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奢摩他49》
講授: 雪歌仁波切2008-11-07
聞法意樂
思惟利益遍滿虛空的如母有情衆生,因此無論如何一定要得到所能獲得果位之中究圓滿的佛果珍貴寶。就得到此果位而言,能得的方法是佛陀親自所開示的佛法。對于佛法的部份,應該沒有顛倒的了解,然後把這個意義經由思惟産生思慧、修慧,如此來實修的話,證悟就會按照次第逐漸逐漸的進步,之後當然就可以得到究竟的佛陀果位。
不過就此方面而言,實修的方式(觀想的方式)假設不知道的話,不論自己或他人也好,大家往往會因爲學習佛法之故,而走入顛倒的道路,不能趣入正確的道路,因此可能就會導致聖教衰損,或者使經論裏好的傳統毀壞、破壞掉,會有這種危險。如此一方面學習佛法,對佛教本身又不能發揮幫助,反而毀壞佛教,或者引其他的人進入顛倒的道路,對衆生造成傷害,會有這麼一個危險。
因此我們的方式應當追隨至尊仁波切,就他無誤沒有顛倒開示的內容來學習,産生沒有錯誤的了解,然後將此沒有錯誤的了解,向他人講說弘揚,引他進入正道,如果這樣的話,那對自己和他人都能産生幫助,這樣才是正確,如此思惟調整動機之後,來聽聞教法。
複習
沈掉産生的時候應該怎麼作?心專注在對境上面之後,假設昏沈掉舉産生的時候應該怎麼作?沒有産生的時候應該怎麼作?分成這二項。第一項,昏沈掉舉産生的時候應該怎麼作?這又分成二項來說明,⑴對于沈掉還沒有認明清楚,它的對治就是應當去了解、認明清楚,⑵假設已經認明清楚沈掉之後,可是不把它斷除掉的話也不可以,因此也要把它斷除,所以不把它斷除這個毛病的對治是什麼也要說明。
我們現在進行到第二項。就是已經認明昏沈和掉舉之後,若不消滅昏沈掉舉(不去作),這就不對啦!應該要去消滅它,所以要作行。
作行又分成二項來討論,第一項P368最後一行,此中分二,正明其思和滅掉沈掉的方法,因爲前面有談到要花力氣去把沈掉消滅掉,花力氣是指內心的思惟,要靠內心的思惟,沈掉是一種內心的狀態,所以要靠內心的思惟才能夠把它滅掉。
內心的思惟是什麼呢?就是思心所。所以要先解釋什麼是思惟的心所,內心的思惟就是一種業,要把這部份認明清楚,然後把沈掉消滅掉,這個要作一個說明。(因此要說明內心的活動,這個思心所是什麼樣子,認明思心所之後,再去把沈掉滅掉。)
其次是運用思心所把沈掉滅掉,不僅僅是沈掉産生的時候,要把它滅掉,沈掉沒有發生的時候,在它的因的時候,也要能夠把它滅掉呢!所以接下來就要說明沈掉産生的因是什麼?在因的時候也要運用思心所把它滅掉,這裏要講沈沒的因是什麼?掉舉的因是什麼?沈沒的因講解完畢了,現在講解掉舉的部份,這是引用《菩薩地》的經文來作說明。
正講
P372L2掉舉相者,前面引用《本地分》講解完畢,對于裏面一些重點不是很明白的地方(即字面上有點困難的地方),再作一個詳細的解釋。前面談到掉舉相,P371最後一行,「何等掉相」,這個「相」字要解釋爲「因」,即至尊仁波切談到掉舉相者,謂掉舉因。」所以這裏談到的都是掉舉的原因,跟前面談到沈沒的行相者,應當要了解行相這個字就是原因,它是一個同義詞,所以是一樣的道理。
再來解釋「太舉者,」P372L2,與此俱行欲等等四個項目同前面,太舉是什麼意思呢?「謂于可欣境太執其心,」對于美好的對境內心執取的太過強烈。
上次沈沒談到「懈怠俱行欲勤心觀」四個項目,現在談掉舉還是這四個項目欲勤心觀,但是變成內心太舉,就是執取的太強烈,對于這個對境一心專注執取它,用很大的力氣,太過精進,太大的力氣去執取它。然後「于與此俱行欲等四法如前廣說,」前面就講過欲勤心觀等四個法,因此「相」是什麼意思?「太舉」是什麼意思?欲等四法也是跟前面一樣,這些都有談到過。
這部份就像上次《修次中編》雲「若時如盲」,就好像眼睛閉起來,對于內心的部份如果太緊繃或專注的話,這是沈沒的原因。P366最後一行《修次中編》雲「若時如盲或如有人趣入暗室或如閉目」閉目就是指這個意思,閉目就是沈的原因,就是眼睛閉起來對于內心太過于專注,一心緊繃在那裏,這是沈沒的原因。
太舉也是指內心太過專注,發太大的力氣。即指內心對于喜歡的對境,一心太過專注,發太大力氣去抓它的話,這樣以後要作禅修的時候,因爲心再叁再叁追逐的緣故,會不斷不斷的産生掉舉,所以把這個列入掉舉的原因。
「由是,」就是由前面的原因之故,就是由前面所討論到的內容,前面引用《本地分》做根據,解釋把沈沒的原因滅掉,把掉舉的原因滅掉,沈沒的原因、掉舉的原因前面都已經談到,之後,由前面所說的內容來了解,「前說未修中間防護根門等四,于滅沈掉極爲利益,」不過在前面所談到防護根門等等四項,對于安止和勝觀的産生非常有幫助,(但)在下座實修的時候防護根門等四項,所談到對于安止和勝觀的産生,很有幫助只有防護根門,並沒有談到飲食知量,夜的初分、後分不要睡覺好好的精進作實修,而這個部份會産生什麼幫助呢?並沒有特別解釋。但是這裏有談到,等等的四項,在滅掉沈沒和掉舉的方面極有幫助。
根據《本地分》的引文來看,說明這四者是有關系的,在滅掉沈和掉方面而言,這四者都有必要、都很有幫助。
防護根門等等,下座實修的時候所要作的四個項目,首先在滅掉沈沒方面有很大的用處,由這個方式而言,對勝觀的産生就很有幫助。在滅掉掉舉方面這四個項目也有幫助,也就可以推理得知,在産生安止這方面就有所幫助。
因此之故,下座的時候所要實修的四個項目,就非常重要,有必要努力去做,它的反面就是不能夠防護根門,飲食也不能夠知量,而且不能夠正知而行,更不能夠做到夜的初分後分不睡眠精進瑜伽(夜的初分後分也睡眠不精進瑜伽)。這四個反面都會變成沈沒産生的原因,掉舉産生的原因。既然是沈掉産生的原因,當然就有必要把它排除掉。不僅這四個項目,而且前面有談到很多其他的原因,對于其他原因是什麼也要有所了解,然後把其他原因也都要消滅掉,如果這樣努力的話,當然就有辦法把沈和掉消滅掉。
因此「沈掉雖微,皆以正知正覺了已,悉不忍受畢竟滅除。若不爾者,『名不作行。』」就是不要說沈掉産生之後,這是粗分,就算沈掉沒有産生粗分沒有産生,它的前面有它的原因要出現嘛!那時候沈掉還是很細分,原因出來的時候,就算在那個時候,正知也要馬上察覺,了知它是沈的原因,掉舉的原因,不能夠接受它,立刻要把它消滅掉,一分一秒也不要放縱它,也不要使它産生,也不要使它繼續存在,立刻就要把它滅掉,所以在微細微細的時候就不能夠放縱,就應當去察覺而把它滅掉,這要靠正知。
(「《辨中邊論》說是叁摩地過。」)所以不要說沈掉産生了要把它消滅掉,就算它的原因出現,才剛要引發出來,很細分很細分的時候,也要立刻把它消滅掉,這是辨中邊分別論所談到。這樣我們就了解什麼是不作行,不作行的意思,就是指沈掉的原因出現的時候,在還非常微細非常微細的時候,不以正知察覺,不把它消除掉,繼續忍受接受它的話,就稱爲不作行,即不采取手段把它消滅掉。不作行是安止産生的一個嚴重的障礙,因此不能夠這樣子做,這是說明什麼叫做不作行。
前面已經說明什麼是不作行,而且辨中邊分別論也有談到這是等持産生的一個障礙,這都講完了。故,因此之故「故若有說」,有人這樣講,「微細掉舉及散亂等初時難斷,舍而不斷。」這是一種說法。「又謂彼等若無猛利恒常相續,微劣短促不能造業故不須斷,」可見這有二種情形。第一個是微細掉舉和散亂等初時難斷,散亂要解釋爲沈沒,因爲散亂解釋爲沈沒前面也出現過。
P366倒數第五行,「《集論》亦于說隨煩惱散亂之時說其沈沒,然彼說散亂亦有善性非定染汙(不一定是煩惱的類型)。」談到隨煩惱的時候裏面也有一個散亂,這個散亂也說就是沈沒,所以把散亂解釋爲沈沒。因此P372故若有說微細掉舉及散亂等初時難斷,此散亂要解釋成沈沒,因爲前面集論已經把這個字解釋成沈沒,可以這樣解釋。
另外解深密經也有談到,「…當知是名內心散動。」p366L8,散動就是散亂,解深密經也是作這樣的解釋。因此在解深密經和集論的經文裏,都有談到散亂這個字要解釋爲沈沒。
因此之故,若有說微細掉舉和散亂産生的時候,就是指微細的掉舉、沈沒還有産生的時候,可是這個時候會産生什麼想法呢?就是微細的掉舉和沈沒剛産生的時候,心裏會想,沈沒和掉舉才剛剛出現還這麼微細,而且我才剛開始作禅修,因此不必去管它,還這麼微細,抱著一種放縱的想法,不去理它沒有關系,它還細分,我現在才剛開始要實修,不用去管它,有這麼一種想法,這就是不作行。
「又謂,」另外一種想法,這時候沈沒和掉舉的原因出現還很細分,又不是威力很強大,又不是持續很久,現在的沈沒和掉舉只是一個小小的無關重要,沒有什麼關系。爲什麼呢?因爲它不會累積業,如果要累積業的話,一定要內心思惟很多,力量比較強大的時候才會去造業,現在沈沒和掉舉還很薄弱,又不是持續很久,因此不會累積什麼業,如果不會引發累積什麼業的話,將來不會成熟出什麼異熟果報,所以沒有關系不用去管它,因此在斷掉它的方面也不去作,這都是不作行,因此不作行有這二種原因。「爲斷彼故而不作行,」不用把它斷掉有這二種情形,這二種都是不作行。
「此皆不知修習清淨叁摩地法,」前面這些主張說法,對于清淨等持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 奢摩他 第49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