非常重要,初机修主要是修忆念,就根据这些言修忆念是非常重要,而修忆念非常重要宗大师是要成立什么呢?须要具足二种殊胜的原因。譬如第二个心不散乱这大家很清楚,忆念就是不可以散乱的意思,心就不可以跑到别到地方,一定要忆念这个境,这个很清楚,不用什么成立,所以宗大师没有特别用什么根据成立,这是大家清楚明白,不用怎么解释,也不用讲修三摩地心不可以散乱,这是大家公认的,没有什么异议的,所以不用特别成立。
但是第一个殊胜要成立,第一个殊胜有力明显是要成立的,宗大师要讲一些理由,他间接的就成立,修忆念是非常重要,因此具足有力明显就非常必要的,这个科判的内容清楚吧?
「第二破有过规。」他宗有什么说法呢?主要是说善缓即是善修。宗大师言「此是未辨沉修二法差别之论,」即没有区分沉没和修的意思。宗大师第一个比喻如盲,我们放弃境没有去对这个境,这样也是会产生沉没,宗大师言善缓就是沉没,因为没有有力的明显,虽然是明显但是没有力量,所以还是沉没;可是他宗认为这不是沉没,身心重重的感觉才算是沉没。宗大师说这是没有分清楚昏昧和沉没,昏昧是沉没的一种来源,沉没的因有很多种,不可以说只有这种因才会产生沉没。你只是指出这是昏昧,你只看到一部份而已,没有看到其他生起沉没的来源,昏昧是会生起沉没。宗大师以四种逻辑的道理来破除此。
第一个是说你没有区分,因为真正的三摩地须要具足前面的二种殊胜,而你的这种说法不须要具足二种殊胜,只有具足一种殊胜就可以了,这是不对的。他宗回答:我说的沉没是如何如何,宗大师又答:你这样的说法是没有区分沉没和昏沉,这是第二种破除。第三种破除宗大师讲了很,引大德月菩萨等祖师的四种解释,这些菩萨祖师所修的三摩地是非常难,不可以掉举也不可以沉没,这样是非常难做到的;可是他宗所说的是非常容易做到,善缓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所以他宗所讲的完全跟大经论释相违。引述了四个论典,大德月、佛静释、悔赞及其释之后,宗大师言「故说远离沉掉二边,修此中界,平等运转妙三摩地极属难得,若可太缓则无难故,从缓发生沉没,则以此理修三摩地显然非理。」至此是宗大师第三个阶段的破除。
第四个阶段宗大师说有力是非常须要的,要缓是完全不对的,一定要有力。宗大师言「又极缓心仅明澄分,犹非满足须策励相。」刚刚讲有力就是指这个策励相,此是根据无著菩萨、修次初编、修次中编。接着宗大师又解释修次中编所说的明显是指须有策励相的明显,并非只是明显而已,这个我们要了解。
初机修三摩地一定要以忆念为主,修忆念的时候也不可以像他宗所说善缓、或是虽然有记得、有回念这个境,但是在缓的情况下无论如何安住都没有用,还是沉没。所以一个是沉没,一个是这时候不可能忆念会加强,因为忆念要加强须要有力明显,缓的时候并没有策励相,所以这样长期修就会笨笨的,忆念的相反就好像是修忘失的样子就会增长忘失。故宗大师言:「未能知此盲修之相,谓修愈久忘念愈重,择法之慧日返愚钝,有此多过反自矜为有坚固定。」也就是会有这些问题产生。
我们修宗大师说的,不修他宗所说的修行方法。如果这样修的话,修行当中可不可以用正知观察自己?又提出此问,宗大师答定须观察。但是不可以一直观察,就刚刚好一段时间自己观察一下。后面就这些意思,这个比较容易懂,我觉得没有什么难的;但是我们一般就会觉得这也是一个问题,一边心要继续安住在境上,一边又要观察,可不可以呢?这个问题一定会出现。宗大师说这是应该要的,因为这是对忆念上有帮助的,忆念不会一直安住在境上,有时候我们的忆念就会突然就跑出去了,所以须要回念观察一下自己,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可以继续一直观察自己,时间就刚刚好回念一下、回念一下,但这个就不可以说是心散乱。我们的心一边安住,另外一个心观察一下,这是有必要作的。
了解一定要注重修忆念,修的时候可不可以中间观察自己呢?宗大师说这是必要的,就时间来说就是要刚刚好不可以长期一直观察,刚刚好是什么意思呢?因为观察本身有一个力量,停止观察以后这个力量不会马上消失,力量一直存在我们就不用再观察,等到它的力量快要消灭的时候又再观察,所以多久的时间是看自己。
另外不只这样观察而已,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有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个境要特别又回念一下,这个也是要作。特别回念一下的意思就是让我们的心又再活起来,一直放着就会有一个危险,它的力量会愈来愈淡(心的火力会慢慢消掉),这也不好,所以要又回头想一下,好像心再活起来的样子,这个也是要作的。
所以宗大师第一个阶段引《修次中编》,第二个阶段引《声闻地》、《辨中边论释》回答。后面宗大师作一个结论,「故若时时忆念所缘,是生有力正念所须。于所缘境摄心不散而正观察,是生有力能觉沉掉正知方便。若谓此等皆是分别而遮止者,应知难生有力正念正知。」
所以宗大师二种都讲,一是故若时时忆念所缘,这是增加忆念非常须要的方法,另外一个直接来说是正知的一个修行方法,但是正知间接来说对忆念还是会有帮助。所以初机修奢摩他的时候这二个都是要作的,不可以说这二个是分别,所以就不要修,如果这样的话,忆念和正知就没有办法生起,或者是不会生起有力量的忆念正知,也就是应知难生有力正念正知。
到此阶段我们要理解初机的时候修忆念非常重要,修忆念的时候要具足二种殊胜,修具足二种殊胜的时候中间要观察、也要回念,这二种都要作,这个是重点。
以我们来说还没有到这个阶段,我们还要修净行所缘,之后要取出一个所缘,不可说我已经有缘佛像,我已经有所缘了,我们第六识当中完全没有所缘,所以我们现在要取到所缘,取到所缘之后怎么缘它,这才是今天所复习的阶段。这个所缘上怎么缘它呢?透过具足二种殊胜的修行方式去缘它,我们修的目标是以忆念为主。修的时候中间也要观察自己,还要回念本来的所缘,好像眼睛又张开一下、回念一下。这个是今天复习的内容。
《菩提道次第广论 奢摩他 第50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