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都重重的昏昧或快要睡著了也會産生沈沒,另外太朝內收的緣故又會産生沈沒。
p366最後一行《修次中編》雲「若時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閉目,其心不能明見所緣,應知爾時已成沈沒。」這裏說有叁種情況的結果就會變成沈沒,第一種就是我們有一點沒有辦法對這個境(就是我們放松了沒有對這個境、放掉這個境),這樣太放松會生起沈沒。第二個趣入暗室就是昏昧和睡眠的情況,睡眠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好像進入暗室的感覺,還有昏昧的時候,身心重重的沒有精神,也是暗暗的感覺,這二個就是第二種原因。第叁種閉目就是故意朝內不看,心不是沒有力量,而是故意把心往內收,特別不看境,這樣又會變成沈沒。心朝內之後,觀察的力量就會變虛弱(明顯的力量就會虛弱)。
(放棄是第一個,這個不是放棄,這個是自己故意往內收)。這些是生起沈沒的來源,沈沒是暫時的,馬上可以去除。緣佛像的時候,雖然佛像是外面的一個境,雖然我們緣佛像但還是有一個力量可以朝外,這部分已經收了,如果這樣的話就會産生沈沒。心緣佛像時內外區分是佛像和其他的法,心雖然是緣佛像,但如果緣其他的話還是有力量(精神),我們特別把這個力量斷除,故意往內收的感覺,那就不好。這些很難講,這個非常細。
沈沒的來源有叁種,昏昧是其中的一個。我們修無常、輪回苦的時候心的力量會往內收,就不會往外面,如果收得太超過的話就會變成沈沒。因爲心太活的話會掉舉,這時候就要修無常、輪回苦把心收回來,但是太超過了又會變成沈沒。
宗喀巴大師再引世親《莊嚴經論釋》P360L8,叁摩地主要是靠憶念和正知,這二個非常重要。首先,主要的是我們的心安住在一個境上面,還須要有能觀察的正知,觀察心是否跑掉了,所以這二個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這二個修叁摩地比較能夠成功。這二個裏面能夠繼續安住在境上面的是靠憶念,所以憶念是最主要的。宗大師引此說明憶念是根本「故明記所緣念爲根本」。
首先我們不是修正知,先要修憶念爲主。憶念是正知的方法、是正知的來源,沒有憶念不可能會有正知,這是入行論也有說明。我們要記得,修叁摩地的時候第一個最主要的要注重憶念,這是第一個要做的。
接著宗大師引《集論》說明憶念須要具足叁種特色,憶念是有一點訓練我們的心、調伏我們的心,有點處罰的樣子,好像一個非常不乖的小孩,就把他綁在一個地方,剛開始他可能非常受不了,慢慢他就習慣了,就變乖了。
如「中觀心論雲:『意象不正行,當以正念索,縛所緣堅柱,慧鈎漸調伏。』」P361L6。憶念就好比繩子把(意之狂象)綁住,如果跑掉了,又以正知鐵鈎把狂象抓回來又用繩子綁起來,用這二個比喻來調伏心。譬如不乖的狂象,用繩子和鐵鈎這二個工具,把狂象變成非常乖,所以就是用憶念和正知把我們的心變得非常乖的意思。
然後宗大師有一個疑問?有的經典把正知比喻爲繩子,這二個是沒有什麼相違。正知間接來說也是可以像繩子的作用,間接的它也是有幫助把心抓回去綁在原來的所緣上,真正的(直接來說)是靠憶念把心綁在所緣境上,間接的來說正知也有作此,所以用繩子的比喻也沒有相違。
宗大師又講,「故修念之法即修能引叁摩地之主因。念之行相爲定知相,故修定者若無定知之相,唯憨然而住,心縱澄淨然無明顯定知,有力之念定不得生。」(P361L12)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定要好好修憶念,也要能夠生起有力的憶念。我們一定要生起有力的憶念,有力的憶念一定要有有力的明顯,沒有有力的明顯,沒有辦法生起有力的憶念。所以主要要修憶念,要修憶念、憶念就要加強,憶念要加強,有力的明顯一定要加強,因此宗大師這裏主要是成立,前面所講要具足二種殊勝,第一個有力明顯的理由。爲什麼這是理由呢?如果我們修叁摩地的時候,不須要具足有力的明顯的話,我們的憶念就沒有辦法加強,因爲憶念本身是定知之相(對于對境有生起定解之相,不是不清楚),要加強憶念一定要有有力的明顯,沒有具足有力的明顯,沒有辦法加強憶念,因爲憶念本身是定知之相。
這裏宗大師要成立的你們要清楚,前面所講的須要具足二種殊勝是有道理。還有後面所講緣佛像等等教授也是宗大師成立與前面所講以修憶念爲主的道理是相符的沒有相違。
宗大師所引《經莊嚴論釋》《集論》《中論》《修次中編》和世親《經莊嚴論釋》的說法等等,主要是講修憶念是非常重要,初機修主要是修憶念,就根據這些言修憶念是非常重要,而修憶念非常重要宗大師是要成立什麼呢?須要具足二種殊勝的原因。譬如第二個心不散亂這大家很清楚,憶念就是不可以散亂的意思,心就不可以跑到別到地方,一定要憶念這個境,這個很清楚,不用什麼成立,所以宗大師沒有特別用什麼根據成立,這是大家清楚明白,不用怎麼解釋,也不用講修叁摩地心不可以散亂,這是大家公認的,沒有什麼異議的,所以不用特別成立。
但是第一個殊勝要成立,第一個殊勝有力明顯是要成立的,宗大師要講一些理由,他間接的就成立,修憶念是非常重要,因此具足有力明顯就非常必要的,這個科判的內容清楚吧?
「第二破有過規。」他宗有什麼說法呢?主要是說善緩即是善修。宗大師言「此是未辨沈修二法差別之論,」即沒有區分沈沒和修的意思。宗大師第一個比喻如盲,我們放棄境沒有去對這個境,這樣也是會産生沈沒,宗大師言善緩就是沈沒,因爲沒有有力的明顯,雖然是明顯但是沒有力量,所以還是沈沒;可是他宗認爲這不是沈沒,身心重重的感覺才算是沈沒。宗大師說這是沒有分清楚昏昧和沈沒,昏昧是沈沒的一種來源,沈沒的因有很多種,不可以說只有這種因才會産生沈沒。你只是指出這是昏昧,你只看到一部份而已,沒有看到其他生起沈沒的來源,昏昧是會生起沈沒。宗大師以四種邏輯的道理來破除此。
第一個是說你沒有區分,因爲真正的叁摩地須要具足前面的二種殊勝,而你的這種說法不須要具足二種殊勝,只有具足一種殊勝就可以了,這是不對的。他宗回答:我說的沈沒是如何如何,宗大師又答:你這樣的說法是沒有區分沈沒和昏沈,這是第二種破除。第叁種破除宗大師講了很,引大德月菩薩等祖師的四種解釋,這些菩薩祖師所修的叁摩地是非常難,不可以掉舉也不可以沈沒,這樣是非常難做到的;可是他宗所說的是非常容易做到,善緩是非常容易做到的,所以他宗所講的完全跟大經論釋相違。引述了四個論典,大德月、佛靜釋、悔贊及其釋之後,宗大師言「故說遠離沈掉二邊,修此中界,平等運轉妙叁摩地極屬難得,若可太緩則無難故,從緩發生沈沒,則以此理修叁摩地顯然非理。」至此是宗大師第叁個階段的破除。
第四個階段宗大師說有力是非常須要的,要緩是完全不對的,一定要有力。宗大師言「又極緩心僅明澄分,猶非滿足須策勵相。」剛剛講有力就是指這個策勵相,此是根據無著菩薩、修次初編、修次中編。接著宗大師又解釋修次中編所說的明顯是指須有策勵相的明顯,並非只是明顯而已,這個我們要了解。
初機修叁摩地一定要以憶念爲主,修憶念的時候也不可以像他宗所說善緩、或是雖然有記得、有回念這個境,但是在緩的情況下無論如何安住都沒有用,還是沈沒。所以一個是沈沒,一個是這時候不可能憶念會加強,因爲憶念要加強須要有力明顯,緩的時候並沒有策勵相,所以這樣長期修就會笨笨的,憶念的相反就好像是修忘失的樣子就會增長忘失。故宗大師言:「未能知此盲修之相,謂修愈久忘念愈重,擇法之慧日返愚鈍,有此多過反自矜爲有堅固定。」也就是會有這些問題産生。
我們修宗大師說的,不修他宗所說的修行方法。如果這樣修的話,修行當中可不可以用正知觀察自己?又提出此問,宗大師答定須觀察。但是不可以一直觀察,就剛剛好一段時間自己觀察一下。後面就這些意思,這個比較容易懂,我覺得沒有什麼難的;但是我們一般就會覺得這也是一個問題,一邊心要繼續安住在境上,一邊又要觀察,可不可以呢?這個問題一定會出現。宗大師說這是應該要的,因爲這是對憶念上有幫助的,憶念不會一直安住在境上,有時候我們的憶念就會突然就跑出去了,所以須要回念觀察一下自己,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可以繼續一直觀察自己,時間就剛剛好回念一下、回念一下,但這個就不可以說是心散亂。我們的心一邊安住,另外一個心觀察一下,這是有必要作的。
了解一定要注重修憶念,修的時候可不可以中間觀察自己呢?宗大師說這是必要的,就時間來說就是要剛剛好不可以長期一直觀察,剛剛好是什麼意思呢?因爲觀察本身有一個力量,停止觀察以後這個力量不會馬上消失,力量一直存在我們就不用再觀察,等到它的力量快要消滅的時候又再觀察,所以多久的時間是看自己。
另外不只這樣觀察而已,還有另外一種方式,有的時候我們對于這個境要特別又回念一下,這個也是要作。特別回念一下的意思就是讓我們的心又再活起來,一直放著就會有一個危險,它的力量會愈來愈淡(心的火力會慢慢消掉),這也不好,所以要又回頭想一下,好像心再活起來的樣子,這個也是要作的。
所以宗大師第一個階段引《修次中編》,第二個階段引《聲聞地》、《辨中邊論釋》回答。後面宗大師作一個結論,「故若時時憶念所緣,是生有力正念所須。于所緣境攝心不散而正觀察,是生有力能覺沈掉正知方便。若謂此等皆是分別而遮止者,應知難生有力正念正知。」
所以宗大師二種都講,一是故若時時憶念所緣,這是增加憶念非常須要的方法,另外一個直接來說是正知的一個修行方法,但是正知間接來說對憶念還是會有幫助。所以初機修奢摩他的時候這二個都是要作的,不可以說這二個是分別,所以就不要修,如果這樣的話,憶念和正知就沒有辦法生起,或者是不會生起有力量的憶念正知,也就是應知難生有力正念正知。
到此階段我們要理解初機的時候修憶念非常重要,修憶念的時候要具足二種殊勝,修具足二種殊勝的時候中間要觀察、也要回念,這二種都要作,這個是重點。
以我們來說還沒有到這個階段,我們還要修淨行所緣,之後要取出一個所緣,不可說我已經有緣佛像,我已經有所緣了,我們第六識當中完全沒有所緣,所以我們現在要取到所緣,取到所緣之後怎麼緣它,這才是今天所複習的階段。這個所緣上怎麼緣它呢?透過具足二種殊勝的修行方式去緣它,我們修的目標是以憶念爲主。修的時候中間也要觀察自己,還要回念本來的所緣,好像眼睛又張開一下、回念一下。這個是今天複習的內容。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50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